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錢學森之問,籌畫培養傑出人才的系統方案

2020-12-24 盛京愚公

示 兒[宋]陸遊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引言】

對「系統方案」的特別說明:

1. 系統方案如同一個活人,其中包含的各個部分如同軀幹和四肢,不能單獨將某一部分拿出來說長論短;

2. 本方案非替代方案,是補充和完善,不是另起爐灶,不能避開當下教育現狀單獨存在。

既然對標錢學森之問,我們在探討「培養傑出人才」的時候就應該徹底放飛理想,不應局限在「名校畢業」、「年薪高,小日子風光」等小富即安的境界,要敢於展望美好未來:如同民國時先輩們曾經做到的那樣,錢穆、林語堂、郭永懷、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楊振寧、李政道等傑出人才群賢畢至的大好局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梳理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成就任何一個傑出人才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所有的輝煌後面都隱藏著一場與眾不同的教育持久戰,沒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從來就沒有什麼模式和經驗可以借鑑。

但共性原則和規律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名師出高徒。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現代教育意義上的名師,不應該特指某個老師。傑出人才在步入社會前,所接受的知識和道理所涵蓋的領域,不僅要橫跨中外,而且要縱貫古今。

其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傑出人才在成長過程中所處的人文生態環境要足夠好,還要恰好能幫助其樹立與自身條件相匹配的遠大理想。

再次,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對傑出人才的培養,要因時施教,因地施教,因材施教,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最後,時勢造英雄。

如果沒有足夠優秀的普通民眾支持,對傑出人才的培養將無從談起。

教育是極其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如果一定要把對傑出人才的培養單獨拿出來對待的話,正如國家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樣,百年樹人的道路上,至少在步入社會之前,沒有誰能獨善其身,只有全社會各個年齡段的人,各行各業所有層次的人,全社會的人普遍性地各施其職,才能造就滿園春色。

第一部分 育人有道

教育所遵從的三大法則:

1.教育,是極其開放的複雜巨系統;

2.天賦的不同,決定了無論人們付出多少努力,教育的最終結果必然是:少數傑出人才、多數一般人才和更多的普通人共存;

3.「陰陽不測之謂神」,即便是神,都無法告訴我們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為傑出人才的方法。

要是將以上三條合起來描述教育之道,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教育之道是非常難以捉摸的。

然而,大道至簡,道不遠人。

我們必須承認天賦的存在,同樣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甚至是雙胞胎,也可能有天壤之別,所以我們必須接受努力不一定成功的現實,或者說必須在很早的時候就心甘情願認同這樣的結果:即使最大限度地努力,培養對象也可能無法成才,但我們依然會全力以赴。

正所謂:事在人為,成敗在天。

正因為教育是極其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影響成才與否的因素非常多,再加之時間軸帶來的不確定性,某些因素表現不佳不見得必然導致壞結果,沒準兒還能誤打誤撞碰到好運氣,所以絕大多數為人父母者才會看樣學樣,沒有準備就心安理得地養育孩子。

這種情況既然祖祖輩輩都存在,應該接受其合理性,「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施教者無論在什麼時候開始覺醒,開始奮起直追都不算晚,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父輩留給一個人的天賦或者造化。

提醒一下:這樣說並不表示我們贊成不求上進,聽天由命的行為,而是因為這種情形是非常普遍的客觀存在。既然「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如果我們販賣焦慮,只會讓兩代人都陷入緊張、自責、退縮等深淵;只有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做最好的自己,才能讓整個團隊充滿自信和勇氣,當我們以結果為導向看待問題時,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第二部分 以德為先

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之前是一個人養成慧根的重要時期;而七歲之前,家庭之外的因素影響甚微。

外國人說: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時間。對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三代人才能完成一場接力賽,一代比一代強,最終「虎父無犬子」,養育出傑出人才。要是換成中國式說法,那就是修行積德才能恩澤後人。

所以,關於「以德為先」,我們著眼於「修身」環節,從一個人可以進行自我人格塑造時開始談起。

「修身先立志」,立志時應依據自身條件量力而行,然後根據自己的志向再制定適宜的修身方案。

立德樹人確實非常重要,同時也是非常容易出問題的環節。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的誤導,害了很多人。立志環節,人們容易貪婪而不自知,做錯了還美其名曰「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可以拿發射火箭打比方,兩枚在結構上存在很大區別的火箭,兩者的射程肯定不同,點火前肯定不應該添加同樣多的燃料,甚至連燃料類型都會不一樣。

對於立德樹人,志向相當於設定射程和目標,而修身相當於加注燃料。人與人之間的天賦和造化都不一樣,樹立志向時不應該盲目好大喜功,量力而行為自己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才是上策。「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志向確立時如不自量力,定會釀成悲劇。

對於五彩繽紛的世界來說,各式各樣人才都需要,要是所有人都試圖成為同樣的人才,那顯然是逆天而行。

對於適合樹立遠大抱負的人來說,修身時的要求就高一些;而對於願意平平淡淡過一生的人來說,做個安分守己,品行良好的人就行,沒必要難為自己。

重要提示:此環節非常重要,被培養者需要得到老師和父母的指導和引領。過猶不及,志向太過遠大或者太過保守都不好,「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也適合於此。

第三部分 尊師重教

「名師出高徒」,老師的引領作用確實很重要,但教育是場持久戰,對於現代教育來說,成才路上會經歷很多老師,而且很多時候對於老師的選擇,也由不得自己,好在我們能選擇教育理念。

而且我們有兩個非常厲害的老師:

孔子和毛澤東

孔子出生距今已有2571年,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傳承意義,更多細節無需多言,人盡皆知。

想要強調的是:孔子畢生的理想和志向僅僅是要當一個好老師,所以才流傳後世一本《論語》,千百年來很多人自以為是妄加解釋,造成很多曲解和誤解,建議大家不要盲從,要敢於大膽懷疑所謂的大家名家所作的注釋,敢於獨立思考,敢讀原著,藉由《論語》和孔子直接對話,直至領悟《論語》的本意。

孔子的教育思想曾一度離開我們,「破四舊」將孔孟之道所有的痕跡徹底剷除,是壞事也是好事,「否定之否定」以後,當孔子的教育理念再度回歸的時候,人們在繼承和傳承的時候必然是揚棄,其結果必然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毛澤東是一代偉人,由於偉人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光芒四射的原因,人們常常會忽略他的教育思想。

盤點一下他的教育成就:

在他的引領和教導下,很短的時間,就徹底改變了全國人民的思想;

在國內,僅僅用一支筆,就徵服了很多用飛機和大炮都無法徵服的東西。比如他寫的《論持久戰》,在抗日戰爭期間被大多數中國人集體認同,極大地教育了軍民,統一了思想,讓中國人樹立了必勝的信念,就連他的政敵蔣介石和白崇禧等人也非常佩服,據說蘇聯的史達林曾將這本書譯成俄語後反覆閱讀。

在國際上,偉大的導師毛澤東也教育了很多人,不少國家因他而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乃至對很多其他事物的看法……

如果不是偉大的導師,怎麼可能完成如此艱難的教學任務?

其實,毛澤東同志曾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歷時五年半。當年,他也曾「再三權衡,覺得自己將來還是最適合當教師。」如此說來,毛澤東同志是地地道道科班出身的好老師呢!

最欣賞他的老師,同時也是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楊昌濟,曾留學日本六年,後又留學英國三年。毛澤東同志還曾積極組織大批青年學生到歐美留學。

所以說,毛澤東的教育思想不僅是建立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之上,而且可以說是橫跨中外,縱貫古今。

將古代的集大成者至聖先師孔子和現代的集大成者偉大的導師毛澤東的教育思想結合起來,承前啟後定能獨領風騷!

第四部分 智育第二

關於文化課的學習,那是我們的強項,技術層面的問題有解決能力的人很多。

在此只提醒兩點:

1.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遠大抱負的引領之下,學習的動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培養傑出人才時越往上走,越需要道德的引領;

2.知識結構需要合理安排,我們既要很好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也要努力學習國際現代文化。

第五部分

體美勞及成長所需的人文生態環境

如今正值盛世,舉國上下政通人和,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去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國務院還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

更多的指導意見應該正在路上,可以說方方面面都很詳盡,而且非常合理,按照文件指導執行就可以。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指出,對於教育,全社會都有責任,要求社會、政府、學校和家庭都要行動起來;「八大基本理念」中還明確指出「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終身學習」。

所有這些,將會極大地改善人文生態環境,必將迎來傑出人才的連年大豐收!

第六部分 探索和創新

【世界教育博覽館】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期望而言,沒有誰能夠達到理想中的完美境界。

理想的父母,應該既是教育理論家,又是教育實踐家,而且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能夠隨時隨地靈活機動引領子女做出最佳選擇。

如果能建設一座規模宏大的世界教育博覽館,將古今中外所有的教育家,所有的教育理念,都分門別類展示其中,就像參觀售樓處和樣板間一樣,把深奧的道理簡單化,一旦置身其中,無論成年與否,都能夠各取所需。

世界教育博覽館的教化和教具功能,未來前景將非常值得想像。

【交叉重疊豐富多彩的修身社群】

「拿起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子女;放下工作,沒有金錢養活家庭。」

如何把養家餬口的工作責任和成年人的個人素質的提升,和諧統一起來;如何把子女的茁壯成長和父母的美滿人生,和諧統一起來,兼顧兩代人的進步,兼顧兩代人的修身。

充分利用現有的財富和物質,藉助現代科學技術,統籌協調時空上的衝突,修身齊家和賺錢養家是能夠和平共處的。

培養傑出人才是一場教育持久戰,更是一場人民戰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

【有詩為證】

改善人文生態

優化培養環境

復興中國智慧

一匡天下教育

相關焦點

  • 記取「錢學森之問」 言之諄諄,意之殷殷。
    科教興國是錢學森先生最後的心結。  這位傑出的科學家在晚年不止一次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談起他的憂慮——  「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 聲名鵲起的錢學森大學,能給「錢學森之問」一個滿意的答案嗎?
    文字系原創,歡迎各位斧正 最近湖南省瀏陽市籌備錢學森科技大學的消息讓吃瓜的小夥伴們非常興奮,感覺我們要重回「大師時代」。可是小編仔細琢磨之後,發現有些不對勁!2005年,時任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 「動力學的大教育」綱領與大學三種「智慧型」人才的培養
    如何面對並解決好這個大課題,需要高度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理論創新」體現為立足於「新大成智慧學」的哲學基礎,開出「動力學的大教育」綱領,以此作為大學教育新的指導思想;而在「實踐創新」方面,則體現為以「約翰·懷特方案」「懷特海方案」和「錢學森方案」為模本,參考近代建築大師梁思成的教育經歷和發展軌跡,探討如何培養這三種類型的「智慧人」,使得高等教育從當下的「機械論的、靜力學的與還原論的」狹隘的「小教育
  • 【地評線】飛天網評:打造國之重器,培養傑出人才
    【地評線】飛天網評:打造國之重器,培養傑出人才 2020年06月08日 18:52:00來源:中國甘肅網   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飽含對哈工大師生員工的深厚感情,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高校發展的高度重視,進一步指明了新時代高等教育前進方向,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根本遵循。廣大高校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為強大動力,在打造國之重器、培養傑出人才上做出新的不懈努力。  堅定辦學正確方向。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確保人才培養的政治本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
  • 清華大學榮譽學位(錢學森力學班)項目研討會召開
    在培養環節中,要遵循多元化成長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選擇和自主發展的空間,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志趣和秉賦的發展路徑。 彭剛表示,作為清華本科榮譽學位試點單位,錢學森力學班在工科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中積累的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已經和正在在全校更大範圍內推廣並發揮成效。
  • 中國科大強基計劃之工程科學學院——培養力學領軍人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論與應用力學「強基班」 以錢學森先生「工程科學」先進教育思想為指導,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發揮力學學科基礎與技術相結合的特點,通過「科教結合、理實交融、長周期培養、國際化視野」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能夠應用基礎科學理論解決重大工程技術問題的力學類科技創新型領軍人才
  • 錢學森:人的智慧,既要有量智,又要有性智
    在錢學森幼年的知識啟蒙裡,是父親首先向他開啟人生與智慧之窗。錢學森後來常說:「我的第一位老師是我父親。」博學多才、謙恭自守的錢均夫,營造了家庭寧靜的文化氛圍與求實精神,這對幼年錢學森的成長至關重要。錢學森在自己人生的最後階段,又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也就是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教育「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 錢學森逝世十年:是什麼造就了錢學森?中國還能否再出錢學森?
    他是航天之父,飛彈之父,航天、飛彈等名詞均是他發明的; 他是兩彈一星元勳,帶領團隊發射了中國第一枚飛彈、第一枚火箭、第一枚核飛彈,讓新中國挺直了腰杆; 他提出的「錢學森之問」,至今無解。 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錢學森?中國還能不能再出錢學森?
  • 赴美求學師從名門,錢學森的留學報國故事
    國民政府的航空委員會接到馮·卡門的信後,經過研究,批准同意錢學森繼續留在美國進行研究工作。事實證明,馮·卡門是有遠見的,他非常讚賞錢學森的才能,並且說過錢學森已經超過了他。可以說,愛惜人才的馮·卡門為中國培養了一位傑出的火箭飛彈專家。錢學森先生1955年回國後說:「我在美國前三、四年是學習,後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做一點事——因為我是中國人。」
  • 他師從錢學森,從美國學成回國,愛惜人才,破格錄取殲20總設計師
    錢學森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說錢學森一個人頂5個師,這說法一點也不為過!當初美國百般阻撓,不讓錢學森回中國,可見錢學森有多厲害了!而錢學森帶出的學生,實力也是槓槓的!
  • 蔣英:嫁給乾哥哥錢學森,培養學生李雙江,她如何活成一代傳奇?
    此時的錢學森36歲,卻已經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那時候,錢學森的父親每周都會來蔣家送些杭州小吃,錢學森也會跟著前來,來探望蔣家的長輩。 但任誰想都知道,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很快錢學森就忍不住問這位久別的青梅竹馬;「你願意跟我去美國嗎?」蔣英一開始有些猶豫,說要先相互了解了解,但是錢學森在蔣英面前日日來來去去就這麼一句,「現在就走。」
  • 學校召開2020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
    學校召開2020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 7月24日至26日,青島農業大學在圖書館三樓會議室組織召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副校長朱連勤出席會議,會議由教務處副處長劉煥奇主持。
  • 錢學森回國,主席問:你有什麼特長?錢學森的回答,讓人心生敬佩
    錢學森回國,主席問:你有什麼特長?錢學森的回答,讓人心生敬佩今天能給大家講一講錢學森的學成歸國的故事,錢學森回國,主席問:你有什麼特長?錢學森的回答,讓人心生敬佩。小編感到很榮幸,因為錢學森一直是小編最最敬重的科學家之一。
  •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召開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研製工作推進會
    在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研製的關鍵時刻,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校長彭壽清4月24日下午聽取教務處工作情況匯報,召開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參加的工作推進會,為人才培養方案研製出主意、支招數。會議由該校常務副校長程可拉主持。
  • 人才緊缺成全球問題 多國重金啟動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計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疫情倒逼下企業加速擁抱數位化浪潮,金融行業作為數位化應用的前沿,金融科技人才面臨巨大缺口。普華永道報告指出,國內金融科技人才總缺口達150萬,能將技術能力與金融需求有機結合的人才更為稀少。但金融科技人才緊缺不止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球性的問題。為此,多國陸續重金啟動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計劃。
  • 中科天璣高校大數據實驗室建設方案 賦能大數據人才培養
    中科天璣攜創新高校大數據實驗室建設方案,亮相本次展會,科技創新賦能大數據人才培養。 當前,國家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在政策制定、資金扶持、體系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中科天璣響應國家政策號召,著力打通「產學研用」鏈條,有效激發了校企合作的創新活力。
  • 今天,我們一起懷念帥氣愛笑男神錢學森!
    1935年錢學森來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僅一年就順利取得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在流體動力學大師馮·卡門的指導下,年僅27歲的錢學森提出了「卡門—錢近似」公式,解決了當時航空界的一大難題,很快成為當時世界航空理論方面的頂尖科學家。到了35歲,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而大多數教授都要從事20年以上的教學、諮詢和管理工作才能獲得這樣一個教職。
  • 嫁給乾哥哥錢學森,成就學生李雙江,蔣英是如何活成一代傳奇的?
    蔣英家族與錢學森家族是世交,錢學森的父親與蔣百裡曾是同窗好友。因為蔣家生了五個女兒,錢家只有一個兒子,於是錢學森的媽媽提出,把蔣家的三閨女過繼到錢家當女兒。於是,蔣英就改名叫「錢學英」,認了錢學森當「乾哥哥」。
  • 楊振寧、錢學森在物理技術方面誰更厲害?他們對中國有哪些貢獻?
    近代傑出的中國科學家 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都是近代傑出的華人科學家,並且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極其卓越的科學貢獻,以至於常常會有人拿他們來做比較高低。
  • 蔣英和錢學森
    蔣英是錢學森的夫人,是我國著名歌唱家,錢學森是我國航天之父,他們的故事……她是中國最傑出的女聲樂教育家,在蔣英的安排下,在上海為錢學森安排了一場相親會,一位富家女甚至當面向錢學森表達喜愛之情。在這場宴會中,人生中第一次,錢學森對女孩子有了心動的感覺,而這個人卻是兒時的玩伴,「小妹」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