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7年的某一天,為了解除普魯士四面楚歌的困局,腓特烈大帝的兩萬大軍與四萬法奧聯軍在一個叫做羅斯巴赫的小鎮爆發激烈的戰鬥。可是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腓特烈的軍隊竟然在一個時辰以內,徹底擊潰了四萬敵軍,創下了腓特烈大帝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戰績,以致美國西點軍校會在多年以後讓學子銘記這場經典會戰。這場輝煌的戰役便是發生於七年戰爭中的羅斯巴赫戰役。
1740年,年輕的腓特烈·威廉繼承了其父王的王位,當上了普魯士國王。此後,世界上可能少了一個著名的藝術家,卻多了一代偉大的帝王,因為酷愛文學和音樂的腓特烈不得不在父親離去後承擔起這個多災多難的王國,傳承普魯士隱忍堅韌的精神。此後,普魯士將在他的帶領下走向偉大。
他即位後不久,奧地利因為王位繼承問題爆發內亂,此時的他沒理由不去為普魯士尋得利益,畢竟當時普魯士周遭強國林立,要想不被他國欺凌,普魯士必須奉行擴張政策。於是,腓特烈趁火打劫,奪取了奧地利西裡西亞地區。然而,當奧地利再度平穩下來,竟然聯合了周圍各國試圖孤立並攻打普魯士。
面對奧、俄、法、瑞典以及薩克森五國的結盟,腓特烈深知他已無退路,唯有快人一步,主動出擊才能避免厄運。1756年,腓特烈先發制人佔領了薩克森,並在次年打算奪取布拉格這一交通樞紐,以期威脅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進而在一年內逼迫奧地利投降,如此一來他好全心對付法國。然而,科林一役他遇上了一生勁敵道恩元帥,慘遭失敗。
科林戰役遭遇重挫的腓特烈陷入了極度自我懷疑中,畢竟作為天生驕子的他在戰場上未曾一敗。可是敵人卻不會考慮他的心情,並毫不猶豫的率領大軍向普魯士席捲而來。為此,他甚至沒有時間悲傷,就慌忙求助姐姐,他的姐姐又求助伏爾泰。然而,伏爾泰也未能憑藉他深遠的影響力阻止法國攻打普魯士。
此時普魯士戰略形勢已經極其嚴峻。自科林戰役後,普魯士之前奪取的西裡西亞和薩克森被奧地利再度奪回,並委任腓特烈大帝勁敵道恩元帥鎮守;東普魯士經過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後也被八萬俄軍入侵,但由於俄軍後勤緣故,他們只能先停下腳步;而西面漢諾瓦的英國盟軍也被法國的黎塞留元帥擊潰投降;西南也有法軍和奧軍組成的6萬大軍。
腓特烈已經知道,此時的普魯士國難當頭,四面楚歌。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唯有憑藉自己擊退敵人才是王道,此時的腓特烈沒有退路,不得不重新振作以應對敵軍的入侵。此時普魯士西南部黎塞留元帥的副手夏爾·德·羅昂親王聯軍總兵力高達6萬,且沒有普魯士軍隊阻攔,於是腓特烈決定先解決這支威脅最大的軍隊。
現在俄國軍隊在東普魯士的戰役中雖然取勝,但仍需整頓,他不需要做太多考慮;至於法國,他當即命令在之前戰役中才幹卓越的費迪南德親王去防禦西面實力強勁的法軍,後來費迪南德這位帥才也的確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另外南方道恩元帥統領的奧軍也是難啃的骨頭,只能先派貝費恩公爵的42000人去先進行牽制,為他擊潰東南羅昂親王的軍隊爭取時間。
然而,布置完一切的腓特烈還是不放心,他擔心西側的法軍在其向東南法德聯軍開戰時打得措手不及,於是他又在後來用不惜血本對西側的黎塞留元帥進行賄賂,讓他不要摻和這場戰役,黎塞留元帥也是欣然接受了腓特烈的報償和要求。做完一切準備的腓特烈率領星夜啟程,趕往東南的戰場。
原本腓特烈正當與聯軍展開殊死一戰時,一個不幸的消息傳到軍中。原來奧軍道恩元帥趁著普軍不備,派出一支3400人的小隊去偷襲柏林,並且還得手了。這消息無疑給了腓特烈極大的震動,他當即率軍重返柏林,試圖為柏林解圍。幸運的是,這次柏林之戰只是奧軍的一次試探,他們並未帶太多輜重軍需,翌日便退軍了。
此時腓特烈認為,現在也來不及趕回去了,不如踏實地打完此仗後再去徹底清理柏林周遭零散勢力。於是腓特烈率軍重返戰場,並選擇敵軍來路上一座小丘上叫做羅斯巴赫的小鎮,自北向南布下陣型以迎擊西方的聯軍,因為這個村落可以清楚地看見敵營。此時聯軍將領蘇畢茲親王正在普軍視野下傲慢地前行,卻不知自己的一舉一動被敵軍獲悉。當然,或許就算知道他也不一定在意,畢竟他的兵力幾乎是普軍的兩倍。
戰前,蘇畢茲將部隊分成三個縱隊,其前衛是騎兵,中部是步兵,後衛亦為騎兵。他們大張旗鼓地行進著,主帥卻絲毫不在意對敵軍的動向進行探析,仍是頑固死板地按照斜行隊列的進攻序列進行作戰。而與他們相反,腓特烈不斷發揮斥候的作用,對他們的動態和計劃已經瞭若指掌後才布陣設伏。
1757年11月5日下午2時,聯軍的部隊大規模地向普軍南側左翼迂迴,打算從側面和後方衝擊普軍,並切斷普軍的後路,畢竟聯軍蘇畢茲將軍認為他們擁有兩倍於普軍的兵力,很有可能讓普軍被他們嚇退。腓特烈大帝深知敵軍意圖,他當即從主力中調出兵力調往左翼及後方。普軍素以恪守紀律著稱,他們懷著對腓特烈的無比信任,通過快速機動的作戰填充缺口,以彌補軍力的不足。
此時蘇畢茲看見普軍正在大規模移動,感覺良好地認為奧軍的行動把普軍嚇得慌亂撤離。他為了防止普軍逃脫聯軍的追擊,在還未成功繞敵身後,展開隊形之際,便慌忙地下令攻擊。事實上,腓特烈真正的意圖是將主要兵力藏匿於右翼的山丘,有序將左翼收回,進而示敵以弱,誘敵深入陷阱,再給他們致命一擊。然而聯軍此時卻全然不知普軍意圖。
蘇畢茲的命令使得聯軍縱隊的頭部暴露給了敵軍,此時普軍的塞德利茲將軍抓住了機會,率領4000騎兵從正面和側翼對敵軍猛衝。在科林之戰中,正是塞德利茲將軍只個人安危與上級命令於不顧,正確抓住機會,憑藉微薄兵力擊潰第一列奧軍,才使得道恩元帥在普軍兵敗撤退時不敢貿然進攻,此次的蘇畢茲將軍的聯軍自然更不會令這員猛將畏懼。
在塞德利茲將軍的率領下,普軍騎兵在奧軍中反覆衝殺了四次之多,給了敵人當頭一擊。但是這位有勇有謀的將軍牢記著腓特烈的命令,他雖取得重大戰果卻並未戀戰,很快收緊了騎兵防線。畢竟如果騎兵緊追聯軍,勢必會導致聯軍在遠處與普軍形成對峙,這樣腓特烈的戰略意圖將徹底作廢。
很快,普軍騎兵已經將原本針對西側進攻的隊形成功旋轉至南側,然而聯軍卻仍在毫不知情地情況下貿然進兵。結果,普軍的步兵在18門重炮的掩護之下亮出了他們的鋒芒,原來這才是普軍真正的絕殺,之前的騎兵不過是掩人耳目罷了。可是聯軍知道之後已經太晚了,普軍的炮火將聯軍步兵陣型撕裂,普軍步兵又及時地注入聯軍陣型的缺口,普魯士的火槍兵對著凌亂的聯軍展開了屠殺。
慌忙的前線聯軍步兵被普軍壓迫後潰散,造成前後擁堵,塞德利茲的騎兵又再次抓住機遇,再度衝入敵軍中衝擊,使得聯軍成了驚弓之鳥,不戰自潰。然而腓特烈卻不再對聯軍進行追擊,畢竟黑夜已將來臨。於是,戰鬥從下午3時開始,4時30分結束,腓特烈用了不到一個時辰便擊潰了兩倍於普軍的敵軍。
羅斯巴赫會戰可謂是腓特烈大帝最為輝煌的戰役,同樣是採用斜隊陣列,聯軍東施效顰,不懂得靈活變通,而腓特烈大帝卻通過機動作戰,彌補了兵力不足的劣勢,最終以一敵二,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中擊潰敵方大軍。當然,此戰敵軍遭受一邊倒的戰敗還與他們過於自信以至於自負有關,這樣的態度導致他們情報能力的缺失,最終招致慘敗。此戰後,腓特烈大帝來不及休息,又將馬不停蹄迎接新的戰鬥。
羅斯巴赫會戰能值得人們學習和敬佩的除了腓特烈大帝出神入化的用兵之術,還有其難能可貴的堅強意志。一個人的偉大不在於其一生在順風順水的環境下能取得多少優異的成績,而在於其在逆境之下依然能夠坦然地笑對人生。
腓特烈大帝在科林戰役以前從未經過一次失敗,但是科林一戰卻令普魯士墜入地獄,這對任何人而言,都是重大的挫折。可是腓特烈大帝也曾如脆弱地普通人般自怨自艾,但他卻能在絕境下重新面對殘酷的現實,迎來羅斯巴赫會戰的勝利,這便是他作為偉人不同於凡人的根本區別。
另外,普魯士的遭遇也令我們深深知道,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依靠外在的施捨永遠求不來他人的同情和憐憫,反而會使得外在的打擊更加沉重,因此我們應該感謝先烈們用他們不屈地精神為我們創造了獨立富強的國家,讓我們能夠生活在和平安逸的國度。同樣地,我們也應該堅持先輩們為我們選擇的道路,為祖國的獨立富強而奮鬥,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