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末釉瓷器鑑定有哪些步驟

2020-12-27 騰訊網

【古董鑑定知識:每天早上8點更新】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有哪些步驟

造舊者為了在底足上下功夫就利用老瓷器的底足接上新體、貴賣出,從整體上、胎、釉、紋飾、口等各方面看,這就有全面的知識,端正的態度,在看氣泡、老化情況,才能識別真面目。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知識1:

古器因受當時的加工工藝限制,對練泥和制坯等工藝不發達,因此要注意:過去接口多、刀削的口、足也不一樣,如:元代平足多,有乳突和跳刀槽的多,刀削不規則,明代比較滑潤,六、八稜的器件是拼對的,清後有用模具成型的。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知識2: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判斷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知識3:

古瓷器作為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越來越被更多的收藏家所青睞。於是古瓷器的價格也在突飛猛進的增長,所以還是值得大家收藏的。古瓷器的種類多種多樣,範圍也很廣。經歷了這麼多年的變遷,古瓷器也一直在改變,不管怎麼改變,都不能改變它在我們心中的地位,所以收藏家們對其還是愛不釋手。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知識4:

古瓷若不慎破損,瓷片易出現酥碎、酥層、掉渣狀,新瓷則無此現象;破損處可見胎骨內的陳舊或水土沁程度,真品白胎也會成青白或黃白等色,一般不會等同於原色。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知識5:

從修足工藝進行鑑別。古代瓷器中除立足器(如三足、四足鼎;三足、四足爐;多足硯)、湯勺等以外,一般圓器和琢器都要以器底同臺面接觸放置,這就出現了對底部的加工和修削,也就出現了平底、凹底、圈足等不同形狀。由於社會審美意識和工藝技術的社會習慣性作用,歷史上對古瓷足底的處理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也就為我們鑑定古瓷的時代提供了一個方面的依據,使我們可以根據被鑑定物的器足特徵進行有利於綜合結論的鑑定。大體說來,唐代較早時期流行餅形足,中唐前後出現玉璧底,往後變為環形足,至唐末開始出現淺圈足。自五代 開始圓器流行圈足,雖然高、低、厚、薄、尖、圓各有不同,但仍然可以找出帶有時代性的規律。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知識6:

古瓷鑑定與收藏是一門複雜的學問。目前的古瓷鑑定方法,可以分為傳統鑑定和現代科學鑑定兩種。傳統鑑定,有時又被稱為"眼學鑑定",即鑑定者通過手摸、眼看、聽聲音、聞氣味、掂重量等基本方法,對器物的造型、紋飾、眙、釉、款識、重量、聲音以及製作、裝燒工藝等方面進行仔細觀察與分析.

相關焦點

  • 龍泉青瓷大師徐建新茶葉末釉容山蓋罐
    單色釉瓷器胎體優雅、流暢,釉色純正、明快,部分單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無,既不失單色釉的素雅,又有圖案可供養眼品賞,可謂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瓏,精美無比。龍泉青瓷大師徐建新茶葉末釉容山蓋罐 茶葉末釉產生的朝代可以追溯到唐朝。陝西耀州窯遺址中曾出土了茶葉末釉瓷器,釉色有黃綠、褐綠等。
  • 一件窯變釉瓷器的成功燒制,需要注意到哪些要點?
    釉水的顆粒相對較粗,因此不僅可以施在正常的坯胎上一次成型,也可以施在反瓷(澀胎)上,入窯再燒製成為窯變釉瓷器。上世紀80年代,筆者曾經見過一件清乾隆窯變燈籠尊,整體胎骨完好,但在器物身上有兩處直徑約2釐米左右的露胎,明顯出現了釉、胎分離現象,但一般來說窯變釉瓷器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 瓷器鑑賞:都是「紅釉」,有什麼不一樣?
    全民愛收藏:考考你的收藏眼力·瓷器篇(2020第136集)藏友諮詢:老師,幫忙看看吧!謝謝您!崔凱老師鑑定回覆:藏友您好,感謝您的支持!很遺憾,您發來的這件底部落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篆書款識的紅釉雞心罐是一件現代仿品。器物底部款識書寫的間架結構偏軟,筆觸痕跡過粗,青花發色顯得太過濃豔,青料在釉層底部的沉穩度不夠,顯得較為漂浮,底釉釉層顯得較為板結,露胎部分胎質偏粗;紅釉的顏色太過豔麗,上面的斑斑點點與底釉之間的融合感呈現不好,顯得較為隔閡;器物造型口沿做得過小,口沿上面的唇口線不夠飽滿。所以這是一件現代仿品,不具備收藏價值。
  • 細說清代瓷器(三)康熙獨步天下的單色釉
    這其實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在清中期以前,一般人還是比較重視「一道釉(單色釉)」瓷器的,因為瓷器上的繪畫,無論怎樣高明,總有幾分「匠氣」不入士大夫的眼。根據蘭浦所述,「康熙御窯」的代表作是「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四種,「康熙御窯」的特點是「諸色兼備」,它的胎質特點是「土埴膩,質瑩薄」,所以,「一道釉」代表了「康熙御窯」乃至清代前期景德鎮制瓷業的最高成就。
  • 官窯菸灰釉出戟象鼻耳瓶鑑賞
    茶葉末釉,舊稱廠官釉,是雍正,乾隆時期督陶官唐英在明代磁州窯所產黑釉器物基礎上的創新之作。其特點是多以灰白色的「大青土」做胎,胎體自身質地較粗糙,其釉面往往呈現蛇皮般的綠色。唐英在反覆試驗創燒的基礎上,吸取了這種釉色失透的莊嚴,沉穩的優點,又同時利用窯變形成的黃、綠色階變化,從而新創了高雅精美而又含蓄典雅的茶葉末釉色產品。這種釉面是以鐵為呈色劑,因為是高溫釉,其發色穩定,無明顯透光。最突出的特點是在青褐色釉面上散布著黃色斑點或絲紋,再加上都是用於白色瓷胎表面,產品更加規整。
  • 康熙青花釉裡紅瓷器從外表特徵看它的真偽
    胎體細密堅緻,釉面純淨光潤、白似含粉,釉裡紅髮色純正,紋飾疏朗,造型獨特,是康熙官窯瓷器的精品。在早期康熙時期,有兩種顏色的釉裡紅色:黑暗和光明。深顏色的有凝縮感,淺顏色的有粉紅到紫色。細細的線條清晰,有些清新,有些深邃。釉裡紅三果三魚,可達到明代宣德時期的水平。這一時期,青花釉裡紅瓷主要在官窯燒制,燒制比較成功。
  • 古瓷器鑑定術語解釋213條(中)
    131、茶末黃花:茶葉末釉,從漢時就有,到唐時漸成熟,南宋時完美,乾隆時到了頂峰。直到民國,古人都是採取常年漚製法生產茶末釉水,其特徵是黃色礦粒有稜有角,多呈扁平狀。    132、茶末白筋:茶葉末釉,與霽紅霽藍一樣,也會飛色,遇高溫而流淌,會使稜角邊沿露出白筋。若不是白胎,則又會出現相應的其它色彩。因目前市場上的新品,與古瓷的釉水有很大的差異,達不到窯成飛色,只得在掛釉時注意留白,故其白筋顯得僵硬死板。
  • 崔凱:這「真品」胎釉有粘砂、有縮釉
    全民愛收藏:考考你的收藏眼力(2020第153集)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瓷器鑑賞1:藏友諮詢:高44cm,有縮釉點,全品。請崔老師鑑定年代價值,謝謝了!崔凱老師鑑定回覆:藏友您好,您發來的這件豆青釉堆白螭龍靈芝蕉葉紋雙象耳瓶是一件清代中期生產的真品,具體的生產年代應該在清朝的道光時期到鹹豐時期左右。
  • 明清時期的瓷器介紹,醬釉瓷的明顯特點,趕緊來學學!
    中國明清時期的瓷器是非常漂亮的!並且這一時期的瓷器也是到達了一個頂峰,在明清時期的瓷器也是有很多釉色,根據釉色的不同分了很多的版本,今天主要講講明清時期的醬釉瓷!明清時期醬釉瓷的明顯特點!早在明朝洪武時期,醬釉瓷器的釉色就已經均勻了,到了永樂時期胎質更加的細膩,釉色與今日的芝麻醬的顏色基本上已經沒有差別了,官窯中的醬釉瓷器的釉色穩定,釉面相對於洪武時期的醬釉瓷釉面要亮一些並且更加的地勻潤,釉色光潔滋潤,釉面肥厚,對光斜視可見釉表泛有橘皮紋。
  • 瓷器做舊方法大揭秘
    但是目前市場上魚龍混雜,很多不法分子為了牟取暴利將做舊的物件當作老東西賣,所以藏友在提高警惕的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鑑別能力,尤其是相信瓷器中「死亡氣泡論」的藏友真的有必要看看下面的做舊手段。瓷器的做舊方法瓷器做舊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將表面的光亮擦去,這道工序持續少則幾星期,多則兩個月。然後,將瓷器放入茶葉加鹼的水中,煮5、6個小時,使其去掉表面的「賊光」。
  • 顏色釉——康熙瓷器最高成就者
    說到康熙瓷器,大多數人會只「墨分五色」的「康熙青花」或者「康熙五彩」。其實康熙一朝的招牌瓷器應該為「顏色釉」才對。豇豆紅釉菊瓣瓶在清中期以前,一般人還是比較重視單色釉瓷器的生產。因為瓷器上的繪畫,無論怎樣高明,總有幾分「匠氣」,不入士大夫的眼。而康熙顏色釉卻能做到「諸色兼備」。
  • 大羿2020春拍·貳 | "無瑕-重要中國瓷器"精選拍品一覽
    但是由於是手工燒造的瓷器,難免因為瓷土或者火候以及釉色到診瓷器成本沒有那麼完美或多或少的有點瑕疵,這也給鑑別古代瓷器提供了歷史依據。而且瓷器是易碎品,所以在經歷幾百年或者上千年的流程中會磕碰導致有磕碰劃傷等,越是珍稀的拍品越難保存,即便博物館收藏品相有多為點缺陷的東西。但,瓷器卻對品相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如品相稍微不好,在價值上無疑是大打折扣。
  • 釉泡與針孔|瓷器「冷」知識
    釉泡是什麼樣的?請看下圖明朝傳統老瓷片的釉面,若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甚至小氣泡連著大氣泡。宣德朝無論什麼品種的瓷器,幾乎都是這種釉面。關於針孔瓷器上面的針孔,廣泛存在於各種傳統老瓷上,是胎釉中那些美麗的氣泡,因溫度燒制不均,破開之後產生的氣孔。其實在傳統觀賞瓷中,針孔並不算是瑕疵,但是在當下,大家對茶器的精細程度要求更苛刻,針孔被有要求的窯口定義為微瑕。
  • 古代瓷器作偽技術也非常高超,了解瓷器作偽形式對鑑別瓷器很重要
    正是由於其高昂的欣賞價值,促使一些人對高價值的瓷器進行作偽,作偽有兩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恢復藝術品原有的藝術品,讓後人能夠欣賞到古人的技藝,另一方面則是不良經商為了獲取自身利益,去作偽。那麼作偽的形式有哪些呢?
  • 定窯真的存在紅釉瓷器嗎?
    當然,定窯並不偏科,除了燒制白瓷,還會燒制黑釉、綠釉以及醬釉等。然而近些年有人給定窯又添加了一個項目:紅釉。蘇軾的《試院煎茶》提到:「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定窯白釉刻花念慈杯(紅茶)
  • 古瓷器鑑定術語解釋213條(上)
    千年前形成的必有管狀片縫跡象。目前無人能仿出,也無人知曉這一特徵。無著作論及。近百年面世後出的,多無色,與現代仿品差別不大。  44、脫衣傷:瓷器長期受腐,釉面全部脫光。脫衣傷,常有發粉和脫釉等特徵伴隨,容易鑑定。  45、陳酸斑:長期受酸的有機物浸染,而形成的斑,斑痕深入胎骨,坑窪明顯,坑窪邊緣有銳角。而仿品的酸咬斑,是急拿,有模糊感.並只是表面。
  • 微講堂 | 明清民窯單色釉的漏與坑
    單色釉瓷器因其釉色的濃烈、素雅、潤澤、明快,更是師法自然以形色取勝,越來越多的受到收藏家的追捧。與熱烈豔麗的彩瓷相比,單色釉瓷器渾然天成、素雅恬靜,更使人的審美到達了至高境界。 1、由於單色釉數量所佔比例小,裝飾手法更是「減法」,鑑定時沒有紋飾做參考,需要通過紮實的器物造型、顏色的感受、工藝特徵、胎質釉質的老化程度等進行斷代。 2、由於部分單色釉有很強的覆蓋力,要注意老胎掛新釉復燒,老胎掛低溫釉、老底接新胎復釉等情況。
  • 大明朝瓷器的輝煌歲月
    從明代不同時期上看,因制瓷所選原料、燒制工藝水平和審美趣味的差異,使得各個時期都產生了一些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瓷器品種。如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釉裡紅、甜白釉、紅釉、青釉、藍釉、醬釉、仿哥釉、仿汝釉瓷器,成化時期的青花、鬥彩瓷器,弘治時期的黃釉瓷器,正德時期的孔雀綠釉、素三彩瓷器,嘉靖、隆慶、萬曆時期的青花、五彩瓷器等。
  • 簡單才是最美:「冷瓷器」受熱捧,近年天價單色釉瓷器大盤點!
    單色釉被認為是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萬物由簡至繁,由繁歸簡,賞瓷器如此,看一色千秋,萬彩歸一。桃花的粉,初陽的紅,翡翠的綠,深海的藍……至純至簡,歸於本真,最為純粹的美。 中國瓷器的釉彩始於單色釉。但是在唐代以前,單色釉的燒制工藝一般。
  • 帝王之色,清代黃釉瓷器的創新有哪些
    黃釉釉色瓷器在封建帝國時代的古代中國身份和地位比較特殊,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幾千年來不可僭越,因為黃釉瓷器的「黃」與「皇」諧音,黃色代表著帝王身份,只有皇宮才能有,即使是在皇家御用瓷器裡黃釉瓷器只有皇帝才能用裡外都是黃釉的瓷器,後宮只有皇太后和皇后才能用,可見黃釉瓷器的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