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瓷器極峰製作,永宣瓷器!

2020-12-23 騰訊網

鑑賞瓷器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紋盤

圖源:故宮博物院

永宣瓷器的特點:

永宣時期,景德鎮民窯的制瓷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對胎釉配方的改進,對窯溫以及窯內氣氛的有效控制,使瓷器的胎體逐漸趨於潔白堅緻,洪武時期普遍存在的生燒現象大大減少。

明代早期民窯青花釉面的呈色相對穩定,大多為白中泛青的亮青色,這種被稱之為「亮青釉」的釉色,標誌著明代青花配釉工藝的成熟,此後,亮青釉成為整個明代青花瓷器的基本色調。儘管永宣、成弘諸朝還出現過「高白釉」、「甜白釉」、「豬油白」等近乎純白的釉色,但亮青釉一直作為主流貫穿整個明代。器物造型與洪武時期相比顯得輕薄秀巧,器型仍以盤、碗類圓器為主,同時瓶、罐類琢器的數量也明顯增多。

永宣民窯青花的發色仍以深沉的靛青色為主,色調沉穩樸素,青料凝聚處往往出現下凹的黑褐色斑點。此外,民窯青花中也有少數色澤鮮豔明快的作品,但所佔比例不高。

永宣時期,盤類造型特點: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紋盤

圖源:故宮博物院

盤類的造型與洪武時期相比變化較大,折腰式盤已不再流行,撇口和折沿式盤成為主流。挖足的方式也與洪武時期完全不同,以前十分流行的圓渦形足和寬圈足已不再用,代之為大而矮的圈足。這時的圈足一般內牆平直,外牆內斂,底心平坦,個別器物底心中央仍保留有乳凸,但與洪武時期相比已經變得很小很小。由於燒造工藝的改進,部分盤類的底部開始施釉,不施釉的則為平整的細砂底。

永宣盤類的胎體比洪武時期輕薄,為了儘量減少底部的厚度,在旋削坯體時有意從盤心向下多挖一刀,使盤腹與盤底的結合部位形成一個淺淺的臺階,這種現象在永宣官窯和民窯中都很常見,俗稱「月亮底」。同樣是為了減少底部厚度,碗類的做法與盤類正好相反,它不是像盤類那樣由上往下挖,而是在挖足時有意向上深挖一點,這種「挖足過肩」的現象在明早期民窯碗類中非常普遍。

明永樂 青花靈芝紋碗

圖源:故宮博物院

與洪武時期相比,永宣民窯生產的瓶、罐類琢器不僅數量多,質量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造型仍以同時期的官窯器為樣板,常見的器形主要有梅瓶和蓋罐。此時琢器的胎體大多比較厚重,底部均不施釉。

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

圖源:故宮博物院

青花彩繪仍保持明初流暢飄逸的風格,技法上愈發老練成熟。對於人物故事類複雜畫面的構圖,能夠準確地把握經營位置和主次關係,人物之間相互呼應,整個畫面顯得充滿生氣。

永宣民窯青花的裝飾紋樣除延續洪武舊制外,又出現了不少新的題材。如人物故事、獅子、麒麟、飛鳳、鳥雀、月華錦、結帶寶杵等。洪武時期流行的福字、壽字此時仍繼續使用,但已由草書改為了隸書。永宣時期,官窯青花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水平都達到了歷史最高峰,這些精美的作品也就自然成了民窯模仿的對象。而民窯雖然是以官窯為藍本,但只用一筆點劃的技法,因此捨棄了細部的刻畫,全力去突出線條的美。可見民窯仿官窯只是模仿圖案,在繪畫技法上仍保留著民窯的特點。

明宣德 青花人物紋高足碗

圖源:故宮博物院

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作為瓷器紋飾流行於宋、元時期的磁州窯,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上也有許多非常精美的人物故事畫面。到了洪武時期,民窯青花上雖然也偶見人物圖案,但均屬大寫意的簡筆畫,構圖極為簡單,永宣時期青花瓷器上的人物故事畫面再現輝煌,不僅官窯器中有非常優秀的作品,民窯亦有不俗表現。

明代早期民窯青花簡筆畫中的人物小品並不太多,最為常見的是結帶繡球、雲氣紋、蘭石紋、水草紋等構圖簡單、隨意性強的紋飾。

永宣民窯除了白釉青花外,還生產少量外翠青內青花、外醬釉內青花瓷器,這些罕見的品種造型規整,胎體潔白,青花色調深沉濃豔,在當時應屬高檔瓷器。翠青釉的釉色呈鮮豔的翠綠色,釉層肥厚,釉中可見密集的氣泡。醬釉的釉色深淺不一,濃重的發紫紅,淺淡的微微泛黃。

鑑定要點:

釉面:看瓷器上的釉面,雖然永樂與宣德年間的瓷器十分相似,但這兩者的釉面還是有區別的:永樂年間的瓷器釉面十分細膩。而宣德年間的瓷器更為肥厚,而且大多會出現桔皮釉。所謂桔皮釉,就是瓷器釉面上有小孔,這些小孔有如桔皮,並因此而得名。

釉色和釉料:永樂和宣德年間的瓷器,用釉十分講究。例如永宣年間的青花瓷,上面就用到了一種被稱為「蘇麻離青」的青料,這種青料來自于波斯,發色藍中帶黑,色彩濃豔,但由於含有含鐵量高,因此也會出現黑斑和黑點。

器型:永樂與宣德年間的瓷器,受到外來文化的深遠影響,因此出現了大量新的瓷器器型。例如天球瓶、寶月瓶、綬帶耳葫蘆扁壺、三系蓋罐、波斯風格的執壺等。這些器型在清朝多有沿用,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胎料:無論是永樂年間,還是宣德年間,燒制出的瓷器胎質都很不錯。但相比於永樂瓷器,宣德年間燒制出的瓷器胎體會比永樂年間的更厚重,胎質也更為細膩。

底足:明朝永樂年間,工匠們燒制瓷器,一般是墊砂燒制,因此底足上粘上了不少窯粘,看起來自然非常粗糙,但如果將如此粗糙的瓷器進貢給朝廷,可是要惹上殺身之禍的,所以工匠們在燒制好瓷器之後會對底足進行打磨。而到了宣德年間,瓷器燒制工藝改善,底足也變成了釉底。此外,永宣年間的瓷器會有少量的火石紅,這種火石紅一般只出現在在胎和釉面交接的位置上。

紋飾:這一時期燒制的瓷器上,不僅有山水人物、動物花鳥,還繪製著牡丹紋、菊紋、松竹梅等中國傳統的植物紋飾,此外八角星、菱形、多角形、阿拉伯文等來自伊斯蘭文化的紋飾也十分盛行。瓷器上的這些豐富的紋飾,也見證了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

文章來源網絡,侵權告知必刪

相關焦點

  • 明弘治瓷器!
    近年來,四川省遺出土了弘治十一年紀年墓葬青花瓷器,現藏於四川省博物館,有繪人物的梅瓶與三足筒爐及纏枝牡丹盒等;另外,南京、北京和景德鎮地區的同仁也都曾拾到不少這一時期的瓷器殘片。濃重的青花色調及紀年的銘文,反映了弘治時期部分民窯青花瓷器的面貌。此瓶的造型與該館所藏的兩件元代至正十一年銘文青花龍紋雙獸耳大瓶相似。
  • 瓷器鑑別:白釉瓷器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瓷器的釉面對瓷器起著保護的作用,可以增加陶瓷製品的機械強度和熱穩定性,降低損耗率,還能美化瓷器,方便清潔,防水等優點。釉的發明和運用,也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先決條件。根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古代的制陶實踐中,在不斷的改進原料的選擇和處理以及提高燒成溫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礎上,就創造出原始的瓷器。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生產技術的提高,歷朝歷代的瓷器湧現出獨具特色的釉面,其中出現最早的就是白釉瓷器。
  • 為什麼順治瓷器多見筒式瓶,原來是這個意思
    朝代更迭,歲月流轉,歷史在潮流的推動下不斷發展,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順治瓷器。每一個朝代第一任皇帝時期,瓷器的風格都會繼承前一個朝代的風格並有所創新。順治一朝瓷器也沒有跳出這個規律,瓷器的製作或多或少繼承了明代的一些特徵,那麼就給我們的收藏帶來了很多困難。
  • 明代正德瓷器的特徵和真偽鑑別
    正德皇帝生活奢侈的需求使得景德鎮瓷器開始了大量生產燒造,器形和品種都較明弘治朝更為豐富。正德朝正處於明代中晚期交替的過渡時期,上承成化、弘治朝,下啟嘉靖、萬曆朝,器物逐漸改變了前朝的精緻、纖細、小巧的風格,生產出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而且正德皇帝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在正德時期大量集中出現裝飾阿拉伯文字的瓷器,這也是正德瓷器典型的時代特徵。
  • 大明朝瓷器的輝煌歲月
    明代,景德鎮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明朝於洪武初年在這裡設置了御窯廠,為了滿足宮廷官府的需求,燒瓷不計工本,精益求精,並且大力創新,鬥彩、五彩、素三彩、黃地紅彩、白地綠彩等大量釉上彩繪瓷器,燒製成功。讓景德鎮御窯廠的瓷器工藝上了一個新的水平和檔次。
  • 「龍翔九天」與龍紋變遷,長沙博物館展元明清御用瓷器
    明永樂 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此外,展覽特別遴選了兩件明成化鬥彩雞缸杯等諸多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龍紋御用瓷器,25件永樂、宣德、空白期、成化、弘治時期的龍紋瓷器標本,呈現景德鎮御窯瓷器之概貌。論及生產數量之大,製作工藝之精,藝術造詣之高,則尤推瓷器上的龍紋。唐宋以降,瓷器逐漸成為十分重要的生活日用品,人們對其審美需求進一步提高。御用品的督造,使御窯產品成為瓷器審美的至高代表。在御用產品中,龍紋是用來彰顯皇家威嚴最為重要的紋樣主題。第二單元「江山萬代」,元明清三朝,御用瓷器上的龍紋不斷演繹進化,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
  • 細說清代瓷器(三)康熙獨步天下的單色釉
    其實,在明代晚期,御窯廠即已關閉,而在此之前,一些釉色已經失傳,而到了康熙十九年以後,御窯廠就大規模地生產,並十分注重一道釉的製作,所以,單色釉才是康熙成就最高的瓷器。顏色釉瓷是指在瓷器的釉料中摻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從而使釉料在不同的溫度及焰性中呈現出不同的色澤。顏色釉瓷在中國古陶瓷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被廣泛使用於民間日用器和陳設器,有的還被嚴格地使用於封建朝廷的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動。
  • 瓷器行情:2020香港春拍「瓷器類」TOP10參閱
    從數據中看,本季的瓷器的高價拍品幾乎被乾隆、雍正瓷包攬。蘇富比總成交額高達32.2億港元,佳士得總成交額18.4億港元。本季的NO.1——清乾隆洋彩紅地錦上添花冬青玲瓏夾層瓶以超7000萬港幣成交,明成化青花海水應龍紋小罐超3377萬港幣成交。這次,小編特地為大家整理了2020香港春拍「瓷器類」TOP10榜單,請各界朋友欣賞。
  • 永樂皇帝的瓷器,你知道多少?
    青花瓷器的造型豐富多變,有許多文化交流下產生的新器形。紅釉瓷器光瑩鮮豔,也成為後世追仿的對象。在朝廷的要求和監督下,瓷器先由內府「定奪樣制」,才發給窯廠照樣製作。官用作品器形規整、釉色純正、紋飾合於規範的現象在此時開始建立。不合標準的作品往往被刻意擊碎,掩藏起來,燒成的瓷器則作為國家禮儀或宮廷日常之用,或成為賞賚外交邦國的禮物。
  • 宣德瓷器款識的特點及高清圖樣
    明宣德霽藍釉暗花雲龍紋盤  「年款」是從明朝開始興起的一種在瓷器上印上帝王年號的藝術形式。明代年款大體有兩種楷書題寫和篆書題寫。篆書題寫的自永樂開始,以後宣德、弘治、萬曆等朝代也有。並且錐刻款多見於單色釉瓷器上。明宣德起開始出現以青花楷體題寫,題於青花框或圈中的年款有「大明某某年制」、「大明某某年造」、「某某年制」等,成為以後明代歷朝乃至清代題寫年款的主要形式。除口沿、器肩、器腹等無圈框年款外,宣德官窯瓷器上以青花、紅彩在器心、器底位置題寫的年款,有單圈、雙圈、單框、雙框、橢圓、蓮瓣等邊飾。從文字排列看有直行和橫書兩種。總之,宣德年號款的款式種類之多,為明代歷代款式之最。
  • 醬釉瓷器的起源發展和欣賞
    1964年春,南京博物院於明故宮玉帶河遺址中,發現大量明代瓷片。其中醬色釉碗、外醬釉裡藍釉暗花雲龍碗,揭示了明初燒制此類產品的奧秘。民窯中的醬釉瓷生產也毫不遜色。東漢晚期,醬釉瓷器出現在南方江浙地區,兩晉時期得到發展。南北朝時期,以北賈壁窯為代表的北方瓷窯也開始燒造醬釉瓷,隋、唐時期有所發展。宋、遼、金時期,醬釉瓷器的生產遍及全國,但仍以北方瓷窯為主,定窯、耀州窯和當陽峪窯堪稱其楷模。元、明、清時期,隨著全國瓷業中心的形成,江西景德鎮窯生產的醬釉瓷器一枝獨秀。
  • 瓷器收藏為何說 「一方頂十圓」
    鬥彩雞缸杯 成交價:2.8億港幣 從以上近年的拍賣紀錄看,北宋汝窯天青釉洗、清康熙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盌、明成化鬥彩雞缸杯等這些上億的瓷器,是圓形而不是方形的。
  • 中漢拍賣:秋季專拍中那些大雅之風,明代青花瓷器的瑰麗之態!
    這種低錳高鐵類的鈷料與中國傳統的瓷器達成了完美的結合,其呈色濃重青翠,且色性安定,落於精淘細制的高嶺土瓷胎上,呈現出無法複製的瑰麗之態,在明以前只是鳳毛麟角的青花瓷器,因為永樂帝朱棣授意下的數次遠航,得到了極大的改進與豐富的創新,逐漸推廣並成為中國瓷器中的著名品類,乃至為全世界所嘆服與喜愛。
  • 瓷器中的「病態美」——斷紋瓷器,又叫「開片」
    瓷器對於普通人來講可能只是生活用品,但在有品味或者喜歡收藏的人看來,瓷器就是藝術品。這些人對於瓷器的欣賞不僅僅局限於年代的久遠,還看中上面的紋飾。今天要講的便是瓷器紋飾的一種,叫做斷紋。哥窯碗瓷器上的斷紋又叫「開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尤其是年代久遠的瓷器,經歷了歲月的風霜,釉層漸漸開裂,形成了自然的 「紋飾」。
  • 明清瓷器底足演變
    明洪武釉裡紅四季花卉紋瓜稜石榴尊底部明洪武青花花卉紋執壺-北京故宮晚期內足牆與底相交處呈鈍角折的較多。離心角度縮小,挖足漸深。明宣德歲寒三友碗底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稜菱口大碗內足牆向心角度,自宣德以後呈逐步縮小之勢。明早期,器內底通常在底與器壁的交接處有一道較深的凹線,既所謂「月亮底」。明宣德仿汝釉蟋蟀罐底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瓷器底足早期器壁,器底仍較厚,器底的跳刀痕和乳丁狀突起比以前收斂。
  • 這個地方是,瓷器的故鄉,China一詞也有瓷器的意思
    屏幕前的孩子們喜歡瓷器嗎?如果對瓷器感興趣的話,請去景德鎮看看,景得鎮是瓷器的故鄉,China這個是中國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瓷器。景德鎮是江西省的一個市,景德鎮有一個瓷器之都的名字,景德鎮是即使去也想去的城市,有賣很多瓷器的地方,瓷器很漂亮,買回來做紀念。
  • 瓷器上的重大紋樣之一「菊花紋」!
    明 龍泉窯青釉暗刻菊花紋花盆 明代前期菊花紋多承襲元代青花瓷器紋飾,且這一時期菊花紋最為多見,多為民窯瓷器。,大部分產品製作較為粗糙,工藝不精。
  • 簡單才是最美:「冷瓷器」受熱捧,近年天價單色釉瓷器大盤點!
    單色釉被認為是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萬物由簡至繁,由繁歸簡,賞瓷器如此,看一色千秋,萬彩歸一。桃花的粉,初陽的紅,翡翠的綠,深海的藍……至純至簡,歸於本真,最為純粹的美。 中國瓷器的釉彩始於單色釉。但是在唐代以前,單色釉的燒制工藝一般。
  • 道光瓷器,吉慶祥瑞!
    ,其製作還是非常嚴格的,其中不乏壹些精美之作。《陶雅》記有道光瓷器「極精之品,猶自有不可理沒處」。「大清道光年制」款和「慎德堂制」款的瓷器為皇帝禦用品,工藝製作精細,代表了道光瓷器的製作水平。 道光瓷器承襲乾嘉時期瓷器的藝術遺風,燒造品種和造型創新少,紋飾多採用寓意吉慶的圖案,繪製技法工筆多於寫意,道光時期瓷器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 什麼樣的磁州窯瓷器能拍出天價?藏友別再被坑了,磁州窯瓷器也有不...
    什麼樣的磁州窯瓷器能拍出天價?藏友別再被坑了,磁州窯瓷器也有不值錢的 1,自明洪武設立御窯廠以來,官窯產品往往影響 著民奮產品,但民窯中受官窯新產品影響出現的新造型、新畫面,一般要約晚於官窯的生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