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在英語中被稱為「china","china"即是「瓷器」的意思。那為什麼瓷器在英文中叫「china」呢?
那是因為在過去千百年的對外貿易中,瓷器一直是我國遠銷海外的主要商品,西方世界最初都是通過瓷器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而當時的瓷器主要出自我國江西省浮梁縣轄區的一個小鎮,因地處昌江之南,故名「昌南鎮」。因此,西方世界就把「昌南」的音譯—"china"作為瓷器英文名。
而這個「昌南鎮」在明朝景德年之後,改名成了如今大名鼎鼎的「景德鎮」。僅從中國這英文名就能看出,瓷早已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並且中國的瓷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影響和意義都非常巨大。
陶瓷文化在中國也是源遠流長,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頗著。根據最新的考古成果,有一種觀點認為瓷器的燒制藝術甚至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但是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還是,我國在東漢時期成功燒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青瓷。
然後在魏晉時期,陶瓷生產進入「南青北白」時代,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建立了世界上最為先進的陶瓷生產體系和工藝。
隨著時代的發展,唐朝的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在那個時代大放異彩,接下來到了宋朝,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瓷器的工藝水平和人們的審美能力也飛速發展,最後形成了汝窯、官窯、鈞窯、哥窯、定窯這各具特色的五大名窯。
隨著朝代更迭,到了元明時期,皇帝對瓷器文化也是推崇備至,甚至動用了行政力量。皇帝下令在景德鎮設置專門機構,招攬全國專業人才,使得景德鎮逐步崛起成為官窯、御窯的中心。一時形成「工匠八方來、瓷成走天下」的空前繁榮局面。更是讓景德鎮成為了汝、官、鈞、哥、定五大名窯的集大成者。其中青花瓷和五彩瓷可以說是名動天下!
最後,到了清朝。清朝時期的漢族勞動人民瓷器燒造水平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還有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和皇帝重視,使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當時的粉彩、琺瑯彩等瓷器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的一頁。
這些陶瓷融實用性與藝術性為一體,承載了不同時期的審美特徵,完美地體現了文化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中國陶瓷文化絕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且幾千年來東西方文化、商貿交流的重要載體都是通過陶瓷,陶瓷文完全可以成為「一帶一路」文明的標誌與象徵。
通過陶瓷文化傳播可以將歷史與現在、中國與世界聯繫在一起,營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社會基礎和民眾基礎。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是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化,其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重要途徑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