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PUPChina 普林斯頓讀書匯
Editor's Note
茶葉、瓷器、白銀、黃麻、鴉片、牛肉,你可能覺得以上這些物品聽起來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在今天的這個書單中,它們卻被賦予了一個共同的屬性:打造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在一個時代下的歷史。
作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商品之一,茶葉在過往300餘年中的貿易中如何塑造了現代消費社會?
作為曾經最為歐洲貴族所青睞的藝術品,瓷器從藝術奢侈品到家居必需品的變遷如何映照出不同時代下歐洲社會的變化?
作為世界第二大被廣泛消費的纖維的黃麻麻袋,如何將孟加拉三角洲的農民與動蕩的全球資本捆綁在一起?
請和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見微知著的帝國時代史」書單吧!
A Thirst for Empire: How Tea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茶葉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商品之一。幾個世紀以來,茶葉貿易的巨大利潤資助了戰爭和殖民;茶葉的種植為土地使用、勞工體系、市場實踐和社會等級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本書以廣博且深入的歷史視角審視了遍布歐洲、亞洲、北美和非洲的茶葉產業,研究了這一歷史進程對我們現代消費社會的塑造。
本書作者、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Erika Rappaport指出,儘管17至20世紀茶葉帝國和大英帝國的版圖有所重疊,但實際上並不等同。她認為,大英帝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力量在全球茶葉生產、貿易與消費中至關重要,但卻並不能使其完全控制全球茶產業。茶產業是最早的殖民地產業之一,其引發的商業模式至今依然存在。這部宏大而新穎的茶葉帝國史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全球市場上的政治經濟互動。
本書榮獲2018年太平洋海岸英國研究會議最佳圖書獎、美國歷史學協會世界史領域Jerry Bentley獎。作者Erika Rappaport的另一部著作Shopping for Pleasure: Women in the Making of London's West End 亦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Porcelain: A History from the Heart of Europe
歐洲的瓷器最初來源於唐宋時期的中國,一直以來為歐洲貴族所青睞。18世紀,薩克森王國的鍊金術師首次研製出了歐洲的制瓷秘方。然而,秘方不脛而走,神聖羅馬帝國疆域上的許多公國都很快建立起了自己的瓷器工廠,商人們從瓷器中大量攫取利潤。隨著瓷器的大量使用和價格暴跌,瓷器失去了其貴族身份和藝術價值,轉而成為了資產階級文化的消費品。本書作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Suzanne L. Marchand 追溯了瓷器行業三百年來的變幻命運。她將瓷器產業鏈上企業家、工匠、官員、化學家、消費者和小販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敘述出瓷器從藝術奢侈品到家居必需品的變遷歷史,映照出不同時代下歐洲社會商業模式、藝術品位和消費習慣的變化。
作者Suzanne L. Marchand的另一本著作German Orientalism in the Age of Empire and Down from Olympus 亦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The Story of Silver: How the White Metal Shapes America and the Modern World
從十九世紀至今,白銀經歷了從流通貨幣到貴金屬硬資產的轉變。20世紀30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通過抬高白銀價格來重啟大蕭條下的美國經濟。這一舉措削弱了當時實行銀本位的中國,而促進了日本在二戰前的崛起。到了70年代,德州石油大亨Nelson Bunker Hunt為了使自己免受通貨膨脹的影響,瘋狂地購入白銀,卻引發了一場金融危機。這兩件事是美國乃至世界白銀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如今,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白銀一直是抵禦政治風險和通貨膨脹的首選避險資產,其比黃金便宜的屬性不斷吸引著精明的投資者,直至最終被其奴役。本書就向讀者們敘述了近代以來波瀾壯闊的白銀金融史,並揭示了白銀對21世紀政治經濟的影響。
本書榮獲《金融時報》2019年歷史類最佳圖書,作者William L. Silber是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金融教授,他的另一著作When Washington Shut Down Wall Street 亦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A Local History of Global Capital: Jute and Peasant Life in the Bengal Delta
在合成纖維和貨櫃出現之前,黃麻麻袋是全球貿易的首選包裝材料。黃麻是世界第二大廣泛消費的纖維,其用於運輸國際貿易中的穀物、糖、菸草、咖啡、羊毛等貨物,地位僅次於棉花。雖然麻袋在全球流通,但黃麻的種植者幾乎都來源於世界上的一個小角落——孟加拉三角洲。本書作者、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歷史學助理教授Tariq Omar Ali 追溯了從19世紀英國殖民統治時期至20世紀印巴分治時期黃麻種植業形成的全球聯繫對當地農民生活方方面面起到的改變。作者指出,當19世紀的繁榮被20世紀的債務和貧窮所取代時,當地農民的生活隨著全球商品市場的動蕩而重組。本書探討了黃麻產業是如何將孟加拉三角洲的農民與動蕩的全球資本捆綁在一起,將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帶向農民的日常生活。
Empires of Vice: The Rise of Opium Prohibition across Southeast Asia
19世紀晚期,鴉片產業是歐洲在東南亞殖民統治的一大支柱。鴉片稅是英法殖民者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殖民者對當地癮君子們道德優越的象徵。鴉片產業的殖民遺留一直影響著東南亞地區當今的毒品問題。基於歐洲和東南亞地區的大量歷史檔案,本書作者、喬治城大學副教授Diana Kim比較了英法兩國殖民者在英屬緬甸、馬來亞和法屬印度支那施政的異同。她指出,殖民地的鴉片禁令並非完全出自對「鴉片上癮」的道德認識,而是來源於殖民地官僚體系內部更為複雜的機制。殖民地行政官員的日常工作促使鴉片稅合法化,而其中的政治經濟聯結又催生了鴉片改革的可能性。
Red Meat Republic: A Hoof-to-Table History of How Beef Changed America
在19世紀末的美國,人們達到了一種無論貧富都會期望每餐吃上新鮮牛肉的生活水平。美國的牛肉生產已經從小規模、局部化的經營轉變為全國性、高度集中的產業——牛在西部農村的大牧場養殖、在芝加哥屠宰、在大城市被消費。本書作者、聖母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Joshua Specht為人們展現了這一產業背後的歷史故事:大農場主不斷推進西進運動、肉類加工商為逐利而創造出工業化卻極不衛生的屠宰場、紐約街頭由食品引發的騷亂……本書敘述了在當時崛起的牛肉產業中誰在受益,而誰又在默默承擔其沉重的代價。
原標題:《全球貿易與帝國崛起:茶葉、瓷器和罌粟花如何塑造歷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