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更迭,歲月流轉,歷史在潮流的推動下不斷發展,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順治瓷器。每一個朝代第一任皇帝時期,瓷器的風格都會繼承前一個朝代的風格並有所創新。順治一朝瓷器也沒有跳出這個規律,瓷器的製作或多或少繼承了明代的一些特徵,那麼就給我們的收藏帶來了很多困難。

如何通過胎體、紋飾、釉面、底足判斷是否屬於順治一朝的瓷器,就需要我們通過和前後朝代進行對比,不斷積累經驗來達到。

順治瓷器胎體堅細厚重,潔白細潤,由於處於清代開國皇帝,政治、經濟還沒有趨於穩定,所以製作瓷器的器型比較少。釉面多見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保留明代在器口刷黃釉的的特點(劃重點)。多見筒式瓶,有一統天下的意思。

青花器比較模糊,可以分為四種青花色調,黑藍色調有暈散,因為大多釉厚,導致青花往往模糊不清。淡藍色調發色深沉,同明末瓷器類似,但多製作粗糙。正藍色調多為盤、碗瓷器,顏色純正,釉面呈卵青色,器外釉色較器裡釉色深,青花有凝聚黑斑,但沒有永宣時期凹凸不平的感。青翠色調與康熙時期色調很接近,釉面光潤,胎質緊密潔白。

所有新朝在紋飾上都會有所創新,創造屬於自己風格的紋飾。順治瓷器在保留明代粗獷的畫風外增加了工整秀麗的紋飾繪畫,多見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雲紋、竹石等。邊飾多為蕉葉紋或鬱金香紋飾。

器足斜削成尖狀,很少有粘沙現象出現,我們形容清朝瓷器底足為「泥鰍背」就是從這裡演化來的,器底可見螺旋紋。官窯多幹支紀年款,楷書、隸書、篆書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