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簡史: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對於宗教文化的研究

2021-01-18 大嘴猴講歷史

雖然沃爾夫宣稱他信仰基督教,但許多德國人仍認為他的哲學思想異端到極為危險的地步。哈勒大學有些教授向腓特烈·威廉一世警告說,若接受沃爾夫的決定論,則任何逃兵都不得加以處罰,而國家整個體制必然崩潰。嚇壞了的國王命令這位哲學家在48小時內離開普魯士,否則「當場格殺。他逃往馬堡的大學,該校的學生尊他為理性的使徒與「殉道者」。在16年中(121-1737年),共有200多本書刊和小冊子發行,其中有攻擊他的,也有為他辯護的。腓特烈大帝登基後頒布的第一批政令中(1740年),就有一項熱忱地邀請這位被放逐者回普魯士和哈勒大學執教。沃爾夫應邀返國,1743年被任命為該校校長年老後,他更加保持正統思想,去世時(1754年)已充滿正統基督徒的虔誠。

他的影響遠比我們從他現世微不足道的名望所判斷的大得多。法國授予他科學院的榮譽會員稱號,聖彼得堡的帝國學術院尊他為名譽教授,英國人和義大利人熱心地翻譯他的作品,那不勒斯的國王指定沃爾夫的理論為該國各大學的必修科目。年青一代的德國人稱他為「聖人」,認為他已教導德國人如何思考。老式學院派的教學法衰落,學術自由增加了。馬丁·克努岑(Martin Knutzen)把沃爾夫的哲學帶到哥尼斯堡大學,並在該校教授康德。

科學和哲學的發展,及對《聖經》研究醒悟的結果,在減弱宗教對德國人的影響方面具有強有力的現世化力量。由英國移譯過來,加上英國與漢諾瓦的聯繫後傳入的自然神教思想,雖然在上層社會中流傳甚廣,但其效力若拿來和教會一天主教和清教臣服於國家之下的結果相比,則又相去甚遠。宗教改革一度強化了宗教信仰,然而「三十年戰爭」又將之傷害。如今,由於教會向統治的諸王子屈服,被剝奪了使其權力神聖化的那種神聖的氣氛。教會職位已由王子或當地封建地主任命。如同在英國一樣,德國的權貴也認為宗教是政治和社會形式之一。路德派和加爾文派的教會都失去地位,天主教則逐漸抬頭。薩克森、符騰堡、黑塞等清教徒邦國,在這個時期都由天主教徒統治,而不可知論者腓特烈還要安撫天主教的西裡西亞。

清教徒世界裡宗教運動只獲得一次極大的發展—一摩拉維亞兄弟會。1722年,該會有些會員在摩拉維亞受到迫害,於是移居薩克森,並在琴岑道爾夫公爵的地產中找到庇護所。這位年輕的公爵本人是「虔信派」的虔誠信徒,他覺得可以利用這些逃難者來重振「虔信派」的精神。他在自己的土地上開闢一個赫哈特(Herrnhut,主的山丘)村供「虔信派」成員居住,而且幾乎把所有的家產拿來印《聖經》《教理問答》《聖詩》及其他文獻,以供他們使用。他到美洲(1741-1742年)、英國(1750年)及其他地方的旅行,有助於他建立兄弟會事實上,清教諸教會中發起現代這種傳道行為的,還是摩拉維亞兄弟會。

1735年彼得·伯勒爾的約翰·衛斯理的聚會,使兄弟會對循道宗教派的運動帶來極大的影響。他們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伯利恆城和北卡羅萊那州塞勒姆城附近殖民。雖然紀律和服飾不斷改變,他們的信仰和規律卻幾乎不受影響。也許會引起家庭關係的緊張,不過,連懷疑論者也一定會敬佩他們信仰的虔誠,以及該教派教友道德生活難能可貴的言行一致。

這個時期在道德方面說來,大體上德國要比法國好得多,只有那些不學法國的語言、卻只學其縱慾的模仿者是例外。在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中,幾乎都有極嚴苛的家規來約束,為父者常拿皮鞭抽打女兒,有時甚至抽打太太。雖然威廉一世以極嚴厲的法令來管理柏林的宮廷,他女兒還是把薩克森人在德勒斯登的宮廷描寫成其淫亂的情形有如路易十五時期一般。待考的權威說:「硬漢」奧古斯都有354個「私生子」,其中有些在亂倫的床鋪上忘記了共有的父母。據傳,奧古斯都曾經把他自己的私生女兒奧爾澤爾斯卡女伯爵當作情婦這位女伯爵後來還把這種「情藝」傳授給腓特烈大帝。18世紀初,哈勒大學法學教授還公布過一項布告,為王子的蓄妾辯護。

這個時期的禮儀雖然定得嚴格,卻沒有號稱保有高盧人的文雅與談吐的迷人。諸貴族在被奪去政治方面的權利後,就拿制服與頭銜自娛。查斯特菲爾德於1748年寫道:「我知道有許多信件都原封不動地被退回,原因是收信人的20個頭銜中漏了一個。」奧利維·戈德斯密斯的評論更因愛國心切而顯得粗野,他說:「善待德國人吧!要說他們笨嘛,當今卻又沒有一個國家嚴肅的程度比得上德國,也沒有一個能像德國一樣了解愚蠢的禮儀」,腓特烈大帝也同意他的看法。吃東西還是一般人打發時間的方式。

雖然家具雕刻和鑲嵌細工抄自當時法國流行的款式,然而在英國和法國,卻找不到能夠使蒙塔古夫人羨妒的那種顏色、令人覺得愉快的陶製火爐德國的花園雖然是義大利式的,但德國人的房子正面是木架間塗以灰泥製成的,窗加豎框,加上保護用的屋簷,使德國城鎮帶有迷人的色彩,表現出一股雖未成形卻迷人的美學觀念。事實上,也是亞歷山大·鮑姆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這個德國人在其所著《美學》(Aesthetic,1750年)中首次建立美學的現代用法,同時宣布美與藝術的理論是哲學問題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歐洲開明君主第一人:普魯士腓特烈大帝
    他的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對兒子的蔑視出了名。老腓特烈嚴肅、暴力、反覆無常,每當小腓特烈牴觸其命令時,他就以滿是懷疑的口氣質問柔弱的兒子:「你這小子到底在想什麼?」腓特烈18歲時,感到再也無法忍受了,便私自出逃。被抓回來後,父親把他監禁起來,而他最好的朋友,在他的牢房窗外被處決。
  • 揭密 | 威廉一世是如何成為德國皇帝的
    溯古追風世界歷史網 www.xhistory.net投稿、合作、版權爭議,歡迎勾搭微客服:976204208探秘 | 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威廉一世Wilhelm I(1797—1888年),普魯士國王(1861—1871年在位),德國皇帝(1871—1888年在位)霍亨索倫王朝,這個曾經的歐洲歷史上最幸運的世系
  • 普魯士的前世今生
    本文不是史記,不能求全,因此只能有重點地選出一個代表性的時代,即士兵國王和腓特烈大帝父子國王,這個時期是普魯士重要的上升期。       「士兵國王」(SoldatenKönig)腓特烈·威廉一世(1688-1740),1713到1740在位,之所以得到「士兵國王」的稱號,是因為他長期不懈堅持親自拿著棍棒訓練士兵。
  • 普魯士軍樂的主要藝術特點分析
    所以,我們是把哲學、文學、史學、語言、宗教、倫理、制度、法律、技術、藝術、音樂、美學、教育、科學等作為文化的本體的。  確定為文化的第二個標誌,是精神的創造或精神的成果,必須具有高級水平,體現社會的進步性,符合進步的倫理和美學。確定為文化的還有第三個標誌,就是精神的創造或精神的成果具有發展性、滲透性、交流性和世界性。
  • 希特勒的愛豆腓特烈大帝是如何成功的? | 循跡曉講
    再往後,雖然歷經拿破崙戰爭的摧殘,但普魯士的基底還在,這才有了普法戰爭和俾斯麥的偉業。可以說,如果沒有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普魯士不會強大,我們知道的德國也不會是現在的樣子,當然,整個世界的歷史也會非常不同。而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中領導普魯士的,就是腓特烈大帝。
  • 羅斯巴赫會戰:普魯士危在旦夕,腓特烈一個時辰不到大敗數萬敵軍
    可是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腓特烈的軍隊竟然在一個時辰以內,徹底擊潰了四萬敵軍,創下了腓特烈大帝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戰績,以致美國西點軍校會在多年以後讓學子銘記這場經典會戰。這場輝煌的戰役便是發生於七年戰爭中的羅斯巴赫戰役。一、 大帝的屈辱1740年,年輕的腓特烈·威廉繼承了其父王的王位,當上了普魯士國王。
  • 【軍武遊戲】軍隊之國:遊戲中的條頓、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上)
    1221年,條頓騎士團分別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以及1226年波蘭王子康拉德公爵的邀請先後染指東歐的土地。並且在1226年和1234年先後獲得了來自神聖羅馬帝國以及教皇的「詔書」確認了騎士團對於普魯士地區的所有權;這給條頓騎士團建國成為一支「有國家的軍隊」創造了條件。
  • 管中窺豹:清朝乾隆帝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通過兩件事高低立判
    1783年,美國宣布獨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國王的國家。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路易十六上了斷頭臺,啟蒙主義思潮一浪高過一浪的震蕩著歐洲大陸。在當時的歐洲強國裡面,沙皇俄國、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屬於封建君主制國家。即使是從這些較為保守的國家裡面挑出一個和同一時期的大清國進行對比,就能看出來它們之間存在著全方位的差距,這種差距將極大地影響雙方的國運和歷史的走勢。
  • 和女人、腳夫一個法律待遇,腓特烈大帝為何最歧視驃騎兵?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創造性影響在騎兵這一部隊上表現得比其他任何兵種都顯著。1740年戰役開始時,普魯士騎兵表現十分拙劣,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其專業化和士氣越來越強。塞德利茨的一個摯友描寫道:「他堅信指揮官必須對部隊的每一個細節都有豐富的知識和超常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真正的權威……塞德利茨相信對於軍官來說僅僅下命令是不夠的,他得以身作則,而且必須要做得很優秀。」
  • 德皇威廉一世真的強拆過那個磨坊嗎?
     提示: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免費訂閱本刊好像報紙和網上過一段時間就會提及這個故事:1866年10月13日,德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登上仿照巴黎凡爾賽宮式樣建造的無憂宮眺望美景
  • 破解特蕾莎女王「十動然拒」腓特烈二世之謎
    奧地利的瑪利亞特蕾莎女王和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國王是18世紀歐洲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 電視劇都不敢這麼編:「俄國粉絲」拯救了腓特烈大帝
    在外交和軍事領域,1761年的最後幾個星期為普魯士及其國王帶來的只有痛苦。兩個星期後,腓特烈才獲悉她的死訊,但最初也沒對此抱有太多期待。事實上,伊莉莎白最後一場病成了普魯士國家命運的轉折點。她的繼任者彼得三世,是一位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王子,對於普魯士的一切,包括最最重要的普魯士國王,都懷有高山仰止之情。
  • 普魯士保守勢力的勝利
    維也納事件讓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最終下定決心,要一舉掃清革命派。秋天,普魯士政權還走在建立憲政的道路上——雖然這條路非常崎嶇。
  • 紀錄片《世界歷史》37 普魯士王國的崛起
    《世界歷史》11 古希臘文化紀錄片《世界歷史》12 希臘化時代紀錄片《世界歷史》13 羅馬共和國紀錄片《世界歷史》14 羅馬帝國紀錄片《世界歷史》15 古羅馬文化紀錄片《世界歷史》16 歐亞遷移及中世紀開端紀錄片《世界歷史》17 西歐封建國家紀錄片《世界歷史》18
  • 腓特烈大帝:德意志之父,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偶像,連敵人都崇拜他
    腓特烈大帝是腓特烈一世的兒子,也就是腓特烈二世。他從小就在一個非常強硬的,斯巴達式的教育環境中長大,腓特烈並不喜歡這樣,他更想成為一個音樂家和詩人,有一次他和他的朋友打算一起逃到英國,結果卻被其父親發現,腓特烈目睹了自己的朋友的死,這對他的衝擊力可謂巨大。腓特烈在不情願中繼承了父親的王位,成了普魯士的君主。
  • 諾曼入侵與徵服者威廉:從私生子到國王
    理查二世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對岸威塞克斯王朝的英王埃塞爾雷德二世,從而為徵服者威廉「武裝繼承」英格蘭提供了一絲絲血脈支撐。他的小兒子,羅貝爾一世,也就是徵服者威廉的父親,在其長兄去世後繼位。下圖為羅貝爾一世。
  • 單挑全歐洲的戰爭狂人,腓特烈大帝最輝煌的戰績,洛伊滕戰役
    1757年6月,普軍在科林敗於奧軍,腓特烈已經不可能在法軍和俄軍參戰之前迫降奧地利。普魯士的盟友英國聚焦於海外殖民地,歐洲戰事中,英國基本只出錢,故普魯士近似1 V 3,普軍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1759年12月4日,普軍拔營啟程,向布雷斯勞進發。當天晚上,普魯士人從一條好消息中獲益匪淺,至少腓特烈認為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