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藍釉:瓷器釉色名。又稱「雪花藍釉」、「灑藍釉」。明宣德時景德鎮所創,清康熙時燒製成熟。是在燒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藍釉汁水,吹於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淺不同的斑點;所餘白釉地仿佛是飄落的雪花,隱露於藍釉之中。
灑藍釉創燒於明代宣德年間的景德鎮,之後停燒。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才又恢復生產。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灑藍釉瓷器呈色穩定,做工精細,很多輔以金彩裝飾,也有少量輔以五彩和釉裡紅裝飾。由於燒造時的工藝複雜,成功率比較低,因此灑藍釉瓷器在當時也是比較珍稀的一個品種。清代後期,灑藍釉瓷器的燒造水平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無法與清早期的器物相比。因此,從收藏的角度講,清代的灑藍釉瓷器還是以康、雍、乾時期的製品為最佳。
藏品介紹
中文名稱:灑藍釉觀音尊
英文名稱:Sprinkle blue glaze Avalokiteshvara
類別:瓷器
規格:一件
品相:美品
觀音尊又稱觀音瓶是流行於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的一種瓶式,觀音瓶特徵是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修長,線條流暢。又稱「觀音尊」,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流行瓶式之一,器呈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纖長,線條流暢。康熙朝時景德鎮燒制的瓶式較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口小腹大者稱之為瓶,以五彩、青花製品較為多見。
底款中心位置四字瘦金體大清乾隆年制篆書陰刻款,圈足修胎痕跡十分的明顯,可見內圈修出不規則的倒角,從底款,和修胎工藝來看,是件典型的民窯器。
藍釉歷來以美如藍天為標準,此灑藍釉藍中帶著白,極為自然,仿佛深藍的天空有著朦朧的白雲,這種與自然相接近才是藝術的最佳表現,可以看到邊緣處有輕微的脫釉,露出了一圈淡淡的白圈,灑藍釉創燒於明代宣德年間的景德鎮,之後停燒。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才又恢復生產。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灑藍釉瓷器呈色穩定,做工精細,很多輔以金彩裝飾,也有少量輔以五彩和釉裡紅裝飾。由於燒造時的工藝複雜,成功率比較低,因此灑藍釉瓷器在當時也是比較珍稀的一個品種。清代後期,灑藍釉瓷器的燒造水平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無法與清早期的器物相比。因此,從收藏的角度講,清代的灑藍釉瓷器還是以康、雍、乾時期的製品為最佳,這件灑藍釉為清代佳品,不過是件普通的民窯器,門檻較低,適合觀賞收藏,關注小編,了解更多古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