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17世紀到18世紀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的中國外銷瓷器

2020-12-26 晶哥聊古玩

#外銷瓷器#Hatcher號沉船上打撈出來的明末清初青花瓷,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洋傘系列」磁碟,清末的廣彩,康乾時期的五彩、粉彩,既有中國情調又有西方情調,和大家熟悉的工藝、技法結合,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美感。

明末清初青花花鳥紋大盤

Hatcher號沉船出水。Hatcher號沉船的年代為1643~1646年,沉船中瓷器(大部分為景德鎮青花瓷)的年代大約在1640~1645年,正好處在崇禎末至順治初。

多數歐洲人要到16世紀末才知道中國瓷器。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會比水晶還要美麗。中國瓷器那種不滲透性、潔白光滑、非常實用的美,以及相對於水晶器和銀器的低廉價格,使它甫一現身歐洲,就贏得當地人民深深的喜愛,並被譽為「白色的金子」。

明末清初青花石榴紋異形茶壺

從十七世紀晚康熙開海禁,特別是十八世紀各國到中國廣州開商館直接通商以來,由於直接貿易,因此西方商人對於瓷器生產的影響力明顯加大,大量訂貨的瓷器往往是根據商人的要求來生產,因此種類繁多,變化迅速,往往是這批瓷器和下批的式樣就完全不同。

這一時期的外銷瓷器和內銷瓷器的主要區別是內銷瓷器採用中國傳統構圖方法,往往在瓷器中心部位畫主題文飾,然後外面則是大面積留白。而外銷瓷器除中心主題外,往往在器物邊緣畫上一圈或多圈文飾。

清雍正~乾隆盾形徽章紋盤

這一時期訂製瓷器較前兩個世紀普遍增加。當然由於訂製的瓷器每批數量小,繪製難度大,因此價格昂貴,而且頭一年訂的瓷器要到第二年才能拿到,很不方便。也正因如此,當時還出現了訂燒瓷,這類瓷器是由景德鎮工匠景將各種比較流行的西方式樣的設計用彩料繪成 「 樣盤 」 ,供外國人選擇參考。這種盤往往都是在廣州當地加彩二次燒制,交貨迅速,因此也深受西方商人歡迎。這種樣盤在歐洲的博物館中也有收藏。

清雍正人物圖盤

英國王后瑪麗是一位中國瓷的鑑賞家。美國旅行家Defoe在1724年於紐約出版的《回憶錄》中說:「瑪麗王后的習慣是在宮廷裡陳列許多中國瓷器,甚至達到驚人的程度。我們可以看到,在櫥櫃以及家具的最高頂上也放著架子,架子上陳列著珍貴的中國瓷器。」

德國宮廷對中國瓷器也表現出極大興趣,宮殿內擺滿了中國瓷器,並用中國瓷器改裝成各種裝飾品。在奧地利、義大利等國也流行使用中國瓷器,宮內也都有專門的陳列室陳列中國瓷器。

清雍正粉彩觀獵圖大盤

17世紀晚期及18世紀時,中國瓷器已經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專門設置中國瓷器陳列室,成為上流社會家庭的風尚。他們還為大件中國瓷器特別設計木製器座,連中等人家也將中國瓷器的盤、碟置於牆上以為裝飾,殷實家庭都有專門擺放中國瓷盤的柜子。

清康熙青花鏤壁茶壺一對

相關焦點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明清時期大批中國外銷瓷輸入歐洲,其中部分瓷器在歐洲會被改造和重新加以裝飾,成為一種複合器物。鑲嵌金屬附件是其中最常見的手段,這是一種將金屬製成的附件加裝嵌入另一器物(本文中是指中國瓷器)的特殊工藝。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金屬鑲嵌,盛行於17至18世紀,尤以法國為盛,並在歐洲產生了輻射性影響(注1)。
  • 中國「扇」動世界!18世紀以精湛技藝風靡歐洲,盡顯宮廷高貴奢華
    在16世紀初,葡萄牙商人來到中國發展貿易,回國時帶回的中國物品,其中包含的就有「海外稀奇之物」,把這款精緻優雅的配飾運回歐洲,使得這種東方文化當時風靡了這個歐洲,受到歐洲上流社會人士的追捧。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海外進口的這款「時尚單品」無疑是昂貴的配備。
  • 十八世紀的德國,為了得到127件中國瓷器,竟用600名近衛士兵交換
    隨著16世紀「中學西傳」之風的興起,西方掀起了一股風靡一時的「中國熱」,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推崇、傳播和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思想。這股「中國熱」潮流在18世紀的歐洲達到頂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結下了璀璨碩果。
  • 紋章瓷:中國製造的歐洲時尚,為什麼會讓貴族們趨之若鶩
    只要你擁有一套來自遙遠的東方的精美瓷器,就能挺胸抬頭名正言順的說一句你是上流社會的一員。而今天介紹的重頭戲,是外銷瓷中的貴族——定製外銷瓷。所謂定製外銷瓷,就是為某些西方客人特意定製的外銷瓷,對於歐洲貴族來說,一套定製的外銷瓷,可以說是價值連城。
  • 英劇《王冠》下午茶用的是東方瓷器嗎?暑假來成博新展找答案
    6月28日,記者從成博獲悉,「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將於7月3日在成博三層臨展廳免費開放。168件/套中日伊萬裡風格的瓷器將「盛裝」亮相,清麗的「柿右衛門」風格,富麗華美的「金襴手」瓷器,以及將青花礬紅描金裝飾手法發揮到極致的「中國伊萬裡」,串聯起中、日伊萬裡瓷此消彼長的百年興衰歷程,見證著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技術與文化交流融合。
  • 「中國風」在十七世紀就吹過了歐洲,影響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歐洲這個時期對東方有很大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17、18 世紀的歐洲開始盛行巴洛克這種藝術風格,繼而流行洛可可這樣的矯飾之風。這時正逢中國的明末清初,中國出口的陶瓷、刺繡等的裝飾風格偏重華麗、繁縟、精巧,這些手工藝品所展現的異國情調的矯揉造作恰好迎合了歐洲貴族的口味。
  • 18世紀的精緻與奢華:一幅關於早餐的繪畫
    在那個時代,咖啡或巧克力並不像今天這樣流行,它們是貴族階層專屬的奢侈飲品。早在16世紀,哥倫布就將可可豆從新大陸帶回了歐洲,但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在18世紀時,由於法國宮廷貴族的推行,這種來自美洲的神奇食物已經風靡全歐洲,甚至蓋過了咖啡的風頭。
  • 18世紀外銷瓷上的中西文化傳奇 | 崇正2020秋拍
    從人物高顙深目、曲發隆鼻的形象,可知他們是西洋人,尤其是男主人頭上佩戴的黑色三角帽,這是17世紀後期開始盛行歐洲的男性冠飾。至於人物的衣著和紋飾,則完全依照中國傳統戲劇人物的打扮來模擬西洋人物形象,像是男主人棕色的綁腿,其原意大概是想表達主人正穿著一對黑皮長靴。清代自立國之初就頗重用西洋傳教士,並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達至頂峰。皇帝對西方科技文化充滿興趣,宮廷裡流行各種西洋新奇事物。
  • 愛好者收藏外銷扇 宮廷貴婦曾以它為時尚
    古代中國的宮廷生活場景、獨具韻味的花鳥魚蟲構圖、歐洲農莊的田園風採、西方的宗教神話故事……現居海口的收藏愛好者劉先生私人珍藏的廣州「十三行」外銷扇,涵蓋了象牙扇、銀累絲扇、黑漆描金扇、玳瑁扇、檀香木扇、羽扇等18世紀到19世紀廣州外銷成扇的幾大種類,外銷扇工藝精妙絕倫,堪稱扇中精品。圖為1月22日,收藏愛好者劉先生展示自己收藏的扇子。
  • 18世紀的法國,一邊痴迷中國風一邊瞎畫中國人
    17世紀末-18世紀初法國製作的掛毯 《(中國)皇帝的旅行》法國與中國的深入接觸始於16世紀末期。一方面,海上貿易將大量的中國外銷商品帶到法國。第一批壁毯誕生於17、18世紀之交,也正是路易十四舉辦「中國皇帝」舞會前後。這批壁毯現存有《皇帝出行》(文初配圖)、《皇帝上朝》、《皇帝登舟》、《皇后登舟》、《皇后茶飲》、《狩獵歸來》、《天文學家》、《採菠蘿》和《便宴》九件作品。
  • 歐洲曾刮「中國風」 「中國元素」成地位象徵(圖)
    ,一名參觀者觀看中國瓷器工藝品。(新華社記者 葉平凡 攝)   原標題 歐洲曾刮「中國風」:貴族視「中國元素」為地位象徵  參考消息網11月5日報導 臺媒稱,西方人對中國大陸至今有不少刻板印象,例如「山寨」,然而歐洲在17世紀颳起「中國風」時,其實也有不少模仿熱潮,各種看似「中國貨」的商品,還被打上
  • 活潑纖巧:十八世紀歐洲之魂,現代服飾中流淌的「洛可可」風格
    引言「洛可可」藝術是17世紀末到18世紀中葉,流行於法國等西歐國家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風格以華麗活潑著稱。當時法國主流的古典主義,並沒有對可風格產生太多影響,它的內涵表現出的,更多的是後來居上的浪漫主義。
  • 廣州外銷彩瓷三百年
    廣彩華麗高貴、金碧輝煌、色彩豐富飽滿的炫目紋飾,契合了當時歐洲宮廷興起的洛可可藝術的浮華奢麗之風,在18、19世紀風靡歐洲,成為皇宮貴族的追捧珍品,對中西文化交流有過無可取代的極大的貢獻。在中國陶瓷史上,還大量珍藏於歐美宮廷和博物館中。    它曾經風靡世界,到如今歷盡滄桑,成為世界獨特的藝術珍寶時,廣彩的許多獨門絕技已不復再見。
  • 大都會博物館為什麼要賣500多件中國瓷器
    佳士得紐約中國瓷器及工藝品部資深專家瑪格麗特(Margaret Gristina)在接受雅昌藝術網採訪時說:「此次非常榮幸地接受到大都會的委託,這次大都會釋出的拍品一共是501件中國瓷器。『美藏於斯』專場拍賣的委託品均是由大都會博物館選出的,囊括了從高古到明清各時期的陶瓷作品。
  • 異域風情,鐫刻在景德鎮陶瓷上的歐洲姓氏
    從漢代張騫通西域到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與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大片穆斯林地區之間,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十分頻繁。由於海外貿易和人員的交往,各自的文化因素相互吸收與融合,伊斯蘭文明之風吹進中國大地,最早且聲名最大的影響莫過於蘇麻離青的引進,這種源於西亞的鈷料讓中國瓷器上誕生了一抹風靡世界的藍色。
  • 全球貿易與帝國崛起:茶葉、瓷器和罌粟花如何塑造歷史?
    作為曾經最為歐洲貴族所青睞的藝術品,瓷器從藝術奢侈品到家居必需品的變遷如何映照出不同時代下歐洲社會的變化?作為世界第二大被廣泛消費的纖維的黃麻麻袋,如何將孟加拉三角洲的農民與動蕩的全球資本捆綁在一起?請和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見微知著的帝國時代史」書單吧!
  • 世界頂級瓷器品鑑指南,唯有中國獨領風騷.
    中國無疑是最能代表陶瓷的國家。中國最早的手工陶瓷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到了隋唐時期,制瓷技藝日臻成熟,工匠能夠批量燒制彩釉瓷器。一部中國古代的瓷器史,亦是一部傳承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當時,歐洲各地的瓷器生產商都從瓷器發源地中國汲取靈感;中國出口的瓷器代表著財富與高雅的品味。平邊唐草自1775年誕生以來一直在演變,但圖案的基本特徵依然存在。時至今日,每件平邊唐草系列瓷器都標有「1」號圖案。
  • 劇中瓷——唐頓莊園中「中西合璧」的瓷器
    將軍罐形制敦厚又氣派,一直很受西方青睞,經常被擺設在鄉紳貴族的家中。清雍正 粉彩山水紋將軍罐(一對)觀復博物館藏而樓下的僕人們則是沒有裝飾的白瓷和褐色的陶罐。在唐頓莊園故事的大背景之下,即清末民國初,中國已不再是主要的瓷器輸出國了。劇中使用的瓷器也並非都產自中國,豪宅中大部分是日本的有田燒,還有部分英國及法國等歐洲自產的瓷器。18世紀初,德國就已經會製作瓷器了,這個神秘的工藝伴隨著各國的特色,漸漸在歐洲擴散開來。
  • 中世紀歐洲的中國奢侈品,一個貴族家裡沒有這些都不好意思叫貴族
    「獵殺女巫」運動在這一千年間,歐洲幾乎全方位地落後於歐亞大陸另一邊的中國,文化和科技被全面碾壓,貿易更是年年大幅度逆差,當時的歐洲貴族家裡如果沒有幾樣來自中國的東西,跟人見面都不好意思自稱貴族隨著船舶技術的發展,進入中世紀後,中歐貿易更加頻繁,如上文提到的唐朝黑石號船舶,僅這一艘船上就有瓷器六萬七千餘件。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中歐貿易中,歐洲幾乎完全淪為中國商品的傾銷地,而歐洲的商品則鮮有賣到中國的,不是運不過來,實在是歐洲沒有什麼東西是能吸引中國人購買的。
  • 中國越窯瓷器大觀
    中國瓷器大觀中,越窯瓷器一直被認為是瓷器之中的珍品。有關越窯瓷器的相關收藏知識與您逐一細說。一、越窯瓷器-基本概述越窯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其窯址所在地位於我國浙江省餘姚、上虞、慈谿、寧波和紹興地區等。由於古代時候這一帶屬于越州,因而得名為越窯。越窯青瓷在唐代晚期時就開始大量外銷,瓷器遠銷多國,為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