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陸羽被尊為「茶聖」,他著有《茶經》三卷,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地介紹茶的著作。其中,不僅對茶葉的歷史、源流、生產、烹飲等記載詳盡,還讓一種飲茶瓷器名聲大噪,那就是邢窯白瓷。
《茶經》中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唐朝時期,浙江的越窯青瓷與河北的邢窯白瓷各領風騷,構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滄州博物館二樓歷史展廳陳列著一件唐代白釉菱花口盤,堪稱邢窯細白瓷代表之作。
這件白釉菱花口盤出土於2011年青縣新興鎮吳碼頭村唐墓中,盤口呈菱花狀,俯瞰宛如一朵盛開的潔白花朵。盤口線條簡練流暢,裡外施白釉,釉色潔白細膩,胎薄如紙,胎質堅硬,叩聲如磬,體現了邢瓷瓷土的優良品質和精湛做工,兼具邢窯細白瓷精品特點於一身。此類花口盤形制則深受同時期金銀器影響。
邢窯創燒了我國最早的白瓷,結束了隋唐以前南方越窯青瓷獨步天下的歷史,開啟了北方白瓷生產的大美時代。邢窯的發現充滿著濃厚的傳奇色彩,史籍中多有記載,卻傳世品稀少。窯址在哪裡?世人曾經苦苦追尋。直至1980年河北臨城祁村邢窯窯址發現,才解開了這一謎團。至宋代,邢窯細白瓷突然銷聲匿跡,定窯白瓷迅速崛起取而代之,這又是千古一謎。而且,這樣一件精緻易碎的菱花口盤,是如何從幾百裡外的太行山東麓的內丘、臨城中心窯廠輾轉來到滄州的呢?古代的大型窯廠瓷器轉運多依賴於發達水系,那麼當時的華北水系與隋唐大運河又為邢瓷轉運提供了哪些便利呢?一起探索,靜待花開……
博物館: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