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送別了「大師印記」,成都博物館即將引來新的特展。
6月28日,記者從成博獲悉,「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將於7月3日在成博三層臨展廳免費開放。168件/套中日伊萬裡風格的瓷器將「盛裝」亮相,清麗的「柿右衛門」風格,富麗華美的「金襴手」瓷器,以及將青花礬紅描金裝飾手法發揮到極致的「中國伊萬裡」,串聯起中、日伊萬裡瓷此消彼長的百年興衰歷程,見證著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技術與文化交流融合。
融合中日審美的瓷器如何徵服歐洲?英劇《王冠》中的下午茶與東方瓷器有何淵源?工匠精神如何在瓷器上體現得淋漓盡致?7月3日,成博即將講述這場300年前中日伊萬裡瓷爭相競妍的故事。
青花礬紅彩摺扇花卉紋將軍罐
日本伊萬裡瓷走向世界
16世紀,日本著名政治家豐臣秀臣痴迷茶道,「高麗茶碗」不僅引發了日本國民的推崇,也引起了豐臣秀吉對其出產地朝鮮的極大關注。在慶長之役中,豐臣秀吉出兵朝鮮,俘獲了一批精通各行各業的工匠,其中便有一位擅長燒瓷的工匠李參平。李參平遍訪佐賀藩各地,1616年在有田地區發現了製作上等瓷器所需的原料——瓷土礦。從而,改寫了日本陶瓷的歷史。
明末清初,中國瓷器生產大幅減少。海禁令的頒布更是令瓷器外銷停滯,荷蘭東印度公司轉而向日本尋求瓷器商品,抓住這一機遇的日本,正式拉開瓷器外銷的時代大幕。
從取材於中國青花瓷的布局圖案,到充滿和風色彩的「柿右衛門」瓷器,再到融入日本和式審美和歐洲洛可可藝術風格的「金襴手」瓷器,日本伊萬裡瓷在用色、構圖、題材等方面迎合著歐洲市場,同時並未放棄自身文化和民族特質,反而讓伊萬裡瓷更顯得個性鮮明,在清雅與熱烈之間巧妙尋得平衡,風靡歐洲各國。
五彩描金松鼠葡萄紋蓋罐
中國伊萬裡瓷更勝一籌
康熙二十三年,國內局勢安定下來,海禁政策解除。各國的商船重新匯集於港口,原本凋敝的窯爐復又燃起窯火,但海外市場發生的新變化卻令景德鎮的陶工們備感驚訝。在景德鎮瓷業中斷的短短幾十年中,日本憑藉華美的五彩瓷器,已成為了歐洲市場最大的瓷器出口地。為了奪回市場,景德鎮很快開始借鑑日本「古伊萬裡」風格,燒造「中國伊萬裡」瓷。
「中國伊萬裡」瓷不僅「仿」得惟妙惟肖, 而且在裝飾水平和瓷質上甚至還優於日本瓷器,並能以更便宜的價格參與市場競爭。
同時,景德鎮已更加嫻熟地掌握了西洋繪畫技巧,更具歐洲市場潛力的粉彩瓷閃亮登場。粉彩的燒造使得伊萬裡瓷隨之在 18 世紀中期逐步減產乃至停燒,在經歷了近百年的嬗變沉浮後,最終落下帷幕。
五彩描金龍鳳紋盤
看歐洲貴族為陶瓷帶貨
17至18世紀,歐洲人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神秘而富庶,是人間天堂般的所在,對中國的讚美和嚮往使一股「中國風尚」席捲歐洲。法國人甚至給這股風潮起了個專有名詞叫「Chinoiserie」。關於東方的一切傳奇色彩,讓歐洲貴族心馳神往。而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東方物品,瓷器更被視作「白色金子」。
奧地利美泉宮裡有擺滿了中國青花瓷的房間;葡萄牙桑託斯宮中裡有超過260件明清時期中國青花瓷作裝飾的天花板;波蘭國王奧古斯都則坦陳自己患有「瓷器病」……除了歐洲貴族之外,像蓬帕杜夫人這樣的社會名流也對中國瓷器情有獨鍾,會客廳如果沒有幾件中國瓷器,會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
青花礬紅彩描金徽章紋盤
紋章瓷,是一種特殊的定製瓷。歐美國家的皇室、貴族、家族或組織會將紋章燒制於瓷器之上,進一步彰顯他們的身份地位。為滿足歐洲市場的多樣化的需求,東方瓷商們還會根據外商指定的造型與紋飾,「量身定製」瓷器。「歐洲風尚,中國製造」,象徵身份與榮耀的紋章瓷,也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的見證。
青花粉彩花卉紋扇形盤
/知道一點/
「伊萬裡瓷」指17-18世紀日本受中國景德鎮陶瓷風格影響所生產的瓷器,因其從日本伊萬裡港裝船外銷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