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不過百件的汝瓷,就像一顆流星,在歷史的天空中曇花一現轉瞬即逝。
仿汝釉圓洗,清乾隆,高5釐米,口徑16.7釐米,足徑8.7釐米。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南宋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短暫的燒制時間,加高超的燒制技藝,都是汝瓷傳世稀少的原因之一。
另據傳汝窯因為以瑪瑙為釉,外色五彩絢爛,陽剛氣盛,帝王公卿很少用其陪葬。
這一件件原因成就了汝瓷的珍稀,坊間有傳「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仿汝釉花囊,清乾隆,高13釐米,口徑5.8釐米,足距8.5釐米。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釉色淡泊溫潤、器形典雅、氣質渾然天成,存世量又少,於是,宋代汝瓷成了後世文人士大夫心中的一抹白月光。到了清代乾隆時期,皇帝對宋代汝瓷愛不釋手,但汝釉的釉藥早已失傳,其仿製難度可想而知。
乾隆皇帝推崇溫雅如玉的汝瓷,使仿燒汝釉瓷器成為御窯廠重要的任務,仿燒數量也為歷朝之最。乾隆朝仿汝基本是雍正朝的延續,釉質均勻,制工精細,其初期作品除有落款者外,很難和雍正作品區別。
有資料評價乾隆仿汝瓷器:色澤接近宋器,但釉面光澤強,乳濁度不夠,且胎體不夠輕秀,與宋汝窯所表現的質感相差甚遠。
不過總體來說,仿汝釉瓷器以雍正、乾隆朝最為成功,主要是釉色逼真,胎釉質地遠在宣德仿製之上,胎體灰中泛紅褐色,頗似宋汝器「香灰胎」。
- The End -
(文章源自網絡 版權屬原作者)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