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瓷器#Hatcher號沉船上打撈出來的明末清初青花瓷,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洋傘系列」磁碟,清末的廣彩,康乾時期的五彩、粉彩,既有中國情調又有西方情調,和大家熟悉的工藝、技法結合,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美感。
Hatcher號沉船出水。Hatcher號沉船的年代為1643~1646年,沉船中瓷器(大部分為景德鎮青花瓷)的年代大約在1640~1645年,正好處在崇禎末至順治初。
多數歐洲人要到16世紀末才知道中國瓷器。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會比水晶還要美麗。中國瓷器那種不滲透性、潔白光滑、非常實用的美,以及相對於水晶器和銀器的低廉價格,使它甫一現身歐洲,就贏得當地人民深深的喜愛,並被譽為「白色的金子」。
從十七世紀晚康熙開海禁,特別是十八世紀各國到中國廣州開商館直接通商以來,由於直接貿易,因此西方商人對於瓷器生產的影響力明顯加大,大量訂貨的瓷器往往是根據商人的要求來生產,因此種類繁多,變化迅速,往往是這批瓷器和下批的式樣就完全不同。
這一時期的外銷瓷器和內銷瓷器的主要區別是內銷瓷器採用中國傳統構圖方法,往往在瓷器中心部位畫主題文飾,然後外面則是大面積留白。而外銷瓷器除中心主題外,往往在器物邊緣畫上一圈或多圈文飾。
這一時期訂製瓷器較前兩個世紀普遍增加。當然由於訂製的瓷器每批數量小,繪製難度大,因此價格昂貴,而且頭一年訂的瓷器要到第二年才能拿到,很不方便。也正因如此,當時還出現了訂燒瓷,這類瓷器是由景德鎮工匠景將各種比較流行的西方式樣的設計用彩料繪成 「 樣盤 」 ,供外國人選擇參考。這種盤往往都是在廣州當地加彩二次燒制,交貨迅速,因此也深受西方商人歡迎。這種樣盤在歐洲的博物館中也有收藏。
英國王后瑪麗是一位中國瓷的鑑賞家。美國旅行家Defoe在1724年於紐約出版的《回憶錄》中說:「瑪麗王后的習慣是在宮廷裡陳列許多中國瓷器,甚至達到驚人的程度。我們可以看到,在櫥櫃以及家具的最高頂上也放著架子,架子上陳列著珍貴的中國瓷器。」
德國宮廷對中國瓷器也表現出極大興趣,宮殿內擺滿了中國瓷器,並用中國瓷器改裝成各種裝飾品。在奧地利、義大利等國也流行使用中國瓷器,宮內也都有專門的陳列室陳列中國瓷器。
17世紀晚期及18世紀時,中國瓷器已經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專門設置中國瓷器陳列室,成為上流社會家庭的風尚。他們還為大件中國瓷器特別設計木製器座,連中等人家也將中國瓷器的盤、碟置於牆上以為裝飾,殷實家庭都有專門擺放中國瓷盤的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