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12月10日晚,中國港口博物館的跨年大展《白銀芳華—從外銷銀器看晚清民初社會和商貿變遷》正式揭幕,展覽以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的300餘件套銀器精品為主,向市民觀眾再現了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外銷銀器的絕美芳華。
甬派記者了解到,無論在數量上、種類上還是在品質上,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的外銷銀器在國內博物館中都首屈一指。
展覽現場。
難得一見,透析近代中國社會變遷意義深遠
「外銷銀器是中國傳統銀器製作業應對世界市場需求變化的產物。其產生、發展、成熟的變化歷程,折射的是世界商貿格局的轉變,中國社會逐步接受西方先進文化的轉型和蛻變。把外銷銀器還原到歷史中去,透物見史,鑑往而知今,才能在欣賞外銷銀器的藝術之美時,更多領略外銷銀器的歷史價值。」
中國港口博物館館長馮毅介紹,此次展出的銀器精品,是中國港口博物館數年來專題收藏重要成果的集中亮相,難得一見。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和廣州博物館也從館藏外銷銀器中選取代表性文物,對此次展覽給予了支持。
清掐絲琺瑯花鳥人物紋銀提籃。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主要講述了在16至18世紀環球海貿和西方社會風靡中國風尚的歷史環境下,中國外銷銀器應時而生的歷史背景;伴隨著中國社會近代化探索的步伐,外銷銀器產地由廣州一地擴展至大江南北的發展歷程;以及外銷銀器受到通商口岸地區國人的喜歡以及從中折射出的中國社會風俗變遷;和外銷銀器不同時期風格的嬗變及其背後體現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參觀者在一睹其絕美芳華的同時,更能從外銷銀器中探究近代中國開拓海外貿易與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進而感受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人文情懷。
清戲曲人物紋銀瓶。
精美絕倫,新舊之交社會移風易俗的重要見證
清中期以前的外銷銀器數量非常稀少,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的清中期的花鳥龍紋銀壺三件套,腹部開窗內錘鍱花鳥和龍紋,紋飾精美,是外銷銀器中的精品。清晚期的人物故事紋飛翼龍柄銀杯是晚清民國時期銷量最大的銀樓——「宏興」銀樓製造,腹部錘鍱「水漫金山」等戲曲人物圖案,底座之上蹲踞西方風格的帶翼人面神獸,呈現出中西交融的藝術特徵。
展覽現場。
晚清民國時期的中國外銷銀器造型已經體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而紋飾帶有中國風情,往往以梅蘭竹菊、龍鳳鳥雀、戲曲故事、人物風景等中國傳統題材紋樣作為裝飾圖案。此外還有一些反映當時人們追求時尚生活和參加社交活動的用品,如名片盒、煙盒、腰帶、香水瓶等。這些外銷銀器除本身的工藝價值和對當事人的重要價值外,更是新舊之交社會移風易俗的重要見證。
張石川贈胡蝶銀杯。
在展覽中,還有一件寧波籍導演、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之一張石川送給「電影皇后」胡蝶的結婚禮物——連綿瓜瓞銀杯。銀杯的杯身上有銘文「潘有聲先生 胡蝶小姐」「佳偶天成」「上海電影業張石川贈」「中華民國廿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935年)」, 杯底銘有「上」「楊慶和發記」「根辰」款。據民國雜誌《明星半月刊》對胡蝶、潘有聲婚禮的報導中記載,明星電影公司總經理張石川贈予二人的禮物正是「銀制連綿瓜碟」。該銀杯於2018年入藏中國港口博物館,是中國電影史上的重要實物藏品。
清人物故事紋飛翼龍柄銀杯(局部)。
延伸豐富,教育學術文創數位技術多元闡釋
為了進一步挖掘文物內涵,將展覽更加生動地展示給觀眾,中國港口博物館為此次展覽做了許多延伸,力求闡釋方式的多元化。
如配合展覽出版同名圖錄,展覽期間將舉辦兩場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進一步解讀中國外銷銀器的內涵,探討「海絲」類展覽的交流與傳播。此外,結合展覽主題安排了專家講座、青少年社教等豐富的公眾活動,實現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
市民參觀展覽文創紀念品。
「為了『讓文物活起來』,我們從外銷銀器中提取素材予以設計應用,開發了絲巾、扇子、拼圖等10餘款獨具特色的文創紀念品,觀眾在參觀完展覽後還能將博物館的記憶帶回家。」馮毅介紹,現場展覽外,博物館還利用網際網路和VR技術,推出了虛擬博物館、智慧導覽等新穎的觀展體驗方式,打破時空限制,全方位展示展覽。
此次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3月28日,向市民群眾免費開放。
編輯:成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