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宣
時
期
鑑賞瓷器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紋盤
圖源:故宮博物院
永宣瓷器的特點:
永宣時期,景德鎮民窯的制瓷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對胎釉配方的改進,對窯溫以及窯內氣氛的有效控制,使瓷器的胎體逐漸趨於潔白堅緻,洪武時期普遍存在的生燒現象大大減少。
明代早期民窯青花釉面的呈色相對穩定,大多為白中泛青的亮青色,這種被稱之為「亮青釉」的釉色,標誌著明代青花配釉工藝的成熟,此後,亮青釉成為整個明代青花瓷器的基本色調。儘管永宣、成弘諸朝還出現過「高白釉」、「甜白釉」、「豬油白」等近乎純白的釉色,但亮青釉一直作為主流貫穿整個明代。器物造型與洪武時期相比顯得輕薄秀巧,器型仍以盤、碗類圓器為主,同時瓶、罐類琢器的數量也明顯增多。
永宣民窯青花的發色仍以深沉的靛青色為主,色調沉穩樸素,青料凝聚處往往出現下凹的黑褐色斑點。此外,民窯青花中也有少數色澤鮮豔明快的作品,但所佔比例不高。
永宣時期,盤類造型特點: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紋盤
圖源:故宮博物院
盤類的造型與洪武時期相比變化較大,折腰式盤已不再流行,撇口和折沿式盤成為主流。挖足的方式也與洪武時期完全不同,以前十分流行的圓渦形足和寬圈足已不再用,代之為大而矮的圈足。這時的圈足一般內牆平直,外牆內斂,底心平坦,個別器物底心中央仍保留有乳凸,但與洪武時期相比已經變得很小很小。由於燒造工藝的改進,部分盤類的底部開始施釉,不施釉的則為平整的細砂底。
永宣盤類的胎體比洪武時期輕薄,為了儘量減少底部的厚度,在旋削坯體時有意從盤心向下多挖一刀,使盤腹與盤底的結合部位形成一個淺淺的臺階,這種現象在永宣官窯和民窯中都很常見,俗稱「月亮底」。同樣是為了減少底部厚度,碗類的做法與盤類正好相反,它不是像盤類那樣由上往下挖,而是在挖足時有意向上深挖一點,這種「挖足過肩」的現象在明早期民窯碗類中非常普遍。
明永樂 青花靈芝紋碗
圖源:故宮博物院
與洪武時期相比,永宣民窯生產的瓶、罐類琢器不僅數量多,質量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造型仍以同時期的官窯器為樣板,常見的器形主要有梅瓶和蓋罐。此時琢器的胎體大多比較厚重,底部均不施釉。
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
圖源:故宮博物院
青花彩繪仍保持明初流暢飄逸的風格,技法上愈發老練成熟。對於人物故事類複雜畫面的構圖,能夠準確地把握經營位置和主次關係,人物之間相互呼應,整個畫面顯得充滿生氣。
永宣民窯青花的裝飾紋樣除延續洪武舊制外,又出現了不少新的題材。如人物故事、獅子、麒麟、飛鳳、鳥雀、月華錦、結帶寶杵等。洪武時期流行的福字、壽字此時仍繼續使用,但已由草書改為了隸書。永宣時期,官窯青花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水平都達到了歷史最高峰,這些精美的作品也就自然成了民窯模仿的對象。而民窯雖然是以官窯為藍本,但只用一筆點劃的技法,因此捨棄了細部的刻畫,全力去突出線條的美。可見民窯仿官窯只是模仿圖案,在繪畫技法上仍保留著民窯的特點。
明宣德 青花人物紋高足碗
圖源:故宮博物院
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作為瓷器紋飾流行於宋、元時期的磁州窯,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上也有許多非常精美的人物故事畫面。到了洪武時期,民窯青花上雖然也偶見人物圖案,但均屬大寫意的簡筆畫,構圖極為簡單,永宣時期青花瓷器上的人物故事畫面再現輝煌,不僅官窯器中有非常優秀的作品,民窯亦有不俗表現。
明代早期民窯青花簡筆畫中的人物小品並不太多,最為常見的是結帶繡球、雲氣紋、蘭石紋、水草紋等構圖簡單、隨意性強的紋飾。
永宣民窯除了白釉青花外,還生產少量外翠青內青花、外醬釉內青花瓷器,這些罕見的品種造型規整,胎體潔白,青花色調深沉濃豔,在當時應屬高檔瓷器。翠青釉的釉色呈鮮豔的翠綠色,釉層肥厚,釉中可見密集的氣泡。醬釉的釉色深淺不一,濃重的發紫紅,淺淡的微微泛黃。
鑑定要點:
釉面:看瓷器上的釉面,雖然永樂與宣德年間的瓷器十分相似,但這兩者的釉面還是有區別的:永樂年間的瓷器釉面十分細膩。而宣德年間的瓷器更為肥厚,而且大多會出現桔皮釉。所謂桔皮釉,就是瓷器釉面上有小孔,這些小孔有如桔皮,並因此而得名。
釉色和釉料:永樂和宣德年間的瓷器,用釉十分講究。例如永宣年間的青花瓷,上面就用到了一種被稱為「蘇麻離青」的青料,這種青料來自于波斯,發色藍中帶黑,色彩濃豔,但由於含有含鐵量高,因此也會出現黑斑和黑點。
器型:永樂與宣德年間的瓷器,受到外來文化的深遠影響,因此出現了大量新的瓷器器型。例如天球瓶、寶月瓶、綬帶耳葫蘆扁壺、三系蓋罐、波斯風格的執壺等。這些器型在清朝多有沿用,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胎料:無論是永樂年間,還是宣德年間,燒制出的瓷器胎質都很不錯。但相比於永樂瓷器,宣德年間燒制出的瓷器胎體會比永樂年間的更厚重,胎質也更為細膩。
底足:明朝永樂年間,工匠們燒制瓷器,一般是墊砂燒制,因此底足上粘上了不少窯粘,看起來自然非常粗糙,但如果將如此粗糙的瓷器進貢給朝廷,可是要惹上殺身之禍的,所以工匠們在燒制好瓷器之後會對底足進行打磨。而到了宣德年間,瓷器燒制工藝改善,底足也變成了釉底。此外,永宣年間的瓷器會有少量的火石紅,這種火石紅一般只出現在在胎和釉面交接的位置上。
紋飾:這一時期燒制的瓷器上,不僅有山水人物、動物花鳥,還繪製著牡丹紋、菊紋、松竹梅等中國傳統的植物紋飾,此外八角星、菱形、多角形、阿拉伯文等來自伊斯蘭文化的紋飾也十分盛行。瓷器上的這些豐富的紋飾,也見證了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
文章來源網絡,侵權告知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