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同治粉花鳥繡墩,繡花墩又稱「坐墩」,又稱「繡花墩」,因為它常被錦繡所覆蓋。瓷胎最早見於隋代,稱為青釉小瓷胎。到了明代,世界上盛行著嘉灣時期,種類繁多,裝飾各異。清代,瓷繡墩的生產工藝達到了另一個高潮。清代瓷繡墩的表面多為平面,因此更為細膩典雅。這時,瓷繡墩喜歡用抽象鏤空的錢幣圖案裝飾。它由釉料、粉彩、青花、琺瑯等工藝製成。介紹了雕刻、鑲嵌、繪畫、雕刻等技藝,使瓷繡墩成為一門絢麗的家居藝術。裝飾極為豪華,用途廣泛。它不僅可以作為日常生活的工具,還可以作為裝飾性展示瓷,深受人們的喜愛。
這對繡花扶壁是鼓形的,身體的上下兩側堆滿了突出的鼓釘,它們是平底的,底部沒有釉。胎兒骨白色,細而厚。整體粉彩裝飾,墩面稍凹,墩身裝飾以鼓釘為界,自上而下可分為三層。兩周內鼓釘之間的腹部挖空,刻有錢幣圖案,以漢字形狀的錦繡圖案為地,花鳥圖案內塗粉彩,寓意「一路連科」;鼓面中心鏤空刻有錢幣圖案,外緣為被盜曲線圖案,其間繪有兩組池荷花圖案。這對繡花扶壁造型整齊端莊,圖案精緻,色彩豔麗,吉祥富麗。
清代同治御窯。直嘴、短頸、滑肩、鼓肚,逐漸接近底部,圈足,心底內有明礬紅彩書《同治年制》四字明礬紅楷書。以蝴蝶為主題,畫面流暢,栩栩如生,與封面如出一轍。特別是容器的形狀不是一般的圓形罐,而是比較少見的扁平罐。其體形呈橢圓形,形似青銅器,可能與晚清金石學的興盛密切相關,這是一種罕見的異性蓋罐。
用此器物裝飾的百蝴蝶圖案,以蝴蝶為吉祥圖案。它除了色彩鮮豔外,還有一個比喻,意思是「蝴蝶」和「老人」是同音的。古人稱80歲為「老人」。百隻蝴蝶象徵著長壽,這種裝飾圖案是晚清常用的一種典型圖案。
清代同治青釉象耳琮式瓶瓶,瓶口緊閉,頸短,肩平折,腹部呈長方體,足圓,造型端莊大氣,胎體堅實厚實,全身祭藍釉,腹部兩側對稱環耳,釉厚溼潤,藍釉沉靜肅穆,底部為「大清同治年制」的六字兩行豎青花楷書。琮式瓶是南宋官窯和龍泉窯燒制的一種瓶型,它得名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叢,它的形狀是天、地、地地集中,一直受到王室的喜愛。清乾隆皇帝曾規定青釉蔥瓶為祭祀器皿之一,此瓶造型典雅,精神飽滿,是清代同治官窯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