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港博體驗晚清民初的摩登時代!300餘件套外銷銀器珍品展出

2021-01-08 騰訊網

展覽現場。

12月10日晚,中國港口博物館的跨年大展《白銀芳華—從外銷銀器看晚清民初社會和商貿變遷》正式揭幕,展覽以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的300餘件套銀器精品為主,向市民觀眾再現了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外銷銀器的絕美芳華。

甬派記者了解到,無論在數量上、種類上還是在品質上,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的外銷銀器在國內博物館中都首屈一指。

展覽現場。

難得一見,透析近代中國社會變遷意義深遠

「外銷銀器是中國傳統銀器製作業應對世界市場需求變化的產物。其產生、發展、成熟的變化歷程,折射的是世界商貿格局的轉變,中國社會逐步接受西方先進文化的轉型和蛻變。把外銷銀器還原到歷史中去,透物見史,鑑往而知今,才能在欣賞外銷銀器的藝術之美時,更多領略外銷銀器的歷史價值。」

中國港口博物館館長馮毅介紹,此次展出的銀器精品,是中國港口博物館數年來專題收藏重要成果的集中亮相,難得一見。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和廣州博物館也從館藏外銷銀器中選取代表性文物,對此次展覽給予了支持。

清掐絲琺瑯花鳥人物紋銀提籃。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主要講述了在16至18世紀環球海貿和西方社會風靡中國風尚的歷史環境下,中國外銷銀器應時而生的歷史背景;伴隨著中國社會近代化探索的步伐,外銷銀器產地由廣州一地擴展至大江南北的發展歷程;以及外銷銀器受到通商口岸地區國人的喜歡以及從中折射出的中國社會風俗變遷;和外銷銀器不同時期風格的嬗變及其背後體現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參觀者在一睹其絕美芳華的同時,更能從外銷銀器中探究近代中國開拓海外貿易與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進而感受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人文情懷。

清戲曲人物紋銀瓶。

精美絕倫,新舊之交社會移風易俗的重要見證

清中期以前的外銷銀器數量非常稀少,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的清中期的花鳥龍紋銀壺三件套,腹部開窗內錘鍱花鳥和龍紋,紋飾精美,是外銷銀器中的精品。清晚期的人物故事紋飛翼龍柄銀杯是晚清民國時期銷量最大的銀樓——「宏興」銀樓製造,腹部錘鍱「水漫金山」等戲曲人物圖案,底座之上蹲踞西方風格的帶翼人面神獸,呈現出中西交融的藝術特徵。

展覽現場。

晚清民國時期的中國外銷銀器造型已經體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而紋飾帶有中國風情,往往以梅蘭竹菊、龍鳳鳥雀、戲曲故事、人物風景等中國傳統題材紋樣作為裝飾圖案。此外還有一些反映當時人們追求時尚生活和參加社交活動的用品,如名片盒、煙盒、腰帶、香水瓶等。這些外銷銀器除本身的工藝價值和對當事人的重要價值外,更是新舊之交社會移風易俗的重要見證。

張石川贈胡蝶銀杯。

在展覽中,還有一件寧波籍導演、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之一張石川送給「電影皇后」胡蝶的結婚禮物——連綿瓜瓞銀杯。銀杯的杯身上有銘文「潘有聲先生 胡蝶小姐」「佳偶天成」「上海電影業張石川贈」「中華民國廿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935年)」, 杯底銘有「上」「楊慶和發記」「根辰」款。據民國雜誌《明星半月刊》對胡蝶、潘有聲婚禮的報導中記載,明星電影公司總經理張石川贈予二人的禮物正是「銀制連綿瓜碟」。該銀杯於2018年入藏中國港口博物館,是中國電影史上的重要實物藏品。

清人物故事紋飛翼龍柄銀杯(局部)。

延伸豐富,教育學術文創數位技術多元闡釋

為了進一步挖掘文物內涵,將展覽更加生動地展示給觀眾,中國港口博物館為此次展覽做了許多延伸,力求闡釋方式的多元化。

如配合展覽出版同名圖錄,展覽期間將舉辦兩場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進一步解讀中國外銷銀器的內涵,探討「海絲」類展覽的交流與傳播。此外,結合展覽主題安排了專家講座、青少年社教等豐富的公眾活動,實現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

市民參觀展覽文創紀念品。

「為了『讓文物活起來』,我們從外銷銀器中提取素材予以設計應用,開發了絲巾、扇子、拼圖等10餘款獨具特色的文創紀念品,觀眾在參觀完展覽後還能將博物館的記憶帶回家。」馮毅介紹,現場展覽外,博物館還利用網際網路和VR技術,推出了虛擬博物館、智慧導覽等新穎的觀展體驗方式,打破時空限制,全方位展示展覽。

此次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3月28日,向市民群眾免費開放。

編輯:成良田

相關焦點

  • 「白銀芳華」拭盡歲月塵埃 見證晚清民初的摩登時代
    該展覽以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的300餘件/套銀器精品為主,向觀眾再現了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外銷銀器的絕美芳華。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的外銷銀器無論在數量、種類還是在品質上,在國內博物館中都首屈一指。    這300餘件/套外銷銀器精品,是中國港口博物館數年來專題收藏的重要成果。
  • 故宮展出300餘件法國藝術珍寶 拿破崙「加冕之劍」亮相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李潔)  拿破崙登基的「加冕之劍」、為瑪麗·露易絲皇后設計的麥穗鑽冕,以及法國珠寶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鑽冕作品——「波旁·帕爾瑪」金鐘花鑽冕……4月11日,在全球17家頂級博物館首度聯袂助力下,超過300件古典珠寶、繪畫等藝術珍品將在故宮午門展廳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 「中國大寧」銅鏡出山,國博展出兩百餘件套古代銅鏡
    本次展覽從數以千計的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完整發展脈絡。 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銅鏡——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重輪星芒紋銅鏡在此次展覽中亮相。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銅鏡文物幾乎覆蓋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傳世和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收藏門類。
  • 康熙臨董其昌行書現身,瀋陽故宮藏清宮珍品在國博展出
    瀋陽故宮博物院以盛京皇宮為基礎建立,典藏有十分豐富的清代宮廷藝術珍品。澎湃新聞獲悉,近日,「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是系統展示其館藏清宮藝術珍品的一次大型文物展覽,包括200多件清代宮廷藝術品,既有製作精良的官窯瓷器(御用器、陳設器),又有錦繡華美的衣物帽冠,以及康熙、雍正、乾隆等的書法等,如康熙臨董其昌行書詩軸,詩後署款「臨董其昌」
  • 遼博珍品館中展出的各色鼻煙壺
    遼博博物館新開設一個珍品館,裡面有一個展櫃中就是各色鼻煙壺。遼博珍寶:現代技術高攀不起的轉心象牙球
  • 相約海澱坦博品味絲路文化 60餘萬人次線上觀看藝術展
    近日,為期一個月的「相約海澱坦博,品味絲路文化」藝術展正式落下帷幕。在一個月的展期內,海澱坦博絲路文明藝術館眾多精美藏品與公眾見面,這是海澱坦博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參觀。本次展覽接待預約到館觀眾389人、團體邀約7場,並開展2次線上直播,累計觀看人數達60餘萬人次。
  • 十大熱門博物館展覽進行時 遊客錯峰觀展體驗更佳
    遊客參觀熱情的高漲也離不開各家博物館精心策劃的展覽展出,錯過假期觀展的遊客也不要感到遺憾,還有不少熱門博物館的展覽依舊在展出,錯峰觀展體驗更佳。自唐代中後期起,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商品,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蓬勃發展。明清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中國瓷器大量遠銷歐美地區,推動了早期貿易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
  • ZLF Events |「第二屆滬港名媛老旗袍珍品展」 預告
    親愛的朋友們,「第二屆滬港名媛老旗袍珍品展」 即將在上海地標性老建築百樂門盛大開幕本次展覽將會展出30件滬港名媛穿過的老旗袍, 其中有吳健雄博士; 趙四小姐(趙一荻); 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張幼儀; 徐志摩, 張幼儀夫婦的兒媳張粹文;宋慶齡主席的好友蔡慕蓮; 董寅初先生的夫人楊雪馨; 商務印書館創辦人夏瑞芳的女兒夏露敏
  • 80餘件珍品再現齊白石師徒「三人行」
    「三人行——齊白石 李苦禪 許麟廬藝術聯展」近日在榮寶齋大廈亮相,展覽展出了齊白石、李苦禪、許麟廬80餘件作品,很多作品都是首次對公眾展出,不僅榮寶齋拿出了「壓箱底」的作品,也展出李苦禪、許麟廬兩家珍藏之作。一踏入展廳,展牆上的時間線和老照片,將三人的交往經歷娓娓道來。
  • 千餘件精品亮相國博 縱覽華夏文明
    作為炎黃子孫,了解華夏文明理所應當,國博的歷史展覽不容錯過,展品真實地記錄了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從中我們可以一窺那個時代!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日前,「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 廣州外銷彩瓷三百年
    ,是為外銷需求而產生的一個彩瓷品類。但不少實物證明,廣彩在雍正年間的彩繪技術就已十分純熟精美,並已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初產生的時間不可能是傳說中的雍正年間。    歐洲人對彩瓷的熱切需求,直接催熱了廣彩的外銷市場。廣州商人在利益的驅動下,逐漸捨棄經銷景德鎮的高成本粉彩瓷,開始只買素胎,在廣州開作坊,請景德鎮的「寫紅佬」(加彩藝人)到廣州工作和授徒。從此,景德鎮的白瓷胎便源源不斷地運到廣州。
  • 我去了香港罕見的銀器店,店主和我說, Goro's 和 CH 不能代表銀器的全部.......
    所以,在接下來,大東我都會「不那麼定期」地去到香港一間店鋪,可能是在過往文章出現過,也可能從來沒有出現過...可能是滑板店、服飾店、古著店、香水店、眼鏡店...等等不同類型的店鋪,給各位說說,香港的的確確還隱藏著一些值得你再去辦籤注的店鋪。說起銀器,又的確是潮流圈、時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