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的中國奢侈品,一個貴族家裡沒有這些都不好意思叫貴族

2020-12-22 漁樵講史

中世紀

中世紀,英文為Middle Ages,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開始,到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結束,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古典時代、中世紀、近現代)的一個中間時期。

這個時期的歐洲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全面停滯,貴族和平民地位天差地別,階級固化極為牢固,所以中世紀在歐美歷史中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

「獵殺女巫」運動

在這一千年間,歐洲幾乎全方位地落後於歐亞大陸另一邊的中國,文化和科技被全面碾壓,貿易更是年年大幅度逆差,當時的歐洲貴族家裡如果沒有幾樣來自中國的東西,跟人見面都不好意思自稱貴族。

中世紀的中歐貿易

1998年9月,一家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裡洞島海域一塊黑色大礁巖附近發現了一艘中國古代沉船,船上裝載著採購自中國,經由東南亞運往西亞、歐洲的大批貨物,僅燒自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縣窯的瓷器就達到了六萬七千餘件,另外還有數量可觀的金銀銅器。這就是轟動全球的「黑石」號沉船寶藏。

黑石號上的長沙窯瓷碗的銘文為唐代寶曆二年(826年),可見那時候的中歐貿易就已經極為發達了。

其實早在公元前的漢武帝時期,因為張騫通西域的緣故,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就已經被打通,開始有中國商品被賣往歐洲各國(當時主要是南歐地區),如公元前53年(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與帕提亞帝國(又稱安息帝國)的卡萊戰役中,安息人揮舞著用中國絲綢製成的巨大軍旗,以不足二萬的兵力大破羅馬四萬大軍。

而當時正在古羅馬北部發動高盧戰爭的凱撒,也時不時地回到羅馬,穿著一身絲綢製作的紫色長袍,現身劇院和元老院,收割王公貴族們的豔羨目光。

1963年上映的大賠特賠的電影《埃及豔后》中,艷后克利奧帕特拉徵服凱撒時穿著的也是中國絲綢。仔細看的話,你會發現她身邊甚至還有個來自漢朝的中國侍女。

隨著船舶技術的發展,進入中世紀後,中歐貿易更加頻繁,如上文提到的唐朝黑石號船舶,僅這一艘船上就有瓷器六萬七千餘件。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中歐貿易中,歐洲幾乎完全淪為中國商品的傾銷地,而歐洲的商品則鮮有賣到中國的,不是運不過來,實在是歐洲沒有什麼東西是能吸引中國人購買的。

中世紀歐洲的中國奢侈品

中世紀時期,無論是南歐的威尼斯商人,還是北歐的維京海盜們,都在瘋狂地迷戀來自中國的絲綢、繡彩、瓷器、茶葉、白糖、紙張、漆器等,而這些東西在歐洲,無一例外的都屬於奢侈品,平民老百姓是極少能買得起的,一般只有貴族們才有錢享用。

就拿潔白的蔗糖來說。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歐洲人想吃點甜的,要麼吃蜂蜜,要麼就只能買來自東方的蔗糖。

蔗糖雖然不是中國人第一個制出來的,但在中世紀,尤其是七世紀的唐朝之後,中國卻是世界上製糖技術最發達的國家。

《馬可·波羅遊記》 中多處提到中國蔗糖

據季羨林先生考證,在歐洲, 「糖」的英文單詞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sucre,俄文是caxap,均來自於印度的古梵文sarkara,但印度人口中的白糖卻叫作「cini」,翻譯過來就是中國的意思,側面可見當時中國製糖技術的發達。

在中國平平無奇的白糖,通過幾萬裡的絲綢之路運到歐洲後,已經升到天價,只有貴族才能夠吃得起,糖也因此在歐洲具有了財富的屬性。

當時的歐洲貴族們,宴客時喜歡在菜餚裡放入大量的白糖來顯示自己家族的豪富。如此幾百上千年流傳下來,就形成了如今歐美人嗜甜的傳統,很多菜餚、甜品的甜度,能齁得中國人把眉頭皺死。

埃爾茲城堡的瓷器

還有瓷器。如今保存下來的歐洲中世紀城堡裡,幾乎都還收藏著當時買自中國的瓷器,如建於九世紀的捷克布拉格城堡、建於公元十二世紀的德國埃爾茲城堡(ELTZ Castle),當然還有最著名的英國王室溫莎城堡。

總結

試想一下,在公元1000年的法國一座城堡裡,城堡主人正在向客人們炫耀自己的財富:我吃的是來自中國的蔗糖,喝的是來自中國的茶葉,用的是來自中國的瓷盤和漆碗,穿的是來自中國的絲綢,就連便秘了用的都是來自中國的大黃。

參考資料:

1.季羨林:《糖史》

2.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

3.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

4.秦暉:《古商路上的逆差貿易》

5.孫佔鰲:《絲綢之路的歷史演變》

相關焦點

  • 以金代贖:漫談中世紀歐洲貴族之間對待俘虜的制度性規則
    從前的歐洲,是一個戰亂不斷,戰火紛飛的地方。而歐洲的貴族一直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沒錯,在中世紀的歐洲小國林立,這些小國家最大不過五十萬平方公裡,最小不過幾平方公裡,但是不論國家的大或小,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國家體制內有著嚴格的等級、階級制度。
  • 貴族生活那麼「香」,中世紀歐洲貴婦,為何甘願選擇做修女?
    社會讚揚和鼓勵貴族婦女出家修行1、貴族婦女修道能獲得從社會中無法得到的榮耀修行的貴婦普遍得到了歐洲中世紀社會的頌揚。在中世紀的歐州,無論處於哪個階層的婦女,社會地位都比較低下,她們沒有政治權利和經濟地位,貴婦也只能通過修行能給自己帶來榮耀。
  • 中世紀歐洲貴族的美味,怎麼吃得下去的呢?網友:美食界的恥辱
    眾所周知,世界上面的美食文化都是在歷史中不斷延續和發展的,從剛開始的摸索階段到後面的自我創意料理,每一個時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發展歷史和文明。每一個地方由於歷史發展文化的不一樣,在美食上面就會形成屬於自己的見解和詮釋。
  • 中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貴族女人帽子裡隱藏的秘密
    歐洲人普遍認為一個有身份的女士,在正式場合不戴帽子,是十分失禮的行為。因為古代歐洲頭髮被看成女人的隱私部位,不戴帽子就等同於赤身裸體行走。越是華麗貴重的帽子,越能顯示女性尊貴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看完這篇,你會明白為什麼歐洲影視劇裡上流社會人士都喜歡戴帽子。
  • 真正的貴族,富而不貴,財富不是衡量貴族的標準,暴發戶不是貴族
    有人說,中國只有暴發戶,沒有貴族,起碼現在的富二代不是貴族。富二代之間經常會搞個會所,做什麼呢,就是聚在一起資源共享,一起騎騎馬,一起射射箭,來模仿歐洲中世紀的貴族。為什麼騎馬射箭是貴族的象徵?什麼又是貴族精神?
  • 吸血鬼和狼人的傳說,歐洲中世紀貴族中有一位真實的吸血鬼原型
    吸血鬼和狼人的傳說,其實是歐洲中世紀貴族和貧民之間矛盾演化。在西方國家一直流傳著吸血鬼和狼人的故事,本來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吸血鬼陰森恐怖以人血為食。狼人每逢月圓之夜對著月亮嚎叫,化身為兇猛的惡狼。吸血鬼和狼人藉助歐洲中世紀以來的傳說,在電影界開出了一朵朵璀璨的花朵。
  • 在歐洲中世紀城堡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貴族喜歡睡在「棺材」裡
    小時候,我們看了很多童話故事,故事大多都和城堡有關,王子把公主從暗無天日的城堡裡拯救出來,歷經艱險,兩個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那麼中世紀(公元5世紀到15世紀)歐洲國家,那些真正在城堡裡生活的人們,是否過著和我們截然不同的生活呢?在城堡裡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別一樣的歐洲貴族:淺談《愛瑪》
    《愛瑪》這部電影圍繞愛瑪講述中世紀歐洲的貴(bā)族(guà)文化。然鵝過多的人物對我來說有點難接受,導致我看起來有些吃力,好在這些人物出現時間都較久,也不至於難以看下去,整部影片需要有較好的耐心,接下來的都是我淺陋的觀點,僅供參考。整體來講,影片最大的亮點在於其中滿滿的中世紀歐洲貴族文化,不僅從服裝和BGM上可以明顯表現,從其中的動作舉止以及語調中也感受出來。
  • 「髒亂差」的中世紀歐洲,貴族幾個月不洗澡,國王身上長滿寄生蟲
    當提起貴族時,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歐洲了,畢竟歐洲擁有奢華的羅浮宮、美麗的愛琴海,一切充滿著高貴的氣息。你無法想像的是,如今的歐洲與中世紀時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在那個時期的歐洲只能用三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髒亂差」。當時的歐洲人不僅隨地大小便,甚至那些所謂的貴族都常年不洗澡。
  • 財富並不能作為衡量貴族的標準
    為什麼騎馬射箭是貴族的象徵?什麼又是貴族精神?回到歐洲中世紀,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其實就是全職軍人,騎士花很長的時間來學習,怎樣戴著很重的一兩百公斤盔甲在馬上作戰。那麼重的盔甲打仗,學習那麼長的時間,誰來養他們,就是農民。
  • 什麼才是真正的歐洲貴族精神
    多年後,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評價託爾斯泰時感慨道:「這種卑微的最後命運無損他的偉大……如果他不是為我們這些人去承受苦難,那麼列夫-託爾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屬於全人類……」這兩人及下文提到的幾位主人公儘管命運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貴族。
  • 李零| 解構中國貴族
    貴族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講血統,我們知道養馬有所謂的純血馬,純血馬都是要登記造冊的。這個貴族也一樣,非常強調血統要純之又純。歐洲貴族門上有族徽,牆上有盔甲刀劍,馬廄裡面養著馬;日本貴族也這個樣子;中國貴族金玉滿堂,這個金不是黃金是青銅。商代銅器上面有族徽,這個器皿是哪一家的分得非常清楚。
  • 王思聰再有錢也不是貴族,這才是真正的貴族精神
    多年後,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評價託爾斯泰時這樣感慨道:「這種沒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後命運,無損他的偉大……如果他不是為我們這些人去承受苦難,那麼列夫·託爾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屬於全人類……」這幾位主人公儘管命運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貴族。
  • 再讀貴族精神
    多年後,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評價託爾斯泰時這樣感慨道:「這種沒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後命運無損他的偉大……如果他不是為我們這些人去承受苦難,那麼列夫·託爾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屬於全人類……」 這幾位主人公儘管命運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貴族。
  • 為什麼歐洲古代一些貴族和君主,有私生子存在卻還要宣布絕嗣呢?
    中國曆次改朝換代是後一個王朝推翻前一個王朝,兩個王朝之間並沒什麼親緣關係(隋唐兩朝是表親是例外),而歐洲從來沒有一個王朝以暴力手段推翻另一個王朝的事例,所有改朝換代無一例外是由於前一個王朝絕嗣,父系血脈斷絕後由母系表親繼位,所以歐洲的皇室和貴族如果從母系血緣追溯全是一個祖宗。
  • 一篇文看完歐洲貴族服裝史
    貴族,可能是這個時代最時髦的詞之一,只是,其中以調侃與誤讀居多。在歐洲,貴族群體雖已逐漸沒落,但貴族文化卻沉澱下來,尤其是貴族服裝對藝術圈的影響,至今仍在。歐洲中世紀拜佔庭樣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又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繡圖案,並以絲綢為貴為尚。
  • 昱見|大家都在八卦「賭王」遺產,為啥很少聽說西方貴族爭家產
    在歐洲歷史上,越大的貴族越把家族內部財產紛爭看做是一種不名譽,為數不多的家產大戰也僅發生於某個貴族合法繼承人出現空缺、遠支親族的糾紛中。與之相對應,向來講究家醜不可外揚的不少中國人,反倒是不忌諱在分家時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叫來評理,錙銖必較地要求必須分個「公平」。西方貴族這種不爭家產的傳統,其實跟他們的祖上有點關係。
  • 中世紀的歐洲城堡,並不象動畫片裡看到的那麼美好
    就現實世界而言,中世紀歐洲的主旋律就是騎士與城堡,而穿越的旅途也必然圍繞這兩者展開——諸位主角們之所以不辭辛勞地穿越時空,通常都不是特意去受苦受難,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而是為了領略中世紀風情和建功立業的,自然不會選擇穿越成農奴、盜賊之類的撲街人物(想當羅賓漢的另外再說),最起碼也要混上個貴族騎士的頭銜,家裡有城堡、有莊園、有盔甲,還有幾個年輕侍女可供揩油。
  • 福利丨歐洲貴族家裡的私人音樂會長啥樣?
    在今時今日聽場音樂會,音樂廳動輒成百上千的觀眾,但你是否知道,巴洛克時代幾乎所有的精緻的鋼琴和弦樂重奏音樂會,都曾只在貴族的客廳中上演?歐洲貴族家裡的私人音樂會長啥樣?這「室」,指的是歐洲貴族城堡中的音樂室,常是金碧輝煌而且寬敞的大廳。因此只有編制龐大,不得不在大戲院、大音樂廳或大教堂公共演出的,才不能算是室內樂。
  • 什麼才是真正的貴族精神?
    也許通過援引一些歐洲中世紀的歷史,我們更容易理解我們的祖先,因為貴族社會的一些精神原則是一脈相通的。如果我們感覺宋襄公時代的「不重傷,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過於古奧,那麼,打這麼個比方,也許就容易明白了:春秋時代的戰爭規則,其實就是中世紀歐洲的「騎士精神」。 歐洲騎士的行為準則是:不傷害俘虜,不攻擊未披掛整齊的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