港慫|香港潮流影響我們的那些年

2021-02-17 反褲衩陣地

可能因為《港囧》鋪天蓋地開始宣傳的緣故,使人不得不又想起香港。

只是可以確定,這電影裡呈現的香港,和我們懷念的那個香港,絕對不是一回事了。

從上世紀80年代,港星每年參加央視春晚,到《射鵰英雄傳》、《日月神劍》等港劇碾軋式的熱播,再到90年代,衛視中文臺的曇花一現,鐳射廳、錄像帶租賃的興起……香港的電影、香港的音樂、香港的娛樂、香港的時尚,在上世紀的20年裡,完全是我們內地青年最渴望又不可及的範本。

而,從艾敬唱《我的1997》,到現在,居然也快20年了。

1997之後,香港漸漸不再神秘。20年間,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至少去過了一次香港,傳說中的太平山頂、維港夜景、女人街、蘭桂坊、天后站…………統統從新奇、到讚嘆、再到麻木,現在連提都懶得提了。

甚至,因為這些年,內地客們去得太多,導致港燦大爆發,抵制自由行。這讓曾經那麼那麼嚮往過香港的我們,內心又涼薄了幾分。

只是,就像我們都會懷念青春、懷念校園、懷念無知而狂妄的年少歲月一樣,香港,也是我們這一代成長中絕對不能不提的一環。那些年,是張國榮、周星馳讓我們了解了另一種電影,是四大天王、周慧敏、王菲讓我們知道除了蔡國慶、毛阿敏還有另一種音樂,是《YES!》、亦舒讓我們知道這世上有一種時尚有一些品牌,是用我們父母一年的薪水也未必夠得著的。

是的,這篇文章,就是獻給這一代——獻給明明不會說粵語、卻會唱粵語歌的我們。

或許是中了黃碧雲、李碧華、亦舒的毒,或許是受了王家衛、許鞍華、陳可辛的教唆,或許是對TVB臺慶劇、八卦周刊新聞、楊千嬅鄭秀文陳奕迅欲罷不能,香港在被揭開神秘面紗後的那麼多年,身在內地的我們仍想不止一次的去接近這個有無限生機與趣味的城市。

在太平山頂看夜景、在女人街喝一杯絲襪奶茶、或者端坐在SPOON裡觀維港吃名廚餐,各種去到香港會做的指定或特定動作,都是為了嘗試融入其中。

消費,

似乎也成了這些年

我們了解香港的最易方式。

而香港,

在這些年裡,

又給了我們哪些?

儘管CHANEL、路易威登、GUCCI門口永遠排著等待進店報復性購買的長龍;儘管莎莎、DFS、卓悅裡的同胞恨不得推一輛超市購物車掃貨;儘管翠華、九記、和洪記門口都掛上了「內地客最愛餐廳」的匾額,香港卻始終不會成為一個令人畏懼或生厭的城市。

深受薰陶的香港迷,對於「銅鑼灣」三個字不但如雷貫耳,還能對周遭風物如數家珍。從《花樣年華》裡的金雀餐廳,謝安琪唱得街知巷聞的喜帖街,到張學友湯唯沿街相對的軒尼詩道,全是圍繞著銅鑼灣展開。至於沿途信手拈來的檀島咖啡廳、加州餐廳、糖街……你若有興趣上網搜羅,必然能與某個你感興趣的電影或明星,聯繫在一起。

知道沙田,還是因為另一部與之不相干的電影《跑馬地的月光》。因為跑馬地,才知道香港有兩個賽馬場,然後也就知道了沙田。儘管沙田的馬場我至始至終沒有去過,以及最常出現在粵語長片裡的雍雅山房我也未親眼見過。新界,對於內地客如我,是真正新的。


給你兩個(也可以說是一個)關於觀塘的提示:銀河映像、杜琪峯。這個導演和這間位於觀塘鴻圖道的電影公司,創作了香港影史上最重要的一大部分電影。而且,這些電影很多就在觀塘的各條街道上拍攝。從觀塘地鐵站出去往南走,曾經在《神探》、《文雀》裡出現的街景即會被逐一印證。

從觀塘往西走2公裡左右,並不是什麼很厲害的景色,不過是一座高架天橋。張志明和餘春嬌在尖沙咀天文臺道、太古廣場的後巷裡因為吸菸認識,最後在觀塘這邊的這座天橋上一起戒了煙,並決定把那些「不必在一個晚上全做完的事」繼續做下去。

這就是我們為之痴迷、心醉的香港

——現實到顯得可愛,

浪漫得腳踏實地。

先說港姐,真真正正看過早年港姐選美比賽的內地人,可能不多。但提起港姐,恐怕誰都知道,從這裡選出了李嘉欣、張曼玉、朱玲玲等一代美人。

港姐雖然一直堅持辦到了今天,但如今那種落魄和侷促的場面,真是令人心酸,就連三甲選出來,新聞都懶得報一報。

關於歷屆港姐,特別想說的是袁詠儀。這個1990年的港姐冠軍,真真正正向世人證明了什麼叫才貌雙全⬇️

以港姐身份出道後,1993年立即拿到金像獎最佳新人獎以及當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提名。1994年和1995年,更是蟬聯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且當之無愧。

1994年獲獎作品《新不了情》,如今你在KTV唱萬芳版本的主題曲時,依然會一次又一次重溫這部經典電影。影片結尾,劉青雲去給袁詠儀買紅豆糕,回到太平山頂上時,袁詠儀已經病逝在輪椅上,雖然很狗血,但真是看一次哭一次。

1995年獲獎作品《金枝玉葉》,張國榮葬禮選用的遺像,就是用的這部電影裡的劇照。張國榮最後對袁詠儀的表白,絕對經典⬇️

1995年,與張國榮再度攜手出演的《滿漢全席》,是直到現在,我還會經常翻出來看的下飯電影。

再說頒獎,我想長江以南的同學們在1990-1995年期間,家裡應該都收得到衛視中文臺吧?(還記得《雞蛋碰石頭》麼?)以及,在1990-1998年,許多地區都有自己的閉路電視頻道,如市區有線、廠區有線等,這些頻道每逢春節前後,尤其是在春晚播完以後的大年三十,總會通宵放香港各種頒獎典禮,這其中,播放最多的,就是每年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

每一年,只要聽到動次打次的音樂響起,一個個明星從小咖到大腕逐一登場,就知道,這一年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又開始了。

在這一場香港曾經最隆重的頒獎典禮上,我們看到了80年代中晚期梅豔芳和陳慧嫻的惡鬥、看到了張國榮的告別、看到了90年代青黃不接之時葉倩文的一枝獨秀、看到了鄭秀文、楊千嬅等一代天后的出道及崛起、看到了90年代末臺灣明星如張惠妹、許美靜的過境大紅,再看到了2000年以後,香港樂壇式微、勁歌金曲被英皇藝人壟斷,再也沒什麼可看。

這其中,不得不說,早年間,看勁歌金曲,最大的看點,便是王菲。她沒有出席過太多次頒獎,但每一次出席,包括1992年她美國歸來後第一次拿獎,造型永遠都是當年所有出席明星中最出色的!

真正是王菲,讓90年代的我們就知道,當年世界最前衛的時尚是什麼樣的。

1992年,穿整套哥特風格時裝,以及佩戴大量哥特風格首飾,和穿不合體西裝的四大天王坐在一起,簡直不象一個星球的人。

1993年,王菲真正豔壓全場。起身領獎時,外套一脫,譁!!!透視裝!!隔天,王菲上遍香港所有媒體頭條。

1994年,粉紅色頭髮,把穿公主裙的葉倩文、彭羚什麼的,秒殺得渣都不剩。

再出現,便是1998年的《唱遊》拿獎,如果你找當年頒獎視頻出來看,好多女明星真的是一動不動的盯著王菲的妝容看。

1999年,還是《唱遊》拿獎,看得出她當年的造型影響了多少後來的女生、甚至包括趙薇麼?

2000年,《給自己的情書》拿獎,這是王菲最後一次親自出席勁歌金曲頒獎,從此以後,這典禮,也漸漸失去了光彩。



最後,簡單說一說香港的電視劇,我想你可能比我看的更多。

《射鵰英雄傳》開啟了港劇熱潮⬇️

1992年的《大時代》,成就時代經典。鑑於有不少炒股的同學,在此我就不細說了⬇️

你為1995年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哭過麼?你可知道,鄧萃雯因為這一齣劇,搭上了自己一生最好的歲月與愛情,然後屈辱收場⬇️

1999年的《創世紀》,囊括香港老中青三代電視明星,也讓我們管中窺豹地看見了香港的商業文化⬇️

可以說,港劇的黃金時代終結於《金枝欲孽》,此劇之後,再無強音。此劇除了開創宮鬥劇時代,更令我們這些港劇迷欣喜的是,雯女憑此劇強勢回歸,走出陰影!

說起香港的電影,真是夠我寫一年的,王家衛、許鞍華、陳可辛、吳宇森、周星馳、張曼玉……隨便一個導演,一個演員,都可以單獨寫一篇。

我相信,在你的成長中,一定有幾部印象深刻的香港電影。我就簡單說說我的吧:

秋天的童話》,1987年的老片子,過了近三十年,質感不減。看到周潤發為自己訂規矩:著鞋要著襪;英文講Grammer;想做就去做,船頭愛茶煲——這可愛的場景依然戳得中觀眾淚點。愛一個人,便是這般事無巨細,自強不息,一切你在意的從此我都會在意。

《縱橫四海》裡,他說:「其實愛一個人並不是要跟她一輩子的。我喜歡花,難道你摘下來讓我聞;我喜歡風,難道你讓風停下來;我喜歡雲,難道你就讓雲罩著我;我喜歡海,難道我就去跳海?」

「傻女,聽我說,現在立刻回家,洗個熱水澡,明早起來,滿街都有男人,個個都比豹哥好。」

特別喜歡電影《半生緣》的結尾:傍晚世鈞打著手電筒在雪地裡找,終於找到了曼楨丟失的一隻紅手套——可這情景,卻是十幾年前的事了。原著裡寫「…至少她現在知道,他那時候是一心一意愛著她的…」,電影把一段往事放到最後,世鈞笑得燦爛,觀眾看得眼熱。回不去的愛情裡,總是有些細節一生都帶著溫度。

《喜劇之王》不說了,自己看吧⬇️ (寫到這裡,我真的是快哭出來了……)

香港傳媒業百家爭鳴,正經的、不正經的,統統做得用心,沒在客氣。《號外》的明星封面,《明報》的名人專欄,每一樣都是你購買紙質印刷品的好理由。

說到《號外》,就不得不提創始人之一的鄧小宇,其以筆名錢瑪莉連載於《號外》的專欄《穿Kenzo的女人》最為人熟知,並結集出書,一度賣斷,值得收藏。


香港就是這麼小,如果你對鄧小宇這個名字充滿了陌生感,不緊要,下面這位,但凡看過TVB連續劇的人,不一定叫得出名字,至少也看著臉熟。

上圖為TVB資深藝人鄧梓峰,他是鄧小宇的弟弟,演出過大量經典劇集如《刑事偵緝檔案》、《妙手仁心》、《歲月風雲》等。

除了演戲及主持,鄧梓峰現實生活中還是一位飛機師,持有小型飛機駕駛執照,擁有逾300小時的飛行經驗。據稱,目前還是香港飛行協會成員及香港航空青年團之長官,官階為上校。難怪出演《衝上雲霄》都顯得有板有眼。


民眾的八卦,成就了狗仔的風行,很長一段時間,也成就了港島另類的娛樂經濟,當年《東周刊》大爆劉嘉玲多年前被綁架的新聞,成為城中熱話,轟動兩岸三地,也讓娛樂明星揭竿而起,令人難忘。

撇開低俗,有些八卦周刊的副刊卻做的賞心悅目,比如《忽然一周》、《壹本便利》曾一度隨刊發行的美食類別冊《飲食男女》,所有文字報導的認真與細緻,完全值得每一位媒體從業者期期去收藏。

各種美食副刊甚至還捧紅了一大批香港美食家、生活家,比如蔡瀾、歐陽應霽等,他們上雜誌、上電視、也出書,在某一個時期竟也成了一種別樣的香港文化。

除了美食家,香港雜誌的最佳受益者還有算命師,蘇民峰、麥玲玲通常都會在節慶大日子、年頭年尾等特定時段,在媒體上隔空打擂,要是你接受了《東周刊》的跨頁大專訪,我就一定要跟《壹周刊》合作一期「開運口袋書」,而讀者竟然也都特別吃這一套。

當然,決不能忘了,當年能夠在內地書報亭買得到的《YES!》雜誌,香港年輕人的潮流、當紅偶像、趣怪文化,全部一一同步到內地。

因為《YES!》老闆的緣故,有一段時間,《YES!》幾乎成為周慧敏個人專刊⬇️


相反,香港的版權合作時尚雜誌卻一直被詬病,被形容做常規、老套、不懂變通,數十年如一日,依然還在墨守成規。

反倒是潮流類雜誌脫穎而出,比如《Milk》、《東TOUCH》等,不少人或許都跟我一樣,追過香港潮刊送的贈品,哪怕是一個hello kitty的小小鑰匙扣、貼牌的芝麻街人字拖……都能讓買雜誌的人開心大半天,因為這些有的沒的小物件至少還都用得上。

有時候,真的會為了附贈的BAPE的迷彩環保袋、一卷可愛的膠帶紙,而下手去買一本香港潮流雜誌。


很多香港潮刊竟然也能把軟文做得有意思,通過異型廣告、拉頁等方式來包裝,一期一會,讓人總有期待。內地有不少潮刊《雙休日TOUCH》、《1626》、《YOHO》、《Milk新潮流》等也競相效仿,但礙於國內高昂的印刷與製作成本,常常會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尷尬感。

香港的潮流雜誌也打造出了一批你聽過沒聽過名字的所謂潮星,他們稱得上是最早的KOL吧,因為當年很多人都為了追陳冠希的CLOT Tee、黃偉文的Birkenstock、餘文樂的新百倫996、麥浚龍的Evisu牛仔褲、阿SA的Stan Smith……而攢了特別多期雜誌。

有正就有反,除了賞心悅目的明星、名人、產品經濟之外,香港雜誌也帶來了不少雷人的大片創意,比如把月餅綁在頭上的中秋髮型特輯(年代久遠,圖片欠奉,但真的非常精彩)、以報紙做創意的妝容特輯等。


反正呢,各種創意大片都喜歡在頭上做文章。


由於地域局限,通常香港雜誌的大片都像是在拍淘寶街拍賣家秀,隨便走上一條街道,或者在大澳、南丫島就可以完成一個旅遊特別報導,效果呢,只能說非常親民⬇️

並且那會,Angelababy跟Janice Man沒有撕逼,還在踏踏實實經營著嫩模姐妹團。

的確,

某些專屬香港的潮流,

可以買得到;

而某些專屬香港的情態,

你往往要多看幾眼,

才可以懂。

關於亦舒的小說與金句,真是不必再列舉。但我想問你:是不是有很多品牌,以及關於品牌的孰優孰劣,你也是從師太的文字中才讀到、學到的?

比如,《喜寶》中:

「爹很寵媽媽,媽媽的珠寶都是辜青斯基(Kutchinsky)的。」喜寶詫異:「卡地亞的不好嗎?」聰慧笑:「那是暴發戶的珠寶店,暴發戶只懂得卡地亞。」

喜寶說聰慧:「用整套路易維當(Louis Vuitton)的箱子。闊人。我只得一件新秀麗。」


亦舒小說改編的《流金歲月》,傾注了師太關於美好女性的品位想像。據說,女主角蔣南孫的原型是施南生。師太覺得她應該終日穿Jil Sander

另外,在師太的小說中,出現的品牌及單品,大概有:

衣服

蓮娜麗姿(黃玫瑰,蘇更生)
聖洛朗(黃振華)
香奈兒(林結球)

紀梵希(唐清流)

包包

愛馬仕(唐晶)

愛馬仕凱利包(馬佩霞)

愛馬仕柏金包(維元)
路易威登旅行箱(勖聰慧)

香水

嬌蘭午夜飛行(很多人,喜寶,梁守丹,邵子貴等)
嬌蘭一千零一夜(邱晴的媽媽,喜寶的媽媽)
迪奧小姐(勖聰慧)
朗文(LANVIN)晨曦(利璧迦)
YSL男用古龍水(丹薇)
白色香肩(周懷鈺的媽)
香水工坊 茶玫瑰(陳萼生)


鞋子

巴利男裝皮鞋(一切成功男士)


首飾鐘錶

辜青基斯(勖太太)

御本木(朱鎖鎖)

卡地亞(林結球、葉芳好的媽媽,葉結好)
蒂凡納(華自芳)
康斯丹頓白金表(一切有錢有為男青年,中年)
柏特翡麗鑽表(丹薇,楊雅量)
勞力士蠔式鋼表(盛國香)

車子

賓利(勖先生,楊雅量)
勞斯萊斯魅影(喜寶)
林寶堅尼、法拉利(一眾打醬油的有錢堂表兄弟)
平治房車(一切成功中年男士,富裕太太)
平治山地腳踏車(葉芳好媽送給葉芳好)


打火機

卡地亞,登喜路(有品位有錢的女青年)


酒類

唐伯列儂香檳
芝華士皇家禮炮威士忌
香白丹紅酒



97回歸之前,艾敬在她的歌裡唱到:什麼時候有了香港?香港人又是怎麼樣?他可以來瀋陽,我不能去香港……近20年之後,或許是為了報復香港人當年的優越,早幾年內地人赴港之勢儼然如同要把香港趟平。何止瀋陽人,包著苗帕的黔東南旅遊團在迪士尼裡也已見怪不怪了。


如果去麗江是為了喝杯售價不菲的速溶咖啡坐在馬路邊上優雅的裝出高貴並寂寞的範兒,去拉薩是為了體驗高山缺氧猛烈日曬並把高原反應當作是被大昭寺的香火淨化了心靈,那去香港就只能是為了買,不買就無法向時髦港人證明自己同樣不俗的時尚購買力,不買就感覺來了香港卻沒沒佔到「購物天堂」的便宜——曾幾何時,排隊也是內地同胞在香港逛名店的指定動作之一。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香港最熱的新聞卻是關店潮、退租、降租等負面報導,似乎香港已經成了落寞代名詞,但你還記得早些年大張旗鼓進駐香港的品牌名店嗎?

2007年,H&M首次進駐香港,正是麥當娜與品牌跨界合作的那一年,整個中環皇后大道上的巨幅廣告,真是H&M在大中華地區最風光的時期。要知道,在此之前,想買H&M可不是現在這麼容易的。


Comme des Garçons在香港第一家店開業時,還吸引到川久保玲本人到場,紅心Tee曾是香港潮男潮女的最愛,開在中環安蘭街上的三層店鋪以白房子作為概念。


除了有明星作為時髦偶像,通常哪些品牌的水貨在香港賣得好,就能立馬吸引品牌來開店,比如由片山正通操刀設計的BAPE店鋪,翻翻近十年來的香港潮流雜誌,就知道這個品牌在香港有多流行。


且,BAPE也引發了很多中港臺明星跟風推出個人品牌,套路基本都是一樣的:給白Tee印上所謂自創的各種卡通圖案,各種波點大LOGO衛衣。售價麼,一件Tee基本也都要小1000元,比如NPC等,當看到產品的售價牌再摸摸手感,也是覺得:憑什麼!

至於片山正通,日本大部分Busy Work Shop、Bape CAFé、Beams T等店,都出自他的手筆,一見到那充滿空間感的環境、輸送帶展示臺陳列,就知道片山來了。2005年與I.T合作的金鐘店,就是一個成功的襲港案例。


越來越不景氣的購物大環境,導致大批店鋪關門,但近年來香港名店的服務似乎也是個問題,早已習慣了衝昏頭買買買的內地客,導致無論從買貨、陳列、質量、體驗等方面,都不會讓人感到物有所值,競爭多了,香港自然也就不會是首選的購物天堂了,你我他,都一樣。

曾幾何時,香港是香的,

香港之香,

就香在讓一大部分人以為只要肯花錢,

或者花光了帶來的錢,

自己在這花花世界的那一刻,

就是尊貴的、優越的。

似乎勞力士在某段時間成為香港人通勤的首選,在考量耐用度與性價比的功夫上,香港人是最精打細算的,在勞力士之後,沛納海也成了寫字樓白領的最愛,男女通吃。


匡威可以用來搭牛仔褲白Tee,也可以拿來搭緊身小西裝。

各種鞋款的復古、復刻版,也都是潮人最愛。

黑色膠框,從明星、名人到街頭學生仔,人手一副。

多虧了I.T集團,將日本流行的軍裝休閒風普及開來,軍綠色的長短款休閒風衣,曾經一度是izzue與5cm的熱賣單品。

厚靴配短褲,再配一條骷髏金屬鏈,大概先是香港潮男跟日本潮男學來,再由他們教會我們內地潮男的搭配法則吧。

火過好一陣的假印花Tee、拼接襯衫等單品,現在去香港的各種OUTLET,也都還在賣!

港人愛古著,以及一切可以做舊,充滿vintage feel的時尚,比如機車皮夾克。

再比如一雙看起來穿了十年八年的殘舊皮鞋。

低腰牛仔褲的穿法也有不同的明星在力撐。

既然穿跨褲,怎麼可以少了這一條露出LOGO邊邊的卡爾文·克雷恩經典三角褲?

人人都貪新念舊,

所以,

沒必要為購物找一個理由。

最後聊一聊我們曾經迷過的港星。

香港的造星工業有多發達、本地市場有多大,這麼說吧,以前臺灣藝人稍微紅起來以後,就馬上要去香港發粵語唱片。

比如蘇慧倫推出變身三部曲《檸檬樹》、《鴨子》、《傻瓜》之前,在香港發過一張粵語碟《自然喜歡你》,首首經典。

又比如張信哲在臺灣大紅之後,馬上去香港發了粵語專輯《深情》,不得不說,比起其他連粵語都說不好的臺灣歌手,張信哲這張非常值得聽。

還有許美靜,1997年領到十大勁歌金曲,隔年便發了粵語專輯《好美靜》。可惜並不成功。只一首《傾城》多年後被陳奕迅再度唱紅。

再說起香港本土出品的港星們,四大天王、張國榮、梅豔芳不必多說,陳奕迅、楊千嬅、容祖兒亦是傑出代表。但我最想聊的,是另一個人,在她身上、港人的拼搏精神、香港的另類時尚、以及香港娛樂工業這幾十年的起落,在她身上,體現得最淋漓盡致。她就是——鄭秀文

關於鄭秀文,她的一句名言就足以說明在香港做頂尖明星是什麼樣一種感受——「入行後就再沒有吃過一頓飽飯。」

這一切,恐怕源於她1988年出道後,被當時的媒體叫做「肥妹」。1988年,Sammi參加「新秀歌唱大賽」獲得季軍出道,那年她才16歲。

出道之後的Sammi得到了經紀公司的熱捧,1990年便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張同名專輯。專輯封面上的Sammi嬰兒肥不見了,可以看見顴骨。不知是否因為年紀太小,故意畫了顯成熟的妝。兩年後的她仍然戴著那幅誇張的「風火輪」耳環。

從1990年開始,Sammi就保持著每年一張專輯的頻率穩定發片。1991年,《Holiday》,1992年《Never too late》...她的時尚感也在「成熟」的路上穩步前行。這一時期的她,也每年在十大勁歌金曲頒獎上露面,但只是陪跑葉倩文、王菲。


1995年的Sammi迎來重大突破,加入華納,並發行了大賣專輯《捨不得你》。一舉拿下當年十大勁歌金曲之一。這時的Sammi,臉已經完全瘦下來了,形象也有所改變(或許是因為長大了?)


1996年,Sammi發行第一張國語專輯《值得》。


除了首張國語專輯,1996年對於Sammi來說還有一件更重要的大事——人生第一場演唱會。她不僅把第一場演唱會開在了香港紅館,並從這個演唱會開始,讓我們看見了不一樣的鄭秀文。


不過那時候的Sammi還是年輕,沒法保證發揮穩定。演唱會上有一套造型就很像德德瑪⬇️


那次演唱會後,她接受採訪說:「我已找到自我,從此世界上只有一個Sammi叫鄭秀文。」 2009年,鄭秀文接受林燕妮採訪,說:「這麼多年,我做過的髮型超過1000個,妝面也至少有500。」

1997年開始,鄭秀文越來越瘦,越來越拼。

1997年的兩張專輯,Sammi以短髮示人,纖瘦的身材、中性的著裝,演繹了那個年代人們逐漸開始追求個性的風潮。

1999年《聽聞》,雖然服裝上沒什麼大文章,但Sammi的妝容可是當時港臺女生必追的。


2000年《眉飛色舞》專輯封面上,年近30的Sammi臉上有了成熟的魅力,眉毛上的心思簡直成了Sammi的一大標誌。


01、02年,Sammi對自己的美已經掌控自如,在嫵媚中加了強勢的凌厲、在溫柔中又加了堅定的自信。

以及,她每一年演唱會也是做足造型。

1999⬇️


2001⬇️

2004⬇️

2005年,因為出演《長恨歌》過度投入,以及並沒有如料想的好口碑,鄭秀文患上了抑鬱症,過起了半隱退的生活。


倆年後,再復出,鄭秀文徹底變了,她信了教,以前媒體口中的「臭脾氣天后」完全變了一個人,她做慈善,工作也不多接,也不逼自己不斷去挑戰極限了。2007年演唱會上她讀《給自己的信》,嚎啕大哭,感人至深。

  Mi,我太熟識你了,你常說人生是一場自己和自己的競技,與人無關,亦與人無尤。戰勝一個懦弱的自己,更勝過擊敗其他生命。這兩年多,我相信你曾軟弱無力,看不見亮光,失去了盼望。但你推窗看看今天陽光普照,下了一連數天暴雨,太陽終為你微笑。這不就是人生嗎?更壞的天氣都會過去,但我們心中會長留一塊美麗的境域。

  作為一個快將三十五歲的女人,我相信,你對生命有更大的體會,這兩年是你人生中,一個不能重來的起承轉合期,要更懂得感恩,亦更懂得珍惜。

所有人都有目共睹這個天后的完美蛻變。從扮犀利到自在自然,從浮誇到安靜,Sammi就是這樣在不同的年紀做著同樣美麗的自己。


「不相信未作犧牲竟先可擁有,
只相信是靠雙手找到我欲求,
每一串汗水換每一個成就,
從來得失我睇透。」

《順流逆流》這首歌,紅遍上世紀7、80年代的廟街

同時也是許多香港藝人的座右銘。

說了這麼多,香港之於我,現在只有幾個簡單的理由吸引我一去再去:

榮記、新記面線

避風塘炒蟹

九龍城海鮮粥

火炭深宵大排檔燒腩仔

Neil Barrett換新

Homeless家居店

Bals Tokyo家居店

Upper House

楊千嬅演唱會


你呢?曾經的香港和如今的香港,還有什麼是吸引你的?

題外話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動力,能讓我用半個月時間整理一千多張資料圖片,核對歷史信息,並最後選了200餘張圖,再寫了一萬字做出這篇推送。

可能因為我自己也是個很挑剔的讀者,覺得每天大家工作都這麼辛苦了,還願意訂閱我的推送,花時間打開閱讀,那麼,我也應該儘量給大家提供有信息量、有觀點、有小知識小八卦、有過精心挑選的內容。讓你在閱讀之後,饒有興味,有所收穫。

如果今天這篇香港特輯,讓你有所觸動,使你也回顧到了自己成長中的某些點滴,那麼,請你轉發一下,讓你的朋友也能讀到這樣一篇用了心的免費內容吧。

謝謝了。

*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未做任何商業用途。轉載本文務必註明出處、微信號(masee2013)、以及添加原文連結。非法轉載一律舉報!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上一篇推送

你買過這些真是沒什麼卵用的產品麼?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香港潮流發跡史(下)
    昨天(你不知道的香港潮流發跡史(上))我們從頭細數,講了從1960開始到1980後期,香港是如何受到英、日的文化衝擊融和,結構出多元、卻同時與世界步調同步著的環境
  • 「滷味」十足 香港潮流編年史
    也許00後們感受不深,但是對於70、80、90後們而言,那個在97年回歸至今已經二十來年的彈丸之地,其在電視、時尚、影視、音樂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影響是深遠的,對於身處廣東毗鄰香港的粵地同胞們來說,這種感受更為強烈。
  • 香港潮流OG李燦森
    2015年徐崢導演的電影《港囧》邀到了眾多香港電影黃金配角,其中包括李燦森和葛民輝,在整個華南地區,兩位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不單因為演員的身份,而是在潮牌界,兩人都是佼佼者,葛民輝更被尊為潮牌教父(文尾有彩蛋)。
  • 傾聽最香港 丨那些年,我們聽過的香港音樂
    1983年,中英開始就香港回歸問題正式會談,香港歌手張明敏站在1984年的春晚舞臺上,演唱了由香港著名音樂人黃霑和王福齡共同創作的《我的中國心》。在香港電臺中文臺前臺長、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獎的締造者張文新的記憶裡,那一幕,打開了兩地音樂人交流的通道。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香港電影
    反正在家裡吃喝拉撒爹媽照顧,不用被問工資,不用被推出門相親的,我們就一起來回顧香港電影的巔峰時代,看看那些年的賀歲片有哪些,也一起來回憶我們終將逝去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中老年!?)。經典香港電影TOP10隻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名,對排名有異議……不要打我。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香港電視劇 第一彈
    在那個港臺劇風靡一時的年代或多或少都會看過一些因為肥宅推出的「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電視連續劇」系列反映熱烈所以我們今天開始接連推出幾期介紹一下那些年在香港熱播的電視劇讓我們再次重溫一下那個輝煌的港片年代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香港電視劇
  • 香港潮流教父不止陳冠希和餘文樂,麥浚龍更像是潮流仙人
    導讀:香港潮流教父不止陳冠希和餘文樂,麥浚龍更像是潮流仙人自身條件欠缺的麥浚龍(JUNO)在父親斥巨資並拉關係的情況下,在2002年籤約環球唱片出道,相貌平平唱功欠缺的他儘管環球撒錢宣傳,但是換回的儘是大眾對這位年輕人的詬病之詞。
  • 扒一扒與潮流密不可分的香港電影演員
    如果藤原浩被稱為日本潮流教父,那麼葛民輝被稱為香港潮流教父一點不為過葛民輝自創品牌:AAAA 4A LIKEBLACK▼《香港製造》把李燦森帶進了電影圈,也帶給他很多榮譽。圖為李燦森1998年憑藉第一部電影《香港製造》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獎▼
  • 為何被稱香港潮流教父級人物?
    說到對內地潮流文化影響最大的要數香港了,香港的潮流文化不誇張來講跟它電影輸出一樣,影響著大陸對潮流熱愛的人們,陳冠希,餘文樂,李燦森,麥浚龍等等都是卓越的貢獻者
  • 那些年的香港,為什麼能美女帥哥輩出?沒落皆因這個
    所以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不僅是巨星的天堂也是一大批美女帥哥的集聚地,但這個神話並沒有一直保持下去,近兩年再也沒出過一位讓人難忘的港星。香港影視圈興起是轟轟烈烈,敗落的也是無聲無息。不知不覺中人們將眼光轉移到外國文化,什麼韓流、日漫流的成了現在年輕朋友跟潮趨勢,只有少部分人還在懷念那些年的香港。為什麼這些年的香港再也吸引不了,眾多有才又能青年男女呢?
  • 2020年香港小姐停辦,讓我們一起回憶,那些年驚豔了時光的港姐
    2020年,受疫情的影響,香港小姐的比賽將暫停一年。在香港曾經有過那麼一段話,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鐘樓、不是海洋公園、也不是大富豪夜總會,而是香港小姐。香港小姐,於1946年開始舉行,由私人機構在麗池夜總會舉辦。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香港小姐」
    在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後,港姐逐漸成為香港一張靚麗的明信片。港姐是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女性楷模。香港小姐在經歷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鼎盛期後,便慢慢走向平緩期,近年來在內地的影響和關注度也越來越小。趙雅芝1973年,19歲的她雖然只獲得了「香港小姐」第四名。但其成就遠超當年的冠軍,成為「地位」最高的港姐,70年代的票房保障。後來她更是憑藉《新白娘子傳奇》獲得內地觀眾的廣泛關注,成為觀眾心中永遠的「白素貞」。
  • 《國產凌凌漆》那些年我們一起笑過的香港電影之國產007
    對人性的論述、名利的嘲諷、對成功與失敗理論的英雄主義的顛覆,都代表了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以其多元文化的風格,是庸俗而克制的庸俗。整個電影基本上抹去了香港本土文化對所謂的「民族團結」、「民族主義」和大陸意識形態的譴責,電影007是一個被國家淘汰和遺忘的烈士後代,在面臨危險的時候被命令。它自然地展開了情節。
  • 比陳冠希還早十幾年的香港潮流教父!葛民輝已經潮爆30年!
    香港的潮流文化對全中國對潮流熱愛的人,陳冠希、李燦森、麥浚龍、餘文樂等等都是貢獻者。其中陳冠希被稱為中國的潮流教父,但在香港,一個比陳冠希早十幾年的嘻哈代表人物——葛民輝,是被成為香港的「潮人教父」。後來,熱愛潮流文化的葛民輝成立自己的潮牌「4A like black」,成立初期只有黑白兩色,但在香港卻比BAPE還火,主要還是因為4A保證了質量和貨量。
  • 香港潮流icon李燦森,他不僅是個演員!
    策劃 | DOCO編輯部撰稿 編輯 | 孟浪假如提起香港的潮流icon,你一定會率先聯想到陳冠希或餘文樂。但其實港式街頭代表絕非僅有陳、餘這兩位,尤其是在華南地區,另一位道地的香港本土演員李燦森就以其鮮明的個性成功突圍,在街頭潮流領域中佔有寶貴一席。
  • 滿滿的回憶,那些年我們聽過的那些好聽的香港歌曲。
    對70 80 90後的人來說,香港樂壇對我們的影響挺大,因為我們小時候,內地經濟才剛剛起步,文化娛樂生活還比較單調,他們的歌曲在我們的青蔥歲月留下了痕跡,可以說影響了幾代人。當然同時期的臺灣歌曲這篇文章就不說了,內地的歌曲也在以後的帖子在再說。但是現在感覺香港樂壇好像沒有以前那麼火,現在火的還是以前的老一輩的歌手流行的歌,現在最火的抖音快手裡面的內地歌曲卻很多,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這樣認為的。
  •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香港零食!
    大家都知道,香港美食是美名遠揚的,去到了香港肯定要嘗嘗各類美食。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香港電影
    反正在家裡吃喝拉撒爹媽照顧,不用被問工資,不用被推出門相親的,我們就一起來回顧香港電影的巔峰時代,看看那些年的賀歲片有哪些,也一起來回憶我們終將逝去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中老年!?)。經典香港電影TOP10隻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名,對排名有異議……不要打我。
  • ​郭松民 | 從吳孟達去世說到香港電影對內地電影的影響
    晚近四十年,香港電影對內地電影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之大,與香港在當代中華文化中所處的邊緣位置並不相稱,在一定意義上,幾乎可以說一種「文化倒灌」。內地的許多70後、80後,幾乎是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香港電影也對他們的價值觀、審美觀上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小馬哥的黑風衣、嘴上叼的那根牙籤以及他所體現的江湖義氣等影響到了很多人的生活態度。
  • HYPEBEAST市值超過I.T 香港潮流教主換人
    據時尚商業快訊監測,HYPEBEAST上周股價累計大漲39%,自今年以來累計增幅達80%,截至周一收盤的市值約為30億港元,超過香港多品牌零售商I.T(需求面積:500-1500平方米)的27億港元,這意味著HYPEBEAST的創始人馬柏榮Kevin Ma已取代I.T創始人沈嘉偉成為香港新潮流教主。受業績不振影響,I.T集團股價自今年以來則累積下滑逾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