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
中世紀的歐洲城堡,並不象動畫片裡看到的那麼美好咳咳,言歸正傳,對於中世紀的歐洲,大家都有著怎樣的印象?
通過小時候讀過的《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以及成年之後看過的無數好萊塢大片,現代人對於中世紀歐洲,大致上應該會有著這樣的浪漫聯想:
——宏偉華麗的城堡、盔甲明亮的騎士、熱情如火的貴婦、優雅羞澀的公主、披著黑袍或紫袍的女巫、躲在墓地裡的吸血鬼、在月光下變身嚎叫的狼人……誒誒?好像有些什麼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
嗯,為了嚴肅起見,在談論中世紀歐洲的風貌之前,最好還是先把女巫、吸血鬼、狼人這些不科學的奇幻產物在第一時間就排除掉——天曉得這些神奇的傢伙會不會在自家壁爐裡開了一道時空門,只要往身上撒一把奇怪的藥粉,然後貓腰往壁爐裡一鑽,就能跑到二十一世紀的巴黎香榭麗舍大道買新款時裝呢?
就現實世界而言,中世紀歐洲的主旋律就是騎士與城堡,而穿越的旅途也必然圍繞這兩者展開——諸位主角們之所以不辭辛勞地穿越時空,通常都不是特意去受苦受難,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而是為了領略中世紀風情和建功立業的,自然不會選擇穿越成農奴、盜賊之類的撲街人物(想當羅賓漢的另外再說),最起碼也要混上個貴族騎士的頭銜,家裡有城堡、有莊園、有盔甲,還有幾個年輕侍女可供揩油。
嗯,那麼接下來該怎麼辦?莫非就這樣住著很大很漂亮的城堡,抱著渾身香噴噴的公主,每年去騎士比武大會上出出風頭,偶爾去鄉下找幾個中意的農家姑娘行使初夜權,換個胃口打打野戰?
很遺憾,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中世紀的貴族生活可沒有你想像之中那麼舒服。
先談談中世紀的城堡吧!從本質上來說,城堡是用來據守的軍事要塞,而不是用來顯擺的豪華宮殿,更不是用來享受生活情趣的度假別墅——這些以磐石修造、深壕圍繞、鐵門和吊橋把守的堅固要塞,在遍地烽火的中世紀歐洲,確實可以讓窺視貴族財富的不之客望而生畏,但卻不見得能讓主人住得舒服。
——文革年間,全中國的大中小城市都在拼命修築三防工事,挖了不知多少防空洞,但等到改革開放之後,似乎也沒見多少貪圖便宜的人搬家到裡頭去居住……天底下哪裡會有宜居的軍事要塞啊?
中世紀城堡生活的糟糕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先,為了便於長期堅守,城堡大多修築在地勢險峻之處,例如懸崖、山頂,以及河心小島等等。但地勢險峻的同義詞就是交通不便。假如你的城堡位於崎嶇險峻的山頂,貌似俯瞰眾生威風八面,但每一趟上山回家就能把你累得夠嗆。如果城堡內沒有足夠的水井,那麼每天的打水和運輸食物也很累人。
當然,這些瑣碎的雜務自然都有僕人們代勞,主人們只要愁究竟該如何讓精心打造的豪華馬車駛過蜿蜒狹窄的山路,拉上傾斜度極高的山坡,然後弄進自己的城堡裡就行了。
其次,為了防備敵人的弓箭和拋石機,中世紀城堡的外壁上很少打窗洞,所以城堡的內部總是暗無天日,太陽曬不到,自然潮溼得很。再加上當時的建築水平不過關,牆壁和屋頂上免不了有些裂縫,因此一下雨就滲漏得厲害,進而導致城堡內的保潔很成問題。
偏偏中世紀歐洲人的衛生觀念也很差,於是那些看似雄偉莊嚴的城堡裡面,通常到處都是灰塵、蛛網、臭蟲、跳蚤、蚊子、蒼蠅和生活垃圾,恐怕還不如當代日本流浪漢的紙板屋乾淨。
此外,中世紀歐洲的大幅布匹,價格仍然很貴。在那些較為貧窮的地方,一般只有城堡的主人有資格睡床鋪,其他人就算是騎士侍從,也只能跟牲口一樣睡稻草堆,順便和他們的愛馬一起被臭蟲咬……
呃?你說在旅遊手冊上看到的德國城堡很華麗很舒適,根本沒有我說的這麼悲催?
哦,你說的大概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堡吧!
那座城堡是巴伐利亞大公在19世紀後期才修築的「皇家主題公園」,很多尖頂之類的華麗結構都用了混凝土,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現代的迪斯尼公園——真正中世紀城堡哪有這麼可愛!
另外,在歐洲還有一些經常被當作遊覽景點的華麗城堡,其實也都是喜歡派頭的近代貴族們,在文藝復興之後,甚至18、19世紀才興建起來的,或者是在舊城堡的原址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基本不能再算是真正的中世紀城堡,只能說是「看起來很像城堡的宮殿」罷了,跟迪斯尼樂園裡的城堡差不多屬於同類。
事實上,就在現代的德國和奧地利,還有很多繼承了古代城堡的破落貴族後裔,對這些祖輩的遺產避之唯恐不及,掛在網上只要1歐元就肯轉讓,但還是乏人問津——中世紀城堡大多修建在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荒山野嶺,沒水沒電不說,哪怕開車逛個市都得跑幾十公裡,除了考古專家就再也沒人願意去住。
而且,這些城堡不僅要被徵收大筆遺產稅,其本身的維護費用也很高——先不說城堡的體積有多大,結構有多複雜,光是讓建築隊帶著笨重的建築材料和相關機械,翻山越嶺路遠迢迢地到城堡裡跑一趟,還要自備乾糧飲水和電機……這個出勤的人工費就比在城裡搞裝修貴得多了。
偏偏這些城堡還是歷史文化遺產,在政府檔案之中有著記錄,若是後代不肖子孫任憑其風化坍塌,或者胡亂改建成倉庫什麼的話,有關的文物部門還會找你吃官司……
總之,你在繼承了這座城堡之後,不管是否入住,都需要維護這座城堡保持原樣。任何對建築外觀有所改動的裝修,哪怕只是拉一條電線裝幾隻空調,都要提前幾個月寫申請打報告。而所有的修繕材料,也都必須使用政府指定廠家的專門品牌產品,價錢鐵定是死貴死貴的。並且還要僱傭專業人員進行施工,人工費也足以讓你心驚肉跳……每年耗費十幾萬歐元都是正常情況,不是大富翁的話通常根本吃不消。
同樣的道理,在中世紀的落後生產力之下,一座城堡的維護修繕費用,也是很多人的不能承受之重。
因此,到了中世紀末期,歐洲大6的戰爭不再那麼頻繁之後,講求生活質量的貴族領主們,就紛紛把家當搬到了更加舒適的鄉下別墅,或者位於繁華都市裡的奢侈官邸,再也不肯住這見鬼的破城堡了。
民以食為天,即便住在城堡裡的貴族也是如此。先說副食
在《狼與辛香料》裡面,羅倫斯為了給女主角赫蘿買一隻蜜漬桃子而差點破產,可想而知中世紀的蜂蜜有多麼值錢了。那年頭就算兩個領主之間為搶奪幾箱蜂蜜而打仗,也不是什麼特別稀奇的事。
至於中世紀歐洲的奶酪,一般也不是現代市裡那些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整齊方塊,而是一坨坨綠不啦嘰的黏糊狀物體,既像是牙膏又像是芥末膏,就是不像我們概念中的奶酪。
由於當時沒有現代的消毒殺菌法,這些中世紀奶酪一般可沒有現代奶酪的香氣,弄不好還會帶著濃烈的腐臭味,讓很多人一看就覺得倒胃口——雖然中國人也吃臭豆腐,但似乎很少有誰會生吃吧!(反過來說,除非是做芝士糕點,奶酪倒是很少看見有誰會加熱過再吃的。)
勉強吃完不合口味的中世紀飯菜,你大概想要放鬆一下,可惜中世紀的歐洲既沒有咖啡也沒有茶葉,更沒有熱可可,同樣也沒有香菸可抽——可可和菸草此時都還躺在大西洋對岸的美洲叢林裡。
而飲茶與喝咖啡的習慣,則要等到十字軍東徵之後,才慢慢地通過阿拉伯人的地盤傳入歐洲(咖啡原產於衣索比亞)。並且,在經過穿越整個歐亞大6的漫長旅途和重重轉手之後,抵達歐洲的茶葉價格已經貴比黃金,哪怕是大貴族也捨不得經常飲用。在這種情況下,你只能靠喝啤酒或葡萄酒來權作消遣。
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中世紀歐洲的葡萄酒釀造和儲存技術還很不過關,因此當年新釀出來的葡萄酒,在市場上的價值通常十倍於上一年存留下來的陳酒:後者往往會變酸掉渣,根本無法入口,頂多只能過濾一下當成醋來賣——注意,歐洲人的醋也是用葡萄釀造的,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
所以,那些前往中世紀歐洲的穿越者們,千萬不要犯這個常識性錯誤,在宴會上得意洋洋地端出某某年份的「極品紅酒」來招待貴客,估計人家只會在心中大罵你太吝嗇,居然讓他們喝醋,還是陳年老醋……
總之,在十六世紀明瓶裝技術和軟木塞之前,歐洲人並沒有長期保存酒類的方法。於是,中世紀歐洲貴族在宴席上喝的酒,很可能「酸得像矛刺、像刀片割、像刺針」。唯有投入大量的香料或砂糖,才能稍稍減輕一點「變味」酒的酸腐味,「使那種釀造得粗劣可怕的酒,容易被人接受」。
另外,正如古埃及的啤酒跟現代的啤酒完全不是一回事,中世紀歐洲人對啤酒的概念也與現代啤酒存在很大差異。如果說古埃及的啤酒更像是沒放糖的甜酒釀,那麼中世紀的歐洲啤酒就更像是我們中國的黃酒——沒有泡沫,釀造方法跟黃酒差不多,只不過原料採用了大麥、燕麥,而非中國人釀造黃酒的稻米。
總的來說,在古代歐洲人的概念裡,啤酒就是一種穀物酒的代名詞。凡是用穀物而非水果(葡萄、蘋果)釀造,也沒有經過蒸餾的酵酒,統統都稱為啤酒。
所以,按照歐洲人的古典分類方法,我們中國的黃酒和甜酒釀,還有日本的清酒,也都能算是啤酒。
最後,如果把中世紀啤酒蒸餾一下,那麼就是威士忌了。而把葡萄酒蒸餾一下,則會得到白蘭地。
順便再說一句,雖然中世紀歐洲的飲食條件實在是不怎麼樣,但能夠當個貴族養幾個騎士侍從當狗喂,感覺似乎也挺有愛的(中世紀習俗,在貴族吃飯時,狗和侍從都守在桌後等主人的骨頭……),應該能滿足一些重口味女生的喜好。
說完了蔬果和主食,接下來就該說說魚肉類的葷菜了。中世紀的歐洲應該算是半農半牧,而且土地空曠,野生動物很多,所以魚類和肉類的價格較低,有時候魚的價格比等重的黑麵包還要便宜。
但中世紀的歐洲人沒有冷藏條件,肉類容易腐壞,即使是貴族領主也沒法頓頓吃鮮魚鮮肉——古代中國人的城市很多,消費力強,每天在市集裡總有現宰的生豬出售。但中世紀的歐洲卻是人煙稀少,一座中等城堡裡頂多也就四五十個人,每天宰一頭豬或者一隻羊可就太浪費了。更何況,宰殺牲口也是要看季節的,剛熬過冬天的牲口一般都很瘦,不養肥了再宰可就太不合算了。
另一方面,雖然西歐的大部分國度都挨著海,但由於歐洲的整體緯度較高,日照量不足,所以曬鹽很困難,從而導致中世紀歐洲的鹽價很昂貴,在某些地方甚至比古代中國官營壟斷下的鹽價都要高。基本上是越溫暖的地方鹽價越低,越寒冷的地方鹽價越高,在最冷的俄國,一磅鹽經常能換兩頭羊。而臭名昭著的北歐名產——瑞典的臭青魚罐頭,也是因為貧窮的北歐漁民們想要節約食鹽,才被發明出來的。
——想要知道北歐臭青魚罐頭有多麼可怕的讀者,可以參考日本動漫《萌菌物語》的開頭部分。
因此,中世紀的歐洲人平常大多吃風乾肉,這東西就是把肉放在寒風裡吹乾成木乃伊。風乾肉的儲存年限很長,保存幾十年的也能吃(當時的歐洲人才不在乎二惡英之類的玩意兒呢)。在食用這種風乾肉之前,要先用刀子刮去表面的油垢和氧化層。然後在河水中浸泡一兩天,最後才能煮熟食用。至於味道麼,只能說是吃不死人——古代歐洲人出門旅行的時候,總是不喜歡吃幹肉而喜歡吃麵包,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就算是你的運氣好,能搞到一些鮮肉,中世紀歐洲人在某些方面也實在是太不講究了,很多地方甚至不知道肉用公畜是要從小閹割的,最後割下來的豬肉比老母豬都要老,還帶著一股無法形容的騷味兒——對於那些吃慣了現代菜餚的穿越者們來說,保證每次吃這種「騷肉」都會難受得跟受刑一樣。
除了鹽之外,當時歐洲人餐桌上的調味料極少,沒有咖喱也沒有沙拉醬,砂糖和香料都要通過阿拉伯人的地盤進口,價格貴得可怕。那時候的砂糖是放在藥店裡賣的,對於歐洲人而言並非日常調味品,而是仿佛中國人眼中的人參一樣的高級補品。
至於香料麼,以胡椒為例,中世紀歐洲的胡椒一向是按粒賣的。如果是胡椒粉末的話,那可就更倒黴了,稱重的時候不僅要關緊門窗,屏住呼吸,買主還要一遍遍地檢查秤上有沒有作假……在歷史上,還曾經生過「不法商人以銀屑摻入白胡椒出售」這種在今天難以想像的事情。
——《狼與辛香料》裡的主角羅倫斯,就用一大袋錢幣才換了一小袋胡椒,還認為是很便宜的優惠價。
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粒胡椒基本等值於一枚佛羅林金幣,並且真的長期被人拿來當錢在用,故而有著「胡椒幣」的美稱。假如當時有誰能帶一袋胡椒掛在身上,那麼絕對是大受歡迎的級富豪。每次付帳的時候掏出一二粒胡椒……簡直比後世的白金VIp信用卡還要有面子!
除了砂糖和香料之外,中世紀歐洲較為便宜的調味品主要是檸檬汁,現代的西餐裡也常常能看到這玩意兒。北歐人一般用黃油塗麵包,而南歐人則用橄欖油,此外還有一個較為昂貴的選擇:蜂蜜。
——還是在《狼與辛香料》裡面,羅倫斯為了給女主角赫蘿買一隻蜜漬桃子而差點破產,可想而知中世紀的蜂蜜有多麼值錢了。那年頭就算兩個領主之間為搶奪幾箱蜂蜜而打仗,也不是什麼特別稀奇的事。
至於中世紀歐洲的奶酪,一般也不是現代市裡那些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整齊方塊,而是一坨坨綠不啦嘰的黏糊狀物體,既像是牙膏又像是芥末膏,就是不像我們概念中的奶酪。
由於當時沒有現代的消毒殺菌法,這些中世紀奶酪一般可沒有現代奶酪的香氣,弄不好還會帶著濃烈的腐臭味,讓很多人一看就覺得倒胃口——雖然中國人也吃臭豆腐,但似乎很少有誰會生吃吧!
(反過來說,除非是做芝士糕點,奶酪倒是很少看見有誰會加熱過再吃的。)
勉強吃完不合口味的中世紀飯菜,你大概想要放鬆一下,可惜中世紀的歐洲既沒有咖啡也沒有茶葉,更沒有熱可可,同樣也沒有香菸可抽——可可和菸草此時都還躺在大西洋對岸的美洲叢林裡。
而飲茶與喝咖啡的習慣,則要等到十字軍東徵之後,才慢慢地通過阿拉伯人的地盤傳入歐洲(咖啡原產於衣索比亞)。並且,在經過穿越整個歐亞大6的漫長旅途和重重轉手之後,抵達歐洲的茶葉價格已經貴比黃金,哪怕是大貴族也捨不得經常飲用。在這種情況下,你只能靠喝啤酒或葡萄酒來權作消遣。
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中世紀歐洲的葡萄酒釀造和儲存技術還很不過關,因此當年新釀出來的葡萄酒,在市場上的價值通常十倍於上一年存留下來的陳酒:後者往往會變酸掉渣,根本無法入口,頂多只能過濾一下當成醋來賣——注意,歐洲人的醋也是用葡萄釀造的,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
所以,那些前往中世紀歐洲的穿越者們,千萬不要犯這個常識性錯誤,在宴會上得意洋洋地端出某某年份的「極品紅酒」來招待貴客,估計人家只會在心中大罵你太吝嗇,居然讓他們喝醋,還是陳年老醋……
總之,在十六世紀明瓶裝技術和軟木塞之前,歐洲人並沒有長期保存酒類的方法。於是,中世紀歐洲貴族在宴席上喝的酒,很可能「酸得像矛刺、像刀片割、像刺針」。唯有投入大量的香料或砂糖,才能稍稍減輕一點「變味」酒的酸腐味,「使那種釀造得粗劣可怕的酒,容易被人接受」。
另外,正如古埃及的啤酒跟現代的啤酒完全不是一回事,中世紀歐洲人對啤酒的概念也與現代啤酒存在很大差異。如果說古埃及的啤酒更像是沒放糖的甜酒釀,那麼中世紀的歐洲啤酒就更像是我們中國的黃酒——沒有泡沫,釀造方法跟黃酒差不多,只不過原料採用了大麥、燕麥,而非中國人釀造黃酒的稻米。
總的來說,在古代歐洲人的概念裡,啤酒就是一種穀物酒的代名詞。凡是用穀物而非水果(葡萄、蘋果)釀造,也沒有經過蒸餾的酵酒,統統都稱為啤酒。
所以,按照歐洲人的古典分類方法,我們中國的黃酒和甜酒釀,還有日本的清酒,也都能算是啤酒。
最後,如果把中世紀啤酒蒸餾一下,那麼就是威士忌了。而把葡萄酒蒸餾一下,則會得到白蘭地。
順便再說一句,雖然中世紀歐洲的飲食條件實在是不怎麼樣,但能夠當個貴族養幾個騎士侍從當狗喂,感覺似乎也挺有愛的(中世紀習俗,在貴族吃飯時,狗和侍從都守在桌後等主人的骨頭……),應該能滿足一些重口味女生的喜好。
長 按 上 方「識別二維碼」進入點擊關注即可免費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