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瓷器表面有一層薄薄的釉,像是一種無色透明的玻璃質薄層,這種東西是又多種礦物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合而成的,然後施於胚體的表面,經過一定溫度煅燒後而形成的。
瓷器的釉面對瓷器起著保護的作用,可以增加陶瓷製品的機械強度和熱穩定性,降低損耗率,還能美化瓷器,方便清潔,防水等優點。
瓷器釉的分類有很多,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1、按燒成溫度,可分為高溫釉,低溫釉;
2、按照外表特徵,可分為透明釉,乳濁釉、顏色釉、有光釉、無光釉、裂紋釉、結晶釉等;
3、按釉科化學成分,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鉛硼釉等等。
釉的發明和運用,也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先決條件。根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古代的制陶實踐中,在不斷的改進原料的選擇和處理以及提高燒成溫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礎上,就創造出原始的瓷器。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生產技術的提高,歷朝歷代的瓷器湧現出獨具特色的釉面,其中出現最早的就是白釉瓷器。
白釉瓷器是我國傳統的瓷器之一,也是含鐵量最低的瓷胚,施以純淨的透明釉燒制而成。早在南北朝時期,制瓷業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且在工藝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胎體和釉面上有了很大改進。
更值得關注的一點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紛紛入主中原,在當時也十分崇尚白釉瓷器,大約在南北朝的晚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大量的白釉瓷器。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南北朝白釉瓷器發現最早的時期可追溯到北齊武六年(公元575年)範粹墓出土的一批白瓷,也是我國發現最早年代的白瓷。
由於剛剛脫離青瓷體系,這個時候的白瓷呈淺黃褐色,釉色呈乳白色泛青黃色,釉層薄而滋潤,這是早期白釉瓷器的特徵,釉中鐵的含量很低。
經歷了南北朝的發展以後,到了唐代白瓷已經十分成熟,形成了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燒制中心。白瓷的成熟,不僅增加了一個重要的瓷器品種,也是陶瓷史上一個巨大的進步,更為元、明、清時期的青花、五彩、鬥彩、粉彩等各色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宋代白瓷的燒制以定窯為代表,宋代定窯白瓷燒制採用當地富含氧化鋁的瓷土作胎料,經過細緻的加工和良好的篩選,製作的器物胎體輕薄,潔白堅硬。
從歷代出土青白瓷器來看,造型特點秀美活潑、胎質潔白細膩、釉色潔淨高雅、晶瑩明澈、確實有玉的質感,青白瓷從北宋初期開始燒制,在經歷釉層由薄至厚,裝飾從無紋刻花浮雕盛行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青白瓷窯系。
元代時期在青白瓷的基礎上又燒制出卵白釉這一種白釉品種,它與同時期青花一樣,是元代瓷器極高水平的標誌。
明清以後隨著景德鎮瓷器的興盛,歷代的官窯燒制的白瓷都十分的精美,各色彩瓷也在這個時期誕生,並且繁衍出很多的品種,而白瓷在這個時期也不再作為單獨的瓷器品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