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清史大家最知道,清道光年間(二十年即1840年)放生了就一件震驚中外的大事件——鴉片戰爭。從此以後,中國社會就進入了半殖民地的歷史時期。隨著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經濟社會的解體和閉關自守的社會門戶逐漸對外開放,清政府的國力就日益衰退,民力也隨之耗竭。
此時,景德鎮的瓷業和前朝比,生產規模驟縮,無論官窯還是民窯質量都明顯下降,特別是前一代優秀的工匠及制瓷工藝的藝術家先後辭世,御窯的人才青黃不接,產品特點是「黃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其實在中國古代,制瓷業是隨著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成正比的,由此決定了制瓷業的每況愈下,是由盛世的高峰轉向衰敗低谷的標誌。
此大瓶就是典型的道光時期手繪粉彩瓷器。我有機緣收藏了它們。它們的釉面最顯著的特徵是,施釉不均,釉表面有明顯的水波紋樣的褶皺,俗稱「波浪釉」;釉面稀薄,白而泛松,無瑩潤之感!
在紋飾圖案上,此對大瓶深受當時封建統治者「及時享樂主義風氣」的影響,過去少見的「鬥雞戲狗」,鴿子、鸚鵡、貓、狗、蟈蟈、蟋蟀等圖案,在官、民窯的瓷器上較多地作為主題紋飾出現。當時被稱為「探花及第」的由各種彩蝶、鳳凰及花卉組成的紋飾,繪製的還是極為生動有趣明豔動人的。
在彩料上,道光年間的粉彩色澤不及乾隆時期的鮮豔,色地彩色較濃,一般彩色淡淺,繪畫繼承傳統紋樣,圖案較呆滯。只有署名「慎德堂」款都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工藝技術及製作相當的精細。
胎體上,有薄厚之分。此對粉彩瓷器大瓶薄厚不均,有粗笨感;質地疏鬆,以指輕扣無堅緻的聲音。晚清的此類物件,率皆如此。
喜歡我關注「文藝那點兒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