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凱:這「真品」胎釉有粘砂、有縮釉

2020-12-27 收藏之旅

全民愛收藏:考考你的收藏眼力(2020第153集)

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

瓷器鑑賞1:

藏友諮詢:高44cm,有縮釉點,全品。請崔老師鑑定年代價值,謝謝了!

崔凱老師鑑定回覆:藏友您好,您發來的這件豆青釉堆白螭龍靈芝蕉葉紋雙象耳瓶是一件清代中期生產的真品,具體的生產年代應該在清朝的道光時期到鹹豐時期左右。器物的紋飾畫工不算太為精細,螭龍繪製的較為草率,青花發色略顯偏灰,但是豆青釉燒制的非常瑩潤,釉的表面光澤內蘊,底部露胎部分胎質堅實;器物造型較為飽滿,口沿線條較為挺拔,兩邊的象耳做得非常精細,且保存品相完整。所以根據現有的品相,市場價位大概在人民幣四萬元到五萬元之間,供您參考。感謝您對我的信任,我是崔凱。

瓷器鑑賞2:

藏友諮詢:22釐米口徑,請崔老師鑑賞,謝謝!

崔凱老師鑑定回覆:藏友您好,您發來的這件底部落有「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六字楷書款識的青花鹿鶴同春紋盤是一件晚明萬曆時期生產的真品。器物較為開門,釉層質感較為緊潔,雖然青花發色略顯偏灰,但是青料在釉層底部的沉穩度非常好;紋飾畫工相對略顯濁氣,但是符合萬曆時期的時代特徵,整體較為古雅;底部露胎部分胎質較為堅實,但是上面有粘砂、有縮釉。所以根據現有的品相,市場價位大概在人民幣8000元左右,供您參考。感謝您對我的信任,我是崔凱。

瓷器鑑賞:「真品」繪畫順暢,青花顏色純正!

崔凱:如果是真品,市場價3-4萬!

崔凱:「仿品」釉質不夠潤澤,人為做舊!

雖然「仿」得不錯,但沒有收藏價值!

相關焦點

  • 崔凱:清早期·青花砂口罐,質地潤澤,市場估價4萬元
    崔凱老師鑑定回覆:藏友您好,您發來的這件青花雉雞牡丹花鳥紋砂口罐是一件清朝康熙時期生產的真品。其底部露胎部分胎質呈現糯米胎的質感,胎體上面有一層護胎漿,漿的質地較為潤澤,呈現的狀態非常自然,胎釉交接線部分修制的較為爽利;雖然底釉釉層上面有縮釉,但是縮釉非常緊緻,這是康熙時期的特點。
  • 崔凱:清晚·粉彩花鳥六方瓶,真品2-3萬元
    全民愛收藏:考考你的收藏眼力(2020第358期)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鑑定老師簡介:崔凱,中國古陶瓷研究會鑑定委員會委員、鑑定專家,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陶瓷組專家
  • 瓷器鑑賞:都是「紅釉」,有什麼不一樣?
    崔凱老師鑑定回覆:藏友您好,感謝您的支持!很遺憾,您發來的這件底部落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篆書款識的紅釉雞心罐是一件現代仿品。器物底部款識書寫的間架結構偏軟,筆觸痕跡過粗,青花發色顯得太過濃豔,青料在釉層底部的沉穩度不夠,顯得較為漂浮,底釉釉層顯得較為板結,露胎部分胎質偏粗;紅釉的顏色太過豔麗,上面的斑斑點點與底釉之間的融合感呈現不好,顯得較為隔閡;器物造型口沿做得過小,口沿上面的唇口線不夠飽滿。所以這是一件現代仿品,不具備收藏價值。感謝您對我的信任,我是崔凱。
  • 崔凱:此「光緒·黃釉暗刻龍紋碗」,市場價不低於4萬元
    這件底部落有「大清光緒年制」青花六字楷書款的裡外黃釉暗刻雲龍紋碗,器型不太規整,燒制時有些輕微變形。高度為7cm,口徑最大處為15cm,最小處為14.7cm;圈足內部有一細小(長度約4mm)窯封。此外,碗外的黃釉顏色比碗內的黃釉顏色要淺些。碗內的黃釉有許多細小的黑點,顯得不太乾淨。
  •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有哪些步驟
    【古董鑑定知識:每天早上8點更新】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有哪些步驟 造舊者為了在底足上下功夫就利用老瓷器的底足接上新體、貴賣出,從整體上、胎、釉、紋飾、口等各方面看,這就有全面的知識,端正的態度,在看氣泡、老化情況,才能識別真面目
  • 崔凱:仿宋代的青白瓷,開片裡面的髒舊物質均是人為侵染進去的!
    收藏之旅:考考你的收藏眼力(2020第533期)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瓷器鑑賞:藏友諮詢:青白瓷爐,高17公分,口徑14公分,前幾年花高價錢買的,請崔凱老師看看現在行情崔凱老師鑑定回覆:藏友您好,感謝您的支持!您發來的這件青白瓷行爐是一件現代仿品,其意在仿製兩宋時期湖田窯的風格特徵;雖然其釉色發黃,但是其依然是按照湖田窯的風格來進行仿製的。其釉層質感太過透明,釉層的表面光感顯得較為極光板結,不符合景德鎮青白瓷窯口呈現的釉層玉潤,釉質微有乳濁感,並不會如此透明的狀態,並且釉質偏硬,真品釉質應該相對較為柔和。
  • 崔凱:醬釉·葫蘆形錐把瓶,市場參考價1.5萬
    收藏之旅:考考你的收藏眼力(2020第446期)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鑑定老師簡介:崔凱,中國古陶瓷研究會鑑定委員會委員、鑑定專家,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陶瓷組專家崔凱老師鑑定回覆:藏友您好,您發來的這件醬釉葉形開光淡描折枝花卉紋葫蘆形錐把瓶是件清朝康熙時期生產的真品,其底部露胎部分胎質較為緊糯,胎體非常堅實,並且胎色顯得較為潤白;釉層質感較為靈動,醬釉的顏色色彩飽和度較高,表面光澤呈現金屬光的狀態此類風格的器物在康熙時期的燒造量較大,主要的生產目的是作為外銷瓷,銷往歐洲。
  • 崔凱:此「哥釉·貫耳方瓶」,跟北宋官窯沒有任何關係!
    很遺憾您發來的這件哥釉弦紋貫耳方瓶是件現代仿古工藝品,其成型工藝是灌漿胎工藝所成型的,上面呈現的哥釉開片片紋顯得較為細碎,片紋裡面的顏色是人為染色進去的,無論是弦紋線、還是上面的花紋線條都太過緩和綿柔,這是灌漿體工藝成型的風格特點;且釉層薄厚太過均勻一致,底部款識「宣和庚子京師置器」是想表達此件器物為北宋官窯,但是款識純屬臆造。
  • 精品推薦—灑藍釉觀音尊
    灑藍釉創燒於明代宣德年間的景德鎮,之後停燒。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才又恢復生產。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灑藍釉瓷器呈色穩定,做工精細,很多輔以金彩裝飾,也有少量輔以五彩和釉裡紅裝飾。由於燒造時的工藝複雜,成功率比較低,因此灑藍釉瓷器在當時也是比較珍稀的一個品種。清代後期,灑藍釉瓷器的燒造水平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無法與清早期的器物相比。
  • 精品推薦—乾隆五彩金釉賞瓶
    五彩:瓷器釉上彩的一種。所謂釉上彩瓷,就是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600-900℃溫度烘烤而成的一種瓷器。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種顏色的彩——而五彩瓷並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種顏色,多於或少於五種彩的陶瓷,在習慣上也同樣稱之為五彩瓷。
  • 釉泡與針孔|瓷器「冷」知識
    首先我們來看玩家回饋的釉裡紅對比圖,圖左是玩家拍攝的現代普遍使用的釉裡紅,清晰地看出釉裡紅上沒有釉泡,說明釉裡紅是浮在釉上沒沉下去的。圖右是玩家拍攝的浣溪古窯釉裡紅,釉裡紅是在釉泡下面,完全吃胎,這就是浣溪品質的釉泡效果。這是浣溪人不惜高昂代價,尋找傳統的原料,用心做好瓷的結果。
  • 始於元代的珍稀釉裡紅美瓷
    釉裡紅始於元代,製作工序和青花相似,最大的特點就是燒制難度大,成品率低。以氧化銅作著色劑,在胎上繪畫紋飾後,罩施透明釉,在1350℃以上的高溫中燒成。因紅花紋在釉下,所以稱為釉裡紅。釉裡紅的出現,使中國繪畫技術與工藝製造結合的日趨成熟,將彩瓷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 微講堂 | 明清民窯單色釉的漏與坑
    據清代御窯廠督陶官唐英於雍正十三年(公曆1735年)所著《陶成紀事碑記》中記載,當時已能燒造五十七種釉彩,其中有三十七條是講當時已經可以燒造成熟的單色釉品種。 1、由於單色釉數量所佔比例小,裝飾手法更是「減法」,鑑定時沒有紋飾做參考,需要通過紮實的器物造型、顏色的感受、工藝特徵、胎質釉質的老化程度等進行斷代。 2、由於部分單色釉有很強的覆蓋力,要注意老胎掛新釉復燒,老胎掛低溫釉、老底接新胎復釉等情況。
  • 一件窯變釉瓷器的成功燒制,需要注意到哪些要點?
    釉水的顆粒相對較粗,因此不僅可以施在正常的坯胎上一次成型,也可以施在反瓷(澀胎)上,入窯再燒製成為窯變釉瓷器。上世紀80年代,筆者曾經見過一件清乾隆窯變燈籠尊,整體胎骨完好,但在器物身上有兩處直徑約2釐米左右的露胎,明顯出現了釉、胎分離現象,但一般來說窯變釉瓷器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 佳逸茶具|「釉」惑,了不起的白瓷
    正是有了白瓷的陪襯才會有彩瓷的奼紫嫣紅,無論是釉下青花、釉裡紅還是釉上粉彩、琺瑯彩、五彩都離不開白瓷的白。蓋碗 瓷器 茶具 茶道甜白是永樂窯創燒的一種白釉,在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燒制非常複雜,前前後後有七十多道工序。
  • 掌門說瓷--傳統陶瓷灰釉(畊雨瓷釉)的特點
    他的產地,所處的礦脈,化學成分,原料配比,原料的製備,胎、釉、料、火的結合,成瓷溫度……這些都需要經過無數次不停的實驗、計算、改進、再實驗、再改進…你才有可能得到比較滿意的想要的一個產品成果,任何一個環節的出錯、不成熟都有可能導致不成功!
  • 美瓷鑑賞—灑藍釉蓋罐
    又稱「雪花藍釉」、「灑藍釉」。明宣德時景德鎮所創,清康熙時燒製成熟。是在燒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藍釉汁水,吹於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淺不同的斑點;所餘白釉地仿佛是飄落的雪花,隱露於藍釉之中。灑藍釉創燒於明代宣德年間的景德鎮,之後停燒。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才又恢復生產。
  • 單色釉的傳說——清乾隆仿宋汝釉瓷器欣賞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南宋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短暫的燒制時間,加高超的燒制技藝,都是汝瓷傳世稀少的原因之一。 另據傳汝窯因為以瑪瑙為釉,外色五彩絢爛,陽剛氣盛,帝王公卿很少用其陪葬。
  • 歷代黑釉珍瓷——宋遼金的盞:各擅勝場
    原標題:歷代黑釉珍瓷——宋遼金的盞:各擅勝場   至宋代,黑釉瓷才真正進入其發展的巔峰時期。宋代與唐代茶文化美學內涵的最大不同在於唐代「青則宜茶」,而宋代則是「茶白宜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