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 | 獨立思考
一個打仗與寫劇同樣自如之人……其劇作多於同時代何一個王公的私生子,打的勝仗卻還多於他的著作。 伏爾泰(1772)
傑出的士兵、君王的典範,腓特烈大帝讓人不禁聯想到拿破崙。身為同時代最開明的國君,腓特烈大帝不僅是藝術愛好者、唯美主義者、智者,還是作家、作曲家、橫笛演奏家。腓特烈大帝年少成名,人稱「哲學家王子」。而當他在28歲繼位之時,這位生性懦弱王子卻變成了當代最令人敬畏的君主,使得歐洲的王公們無不大為驚訝。
當拿破崙在他去世20年後攻克柏林時赴其墓致以敬意。拿破崙走入陵園,隨即向眾將士下令:「摘下你們的帽子,先生們!如果此公尚在人世,我們將永遠不能踏足此地!」
他在新領土內禁止農奴制,那是個偷麵包也可被判處死刑的時代。
作為歐洲開明專制君主第一人,腓特烈大帝認為自己是國家的僕人,不辭辛勞地工作。他每天強迫自己4點起床,並命令僕人在他不願起床時把一條冷毛巾扔在他臉上。
在住滿藝術家、作家、音樂家和哲學家的王宮內,他堅持每天練習長笛四次,在晚餐後舉辦音樂會,長期與眾多哲學家、政治家保持通信,時而作詩,同時不忘治國理政。
他的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對兒子的蔑視出了名。老腓特烈嚴肅、暴力、反覆無常,每當小腓特烈牴觸其命令時,他就以滿是懷疑的口氣質問柔弱的兒子:「你這小子到底在想什麼?」腓特烈18歲時,感到再也無法忍受了,便私自出逃。被抓回來後,父親把他監禁起來,而他最好的朋友,在他的牢房窗外被處決。
在西方軍事歷史學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大帝是公認與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漢尼拔、古斯塔夫二世、拿破崙齊名的軍事偉人。
七年戰爭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強,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以普魯士一個小國之力,獨抗法、俄、奧三大強國,其瘋狂程度,可與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
他所確立的作戰原則,例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後方、迂迴敵人的側翼和後方」,「我們注意力的目標,應該是敵人的軍隊」等等,直接指導了拿破崙。可以說在戰役指揮上,腓特烈是拿破崙的啟蒙老師。
他確實很符合尼採關於「超人」的典範,也是德國人精神中「把詩人的外表藏在裡面,而在生活中竭力遵守的維護discipline」的體現。正如康德的哲學觀點:「只有遵守準則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的」。
他對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諾教徒,天主教徒)寬容開放。在柏林的弗裡德裡克花園那裡,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並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紀獨一無二的景致。腓特烈二世後來還說:「縱然行事方式各異,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對猶太人的歧視,腓特烈二世卻是一字不漏的繼承了前普魯士。
他是歐洲第一個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國。他希望徹底廢除農奴制,但在普魯士地主的強烈反對下失敗。但在國王的屬地上卻能逐步實行,腓特烈二世在新開闢的地區裡建立小鎮和農村,讓有自由身份的農民入住。
他的名言是「我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公僕」,他對法律的發展貢獻良多。
另外,當時普魯士的人民可以通過上書或求見的方式向國王求助。他對自己手下的官員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級觀念會作祟。「我很不高興,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窮人,處境是如此艱難。還有他們動輒就會被拘捕,比如來自東普魯士的雅各布·特雷赫,他因為一單訴訟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將他逮捕了。後來我讓警察釋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訴你們,在我的眼中,一個窮困的農民和一個最顯赫的公爵或一個最有錢的貴族沒有絲毫高低之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腓特烈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長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