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真的如傳說中那樣黑暗封閉嗎? | 循跡曉講

2021-02-13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作者:熊掌

|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5500字 閱讀需要15分鐘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近來隨著某部熱播電視劇引起的秦國熱潮,很多人開始將500年到1500年的中國和同時期的歐洲做比較,認為中世紀歐洲之所以如此黑暗和野蠻,是由於沒有實現大一統及沒有推廣郡縣制度的緣故。

這種觀點實在令人難以苟同,且不說在公元500年前,歐洲的大多數地方已經由羅馬帝國完成了一統,就算是在中世紀早期,加洛林王國和查理曼帝國也在歐洲大陸短暫的實現過統一,並推行過和羅馬類似的流官治理國家制度。

大一統和流官統治,並沒有阻止歐洲封建社會的形成,更談不上是中國唐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唯一推動力。

我們更加要追問一個問題:歐洲的中世紀社會,真的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黑暗、閉塞、落後嗎?

一窮二白的農民、粗魯的武士、只知道念上帝的教士、髒亂的城市、荒涼的鄉野,是大多數中國人對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的歐洲社會的固有印象。

過去,歐洲很多學者曾經將歐洲的這個千年當作輝煌的羅馬帝國和生機勃勃的文藝復興歐洲的反面鏡像,將其稱之為黑暗、愚昧和閉塞的中世紀歐洲

克卜勒說過:「羅馬淪陷後,歐洲沉睡了1000年。」歷史學家布克哈特也說:「敬畏自然,沉溺書卷和傳統窒息了中世紀科學」。19世紀科學家、神學家威廉·惠威爾評論:中世紀是「思想絕育、神學主宰和哲學思辨過度」的黑暗時代。

|一個典型的中世紀莊園 圖源於網絡

不過要注意,這些17到19世紀的學者的思想中還保留著一些文藝復興後時代極端反對中世紀哲學傳統的殘餘,對這個千年的觀點難免過激。

隨著最近一百多年對中世紀資料的不斷發掘,史學界對中世紀歐洲社會的看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

現在,歷史學家的普遍觀點是這樣的,從前的學者對中世紀歐洲的印象只是公元500年到1200年的中世紀早期或中期的一些片段信息,而並不是中世紀歐洲的真實樣貌。

真實的中世紀歐洲,是窮困與富庶交替,神性與理性並存,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不斷拓展的成長型社會

|關於中世紀騎士的油畫  圖源於網絡

對比羅馬帝國和中世紀歐洲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兩種不同的歷史演進模式:羅馬是先在義大利半島孕育成熟,然後將自己的完善發展模式一個接一個的在半島之外的領土複製成功。

而中世紀像是在羅馬帝國崩潰後的荒野上灑下無數種子,有多個文明核心在不同的地方孕育和發展,在外來文化和思想的衝擊下,一步步走向成熟,最終演變成百花齊放的近代歐洲。

篇幅所限,對「野蠻」中世紀的謠傳我們不能一一澄清,不過至少在科技發展、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我們會為大家展示一個與克卜勒們所描述的「黑暗時代」完全不同的中世紀社會。

對中世紀歐洲的主要詬病之一,是由於宗教控制人們的日常生活,使得科技落後,在中國和伊斯蘭世界的科技躍進式發展的同時,歐洲卻丟失了羅馬時代的輝煌科技,成為完全不懂技術是何物的野蠻社會。

實際上,在某些方面,中世紀歐洲的科技相比羅馬時代,不但沒有退步,反而是有所進步。

羅馬帝國的崩潰,使歐洲丟失了兩項關鍵的農業技術:對作物施肥和深耕土地。

但經過長期生產實踐,中世紀農民探索出了不同的技術路線,重新解決了土壤肥力下降和耕土不足兩個難題。

| 中世紀場景畫,畫中展現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 圖源於網絡

中世紀農民普遍採取輪作制度,輪耕從三圃輪耕增加到四圃甚至五圃輪耕。歐洲的輪耕制度並等於原始的休耕制。通過同時種植主食小麥、飼料用紫苜蓿和黑麥、豆類植物,在不同的土地區塊裡同時進行種植糧食、飼養牲畜、種植蔬菜兼固氮增加肥力等多種任務。

比起羅馬農民的單一種植模式,多圃制在保證口糧的同時,提供了更多的蔬菜和肉蛋奶產品。

通過引進東方的挽具和軛具,馬耕在羅馬時代後的歐洲得到了普及。伴隨著馬耕出現的有輪犁比傳統羅馬犁更加適合歐洲北方的厚壤,多馬或多牛牽引的有輪犁,一次耕作就可以翻耕一整個條塊地的土地。

這樣,既保證了耕耘的深度,同時較之羅馬時代的耕作更省力和有效率。

|風力磨坊內部結構 圖源於網絡

羅馬時代只是零星設置在歐洲各地莊園裡的水車,在中世紀得到了普遍應用。水車不但可以用來灌溉和為鋸木廠提供動力,也發明了用於研磨麥粒的水磨,水磨進一步發展,又誕生出以風為動力的風車磨坊

水力和風力在中世紀晚期更得到了廣泛應用,使用的場景從排乾沼澤到金屬冶煉,非人力機械的運用較之羅馬時代更加廣泛。

 

|中世紀的機械技術較之羅馬時代有所提高,座鐘是中世紀精密機械製造技術的典型代表 圖源於網絡

中世紀中期,歐洲的建築技術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建築形式主要是石制教堂、城堡和市鎮建築。

有一種說法是法國在中世紀中期為了修建教堂、城堡、市鎮大廳所開採的石塊,已經超過了埃及全部金字塔和神殿所需石塊的總和。

在建築風格上,中世紀也有獨特創新。從12世紀開始,一種新的建築風格代替了從羅馬時代繼承過來的傳統風格,這種被時人嘲諷為「野蠻的哥特人才會修建的」哥德式建築,其實較之羅馬式建築技術含量更高

|中世紀哥德式建築的代表之一巴黎聖母院 圖源於網絡

圓頂肋拱、尖拱、飛扶壁和大幅彩色玻璃窗的採用,使得哥德式建築兼具有高大莊嚴的外觀和明亮通透的內部環境。這一時期修建的聖米歇爾修道院、蘭斯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等建築,都成為不遜色於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中世紀建築典範。

和教堂建築同步發展的是軍事建築。


|羅馬尼亞布朗城堡(即德古拉堡) 圖源於網絡

中世紀最標誌性的建築就是遍布歐洲的大小城堡。從中世紀早期一座簡單的木製碉堡,慢慢發展到後來具有多重簾式城牆、高大箭塔、石制中心碉堡的中世紀晚期城堡。

一座配備完善的中世紀城堡只需要幾十名守軍就能抵擋上千名敵人的圍攻達數月之久。而城堡的堅固反過來促進了攻城技術的進步。

13世紀中晚期,大型投石機得到廣泛應用。愛德華一世曾製造過一臺巨型投石機用來轟擊蘇格蘭的城堡。這臺投石機可以將300磅重的巨石投出100碼,其綜合威力超過了同時代蒙古軍使用的襄陽砲。

 

既然說到城堡,就不可不提起中世紀歐洲的政治制度。

明治維新時,日本學者將歐洲的feudalism翻譯成漢字「封建」,大抵是借鑑了中國古書中封建二字的原意。但中世紀歐洲並不只存在feudalism,即基於領地的封建契約這唯一一種政治聯繫。


除了封君和封臣之間的契約之外,中世紀歐洲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契約,如教會和世俗領主之間的契約,城市與領主之間的契約,市民和城市間的契約、農民和領主之間的契約等等,一個中世紀人身上背負著往往不止一份契約,而是被多份契約牽扯進一張複雜的權利和義務關係網中。

|1421年亨利五世時期拉丁文羊皮紙手抄契約 圖源於網絡

這張契約構成的大網是如此細瑣而龐大,乃至於中世紀的歐洲社會裡幾乎沒有人能將自己的權責關係割裂開。

所以,中世紀的歐洲社會與其稱其為「封建」,不如稱其為「契約」社會

身在契約中的每個人都承擔有限的「權利」與「義務」。中世紀歐洲和中國傳統社會的最大不同,就是沒有一個可以無視契約、掌握絕對權力的至高者存在所有的權力都不同程度被契約所約束,就有了保障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可能。

發生在英國的一個小小歷史片段能讓我們領略到契約是怎樣發揮它的效力的。

13世紀末,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和法國國王在法國南部的加斯科尼地區大打出手。為了籌集遠徵加斯科尼的資金和軍隊,愛德華一世召開了一次議會。但與會的貴族們異口同聲的拒絕前往大陸為國王作戰。

因為「徵服者威廉時代籤訂的契約規定了我們並無出海作戰之義務」。怒火中燒的愛德華一世對一名貴族大喊:「以上帝的名義,你要麼去法國,要麼去死!」那位貴族毫不猶豫的反駁道:「以上帝的名義,我既不去法國,也不去死!」

 

|著名的限制君權文件《大憲章》,其內容主要是對之前籤署的封建契約的強化 圖源於網絡

 

顯然,敢於公然這樣頂撞最高君主的官員在絕對君主制的東方是不可能存在的(除非是所謂「權臣」一樣代替了皇權的角色)。

契約帶來的有限責任和有限權力避免了英國的農民和市民們將金錢和生命浪費在遙遠的大陸爭霸戰裡。反過來,當這位貴族驅使他手下的騎士和農民去執行契約之外的任務時,愛德華一世也會同樣發難,阻止他對本地資源的過度消耗。

契約網絡以這樣互相牽制的力量,讓羅馬帝國崩潰後一窮二白的歐洲不再進一步將寶貴的資源過度浪費,從而讓社會的物質意義上的財富和精神財富自發累積,進而由量變到質變,完成從中世紀到近代的跨越。

題外話,中世紀歐洲最大的資源消耗大概要屬十字軍東徵了。不過十字軍東徵也有對歐洲相對有利的一面,除了挽救了行將崩潰的拜佔庭帝國之外,也促進了東方文化和思想 「入侵」中世紀的歐洲。

中世紀歐洲在精神財富上的增長,首先得益於東方思想文化向西方的「入侵」。

讓人們驚訝的是,在公元500年至1500年這個時間階段裡,尤其是1000年到1500年之間,受到外來文化影響最深最廣的,並不是中國或伊斯蘭世界,而是歐洲

缺乏一個絕對君主控制的歐洲大陸,儘管其封建領主對所謂「異端」思想和外來文化並不買帳。一直試圖壟斷思想的教會甚至相當敵視外來思想文化。但卻不能阻止拜佔庭和伊斯蘭文化向西方一輪又一輪的輸入。

首先「引狼入室」的是中世紀自由程度最高的義大利城邦共和國。

十字軍東徵開始後,城邦共和國和伊斯蘭世界展開積極貿易,帶回珍貴的香料和絲綢的同時,也帶回來了「異端」的科技、文化和思想。

|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集羅馬式、哥德式、拜佔庭式、伊斯蘭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特點、融匯東西方藝術精華的建築得益於威尼斯在中世紀的興盛發展。圖源於網絡

現存的義大利城邦共和國的建築遺蹟告訴我們,從12世紀開始,義大利城邦就開始有意識的模仿伊斯蘭建築風格修建庭院和樓房。造紙術、絲綢紡織技術開始在義大利北部廣泛推廣。

11世紀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和博物學家阿維羅伊的著作經義大利學者翻譯後,在新興起的思想中心----大學中廣泛傳播,甚至於巴黎大學出現了一個專門研究阿維羅伊著作的拉丁-阿維羅伊學派。

在這些新流入的著作的引導下,歐洲的學術界逐步走出了經院哲學的束縛,開始偏重實用和理性。

到了13世紀,法律和醫學已經擺脫了「亂力亂神」的思維,成為一門專門學科。相當於中國「格物」學的自然哲學也穩步發展,以神學家託馬斯·阿奎那為代表的學者開始衝破「神主宰精神生活」的格局,開始思索人的理性和宗教信仰之間的衝突。

 

|中世紀大學的代表學府之一----劍橋大學 圖源於網絡

 

同樣在12至13世紀,以學術研究為目的的新的自治團體----大學出現了。

早期大學設立的目的,和中國的書院目的類似,為識字階層培養新鮮血液。但和書院不同之處在於,中世紀大學並沒有一個「山長」一樣的學術權威角色。


相反,教師的收入能否豐盈,全得看上的課是不是足夠有趣,能夠吸引足夠多的學生來上課。競爭壓力下,越是超凡新奇的思想,越受到大學師生的歡迎。

根據現存資料考證,中世紀中期大學裡流行的思想主要有如下幾種:

1.伊斯蘭思想,即以阿維森納和阿維羅伊著作為基礎的阿拉伯譯作作為理論基礎的思想。

2.古希臘思想,大約12到13世紀,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的著作通過翻譯從伊斯蘭世界流入歐洲,為歐洲傳統的古希臘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3.猶太思想,一些猶太宗教學者開始將古希臘哲學和猶太教理論互相融合,引發了歐洲基督教學者的效仿。

4.傳統基督教理論,安布羅斯、哲羅姆、奧古斯丁等人的傳統理論,在這一時期又得到了延續和發展。

傳統的和外來的思想在中世紀大學裡的交融和碰撞,使得中世紀晚期的大學誕生出了文藝復興的思想基礎----人文主義

在馬利西奧·菲拉諾、庫薩的尼古拉、英國的鄧司·斯科特、奧卡姆的威廉等新一代學者心目中,宇宙是無限廣大的,並非由上帝而是由某個遙遠的不知名存在締造的,與其將精力放在不可預知的神諭上,不如多留心觸手可及的事物。

正是在這些跟中世紀早期宗教思想大相逕庭的新思維引導下,中世紀晚期的學者們將更多的精力投向了科學、數學、古典文學等看得見摸得著的領域,自然科學和文學的大發展在此時已經呼之欲出。

科技、政治和思想的發展,只不過是繁榮而充滿活力的中世紀社會的幾個剪影罷了。

現在,歷史學家們越來越傾向於將中世紀看作是將羅馬帝國崩潰後的荒蕪時期和文藝復興繁榮時代聯繫起來的一座橋梁。在這個我們曾認為是「黑暗、愚昧、閉塞」的千年裡,歐洲社會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完成了財富積累。

到14至15世紀,歐洲已經具備了一個繁榮且充滿活力的社會的全部特徵。

 

|中世紀晚期威尼斯城聖馬可廣場祭典 圖源於網絡

 

在這兩個世紀裡,從中產市民到一般平民的生活都越來越富足。

在15世紀的義大利北部城邦,羊肉和小牛肉已經成為一般市民餐桌上的固定菜餚,香料、葡萄酒和砂糖也不再是貴族們的專屬。在更早時代的法國南部農村,一個中等收入的農民可以每周享用每次肉食,即使是田地不多的農民的飯桌上也擺放著奶酪、雞蛋和鹹豬油。

事實上,正是在中世紀的晚期,歐洲人變成了世界上最嗜好肉食的人群。


除了水磨、風車、有輪犁之外,火藥、鏡片、機械鐘錶技術的日臻成熟也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

航海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卡拉維爾帆船,歐洲人向更遠的海域探索,發現了亞速、加納利、聖多美島,並將在15世紀行將結束之時,迎來前所未有的地理大發現。

在中世紀晚期,佛朗西斯科·彼得拉克的人文主義教育模式已經在義大利廣為流行,富裕家庭聘請的家庭教師不再執著於傳統的宗教和技藝教育,將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散文、詩歌和歷史上。

北歐和西歐的大小城鎮裡成立的地方學校培育出人數眾多的知識分子。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環境裡,中世紀晚期才會出現薄伽丘、彼得拉克和但丁等文學大師,率先開啟了文藝復興的大門。

所以說,歐洲並不是從黑暗愚昧無知的中世紀縱身一躍跳入繁華燦爛的文藝復興時代的。

公元500年到1500年的一千年,更像是一段不斷跋涉向前的旅程。中世紀晚期的歐洲,已經有半隻腳踏進了文藝復興的門檻。

(END)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 循跡曉講
    | 註:青年奧斯曼人製作的坦齊馬特改革版畫,砸碎自由女神身上的封建枷鎖|循跡曉講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熊掌|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7500字 閱讀需要2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19世紀,衰落中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進行過一場伊斯蘭歷史上史無前例的現代化改革運動,這場由奧斯曼蘇丹自上而下推行的全面改革被稱作「坦齊馬特」運動,即突厥語「改革」之意。
  • | 循跡曉講
    全文約4800字,大約需要13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最近,耗子尾汁這個諧音詞徹底火了。在緊隨其後的中世紀時代,人們對於鼠肉的仰慕熱情就下降許多。若非遭遇特殊情況,根本沒有人會願意對這些小小的齧齒動物下手,可謂是古羅馬的絕對反面。由於中世紀是黑暗時代的說法過於深入人心,相信很多讀者都一時難以理解老鼠肉失寵的內在機理。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瑞鶴|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7000字 閱讀需要2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循跡曉講》比如說,有的人看到中國自秦之後就是大一統,就說「中國只能由秦制的大一統來統治,這種制度最適合中國」,這樣的推論實在是過於草率。按照同樣的因果推理,阿森納那些年在英超如日中天,我們是不是可以推論出「英超只能由阿森納統治」呢?顯然不是這樣的嘛(阿森納現在似乎快降級了)。
  • | 循跡曉講
    尼伯龍根工廠 今天  編者薦語:  本文為公眾號「循跡曉講」作者瑞鶴原創,經版權方「循跡曉講」授權轉發。  以下文章來源於循跡曉講 ,作者瑞鶴  作者:瑞鶴  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4400字,大約需要10分鐘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咱們都知道,法西斯陣營被徹底打敗,所謂正義戰勝了邪惡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瑞鶴|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4800字 閱讀需要15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在他指揮的第一次大會戰,也就是莫爾維茨會戰中,眼看著奧地利騎兵砍瓜切菜一般把普魯士騎兵打敗了,年輕的腓特烈甚至一度嚇得想要逃離戰場,是普魯士的步兵們,如怒濤中的礁石一樣用滑膛槍射出密集的彈幕,硬生生擋住了奧地利騎兵的衝擊。如果不是他們訓練有素的紀律和戰術,腓特烈第一次上戰場就要完蛋,也就沒有之後「軍神」的神話了。
  • 《異星災變》:一部科幻版的羅馬建城史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北落師門|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33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在身邊的朋友紛紛都棄劇離開的時候,我依然堅持到了最後,這裡邊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異星災變》這個劇,套用了古羅馬建城的一些神話傳說,這個我非常喜歡,也非常感興趣。這科幻設定科幻劇情,怎麼就跟古羅馬扯上關係了?那咱們就得來講一講,羅馬人自己的建城故事。
  • | 循跡曉講
    全文約7000字,大約需要2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我對於語言還是多少有一些潔癖的,有些表達雖然大家也都在用,但的確仔細琢磨一下不是那麼回事。 所以,在中世紀的許多歐洲國家,國王和貴族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國王如果要出去打仗,自己的錢和兵肯定不夠,需要貴族鼎力支持。
  • | 循跡曉講
    全文約2400字,大約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前一陣跟朋友聊天,他問我:聽你這講二戰的節目,納粹老宣揚種族政策,說「雅利安人」是優等民族、說什麼要保持日耳曼種族純粹而且,很有可能是雅利安人徵服了絕大部分歐洲土著,他們融合的後代包括拉丁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等等,拉丁人後來建立起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把凱爾特人趕盡殺絕,最後,日耳曼人把羅馬帝國顛覆了。整了半天,歐洲這點事兒全是雅利安人內鬥。
  • 中世紀真的黑暗嗎?
    「漫長」和「黑暗」兩個詞一起出現。>不一樣的中世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劉平老師研究的領域正是歐洲中世紀藝術,在《中世紀藝術小史》中,她為我們解答了上述問題。而時代與時代之間的延續,也不可忽視,拋開各種標籤,當我們將「中世紀」置入整個西方歷史的背景中,就會發現這個時代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瑞鶴|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38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這其實屬於文化的範疇了,頗值得好好地講一講。 很多人提到「鬼」這個概念,想到的是清明節,鬼節這樣的日子,或者是一些和死者相關的形象。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裡,「鬼」是死者的靈魂,這個概念是深入人心的。先秦的各種典籍裡,都有「鬼和死者」的強關聯。
  • 《蠻戰》:羅馬被蠻族滅亡是一件好事嗎? | 循跡曉講
    全文約6500字,大約需要18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近日,NETFLIX旗下新劇《蠻戰》甫一問世,便受到多方關注。▲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胡思老師主講的《愷撒-我是傳奇》音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到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可以用《蠻戰》中阿爾米紐斯的話來簡要概括這場戰役: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一,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 西方歷史學家將歐洲分為三個時代: 古典時代:古希臘和羅馬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相輝映。)
  • 曼德拉真的「摧毀」了「發達」的南非嗎? | 循跡曉講
    全文約5200字,大約需要12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網絡上正在炒作一個消息,稱川普前私人律師科恩在新書中表示,川普曾經在2013年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去世後,不客氣地批評曼德拉「摧毀了整個國家」,說「南非就是個爛攤子」。
  • 吸血鬼和狼人的傳說,歐洲中世紀貴族中有一位真實的吸血鬼原型
    吸血鬼和狼人的傳說,其實是歐洲中世紀貴族和貧民之間矛盾演化。在西方國家一直流傳著吸血鬼和狼人的故事,本來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吸血鬼陰森恐怖以人血為食。狼人每逢月圓之夜對著月亮嚎叫,化身為兇猛的惡狼。吸血鬼和狼人藉助歐洲中世紀以來的傳說,在電影界開出了一朵朵璀璨的花朵。
  • 「福利佳、賺得夠、不用996」中世紀行會生活真那麼好嗎?
    原創 熊掌 循跡曉講 收錄於話題#中世紀歐洲1#行會1#9961|循跡曉講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熊掌|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4500字 閱讀需要15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 夢碎在自家門口:二戰中的義大利海軍是如何輸掉地中海的? | 循跡曉講
    全文約3700字,大約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由於受網絡文學和歷史段子的影響,很多人對二戰中的義大利軍隊都嗤之以鼻。▲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方生老師主講的《一戰那些事兒》音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訪問微信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去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義大利海軍等於是在神經緊繃中熬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 歐洲中世紀城堡真的如童話浪漫嗎?內部骯髒超乎你的想像
    我們一提到中世紀,腦海中就會閃現出幾個關鍵詞,比如城堡、王子、公主、國王、騎士、莊園等等。
  • 謠言粉碎機:被詆毀20多年,F-16真的不如蘇系戰機嗎?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輪胎漏氣|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32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然而我們感興趣的是,是否真的有這麼一段真空期,F-16沒有超視距能力而其死對頭米格-29有呢?答案是沒有。米格-29形成戰鬥力怎麼也是80年代中期開始了。
  • 歐洲中世紀傳說中最偉大的巫師:梅林
    《梅林傳奇》以英國最著名的巫師梅林和亞瑟王的傳說為藍本進行了深度改編,將巫師梅林非凡的一生展示給了世人。然而,不同於改編的劇集,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梅林這個角色?他與亞瑟王之間的故事到底是怎樣的呢?火焱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去探尋一個真正的中世紀魔法世界。梅林(Merlin,威爾斯語:Myrddin)是一位中世紀的傳奇人物,長期活躍於亞瑟王傳奇和威爾斯的詩歌中。
  • | 循跡曉講
    全文約2200字,大約需要6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最近網上有段視頻很火,就是這段,給大家看看。不過今天好多人說這個學校是愚蠢和失敗的代名詞,因為教育出來的人才後來二戰裡打仗都不怎麼樣,那實際上真的如此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