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者收藏外銷扇 宮廷貴婦曾以它為時尚

2021-01-18 減影

古代中國的宮廷生活場景、獨具韻味的花鳥魚蟲構圖、歐洲農莊的田園風採、西方的宗教神話故事……現居海口的收藏愛好者劉先生私人珍藏的廣州「十三行」外銷扇,涵蓋了象牙扇、銀累絲扇、黑漆描金扇、玳瑁扇、檀香木扇、羽扇等18世紀到19世紀廣州外銷成扇的幾大種類,外銷扇工藝精妙絕倫,堪稱扇中精品。圖為1月22日,收藏愛好者劉先生展示自己收藏的扇子。

作為東方文明的裁體——中國扇於16世紀初傳入歐洲。18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清廷在廣州實行「一口通商」政策,使廣州成為連接中西貿易的中心。廣州的各種工藝美術,包括採用各種名貴材料、吸納各類技藝元素的外銷成扇因此進入了黃金時代。廣州外銷成扇工藝卓絕、題材豐富、紋飾獨特、材質多樣,迎合了歐洲人對東方藝術的熱愛與想像。

中國制扇工匠為了迎合西方市場的審美與訂製需求,臨摹各國傳入中國的版畫及商人帶來的畫稿,不斷學習外來繪畫藝術風格及技法,並融入扇面製作中。因而,廣州外銷成扇在18世紀的歐洲上流社會風靡一時。歐洲的宮廷貴婦都競相以擁有一柄精緻華美、充滿異國情調的廣東外銷扇為時尚。

如今,很多流傳下來的歐洲宮廷貴婦畫中,都能看到她們大多手執一扇,可見當時的歐洲貴族階級對於中國的扇子是多麼的鐘情,並以此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廣州成扇在當時中國與西方的外銷環境和文化中孕育而生,它雖然在形制上仍屬於中國傳統扇子,但18世紀前後的廣州外銷扇,既立足於中國的文化傳統,利用了許多傳統藝術語言,又糅合了歐洲流行的洛可可風格,與我國傳統扇子已有不少不同之處,呈現東西方交融的裝飾風格特色。

外銷扇從形制而言,既有中國傳統的團扇、摺扇和羽扇等式樣,也有西方來樣,歐式造型的特殊形制——骨扇。骨扇與中國傳統扇的形制迥異,這類扇子完全由扇骨構成,用絲帶連綴。此外,外銷扇在扇骨材質、扇面風格等細節上與我國傳統的蘇杭文人書畫扇風格也有不同。我國傳統的摺扇主要以十一檔為文人用的大扇。

而外銷摺扇扇骨檔數多為十六檔、二十檔、二十四檔和三十檔等,扇骨的排列更為細密,經過淺浮雕、透雕或髹漆繪製後,呈現出強烈的女性風格,專供歐美貴婦使用。從材質來看,外銷骨扇可分為象牙扇、玳瑁扇、檀香木扇、硨磲扇、銀(金)累絲扇和描金漆扇等;就工藝技法而言,廣作特有的鏤通雕刻、劈絲編綴、銀胎燒琺瑯、金漆彩繪等工藝都恰到好處地運用到外銷骨扇的生產製作過程中。

劉先生收藏的扇子中有一把黑漆描金扇,此扇為木質描金扇骨,扇骨色彩豔麗,以黑色、金色、紅色為主要基色;扇骨紋飾為「滿大人」(西方人習慣把廣彩瓷中的清裝人物紋飾稱為「滿大人」),間有瑞獸圖案,其所繪人物均手執一扇;其繪畫採用礦物彩,色彩絢麗,裝飾華美,注重運用西方技法再現東方風情,中西藝術風格融合的特徵尤為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扇雙面所繪人物的人臉均採用象牙貼面,即由打磨過後極薄的象牙貼片,粘貼於人臉之上。劉先生介紹,黑漆描金的外銷成扇大多給人一種高調的奢華之感,比較符合當時歐洲貴族的審美。而扇面上所繪的「滿大人」圖案紋飾也滿足了西方社會對中國人生活的好奇。   

「滿大人」圖案紋飾是外銷扇中常見的題材。17世紀—18世紀,西方畫家對中國官員的生活和工作的描述和西方人在遊記中對此的記載,使得西方社會對中國人生活十分好奇,廣彩「滿大人」圖案應運而生,並陸續出現在外銷藝術品中。而在定製訂單中,還可以看到歐洲客戶專用的紋章或受西方市場喜歡的西洋圖案。此外,外銷扇上也會出現歐洲買家深感興趣的廣州十三行、傳統嶺南風光等。

據記載,18世紀,廣州外銷到歐洲的家具以漆木家具為主,它們多採用黑漆描金的裝飾手法。漆扇的外銷與同時期漆木家具外銷密切相關。不過實際上黑漆描金摺扇大約只流行了五十年左右,於嘉慶初年(即19世紀早期)大量出口,道光晚期漸漸退居二線,被紙面摺扇所取代。

檀香木骨扇也是成扇中的精品,扇骨由檀香木製成。劉先生收藏的一把檀香木扇,兩邊大骨相對較厚,中間的小骨略薄且厚度均勻上下一致。兩邊大骨高浮雕亭臺樓閣、花草樹木、貴族人像等,刻工精湛,栩栩如生。扇面主體採用淺浮雕工藝,雕刻亭臺水榭、市井人物,扇面底部以花卉圖案為裝飾,畫面緊湊,布局熱烈,濃鬱的東方風情躍然於扇面之上。

檀香木扇有古色古香的特性,大多數以中國的花鳥蟲魚、宮廷院落和人物為扇面圖案,裝飾語言呈現出濃鬱的東方特色。在不少檀香木扇骨中,我們可以看到淺浮雕、高浮雕、鏤雕、微雕、透雕等多種技法,可以說,檀香木扇上融合了各種雕刻技法和工藝。「真棕扇甲象牙鑲,新樣全描綠間黃。破尾孤燈兩支筆,郎描蘇武妾王嬙。」

從這首《竹枝詞》中可見當年廣州工匠製作扇子技藝的發達。據介紹,這種雕刻工藝,現在已難以複製。銀累絲扇,全扇為純銀製成,採用累絲工藝,即將銀加工成絲,再經盤曲、掐花、填絲、堆壘等手法製作成扇。據專家介紹,此扇的花紋為西方教堂常見紋飾,或為來樣定製扇。

在廣州外銷扇中,除銀累絲扇外,還有銀累絲燒藍扇,是最奢華的外銷扇種,它成本高昂,工藝繁複,是一種觀賞性多過實用性的扇子。燒藍,又稱點藍或銀琺瑯,是以銀為胎,用銀花絲在胎上掐出花紋,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琺瑯釉料填於花紋之內,經過多次低溫焙燒而成的裝飾技法。銀累絲燒藍扇流行時間亦十分短暫,主要集中在19世紀初期,其後偶爾用在摺扇扇骨的裝飾上面。

玳瑁是海龜科動物,分布於東南亞、海南島、西沙群島、廣東、福建、臺灣等地。玳瑁甲片堅韌,不易折斷,半透明,有明顯的斑紋。玳瑁扇的製作工藝與雕刻技法與象牙扇一致。據《風從廣州來》一書記載,由於玳瑁本身就有光、色和斑紋美,製作時會施加減地平凸等鏤刻或鏤空技法以顯示其玲瓏剔透,紋飾則以人物圖案最為常見。

玳瑁扇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內的現有數量較少,只有4把。《中國扇具》一書中稱,中國外銷玳瑁摺扇的活躍時期甚短,大概只在嘉慶、道光之間,即公元1800至1850年前後。玳瑁材料貴重,雕刻困難,道光以後即已停產,因此傳世甚少。與玳瑁扇一樣,貝雕扇也有著天然的色彩與斑紋,而且更顯明媚。不同的是,貝殼材質更脆、更薄,不同的貝殼還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在貝殼上施展工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羽扇是以禽鳥羽毛為材料製成的扇子。西洋制扇多用孔雀、鶴等珍貴飛禽羽翎製作,廣式外銷扇中也有此裝飾技法,但多與彩繪結合,或是將絨羽裝飾在刺繡類摺扇之上,別具趣味。一把摺扇幾多情,民族文化藏奇葩。廣州外銷扇將傳統國畫、雕刻、紡織、廣繡等傳統技藝完美地集於一身,以小見大地體現了當時我國工藝的整體水平。一把小小的摺扇,卻傳遞著歷史的信息、承載著文化的內涵。

相關焦點

  • 瓷器收藏:17世紀到18世紀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的中國外銷瓷器
    Hatcher號沉船的年代為1643~1646年,沉船中瓷器(大部分為景德鎮青花瓷)的年代大約在1640~1645年,正好處在崇禎末至順治初。多數歐洲人要到16世紀末才知道中國瓷器。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會比水晶還要美麗。
  • 中國「扇」動世界!18世紀以精湛技藝風靡歐洲,盡顯宮廷高貴奢華
    萬萬沒想到吧,引領西方歐洲宮廷時尚風潮的單品,居然是一把「made in China」的摺扇!最初的扇子是由中國十三行傳到歐洲的,也是在中國清朝時期才大量出口到海外。18世紀,對外貿易是中國廣州的黃金時期,除了絲綢,瓷器和茶葉等,中國的扇子也是由此傳到歐洲宮廷貴族們的上流社會的。
  • 國絲寶藏:外銷白緞地彩繡人物傘 160年前風靡歐洲
    而隨著歐洲公共花園的興起,中上層女性的戶外活動增多,外出服飾也成為時尚展示的重要物品,其中遮陽傘成為貴婦們外出的必備配飾,有刺繡、蕾絲等各種傘面材質。為了獲得更多更好的陽傘,大批訂單從歐洲來到中國。國絲收藏的一件清代外銷白緞地彩繡人物傘,生產於19世紀60-70年代,在這件遠銷歐洲的私人訂製品上,我們可以看到150多前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和他們喜愛的中國元素。
  • 古畫揭秘唐代宮廷女子的情趣生活
    圖中所繪繃竹蓆的長方案、腰子狀月牙几子等器物均與晚唐的時尚極為相合。它描寫的是一幅唐代宮廷貴族婦女春夏之交賞花遊園的情景。畫中6位豐頰厚體的貴婦形象,雖形體豐肥,但從其垂弧的肩頸和纖細的手腕看,仍可顯出貴族婦女柔弱的風致。全畫光彩照人,仕女們神態安閒,美滋滋地消磨著妙曼時光。整幅作品分為「戲犬」「漫步賞花」「捉蝶」等三組畫面。圖卷右起第一組畫面為「戲犬」。
  • 廣州外銷彩瓷三百年
    廣彩華麗高貴、金碧輝煌、色彩豐富飽滿的炫目紋飾,契合了當時歐洲宮廷興起的洛可可藝術的浮華奢麗之風,在18、19世紀風靡歐洲,成為皇宮貴族的追捧珍品,對中西文化交流有過無可取代的極大的貢獻。在中國陶瓷史上,還大量珍藏於歐美宮廷和博物館中。    它曾經風靡世界,到如今歷盡滄桑,成為世界獨特的藝術珍寶時,廣彩的許多獨門絕技已不復再見。
  • 老藥酒收藏之 — 北京同仁堂虎骨酒
    中國老酒愛好者聚集地  專注老酒收藏知識分享點擊左上藍字關注  老酒收藏之家說起「
  • 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曾召集群臣,為銅器丈量尺寸、手繪圖像、撰寫說明。他在位的六十年時間間,持續整理和編輯,完成了三套宮廷收藏銅器的圖錄。在尚未有照相技術和電子資料庫的時代,這項耗費人力的編書工程,為清宮裡的大量銅器留下形影紀錄,並成為最具規模的官方圖鑑。 12月1日起,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特展。
  • 茅臺之「鐵蓋茅臺」 (茅臺愛好者必收藏)
    「鐵蓋」真正的主要材質是金屬鋁,具有質輕,耐腐蝕,持久穩定的優質特性(生成緻密氧化膜),更利於人們長時間收藏保存。1986年8月茅臺酒廠接上級通知更改內銷酒包裝,容量由540毫升改為500毫升,背標尺寸也被「地方國營」小很多,瓶口封裝也從塑制螺旋蓋改為鋁蓋,正標右下角「地方國營茅臺酒廠出品」改為「中國茅臺酒廠出品」字樣。
  • 【檀香扇】蘇州如意檀香扇
    為了傳承蘇州的地方傳統工藝,樹立「如意」檀香扇的名牌產品形象,推行品牌戰略建設,公司成立時特冠名為蘇州如意檀香扇有限公司。邢偉中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曾從業於蘇州檀香扇廠。他在檀香扇特種工藝創作與製作的幾十年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耗時三年設計、製作的大型沉香、檀香《九龍》宮扇,突破了制扇史上的先例,選用珊瑚、翡翠的等名貴材料,製作工藝上兼採眾長,獲得了全國工藝美術最高獎項「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 「柳眉櫻唇」,看照相術發明之前外銷畫如何表現中國女性之美
    一個以「女性形象」為主題的外銷畫展近日正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69件展品涉及象牙畫、玻璃畫、通草水彩畫、紙本水粉畫、線描畫等材質的清代外銷畫,所描繪畫面集中清代多種身份的中國女性,包括官宦富貴人家女眷、普通手工藝人勞動女性、曲藝雜耍行業女性,從中可以一睹清代女性的模樣。清末玻璃彩繪仕女肖像圖。
  • 三個理由大揭秘 蕾蒂恩貴婦膏有哪些硬實力
    貴婦膏作為近些年非常火爆的護膚產品,自從進入國內以來,就一直深受許多女性消費者的喜愛,包括一些大牌明星和商界名流。貴婦膏成為了上層人士護膚品中的「新寵」。那麼,蕾蒂恩貴婦膏到底有哪些硬實力呢?理由一、南洋宮廷百年秘方事實上,這個「新寵」並不新。
  • 「時尚穿搭」刷爆朋友圈歐式復古宮廷風!一秒get貴族氣質!
    偏愛宮廷風,誰還不是個小公主?每位時裝插畫師,都是不務正業的創意人!!果然時尚就是一個圈,又被翻起「歐式復古宮廷風」,這到底是什麼風?提到歐式復古宮廷風,給人的感覺像是高貴、優雅,能夠聯想到的歐洲國家公主、貴婦。 而就是這樣的特點,被服裝設計師巧妙的用到現代日常生活中。在一些隆重社交活動中,禮服設計靈感有時也會源於歐式宮廷風的一些元素。比如常見元素:泡泡袖、蕾絲花邊、一字肩、蓬蓬裙、絲絨等。
  • 鍾嘉欣嫁入豪門風格大變,穿宮廷裝貴婦範十足,哪像36歲的女人
    一件暗黃色上衣,腰間圍著一條腰帶,腰系在外面,衣服的袖口和下擺邊緣都是白色流蘇,衣服的正面是白色縫線,紅色圖案相間,V領形狀,充滿宮廷氣息,充滿貴婦氣息。穿著白色高領打底衫,下面穿一條白色短褲,腳上套一雙黃色圈圈的黑色靴子,既好看又貴,有一種獨特的時尚感,腿長的女生可以穿超級短褲和靴子搭配,會顯得又高又瘦。
  • 古代女子如何時尚穿搭?
    在最近的熱門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中,也介紹了不少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點。  一部服飾史,同樣也是一部文化史。  服飾起源與由來  據《鑑略·三皇紀》記載:「有巢氏以出 ,襲葉為衣裳。」這就是說,有巢氏教人們用樹葉等做成衣服。也有人認為,服飾文化史即由此發端。
  • 聰明的女人,都在跟著時尚買手學穿搭!輕鬆打造日常休閒法式範
    如果你自認為沒什麼穿搭天賦,就來和時尚買手學學吧!小編這次為你準備了8套法式風格的買手搭配,你也可以輕鬆打造時尚風範。LOOK1、斑馬裝+煙管褲第一種為你介紹的搭配就很新奇,模特穿著一件斑馬紋長袖T袖,搭配一條純色煙管褲。
  • 300餘件套外銷銀器珍品展出
    12月10日晚,中國港口博物館的跨年大展《白銀芳華—從外銷銀器看晚清民初社會和商貿變遷》正式揭幕,展覽以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的300餘件套銀器精品為主,向市民觀眾再現了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外銷銀器的絕美芳華。 甬派記者了解到,無論在數量上、種類上還是在品質上,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的外銷銀器在國內博物館中都首屈一指。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中國外銷瓷深受歐洲人喜愛。為將異域的中國瓷器更好地融入歐洲審美風尚和社會生活,部分外銷瓷會在當地被重新裝飾和改造,尤以法國為盛,類型多樣,特色鮮明。這種再加工仿若一場極富創意的視覺改造遊戲,將中西方文化完美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