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
中世紀,英文為Middle Ages,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開始,到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結束,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古典時代、中世紀、近現代)的一個中間時期。
這個時期的歐洲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全面停滯,貴族和平民地位天差地別,階級固化極為牢固,所以中世紀在歐美歷史中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
在這一千年間,歐洲幾乎全方位地落後於歐亞大陸另一邊的中國,文化和科技被全面碾壓,貿易更是年年大幅度逆差,當時的歐洲貴族家裡如果沒有幾樣來自中國的東西,跟人見面都不好意思自稱貴族。
中世紀的中歐貿易
1998年9月,一家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裡洞島海域一塊黑色大礁巖附近發現了一艘中國古代沉船,船上裝載著採購自中國,經由東南亞運往西亞、歐洲的大批貨物,僅燒自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縣窯的瓷器就達到了六萬七千餘件,另外還有數量可觀的金銀銅器。這就是轟動全球的「黑石」號沉船寶藏。
黑石號上的長沙窯瓷碗的銘文為唐代寶曆二年(826年),可見那時候的中歐貿易就已經極為發達了。
其實早在公元前的漢武帝時期,因為張騫通西域的緣故,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就已經被打通,開始有中國商品被賣往歐洲各國(當時主要是南歐地區),如公元前53年(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與帕提亞帝國(又稱安息帝國)的卡萊戰役中,安息人揮舞著用中國絲綢製成的巨大軍旗,以不足二萬的兵力大破羅馬四萬大軍。
而當時正在古羅馬北部發動高盧戰爭的凱撒,也時不時地回到羅馬,穿著一身絲綢製作的紫色長袍,現身劇院和元老院,收割王公貴族們的豔羨目光。
1963年上映的大賠特賠的電影《埃及豔后》中,艷后克利奧帕特拉徵服凱撒時穿著的也是中國絲綢。仔細看的話,你會發現她身邊甚至還有個來自漢朝的中國侍女。
隨著船舶技術的發展,進入中世紀後,中歐貿易更加頻繁,如上文提到的唐朝黑石號船舶,僅這一艘船上就有瓷器六萬七千餘件。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中歐貿易中,歐洲幾乎完全淪為中國商品的傾銷地,而歐洲的商品則鮮有賣到中國的,不是運不過來,實在是歐洲沒有什麼東西是能吸引中國人購買的。
中世紀歐洲的中國奢侈品
中世紀時期,無論是南歐的威尼斯商人,還是北歐的維京海盜們,都在瘋狂地迷戀來自中國的絲綢、繡彩、瓷器、茶葉、白糖、紙張、漆器等,而這些東西在歐洲,無一例外的都屬於奢侈品,平民老百姓是極少能買得起的,一般只有貴族們才有錢享用。
就拿潔白的蔗糖來說。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歐洲人想吃點甜的,要麼吃蜂蜜,要麼就只能買來自東方的蔗糖。
蔗糖雖然不是中國人第一個制出來的,但在中世紀,尤其是七世紀的唐朝之後,中國卻是世界上製糖技術最發達的國家。
據季羨林先生考證,在歐洲, 「糖」的英文單詞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sucre,俄文是caxap,均來自於印度的古梵文sarkara,但印度人口中的白糖卻叫作「cini」,翻譯過來就是中國的意思,側面可見當時中國製糖技術的發達。
在中國平平無奇的白糖,通過幾萬裡的絲綢之路運到歐洲後,已經升到天價,只有貴族才能夠吃得起,糖也因此在歐洲具有了財富的屬性。
當時的歐洲貴族們,宴客時喜歡在菜餚裡放入大量的白糖來顯示自己家族的豪富。如此幾百上千年流傳下來,就形成了如今歐美人嗜甜的傳統,很多菜餚、甜品的甜度,能齁得中國人把眉頭皺死。
還有瓷器。如今保存下來的歐洲中世紀城堡裡,幾乎都還收藏著當時買自中國的瓷器,如建於九世紀的捷克布拉格城堡、建於公元十二世紀的德國埃爾茲城堡(ELTZ Castle),當然還有最著名的英國王室溫莎城堡。
總結
試想一下,在公元1000年的法國一座城堡裡,城堡主人正在向客人們炫耀自己的財富:我吃的是來自中國的蔗糖,喝的是來自中國的茶葉,用的是來自中國的瓷盤和漆碗,穿的是來自中國的絲綢,就連便秘了用的都是來自中國的大黃。
參考資料:
1.季羨林:《糖史》
2.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
3.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
4.秦暉:《古商路上的逆差貿易》
5.孫佔鰲:《絲綢之路的歷史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