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騎士和浪漫主義詩人的皇帝——「紅鬍子」腓特烈

2021-02-13 德語世界

在歐洲,一度流傳著偉大的君主將會再度歸來的神話,譬如,重傷的亞瑟王並未身亡,只是被神秘的仙女接回阿瓦隆療養,當不列顛陷入危機,他就會重回不列顛,拯救英國人民。在德國,也流傳著類似的「皇帝傳說」(Kaisersage),故事的主角搖身一變,成了和十二聖騎士靜候重歸的查理曼大帝(Karl der Große),或是更能代表德意志人的「紅鬍子」腓特烈(Friedrich I Barbarossa)。是什麼能讓這位「紅鬍子」腓特烈和「歐洲之父」查理曼大帝並肩成為德國人翹首以盼的救世主形象呢?

歷史上的「紅鬍子」腓特烈生於1122年,斯陶芬家族(Staufen)施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和巴伐利亞韋爾夫家族(Welfen)茱蒂特(Judith)之子,1141年繼承施瓦本公爵爵位,稱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1152年出於各家族利益均勢考慮,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55年應義大利教宗尤金三世(Eugenius III)求助,出兵義大利,鎮壓城邦起義,同年被教宗阿德裡安四世(Adrian IV)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史稱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1178年,又被加冕為勃艮第國王。

(「紅鬍子」腓特烈)

由於覬覦義大利的富饒,這位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先後發動了六次義大利遠徵,取得數次勝利同時,也殘酷地屠殺不少義大利民眾後,聲名大噪。連年兵禍,義大利人民深受其害,深深記住了這位讓義大利血流成河的紅鬍子皇帝,贈與其耐人尋味的「巴巴羅薩」(Barbarossa)(義大利語:紅鬍子,德語Rotbart)綽號。利益交錯之中,巴巴羅薩與教皇,或兵戈相向,或無奈言和,分分合合。這位被公認為執政期間使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力達到頂峰的君主,和同期的騎士一樣,對十字軍東徵抱有崇高的熱情,他受獅心王查理邀約,和法王腓力二世參與十字軍東徵。然而歷史的發展總是令人瞠目結舌,這位國王出師未捷身先死,前往戰場途中竟然意外淹死在了土耳其一條名不見經傳的格克蘇河(Fluss Saleph)裡。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君主,後來被不少史學家推上了德國中世紀最有作為的君主寶座,便鬧劇般草草了結了一生。

(格克蘇河)

紅鬍子的人生戛然而止卻富有戲劇意味,也是構築傳說的一手好素材,。19世紀浪漫主義在德國興起時,古堡、騎士、女巫、魔法等神秘的中世紀元素便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中世紀不再是黑暗蒙昧的,而是英雄騎士叱吒風雲的浪漫時代。德意志中世紀封建文化全盛時期的執政者巴巴羅薩,便被約翰·卡爾·克里斯多福·納赫提伽爾(Johann Karl Christoph Nachtigal)以假名奧特瑪(Otmar)收錄進1800年的《民間傳說》中。故事中僧侶領著一名採礦人覲見腓特烈大帝,只見後者頭戴黃金王冠,坐於黃金寶座,隱居於水晶地宮,不時頷首。他的鬍子又紅又長,穿透了石桌,一直生長至腳邊。

(納赫提伽爾的《民間傳說》)

格林兄弟1816年出版的《德意志神話》(Deutsche Sage)引用了《民間傳說》21次,其中便包括《霍夫豪澤山的紅鬍子腓特烈》(FriedrichRothbart auf dem Kyfhäuser)的相關部分。格林兄弟豐富了納赫提伽爾的故事,他們筆下的這位皇帝深居哈茨(Harz)山脈(也就是《浮士德》中「女巫之夜」(Walpurgis Nacht)的狂歡地)的霍夫豪澤山(Kyfhausen),若他復出人世,便會在一棵枯樹上掛牌,枯樹會復而新綠,更好的時代也將降臨。皇帝或和來訪此山的人談話,或顯露於外,常坐在圓形石桌旁,託首酣睡,不停地點頭眨眼。他茂密的鬍髯一些穿透了石桌,一些卷繞著石桌,若繞了三圈,皇帝便會醒來,而現在只繞了兩圈。1669年一位農民由侏儒帶路,見到了紋絲不動的皇帝。農民不得不倒空糧袋,好裝滿黃金回去。一位牧羊人也得見君顏,他問,烏鴉依舊旋繞著山飛翔嗎?牧羊人回答,是的。君王嘆息道,那我只好再沉睡數百年了。

(哈茨山脈)

(霍夫豪澤山的巴巴羅薩)

格林兄弟塑造的巴巴羅薩形象深入人心,後來「巴巴羅薩熱」的不斷升溫,尤其是在19世紀初德國內憂外患之時,準確說當時還沒有統一的「德國」,只有德語和德意志文化維繫著「德意志」這一文化概念。拿破崙軍隊的入侵狠狠地抽了一盤散沙的德意志人一鞭,於是他們開始迫切地渴盼和尋求民族統一和國家統一,期待安定和再現往昔神聖羅馬帝國盛況。「紅鬍子」腓特烈雖然曾在遙遠的義大利聲名狼藉,此時此刻卻是德意志人民予以民族精神的神話人物,被文學家和政治家打造成救世主和德意志人統一的象徵性偶像。

最著名的莫過於弗裡德裡希·呂克特(Friedrich Rückert)的敘事謠曲《巴巴羅薩》(Barbarossa),以格林兄弟的傳說為藍本,把紅鬍子腓特烈塑造為年老的巴巴羅薩,中了魔咒,深陷地宮,不死不滅,陷入長眠,若皇帝甦醒,帝國的榮光將重歸;象牙寶座上,大理石桌旁,皇帝託首久坐,仿佛在夢中般點了點頭,烈火般的紅鬍子透過石桌生長。詩中巴巴羅薩派遣侏儒出山查看烏鴉盤旋與否,他說,若是,他就不得不再沉睡數百年咯。呂特克的詩並未交代烏鴉是否仍然繞著山頂飛翔,而是以開放式結尾,保留一絲魔咒得以解除、巴巴羅薩得以重歸拯救德國的希望。弦外之音就是,也許今時今日,有望英雄重現,救黎民於水火呢?

(弗裡德裡希·呂克特)

拿破崙發動的戰爭雖然給德意志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卻也激勵了德意志民族統一抵禦外敵的決心。歷史上的紅鬍子雷厲風行,和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兩大分裂勢力,即教皇和諸侯,逐鹿於歐洲大陸,在德意志人民長期群龍無首、諸侯割據、國家四分五裂的混亂時代中,物極必反,人們便愈發渴望強權、統一和復興,期待雷厲風行的亂世英雄,於是這位不同於查理曼大帝、有別於法蘭西人和其他外族人的、又是德國封建時期屈指可數的帝王便被推為全民崇拜的偶像人物。加之其生平常和同名孫輩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混淆為一人,死因又撲朔迷離,難以置信,給相關故事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引人入勝,是文學寫作的絕佳話題。

(霍夫豪澤山的巴巴羅薩洞穴)

拿破崙解放戰爭後,巴巴羅薩的形象一再被利用,第二帝國、第三帝國的統治者都熱衷這一人物的吹捧,以鼓動人民為掌權者而戰,服務自身目的。故而,巴巴羅薩的形象並不總是光輝偉大,海涅在《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Deutschland. Ein Wintermärchen)借這位死氣沉沉的帝王辛辣地諷刺了德國倒退的帝制復闢勢力。而納粹則利用巴巴羅薩的狂熱效應蠱惑人心,選擇出師未捷先溺死的「巴巴羅薩」為代號(Fall Barbarossa)發動侵略戰爭,致使二戰後這一形象一落千丈,除了被詩人君特·庫納特(Günter Kunert)等引以為戒,巴巴羅薩傳說歸入敏感甚至是禁忌話題,一如傳說中的巴巴羅薩,山中不知歲月,在幽暗的地宮繼續昏睡,漸漸沉寂。

(「巴巴羅薩」漫畫)

歡迎掃碼關注梁老師的德語課


(bitte die Werbung anklicken, danke schön)

老師的微博也歡迎大家來看看:

相關焦點

  • 《萬國覺醒》將領心得,「紅鬍子」腓特烈一世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 「紅鬍子」 — 腓特烈一世。    因為紅鬍子的培養太難成型太慢導致在大佬手中難以上手,但是在低培養的情況下,在平民手中反而更能體現他的價值,下面我就主要以平民玩家的視角,從不同方面聊一下為什麼紅鬍子在對平民中更能體現它的價值。
  • 《軍人志》米蘭城下拔王旗:「紅鬍子」巴巴羅薩折戟義大利的1176年萊尼亞諾之戰
    這裡本來是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1125年,義大利北部的倫巴底地區的米蘭等諸城市成為自治市,神聖羅馬帝國對它們僅剩下名義上的控制權。其實,自神聖羅馬帝國962年成立以來,如何保持對德意志和義大利這兩個不同地區的控制,一直是帝國皇帝都要面臨的難題。
  • 忽必烈汗:英倫浪漫主義詩人的白日夢,西方人眼中的神秘東方世界
    但是像《忽必烈汗》這樣,作為一個從未到過中國的英國詩人,柯勒律治寫自己在夢中來到了中國,還見到了倒回去幾百年的元代開國皇帝,場景又是充滿異域風情的,這不可謂不奇特;更奇的是,這首詩並沒寫完,只寫了一半,後面卻再也續不下去了;最為奇特的是,即便這首詩只寫了半截,是個爛尾樓,但一點都沒妨礙它在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成為柯勒律治在西方文學史上的代表作之一
  • 都是西方中世紀的名人
    答案就是,韋斯萊家的名字大多來自亞瑟王傳奇和中世紀的歷史人物。8個韋斯萊的名字(未算上莫麗),隨便拎出來一個,那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啊。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說一說韋斯萊家名字背後的故事。他的名字「亞瑟」,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英國中世紀的傳奇君主——亞瑟王(King Arthur),圓桌騎士的首領。有意思的是,亞瑟王的「軍師」梅林在《哈利波特》中也有出現,以他名字命名的梅林勳章,算得上是魔法界的最高榮譽了。不過,亞瑟·韋斯萊卻一直無緣獲得梅林勳章。
  • 亞瑟:圓桌騎士團,石中劍,被背叛的國王
    是吟遊詩人旅行的路線中口耳相傳的軼聞,是瓦礫背後的古典壁畫裡顏色剝落的輪廓,還是現代電影銀幕中出現的手持被祝福的聖器的英雄的身影?無論被以怎樣的形式創作出來,它們都來源於同一個奇偉瑰裡的年代——中世紀。
  • 什麼是浪漫主義文學
    這些地區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語和當地方言混雜而成,後來發展成羅曼系語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紀,大量地方語言文學中的傳奇故事和民謠就是用羅曼系語言寫成的。這些作品著重描寫中世紀騎士的神奇事跡、俠義氣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這類特點的故事後來逐漸稱為romance ,即騎士故事或傳奇故事。浪漫主義思潮在文學、美術、建築、音樂等藝術領域都有所體現。
  • 詩人葉芝,一位神秘主義浪漫主義風格的引領者
    葉芝是愛爾蘭詩人,同是也是一位散文家、劇作家、神秘主義者。同時葉芝也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者,深受愛爾蘭人民的愛戴,對他的所作所為都非常支持葉芝是艾比劇院的創始者之一,一生追求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的唯美風格。之後在他七十多歲時受了現代主義詩人愛滋拉的影響,越來越接近現代主義了,接下來讓我們來更加了解一下有關葉芝的相關事件吧!
  • 腓特烈大帝:德意志之父,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偶像,連敵人都崇拜他
    腓特烈大帝是腓特烈一世的兒子,也就是腓特烈二世。他從小就在一個非常強硬的,斯巴達式的教育環境中長大,腓特烈並不喜歡這樣,他更想成為一個音樂家和詩人,有一次他和他的朋友打算一起逃到英國,結果卻被其父親發現,腓特烈目睹了自己的朋友的死,這對他的衝擊力可謂巨大。腓特烈在不情願中繼承了父親的王位,成了普魯士的君主。
  • 《中世紀的英雄與奇觀》:走近英雄亞瑟王,勇敢的騎士和防禦城堡
    研究中世紀文學的史學家埃裡克·科勒曾經指出:封建騎士世界的兩大任務,就是歷史的合法化和神話的創造性。02.什麼是傳說,什麼是現實,這真是騎士制度的問題一直以來,熱衷完美,又會為那些被壓迫的人打抱不平的騎士神話,可以穿越傳說、文學和電影,留存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中。而騎士制度,則出現於11世紀,它是封建制度最有特色的表現形式。
  • 中世紀歐洲之騎士
    中世紀的歐洲存在著一種叫「騎士」的職業軍人,他們是否如浪漫色彩的文學與藝術所描述(如《仙后》),有高大上的行為準則,擁有一顆正直與善良之心,為上帝和真愛拋頭顱灑熱血,行走於江湖,打妖怪救美女守護聖杯的俠義勇士呢?
  • 【軍武遊戲】軍隊之國:遊戲中的條頓、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上)
    故事的開頭來自於「歐洲中二病時代」的中世紀。1189年第三次十字軍東徵爆發,打頭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綽號「紅鬍子」(巴巴羅薩)的腓特烈一世在半道上淹死在了河裡。於是其子施瓦本公爵帶著部隊繼續作戰。1198年、一些駐守在阿克的德意志騎士以「幫助、救治、守衛」為訓言建立了一直照顧傷患的醫護組織;1199年9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頒布訓令,規定這些騎士披聖殿騎士一樣披風(白色披風,上繡紅色十字和寶劍),戴黑色十字章,執行醫院騎士團一樣的團規。這使得這支醫護組織實際上成為了一直騎士團、於是條頓騎士團正式宣告成立。
  • 回到中世紀,追尋「騎士」光輝!
    談起西歐的中世紀,除了教會的腐敗、黑死病、社會生活的滯後以及戰爭等"黑暗中世紀"的特色,我們還很難忽略像封建領主、莊園以及騎士制度。中世紀西歐的騎士以其獨特的身份地位、戰鬥方式以及騎士精神而聞名於世,並且衍生了眾多騎士文學的作品。近來剛剛火熱發售的《騎馬與砍殺2:霸主》正是貫徹騎士精神的優秀作品之一,它能夠為我們帶來沉浸入中世紀的生活環境中的體驗。
  • 勒高夫:中世紀騎士的真實與想像
    我們現在腦海中浮現的中世紀騎士的形象通常只是一個理想化的形象:這正是騎士制度本身想要傳達的形象,而且它通過中間的遊吟詩人讓這種形象強行進入人們的腦海中。盧瓦塞·利德的《歷代皇帝編年史》手稿中的這幅14世紀的細密畫表現了「獅心王」理查和他的士兵出發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徵的畫面。來源:巴黎,阿森納圖書館。騎士制度出現於11世紀。「milites」(通俗拉丁語為「caballarii」)這個階層在1000年左右廣泛分布,首先傳播到法國中部和北部地區,然後在11世紀傳播到地中海地區,最後傳遍其他所有基督教國家。
  • 中世紀騎士的雷霆—騎槍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是高富帥、俠義、忠誠、勇猛和婦女之友的代名詞,更擁有了無數的榮譽與傳說。隨著西方文化的強勢,對騎士文化的衷愛與崇拜也開始擴散到全世界。 ▲中世紀加洛林王國騎士通常認為,諾曼騎士是最早大規模應用騎槍和夾槍衝鋒的存在。諾曼人的騎槍通常是純白蠟木製作,有時候也會用楊木或者雪松,通常長約3米多,然後用釘子把槍頭固定在槍柄上。
  • 《女教皇》與中世紀早期社會
    4、哥羅德:作為一名騎士,他代表了另一種中世紀重要社會現象——騎士。騎士是中世紀的英雄,羅蘭是中世紀的阿喀琉斯,熙德是中世紀的奧德賽,而哥羅德則是本片中的英雄騎士,他們侍奉上帝卻更加遵從自己的內心,他們效忠國家卻更加看重心愛的女人。他們也許在每日的血腥中早已不相信上帝的仁慈,相比祈禱,他們更相信自己手中的雙刃劍。
  • 和女人、腳夫一個法律待遇,腓特烈大帝為何最歧視驃騎兵?
    腓特烈一開始被迫用匈牙利的逃兵和鄉野村夫來組成驃騎兵部隊,但後來他發現,驃騎兵那刺激的生活和到處劫掠發家致富的生財方式很容易就能吸引普通人加入。腓特烈不像他父親那樣對身材高大的士兵情有獨鍾,但因為胸甲騎兵需要能擔負鐵胸甲,而且要在沒有協助的情況下翻身上馬,因此腓特烈堅持胸甲騎兵和龍騎兵的最低身高必須有5英尺5英寸(約1.65米)。實際要求往往比這還要高。
  •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精神
    之後還有不同的慶祝,比方說國王的賜宴,授予披風、盔甲和馬刺;或者是教會的模式,騎士團的每個兄弟為新人祝福,賜給聖經和十字架,新加入者自己表示,要放棄人世間的尊崇與俗名,等等。成為正式騎士後,要嚴格遵守騎士的各種制度教條,這是一名騎士維護自己榮譽的最基本方式。
  • 歐洲中世紀傀儡皇帝的世紀改革成功了嗎?
    利奧波德也是家族中為數不多的成功把「陰陽哲學」運用到權力行使當中的成員之一,他始終能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哈布斯堡領土統治者這兩個角色之間找到平衡。 當時人們總是忘記這兩個詞Reich(德意志帝國)和?sterreich(奧地利的德語名稱)的區別,尤其是皇帝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