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愛豆腓特烈大帝是如何成功的? | 循跡曉講

2021-02-08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作者:瑞鶴

|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4800字 閱讀需要15分鐘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1945年4月,當希特勒眼看著他的納粹千年帝國和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向盡頭時,他一定會想到1761年底普魯士的局面。


當時,他的偶像腓特烈大帝面臨著看上去一樣的絕境,獨自一人面對全歐洲的敵人


|伊莉莎白一世·彼得羅芙娜(1709年12月29日—1762年1月5日)圖源於網絡


在絕境中,腓特烈大帝懷裡時刻揣著毒藥,聲稱如果局勢還不好轉自己就自殺,但後來,腓特烈終於等到了那個奇蹟,俄國的伊莉莎白女沙皇突然死了,普魯士和腓特烈轉危為安。

 

這一次,希特勒覺得自己也能等到那個命中注定的時刻。4月12日晚上,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給希特勒打電話,「我的元首,我向您祝賀,羅斯福死了!命運已經擊倒了您的大敵.」

 

看上去,納粹德國將要像那個時候的普魯士一樣,迎來命運的轉機。


腓特烈大帝被希特勒當成偶像,不是沒有原因的。

 

普魯士是統一德國的內核。很多人在課本上知道,1870年,強大的普魯士擊敗了法國,統一了德意志。但在這一個榮耀時刻之前,普魯士經歷了漫長的奮鬥歷程。


這個小國家最早位於德意志世界的邊陲,在德意志地區可以說是人微言輕


|腓特烈二世(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 圖源於網絡


18世紀中葉,憑藉著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中的表現,普魯士異軍突起,成為了德意志當中強大的邦國。再往後,雖然歷經拿破崙戰爭的摧殘,但普魯士的基底還在,這才有了普法戰爭和俾斯麥的偉業。


可以說,如果沒有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普魯士不會強大,我們知道的德國也不會是現在的樣子,當然,整個世界的歷史也會非常不同。


而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中領導普魯士的,就是腓特烈大帝。

 

當然,在歷史關鍵時刻的領導人,有的人「順應歷史的進程」,自然地獲得榮耀,還有的人呢,靠著自我的奮鬥,改變了自己和國家的命運。


腓特烈大帝顯然屬於後者。


|腓特烈身先士卒率領部隊參加七年戰爭中的佐恩多夫戰役 圖源於網絡


這麼多年普魯士的歷次戰爭,腓特烈多次親歷親為,在前線親自指揮作戰,並憑藉著自己超一流的指揮天賦讓普魯士屢屢在險境中獲勝。


他指揮的很多會戰,比如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的霍亨弗裡堡戰役,七年戰爭中的羅斯巴赫戰役和洛伊滕戰役,都已經成了後世軍事指揮官必修的經典課程。


腓特烈在戰爭中發明並應用了斜線戰術,並且將「戰役學」從戰爭中突出出來,成為了戰役這個層級上的一代宗師。


有這麼一位天神下凡級別的統帥指揮,普魯士軍隊即使在多線作戰,人數劣勢,倉促迎敵的情況下,也能在許多戰役中獲勝。

 

當然,腓特烈的普魯士軍隊在戰場上有如此逆天的表現,光靠統帥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腓特烈在那個年代可以百戰百勝的底氣,絕大部分靠的是普魯士的百鍊精兵。


|腓特烈·威廉一世(1688年8月14日—1740年5月31日)圖源於網絡


腓特烈的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一輩子吃糠咽菜,給普魯士攢下了八萬精銳的步兵,並制定了異常嚴格的訓練方式。


這樣訓練出來的士兵們,首先注重的是紀律和服從,接著就是過硬的本領。那會兒各國的步兵主力進行的還都是「排隊槍斃」式的戰線推進對決,士兵們手中的武器還是滑膛槍。


這種槍械準頭差,射速慢,一般情況下,一名士兵一分鐘可以射擊兩次就已經很快了,但普魯士的步兵在異常嚴格的訓練下,一分鐘可以用滑膛槍射擊五次,因此,普魯士的步兵被稱為行走的炮兵


|霍恩弗裡德伯格戰役,普魯士步兵的進攻 圖源於網絡


在別的國家,步兵遇到騎兵都是很沒辦法的,但在普魯士這裡,步兵可以在同騎兵的對決中不落下風,這樣的步兵部隊數次充當腓特烈扭轉戰局的制勝法寶。


在他指揮的第一次大會戰,也就是莫爾維茨會戰中,眼看著奧地利騎兵砍瓜切菜一般把普魯士騎兵打敗了,年輕的腓特烈甚至一度嚇得想要逃離戰場,是普魯士的步兵們,如怒濤中的礁石一樣用滑膛槍射出密集的彈幕,硬生生擋住了奧地利騎兵的衝擊。


如果不是他們訓練有素的紀律和戰術,腓特烈第一次上戰場就要完蛋,也就沒有之後「軍神」的神話了。

 

|1741年莫爾維茲戰役中的普魯士步兵 圖源於網絡


而普魯士軍隊的鐵血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之後的德國人。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諢名自不必說,兩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在戰場上的表現也有太多的敘述,直到現在,德國國家足球隊不也被叫做「鐵血戰車」麼(雖然這個戰車在莫斯科翻車了)?


說起來,這個「鐵血」稱號的最早鼻祖可以說是腓特烈麾下那群戰無不勝的步兵

 

一個不世出的將領帶著一支無敵之師東徵西討,這樣的場面怎麼不讓後世的德國人心血沸騰呢?也難怪波西米亞下士希特勒將腓特烈當作自己的人生偶像了。

 


包括希特勒在內,很多人一說到腓特烈,總是習慣突出他被神化的一面,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他不那麼光彩的一面


如果腓特烈真的是一個完人,用兵如神,普魯士怎麼會淪落到幾乎跟全歐洲為敵的地步呢?造成危機的恰恰就是腓特烈大帝的短板——戰略和外交。

 

說起來,腓特烈二世從骨子裡就有一股被迫害妄想的勁頭,這大概是因為自己年輕時候被老爹狠狠責罰過,也可能因為普魯士跟奧地利本來挺好,自己還差點跟奧地利女王特蕾莎成為夫妻,後來自己突然跟奧地利翻臉,這事兒幹的太損。


|瑪麗亞·特雷莎(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 圖源於網絡


第一次西裡西亞戰爭之後,普魯士從奧地利那裡奪下了西裡西亞,但腓特烈天天在想著奧地利萬一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打他怎麼辦。在他的幻想中,一個反對普魯士的陰謀在全歐洲呼之欲出,一個反對普魯士的同盟在全歐洲就要成型。


自己能做的,要麼去拆散這個反對普魯士的同盟,要麼,就是先下手為強,徹底制服奧地利。

 

腓特烈為了拆散反普魯士的同盟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時,他還想辦法在俄國煽動宮廷政變。


那會兒的俄國雖然是奧地利盟友,但其實對普魯士一時沒啥敵意,而腓特烈想做的卻是要廢掉親奧地利的伊莉莎白一世女沙皇,扶植另外的人上去。


|1748-1766歐洲局勢 圖源於網絡


此舉失敗之後,俄國和普魯士的關係一落千丈,這也導致了七年戰爭時期俄國軍隊對普魯士的窮追不捨


說起來,腓特烈這麼做實屬不智,歷史上的宮廷政變,失敗的極多,成功的極少,腓特烈寄希望於這種不靠譜的事兒,還不如畫個圈圈詛咒伊莉莎白女沙皇來的省事。


再者,宮廷政變算是一國內政,如果被查到有外國幹預,這個外國幹預者還怎麼混?

 

類似這樣的事情腓特烈是沒少幹,但他在歷史上屢次試圖先發制人,這問題就嚴重得多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時,第二次西裡西亞戰爭就是這麼打起來的,再後來,七年戰爭的爆發,直接原因也是普魯士一定要打破那個幻想中的「反普魯士聯盟」的結果


|伊莉莎白一世女沙皇與瑪麗亞·特雷莎女王 圖源於網絡


普魯士這麼一發難,奧地利那邊的特蕾莎女王和弗朗茨皇帝就順理成章地將腓特烈宣布為全歐洲和基督教的公敵,人人得而誅之。


腓特烈自己說,他在同三條裙子作戰(奧地利女王,俄國女沙皇和法國國王的情婦),他自己也可以憑藉在戰役級別的表現屢屢獲勝,可是,一個小小的普魯士面對幾個大國壓迫時,這種不利的戰略態勢不是靠著幾場戰役勝利就能改變的


要不是俄國女沙皇伊莉莎白突然去世,要不是伊莉莎白的繼任者是腓特烈的粉絲,那麼腓特烈就死定了。

 

這麼看來,腓特烈的戰略素養是不及格的。他這樣的不及格,說到底就是不顧規則,信用破產的後果


後世許多腓特烈的崇拜者其實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一點。


而對後世的德國來說,兩次世界大戰時期他們都被迫同幾乎全世界作戰,而無論威廉二世還是希特勒,既沒有腓特烈的軍事才能,也沒有腓特烈的好運氣,所以,他們的敗亡不管再怎麼被渲染,都和腓特烈的事業相差甚遠。

 

腓特烈的人格無疑是複雜的,在他青年時,曾經寫過反對馬基雅維利的文章,也被看作是一個重理想,輕實用的青年才俊。


到了後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撕毀同奧地利的合約,同時自己也大言不慚地說:自己要的就是實惠,自己年輕時寫那樣的文章,不過是少不更事,沽名釣譽罷了。

 

但其實,腓特烈這種「要實惠」的態度,嚴格說來就是急功近利,而不是實用主義。很多人容易把這兩個詞搞混,腓特烈不是第一個,也肯定不是最後一個。

 

|老年瑪麗亞·特雷莎女王 圖源於網絡


在腓特烈那個年代,所謂的「實用主義」最好的案例來自於他的對手,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莎。


所謂的實用,最起碼的原則就是「接受事實,實事求是」。女王知道西裡西亞是奧地利的領土,面對背信棄義的腓特烈和奪去西裡西亞的普魯士也很憤怒,但當自己面對許多敵人的時候,她知道接受現實,哪怕在一條戰線上同最噁心的敵人停戰,也要爭取機會應付更迫在眉睫的威脅。


女王知道巴伐利亞就是奧地利王位爭端的始作俑者,但當巴伐利亞的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去世之後,她知道此時要給全德意志諸侯做出榜樣,並沒有嚴懲巴伐利亞,反而寬大為懷,讓別的德意志諸侯對奧地利不再心存芥蒂。


說實話,奧地利軍隊論戰鬥力遠不是普魯士的對手,但奧地利女王的實用主義態度可以讓她一步步地扭轉不利局勢,直到在七年戰爭時期聯合全歐洲的力量圍剿腓特烈。

 

|七年戰爭(1756-1763)歐洲戰場 圖源於網絡


而腓特烈自己的外交戰略,則是「急功近利」的一個很好範本。


他很多次都是出於「被迫害妄想」出兵奧地利,而且從流傳下來的許多書信中,他為了贏得戰爭,或者議和,很多時候是無所不用其極的。他甚至想著憑藉自己跟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的關係,在七年戰爭中爭取同法國議和。


在他寫給妹妹的信中,他說,「我看出所有的人只不過是命運之神撥弄的玩偶,他讓一群被輕視的生物,繼續在這裡繁衍,他讓強盜戴上王冠,卻讓哲人鎖上鐐銬,他眼看我們的善行和惡行,戰爭的恐怖和瘟疫橫掃世界,而依然無動於衷,親愛的妹妹,我唯一的庇護所就是死神的環抱。」


實際上,急功近利思想的發端並非現實,而是一種基於浪漫的妄想,不幸的是,很多急功近利的想法,打著「實用主義」的旗號在大行其道,這樣的急功近利,除了讓人失敗,也讓「實用主義」受到了莫大的玷汙。

 

|納粹宣傳明信片從左至右分別是腓特烈大帝、俾斯麥、興登堡和希特勒 圖源於網絡


當然,作為腓特烈的崇拜者,希特勒是無法分清「急功近利」和「實用主義」的。


從二戰之前到戰爭結束,他的太多想法都是基於狂想,他曾經幻想著靠著一次突襲徵服蘇聯,說「只要我們在破門上踢一腳,整座破房子就會倒下來」。他也曾經幻想著在阿登森林靠著一次突襲扭轉戰局,眼睜睜地看著「吾之賤敵絕望而去。」


當然,希特勒的這些幻想都落空了。


當時間走到1945年4月,被困在柏林地堡中的希特勒幻想著羅斯福死了西方和蘇聯就很快地翻臉,幻想著施泰納或者溫克會率軍趕到柏林一舉扭轉戰局。


在做這些幻想時,希特勒也不忘盯著牆上的腓特烈大帝畫像。

 

對於腓特烈來說,很難說他的一生是失敗的,他的成功靠的是軍事天才,強大的軍隊,再加上一點點運氣,還有自己可靠的盟友。


事實上,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法國是他堅定的盟友,而七年戰爭的很多時候,是大英帝國在供養他的普魯士軍隊。當時,腓特烈在一些大國看來還有利用價值,要沒有這些盟友的幫助,普魯士早就不知道死過多少次了。

 

儘管如此,普魯士獲勝的代價還是巨大的。


|腓特烈大帝視察波美拉尼亞的馬鈴薯收成 圖源於網絡


七年戰爭結束,當腓特烈二世返回柏林時,貧困而悲傷的群眾站在兩邊歡迎他,他當時年僅五十一歲,可他背已駝,臉已皺、消瘦如柴,牙齒盡落,頭髮半百,飽受病痛折磨。


此時此刻,普魯士境內幾成一片焦土,上百個城鎮成為廢墟,數千家庭滅門,有些地方,僅剩老弱婦孺在耕地。而腓特烈二世又活了二十多年,最終在孤苦中去世。

 

而對於50多年後德意志第三帝國而言,希特勒的情況要比他的偶像腓特烈糟糕的多。


這位波西米亞下士的軍事天才和運氣遠不及腓特烈,而且,到了1943年之後,已經不再有任何大國認為納粹德國有利用的價值了,1944年底,納粹在歐洲唯一的盟友,只剩下一個匈牙利。


到了1945年4月,匈牙利也丟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和帝國首都柏林也即將陷落。

 

|電影《帝國的毀滅》中,地堡中懸掛著的腓特烈大帝的油畫 圖源於網絡


希特勒躲在地堡裡訓斥著他的將軍們,地堡之外,柏林和德國的大城市早就被炸成了一片瓦礫堆,軍工生產早就停滯,沒有水,沒有電,在現代戰爭中,德國人民忍受著非人的折磨,而作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德國,則是徹底輸掉了這場戰爭。

 

所以,希特勒到死也沒能等到腓特烈那樣「扭轉乾坤」的奇蹟。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方生老師主講的《二戰·納粹的覆滅》音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到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


1945年4月30日下午三點半,希特勒在柏林地堡裡開槍自殺,當他的警衛隨從們推開門看到他的屍體時,他們看到希特勒自殺的房間裡掛著一幅畫,那是希特勒最鍾愛的腓特烈大帝的肖像。


最後,由循跡講堂出品的《第零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二章《國際衝突的根源:奧地利王位繼承戰與七年戰爭》中的第一個專輯《女王的棋局: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今天正式上線!


長按下方海報,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購買本張專輯!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


(END)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希特勒宣稱的純種「雅利安人」,到底從何而來? | 循跡曉講
    全文約2400字,大約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前一陣跟朋友聊天,他問我:聽你這講二戰的節目,納粹老宣揚種族政策,說「雅利安人」是優等民族、說什麼要保持日耳曼種族純粹▲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王以欣老師主講的《亞歷山大大帝》音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訪問微信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去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
  • 腓特烈大帝:德意志之父,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偶像,連敵人都崇拜他
    腓特烈大帝有名言:如果你喜歡一樣東西,就去把它奪過來,因為律師總是找得到的。真是既有法律意識又有流氓氣息的一句話。
  • | 循跡曉講
    尼伯龍根工廠 今天  編者薦語:  本文為公眾號「循跡曉講」作者瑞鶴原創,經版權方「循跡曉講」授權轉發。  以下文章來源於循跡曉講 ,作者瑞鶴  作者:瑞鶴  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4400字,大約需要10分鐘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咱們都知道,法西斯陣營被徹底打敗,所謂正義戰勝了邪惡
  • 歐洲開明君主第一人:普魯士腓特烈大帝
    伏爾泰(1772) 傑出的士兵、君王的典範,腓特烈大帝讓人不禁聯想到拿破崙。身為同時代最開明的國君,腓特烈大帝不僅是藝術愛好者、唯美主義者、智者,還是作家、作曲家、橫笛演奏家。腓特烈大帝年少成名,人稱「哲學家王子」。而當他在28歲繼位之時,這位生性懦弱王子卻變成了當代最令人敬畏的君主,使得歐洲的王公們無不大為驚訝。
  • 伊斯蘭教72名處女之說的由來 | 循跡曉講
    《英雄的時代》是循跡講堂出品的與十字軍東徵相關的第二張知識專輯。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瑞鶴|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7000字 閱讀需要2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自己過去寫過一篇講左派和右派的文章(【乾貨】:如何正確區分真正的左派和右派?| 循跡曉講),那裡面寫的很清楚,簡單來說是個人主義,程序正義和形上學(其實這三個本質上是一回事)。那麼與之相反地,我非常不認同的價值觀是——集體主義,不擇手段和急功近利(這三個本質上也是一回事)。 我不認為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有什麼可以調和折衷的餘地。
  • 【馬匹】「網紅」腓特烈大帝與汗血小公主
    下面小編就隆重介紹一下這兩匹巨星馬——「腓特烈大帝」與「汗血小公主」。「腓特烈大帝」是一匹弗裡斯成年公馬,它有著油亮的皮毛和長長的波浪狀鬃毛,無疑是現實版黑美人。它的名字取自1740年到1786年在位的普魯士統治者腓特烈二世,史稱「腓特烈大帝」。
  • 夢碎在自家門口:二戰中的義大利海軍是如何輸掉地中海的? | 循跡曉講
    全文約3700字,大約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由於受網絡文學和歷史段子的影響,很多人對二戰中的義大利軍隊都嗤之以鼻。到1912年時,他們才下決心對日薄西山的奧斯曼土耳其下手,並成功從對方手裡啃下了數塊地盤。其中就有地中海對面的利比亞,也有遠在愛琴海東側的羅德島。考慮到以上區域都曾是羅馬帝國的外省,自然讓憋屈已久的亞平寧子孫們振奮好久。海軍更是在的黎波裡、貝魯特和紅海三地同時亮劍,讓後來的他們比之前更有底氣。
  • 《異星災變》:一部科幻版的羅馬建城史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北落師門|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33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那咱們就得來講一講,羅馬人自己的建城故事。中世紀流傳至今有句俗話,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羅馬建城的傳說,也不是只有一種,至少得有幾十個版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羅馬人自己欽定的版本,也就是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記錄的版本。
  • 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啥意思?他選這個名字寓意非凡
    奧託是奧託大帝,他是第一位被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德意志國王,這便是與希特勒口中「第三帝國」對應的「第一帝國」的前身。而巴巴羅薩的意思便是腓特烈一世,他在位期間,「第一帝國」成為歐洲最強帝國,於是他便公然在「羅馬帝國」前面加上兩個字,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此時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的實力達到頂峰。
  • | 循跡曉講
    作者:謝裡登大道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 電視劇都不敢這麼編:「俄國粉絲」拯救了腓特烈大帝
    從更加宏觀的視角看來,腓特烈無法逃避這樣一個事實,即他的核心領地——布蘭登堡和波美拉尼亞兩省,眼下不斷遭到掠襲和入侵。腓特烈與他的人民之間的「社會契約」,包含了以服役換取保護的條款。即使敵人無力佔領普魯士的剩餘領土,搶匪和突擊隊也能夠讓這個國家陷入無法治理的程度。 沒人知道意外和明天到底哪個先來。
  • 管中窺豹:清朝乾隆帝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通過兩件事高低立判
    在這裡,我們就以普魯士王國著名的腓特烈大帝和大清國的乾隆大帝進行比較,通過兩件事來窺一斑而知全豹。01無憂宮和磨坊的故事腓特烈二世是普魯士國王,1740至1786年在位,被尊稱「腓特烈大帝」。有關於他的趣聞軼事很多,最著名的是無憂宮和磨坊的故事。腓特烈大帝性好清靜,於是在1745-1747年仿照法國凡爾賽宮的樣子,在離柏林不遠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無憂宮,以躲避柏林的喧囂。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瑞鶴|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38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郭老師導演 圖源於網絡且不管這個片子拍的如何,有的朋友可能就要問了,這日本的鬼怪文化為啥這麼發達,這個陰陽師又是怎麼回事?
  • | 循跡曉講
    全文約7000字,大約需要2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我對於語言還是多少有一些潔癖的,有些表達雖然大家也都在用,但的確仔細琢磨一下不是那麼回事。這都是需要好好講清楚的話題。當然啦,幾千字的文章,能講的也實在有限,如果有說不明白的東西,老規矩,咱們評論區見吧。 中文裡關於「封建」這個概念最早的詞源來自《左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就是把親信分封出去建立諸侯國,用來屏障周王室。這就是我們很熟悉的東周列國志了。
  • | 循跡曉講
    | 註:青年奧斯曼人製作的坦齊馬特改革版畫,砸碎自由女神身上的封建枷鎖|循跡曉講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熊掌|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7500字 閱讀需要2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19世紀,衰落中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進行過一場伊斯蘭歷史上史無前例的現代化改革運動,這場由奧斯曼蘇丹自上而下推行的全面改革被稱作「坦齊馬特」運動,即突厥語「改革」之意。
  • | 循跡曉講
    全文約4500字,大約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8月21日,華誼兄弟出品,號稱拍攝周期達到十年的電影《八佰》終於歷經波折後終於與觀眾見面,上映十一天後,《八佰》票房突破20億大關,無論是對於受疫情影響巨大的電影行業,還是對於麻煩不斷的華誼兄弟而言,都是一劑強心針。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文素臣|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4800字 閱讀需要13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根據《黑色裂變》衍生出的《大秦帝國之裂變》也有9.3分  圖源於網絡弱者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逆襲成功的情節安排,畢竟能激起無數打工人的思想共鳴,也一直是各路作家屢試不爽的碼字套路
  • | 循跡曉講
    作者:天息災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 和女人、腳夫一個法律待遇,腓特烈大帝為何最歧視驃騎兵?
    腓特烈一開始被迫用匈牙利的逃兵和鄉野村夫來組成驃騎兵部隊,但後來他發現,驃騎兵那刺激的生活和到處劫掠發家致富的生財方式很容易就能吸引普通人加入。腓特烈不像他父親那樣對身材高大的士兵情有獨鍾,但因為胸甲騎兵需要能擔負鐵胸甲,而且要在沒有協助的情況下翻身上馬,因此腓特烈堅持胸甲騎兵和龍騎兵的最低身高必須有5英尺5英寸(約1.65米)。實際要求往往比這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