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瓷器傳承千年,其釉彩增輝,極具美感,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傳承千年的各類釉色,讓大家欣賞一下古玩瓷器的動人之美!
釉是依附在瓷器坯體表面上的連續玻璃質層,在釉料中所含金屬元素、燒成溫度和火焰氣氛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燒出不同的色彩。顏色為青、黑、紅、黃等單色的稱純色釉,相交融的為雜色釉;古瓷中的白瓷是將透明釉施於白胎之上而呈現白色,其釉被稱為本色釉。
青釉
釉料中以鐵為呈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青釉是最早燒成的單色釉,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稱為「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青釉色調變化很大。
汝釉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汝窯瓷,瓷釉注重釉色和質感,基本色調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俗稱「鴨蛋殼青色」,體現出一種天然去雕琢的恬靜柔和感。由於釉層不厚,隨著器物造型的轉折變化,釉色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
哥釉
宋代哥釉青瓷釉層凝厚,為失透的薄乳濁狀,釉色樸實無華。因釉料的收縮率大於胎料的收縮率,釉面普遍存在開片現象,其形狀有梅花紋、網狀紋、細碎紋等多種,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紅釉
紅釉主要有低溫紅釉和高溫銅紅釉兩類。
低溫紅釉瓷以鐵或金為著色劑,歷史上有鐵紅釉、珊瑚紅、胭脂紅等著名品種,易於燒成。
高溫銅紅釉是用銅元素作為著色劑。銅在低溫鉛釉和氧化氣氛中呈綠色,在高溫石灰釉和還原焰中變成美麗的紅釉。霽紅、郎窯紅、豇豆紅、鈞紅是著名的銅紅釉品種。銅紅釉的燒成技術難度很大,往往因配方和燒成條件的微小變化,就會導致色調的差異。
藍釉
藍釉是以氧化鈷為主要著色劑燒制的瓷釉。古代君王在祭天大典上多用藍色瓷器,但由於單純的藍色過於深沉,因此日常所用的藍色瓷器多加以描金裝飾,使之充滿富貴喜氣之感。
白釉
古瓷中的白釉除元代樞府釉較失透外,其他白釉不是在釉料中加進白色呈色劑,而是將純淨的透明釉施於含鐵量低的瓷坯上,潔白的瓷胎透過釉顯出白色。
黑釉
黑釉與青釉一樣,以氧化鐵為主要色劑,在還原焰中燒制,只是由於所含氧化亞鐵量更多,燒制後出現較深的色調。黑釉的品種除了一般黑釉還有結晶黑釉。結晶黑釉利用高溫下釉料中金屬的飽和溶液在緩冷過程中析出的密集型線狀、點狀、斑塊狀、花朵狀的晶體形態,極具觀賞性。
綠釉
我國傳統的綠釉和綠彩以銅為著色劑,有孔雀綠、松石綠、瓜皮綠等品種,明清兩代燒制較多。
黃釉
我國傳統的黃釉燒制工藝很多,但早期黃色不夠純正,真正意義上的黃釉是明清景德鎮素坯掛釉,經低溫氧化焰燒制而成的黃釉,其釉色黃潤晶瑩。由於黃與「皇」同音,金黃成為至尊之色,明清兩代只有皇家使用,是歷史上控制最為嚴格的一種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