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志》米蘭城下拔王旗:「紅鬍子」巴巴羅薩折戟義大利的1176年萊尼亞諾之戰

2021-02-13 崎峻戰史

上面這幅由畫家阿莫斯·卡肖利(Amos Cassioli)於1859年創作的《萊尼亞諾之戰》,是以1176年5月29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綽號「紅鬍子」的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Barbarossa)第五次遠徵義大利的決定性會戰為主題,展現了義大利北部的倫巴底同盟(Lombard League)的士兵勇挫日耳曼人的場景。畫面正中是倫巴底同盟軍的精神象徵——軍旗戰車(carroccio),在這輛如同神聖的祭壇的戰車上,同盟的主要城市米蘭(Milano)的白底紅十字旗幟高高揚起,一位教士在虔誠祈禱上帝賜予他們勝利和自由,號手們吹起悠揚的號角鼓舞戰士勇敢殺敵。畫面右邊是在戰車周圍集結成密集陣型的同盟軍步兵,這裡已經是戰車的最後一道防線,他們在殊死阻擊神聖羅馬帝國騎兵的進攻。畫面左邊,重新集結的同盟軍騎兵正在反擊日耳曼人。畫面前景左邊,一馬當先手掣軍旗揮刀殺敵的是米蘭貴族阿爾貝託·達·朱薩諾(Alberto da Giussano),他率領著「敢死隊」(Company of Death)正將德意志人擊潰。與前者的英勇相比,畫面前景右邊身穿金色魚鱗鎧和紅色長袍、紅色鬍子的腓特烈一世已在同盟軍的反擊中墜馬,頭盔也被打落,一副驚恐的神色。地上,交戰雙方屍橫遍野。與身著魚鱗鎧的神聖羅馬帝國騎士相比,同盟軍的大多數士兵都穿著古風優雅的長袍。整幅畫面將進攻與防守、敵我、勝敗放置在一處,形成激烈的畫面衝突和對比。

畫家的筆觸往往帶有誇張色彩,這幅畫作採用的是「異時同圖畫法」,將戰役過程濃縮到一個畫面中。而歷史上的萊尼亞諾之戰,在如畫面般殘酷的搏殺背後,決定的是義大利半島的政局和神聖羅馬帝國後來的走向。

1152年,德意志的士瓦本(Swabia)公爵腓特烈一世繼承其叔父康拉德三世(Conrad III)的神聖羅馬帝國統治者的寶座(康拉德三世在位期間並未加冕為帝國皇帝),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Hohenstaufen)的第二任統治者。

但是,腓特烈一世繼承的,是一個已經衰落的帝國,自從神聖羅馬帝國在與羅馬教廷的「授權之爭」(1076-1122年)中失敗後,帝國內外交困。

內部,皇帝君權衰落。當皇帝與羅馬教廷爭鬥之時,地方上的諸侯逐漸坐大。更倒黴的是,「授權之爭」失敗後,日耳曼人「選舉」國王的傳統在1125年後被恢復,薩克森的韋爾夫(Welfen)家族和士瓦本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因帝國統治者之位展開激烈爭奪。短暫的蘇普林堡王朝(Supplinburg,1125-1137年)之後,帝國統治者的位置被各邦國交給了霍亨斯陶芬家族。


■ 上圖是神聖羅馬帝國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的紋章,紋章裡代表帝國的雄鷹身上的圖案便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紋章。

外部,帝國對義大利北部的掌控被削弱。這裡本來是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1125年,義大利北部的倫巴底地區的米蘭等諸城市成為自治市,神聖羅馬帝國對它們僅剩下名義上的控制權。其實,自神聖羅馬帝國962年成立以來,如何保持對德意志和義大利這兩個不同地區的控制,一直是帝國皇帝都要面臨的難題。

在權勢上,剛即位的腓特烈一世僅繼承了「羅馬人民的國王」這一稱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無上稱謂,必須由教皇親自賦予,這是源自帝國成立之始的傳統: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奧託王朝的奧託一世(Otto I)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Pope John XII)加冕稱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與皇帝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開啟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偉業。


■ 上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冠。來自帝國成立時的傳統,帝國皇帝的稱號必須由教皇授予,這也意味著教皇和羅馬教廷成為凌駕於世俗君主權力之上的存在。長期以往,世俗君主與教皇在權力方面的矛盾和鬥爭必然尖銳,「授權之爭」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面對君權在德意志諸邦國和義大利方面都遭遇失敗、帝國開始走向衰退的局面,腓特烈一世發誓要重新恢復神聖羅馬帝國的榮光。為此,他一方面鼓勵各邦國諸侯擴大自身權力,犧牲一些小的封臣,以此來削減帝國內部的分裂傾向。一方面又迫使邦國諸侯承認自己的統治權威。腓特烈採取的這種中央與地方權力相互妥協的方式,從長遠來看效果非常有限,但在短期上,他的皇權確實得到了加強。為了加強自己的皇權,有效統治這些邦國,腓特烈一世還意識到,需要掌握強大的經濟後盾。富裕的倫巴底由此被其所重視。一旦控制這裡,他的實力將超過任何一個德意志邦國。而且,腓特烈一世也希望能再次將事實上處於獨立狀態的義大利北部重新納入帝國版圖,義大利事務成為了腓特烈一世一生中最主要的部分。


■ 上圖是腓特烈一世的黃金半身像,這是1171年腓特烈一世贈送給其教父——卡彭貝格(Cappenberg)的奧託伯爵的禮物,如今存放於卡彭貝格修道院中。

但是,腓特烈一世對倫巴底的「野望」遭遇的阻力非常大,倫巴底的城市具有獨立的傳統,不可能坐視再次被神聖羅馬帝國吞併;羅馬教皇反對世俗權力在倫巴底的增長;帝國內部的反對者也對其虎視眈眈,最大的敵對者——薩克森的韋爾夫家族正等著將他拖下馬來,他的表弟、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Duke Henry the Lion of Saxony)已迫不及待地希望能給他找些麻煩。

■ 上圖是陳列在不倫瑞克大教堂的「獅子」亨利的雕塑。「獅子」亨利(1129-1195),來自德意志韋爾夫家族,其封號包括巴伐利亞公爵和薩克森公爵,是霍亨斯陶芬王朝時期最有名的政治人物之一,一度是德意志最強大的王公,其領地從波羅的海一直到阿爾卑斯山,他與腓特烈一世鬥爭畢生。由於其拒絕參與腓特烈一世遠徵義大利的戰事,被後者認為使其導致了萊尼亞諾之敗,最後剝奪了其除不倫瑞克和呂訥堡外的所有領地,並被驅除出境,腓特烈一世死後方回國。

12世紀中期,羅馬教廷內部也麻煩不斷。教皇面臨著內部的叛亂。腓特烈一世看到這個良機,遂在1153年與教皇達成康斯坦茨(Constance)協議,承諾保護教皇國,並幫助其平定叛亂,奪回羅馬的控制權。雙方結盟後,1154年,腓特烈一世第一次遠徵義大利,並於次年拿下了羅馬城。1155年,教皇哈德良四世(Pope Hadrian IV)為其進行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加冕儀式。但悲劇的是,教皇要求腓特烈一世按一項帶侮辱性的方案來行事——皇帝親自為教皇牽馬墜蹬。腓特烈一世被迫妥協,但彼此間的聯盟也宣告破裂,取而代之的是長久的仇恨。


■ 上圖是保存於羅馬聖西爾維斯特教堂(San Silvestro)中的一幅腓特烈一世加冕的中世紀壁畫,從畫中可看到,頭戴皇冠的腓特烈一世在為教皇哈德良四世牽馬,此事令皇帝深感屈辱。

第一次遠徵義大利雖然成功加冕「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掌控了倫巴底地區,但帝國在這裡的統治遭到了諸城市的強烈抵制,加上腓特烈一世與羅馬教皇在權力鬥爭上的齷蹉不斷,為了鞏固帝國在義大利北部的統治,腓特烈一世先後在1158年、1163年、1166年對義大利進行了三次遠徵。腓特烈一世對義大利的遠徵充滿了血腥與屠戮,義大利人對這個「劊子手」起了個「紅鬍子」的外號(義大利語便是「巴巴羅薩」)。腓特烈一世的遠徵並不順利,特別是第三次和第四次遠徵都以失敗告終,還在義大利北部催生了一個強大反抗勢力——倫巴底同盟。

倫巴底同盟的前身是1164年成立的「維納羅同盟」(Veronese League),維納羅同盟的加盟城市有維羅納(Verona)、帕多瓦(Padua)、維琴察(Vicenza)和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1158年的隆卡利亞會議(Diet of Roncaglia)重申了帝國對義大利北部包括任免官吏和收稅的權力在內的絕對統治權,1161-1162年腓特烈一世在米蘭圍攻戰中攻佔米蘭並縱火焚城,哈德良四世的繼任者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1159年出任教皇一職)支持義大利北部城市的鬥爭,倫巴底諸城市的獨立傳統,上述事件都給了倫巴底諸城市結盟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絕佳理由。1167年11月1日,在腓特烈一世第四次遠徵義大利的戰爭中,倫巴底諸城市在蓬蒂達(Pontida)結成新同盟,倫巴底同盟宣告成立。與維納羅同盟相比,這回結盟的城市包括義大利北部最大的城市米蘭,增加了15個之多,甚至還有德意志內部的一些反對腓特烈一世的貴族參加。


■ 上圖是1162年腓特烈一世攻克米蘭後,趾高氣揚地進入米蘭城;而且,很快便將這座城市付之一炬。


■ 上圖是同為阿莫斯·卡肖利創作的關於蓬蒂達結盟的油畫,1167年,倫巴底各城市在此結成同盟。

而對於腓特烈一世來說,第三、四次遠徵義大利的失敗令其非常惱火,與教皇的鬥爭也日益白熱化,1174年,他開始了對義大利的第五次遠徵,勢要終結倫巴底的叛亂,毀滅倫巴底同盟並將教皇從寶座上拉下來。

   

1174年9月,腓特烈一世率領8000騎士開始了第五次遠徵義大利之戰。剛開始的戰鬥還算順利,遠徵軍在翻越阿爾卑斯山後,於9月底到達義大利西北部的皮埃蒙特地區(Piedmont),並在9月30日攻佔焚毀了這裡的蘇薩城(Susa),接著又攻克了阿斯蒂城(Asti)。10月,從帝國的波西米亞(Bohemia)趕來的援軍進一步增強了腓特烈一世的軍力。面對皇帝的節節勝利,倫巴底同盟也發生了分化,蒙費拉(Montferrat)的侯爵威廉五世(William V)與比亞恩德拉泰伯爵(Count of Biandrate)膽怯退出。

隨著遠徵軍的深入,戰況開始遭遇挫折。在進入倫巴底地區後,10月底,腓特烈一世兵臨亞歷山德裡亞(Alessandria)城下。這座以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是1162年從「紅鬍子」米蘭焚城中逃脫的難民建立的,因為城中的房屋屋頂都覆蓋稻草,遂又有「稻草城」之名。與之前的勢如破竹相比,這場圍城戰出乎腓特烈一世意料的舉步維艱,他被迫在城下渡過了寒冷的冬天。次年,日耳曼人試圖採用挖地道的方式攻入城內,但無功而返,反而傷亡慘重。這裡成了腓特烈一世第五次遠徵義大利的首次折戟之地,面對即將抵達的倫巴底同盟的援軍,驕傲的「紅鬍子」不得不燒掉自己的攻城器械和營區,後撤至倫巴底西南的帕維亞(Pavia)休整。

亞歷山德裡亞城下的失敗令腓特烈一世於1175年4月16日與倫巴底同盟的代表在帕維亞的蒙泰貝洛城堡(Montebello)和談,但耗費了大量時間後,和談以破裂告終。新的大戰即將開始,鑑於前期的損兵折將,腓特烈一世不得不求助他的政敵——「獅子」亨利,亨利自然選擇了拒絕,因為一旦腓特烈一世陷入困境,自己將更為獲益。


■ 上圖是萊尼亞諾之戰前的形勢圖。

1176年4月,腓特烈一世終於等到了自己的援軍,這是一支2000人的部隊,分別來自薩爾布呂肯(Saarbruecken)、佛蘭德斯(Flanders)、圖林根(Thuringia)和科隆(Cologne)大主教、馬德堡(Magdeburg)大主教等16個德意志領主的軍隊,主要由500名騎士和1500名軍士組成。這支部隊基本都是騎兵,在科隆大主教菲利普(Philip)、沃爾姆斯主教候選人康拉德和帝國皇后的侄子扎林根(Zahringen)公爵的率領下,經過長途跋涉,穿過阿爾卑斯山脈的盧克馬尼爾山口(Lukmanier Pass),抵達科莫湖地區(Lake Como)。「紅鬍子」還盼望著另一支援軍,美因茨(Mainz)的基督教僱傭軍,這支部隊曾在卡西奧利(Carseoli)擊敗過諾曼人,如今正在羅馬附近,正北上前來支援他。5月,腓特烈一世將主力留在帕維亞,自己帶著500名私人衛隊騎兵從帕提亞沿提契諾河(Ticino)繞過米蘭秘密前去接應援軍。在科莫(Como)與援軍會合後,科莫城也有不少市民加入腓特烈一世的軍隊,這讓他的援軍達到了3000-3500人,「紅鬍子」的腰杆又硬了起來。

腓特烈一世的行動並沒有瞞過倫巴底同盟,因為米蘭正好位於科莫和帕提亞之間。在腓特烈等人與援軍兵合一處時,米蘭人迅速動員起來,並通知同盟的其他城市,準備聯合給腓特烈一世致命一擊。根據一些德國編年史家的估計,此戰米蘭人湊出了1.2萬名騎兵和無法統計的步兵,這一數目明顯有些誇大。但米蘭人作為同盟軍的主力是無疑的。據記載,米蘭提供了900名騎士,此外還有550名來自其他城市的騎士——300人來自諾瓦拉(Novara)和維切利(Vercelli),200人來自皮亞琴察(Piacenza),50人來自洛迪(Lodi)。步兵則來自米蘭、維納羅和布雷西亞(Brescia);其中部分步兵在同盟軍阻擊腓特烈一世時負責守衛米蘭城。與腓特烈一世的部隊相比,同盟軍可謂聲勢浩大,光戰馬便有4000匹。此外,米蘭人還建造了一輛由公牛牽引的軍旗戰車,這輛戰車上裝飾了米蘭的旗幟,他們把這種巨大的儀式性戰車作為自己追求獨立的象徵。


■ 上圖是12世紀後半期的西方士兵形象的彩繪圖。從左至右分別為義大利騎士(12世紀晚期)、米蘭步兵(1170年)、德意志騎士(1150-1200年)。

腓特烈一世對倫巴底同盟的行動一無所知,在米蘭人進行作戰動員的時候,他正率軍悄悄地繞過米蘭向帕維亞開進,但這回他的這個圈子繞得有點小,離米蘭只有約32公裡,同盟軍抓到了這個好機會。當時同盟軍在米蘭附近的奧洛納河(Olona)西岸部署了3500人的部隊,其中步兵主力以及米蘭的軍旗戰車位于波薩諾(Borsano)-萊尼亞諾附近。在5月29日的黎明,同盟軍派出了由700名騎兵組成的前鋒部隊前出偵察日耳曼人的動向,而此時腓特烈一世已經度過了奧洛納河,並從卡伊拉泰(Cairate)向南進軍,抵達距米蘭西北22.5公裡的萊尼亞諾以西附近。兩軍的先頭部隊在此相遇。萊尼亞諾之戰拉開了帷幕。

日耳曼騎士顯然對這場「遭遇」缺少心理準備,因為敵軍是躲藏在樹林中,突然衝出來襲擊他們的。交戰過程很短暫,300人的日耳曼前鋒被700人的同盟軍前鋒擊潰。但這場遭遇戰警示了腓特烈一世,他利用撤退的先頭部隊迅速建立防線,很快擊退了同盟軍前鋒的追擊。

繼續前進的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很快便遭遇了同盟軍主力,雙方嚴陣以待。根據一些資料披露,當時同盟軍騎兵分成4個隊列整齊地排列在前方,步兵以方陣隊形列陣,和軍旗戰車位於騎兵之後。但日耳曼人的布陣形式並未留下記錄。可以肯定的是,腓特烈一世首先發起了進攻。

這場會戰中,同盟軍的指揮官是誰,歷史上並未留下明確記載。但大約是14世紀的米蘭編年史家根據民間傳說杜撰了一位名為阿爾貝託·達·朱薩諾的米蘭貴族將領,他指揮的「敢死隊」(這支部隊可能亦為杜撰)是同盟軍中步兵的主力。

雙方兵力接近,都在3500人左右,而腓特烈一世的這支部隊基本是由騎兵構成。進攻發起後,日耳曼騎士猛烈的衝鋒很快便衝破了同盟軍騎兵的防線,雖然後者在人數上佔了上風,但面對兇悍的日耳曼人,同盟軍騎兵很快便被打散並後撤,讓步兵陣營和軍旗戰車暴露在了日耳曼人的鐵蹄之下。


■ 上圖是由義大利畫家馬西莫·阿澤利奧(Massimo d'Azeglio)於1831年創作的同樣題材的油畫《萊尼亞諾之戰》,巨大的公牛戰車和高高飄揚的米蘭戰旗同樣出現在這幅畫中,而且更為引人注目。

在擊潰對方騎兵後,腓特烈一世隨即命部隊向步兵陣營發起衝擊。同盟軍步兵雖然失去了騎兵的保護,但他們仍義無反顧地選擇堅守陣地,一些潰退的騎兵也下馬加入他們的陣營中。步兵們「靠緊盾牌,緊握長矛」,並依靠前一天晚上駐紮時挖就的壕溝,以難以置信的勇氣擋住了蜂擁而至的日耳曼騎兵。義大利薩勒諾(Salerno)大主教羅莫爾德(Romuald)記載道,義大利步兵勇敢地阻止了日耳曼人,使他們的騎兵不能穿過大規模的步兵陣營,而日耳曼騎兵也不願去衝撞步兵的長矛。這是一場中世紀非常典型的騎、步兵之間的戰鬥,神聖羅馬帝國一方以騎兵為主,而倫巴底同盟軍則是騎步兵結合。雖然後者的騎兵被擊潰了,但勇敢的步兵以嚴密的陣型、嚴明的紀律,使他們在面對鎧甲精良、戰力兇悍的日耳曼騎兵時亦能與之相抗衡。

同盟軍步兵的勇敢阻擊把戰況拖入僵局。或許是遠離後方補給不便的緣故,神聖羅馬帝國的這支軍隊、包括剛加入的科莫市民兵在內,都沒有弓弩手,因此在面對結陣死守的同盟軍步兵時,騎兵難以發揮戰鬥力,反而被拖住了。另一方面,同盟軍騎兵在潰退的路上遇到了前來支援的布雷西亞的騎士,同盟軍騎兵隨即重整隊伍並返回了戰場,向日耳曼人的側翼發起了攻擊。在兩面打擊下,日耳曼人的陣營開始搖搖欲墜,同盟軍步兵趁勢發起反擊。騎兵撕開了日耳曼人的防線,突入了腓特烈一世所在的陣營中,在激烈的戰鬥中,皇帝墜馬負傷,坐騎被敵人殺死,他的護衛隊也傷亡慘重,就連軍旗也丟給了對方。


■ 上圖是萊尼亞諾之戰的形勢圖。

如同公元前333年的伊蘇斯會戰(Battle of Issus)時,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在與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交戰中潰逃引發全軍動蕩那樣,腓特烈一世陣亡的謠言迅速在戰場上流傳,成為壓垮神聖羅馬帝國士兵們心理的最後一根稻草,軍心大亂之下,全軍如山崩般潰退。同盟軍乘勝追擊,騎兵一路追過了提契諾河,繳獲了大量戰利品,眾多日耳曼騎士也淪為戰俘。

擺脫了追兵的日耳曼殘軍逃至帕維亞,他們帶回了腓特烈一世「陣亡」的消息,頓時軍心一片大亂,還給帝國皇后報了喪。但「令所有人欣喜若狂的是,三天後『巴巴羅薩』突然出現在帕維亞的城門前。儘管他受了傷,滿身紅腫,九死一生,但好歹險死還生。」


■ 上圖是如今位於義大利萊尼亞諾市的阿爾貝託·達·朱薩諾的紀念碑,雖然他只是一個傳說人物,但其身上匯聚了義大利人的民族精神,被義大利人紀念。

萊尼亞諾的失敗讓腓特烈一世剛到手的援軍損失慘重,至於他的另一支援軍,美因茨的基督教僱傭軍是否順利前來與之會合,卻未見史料有明確記載。但此役的失敗對神聖羅馬帝國的打擊是嚴重的,意味著帝國在倫巴底地區的統治被完全摧毀。而戰敗也迫使腓特烈一世與教皇和談,雙方於1177年籤署《威尼斯和約》。和約確定了雙方從1178年8月到1183年的六年休戰期。而在此期間,倫巴底同盟仍繼續抵抗帝國的統治,到了1883年,帝國與義大利在《康斯坦茨和約》中達成妥協,義大利北部城市依然向神聖羅馬帝國效忠,但在自己的領土上享有司法權和內政權,可以自主選舉城市地方官員——「紅鬍子」永遠失去了倫巴底。另外,在教權方面,帝國皇帝承認教皇的統治權;而作為交換,亞歷山大三世則承認皇帝對帝國教會的控制權。


■ 上圖是關於《威尼斯和約》的油畫。1177年,教皇亞歷山大三世、腓特烈一世和威尼斯的安科納公爵在威尼斯總督府外,和談即將開始。在這裡,雙方籤訂了休戰六年的《威尼斯和約》。

萊尼亞諾的失敗粉碎了腓特烈一世徵服義大利的夢想。失敗讓皇帝將怒火燒到了「獅子」亨利身上,為報復他的袖手旁觀,腓特烈一世在1180年召開主教和諸侯會議,在亨利缺席的情況下宣判剝奪其領地並將其流放。亨利的領地除了不倫瑞克(Braunschweig)和呂訥堡(Lüneburg)外都被剝奪殆盡並被其他諸侯瓜分。

在1186年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遠徵義大利失敗後,腓特烈一世將目光轉向了東方,1189年,他與外號「獅心王」的英王理查一世(Richard I)、法王腓力二世(Philip II Auguste)一起組織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徵。次年,「紅鬍子」意外橫死東徵路上,結束了徵伐的一生。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

《閃電戰》希姆萊的御林軍——SS第16「黨衛隊帝國領袖」裝甲擲彈兵師小史

《戰艦》金牌陪練:日本海軍「攝津」號標的艦的一生

桶中乾坤:二戰德軍20升軍用油桶圖鑑

《軍人志》兄弟,幹了這杯家鄉的啤:閒話英美啤酒與戰爭

《軍人志》以鮮血證明忠誠:二戰美軍日裔部隊第442步兵團簡史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世界軍事歷史文章。


■ 也可利用下面這個二維碼,進入《軍人志》雜誌微信公眾號。

■ 也可利用掃描這個二維碼,添加為好友後請留言加群,由本服務號邀請您進入本公眾號微信群,與小編和廣大讀者交流。

相關焦點

  • 中世紀騎士和浪漫主義詩人的皇帝——「紅鬍子」腓特烈
    歷史上的「紅鬍子」腓特烈生於1122年,斯陶芬家族(Staufen)施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和巴伐利亞韋爾夫家族(Welfen)茱蒂特(Judith)之子,1141年繼承施瓦本公爵爵位,稱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1152年出於各家族利益均勢考慮,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55年應義大利教宗尤金三世(Eugenius III)求助,出兵義大利,鎮壓城邦起義
  • 義大利歌劇三傑
    在羅西尼所創作的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除《塞維爾的理髮師》和《威廉·退爾》外,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以及正歌劇《奧賽羅》、《摩西》等。  居塞比·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曾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後隨 拉維尼亞學習音樂。
  • 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啥意思?他選這個名字寓意非凡
    巴巴羅薩計劃:當希特勒選用這個名字的時候,就註定一場殊死搏鬥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世界級戰爭,全世界大部分人口被迫捲入戰爭,因為這場戰爭所導致的傷亡就接近一億人。希特勒肯定深諳此道,他在歐洲戰場上,發動了令人咂舌的「閃電戰」閃擊各國,速度之快,乃至於有著「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在「閃擊戰」面前也只撐了39天。一時間讓人感覺歐洲大陸上似乎沒有閃電戰解決不了的敵人。在猛攻英國未獲得成效的情況下,希特勒又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方法,表面上往西線大量增兵,造成德軍將要強攻英國本土的陣勢,暗地裡卻策劃了一個驚天計劃——突襲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 義大利杯:國際米蘭VS佛羅倫斯
    義大利杯比賽時間:2020/01/30 03:45國際米蘭 FC Internazionale Milano佛羅倫斯 ACF Fiorentina國際米蘭的比利時射手盧卡古上圈起孖,今場仍會掛帥,並與前曼聯隊友、智利翼鋒阿歷斯山齊士再次合作。
  • 義大利_米蘭(Milano)一日遊
    米蘭 (Milan)是 義大利 第二 大城 市, 米蘭 省省會和 倫巴第 大區首府。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之一,世界八大都會區之一, 義大利 最發達的城市和 歐洲 四大經濟中心( 法國 巴黎 , 英國 倫敦 , 德國 柏林 , 義大利 米蘭 )之一,世界時尚與設計之都和時尚界最有影響力的城市,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歌劇聖地,世界藝術之都。米蘭 擁有世界半數以上的時裝著名品牌,世界所有著名時裝在此設立機構,半數以上時裝大牌的總部所在地,是世界四大時尚之都之首。
  • 東北紅鬍子的起源
    而《林海雪原》則描寫了東北民主聯軍剿匪的過程。對於中國東北的紅鬍子,俄羅斯留有不少珍貴的資料。中國旅俄學者孫越擷取其中精華,從側面反映出紅鬍子隨時事變遷的經過。在中國近代史上,凡是提及紅鬍子,即指關東響馬,乃打家劫舍之匪(也稱胡匪, 馬賊和盜匪)。史上權威著書立說者,為清代吳樵,其作品是《寬城隨筆》。清末民初之時,吳樵曾供職寬城吉長線路局,即吉林至長春鐵路。
  • 2020義大利米蘭家具展報團-米蘭設計周Tortona展區
    2020義大利米蘭家具展報團-米蘭設計周Tortona託爾託納區介紹2020義大利米蘭家具展報團到底要怎麼看展?義大利米蘭家具展,是世界最重要的設計展,也是了解義大利設計最佳的機會。靈感之旅將從城市分區地圖、路線、展場介紹、重要的展覽區域等信息來為你介紹米蘭各大展區。
  • 義大利私房菜之米蘭Milano
    在上海沒有一個朋友的他,周末去參加了義大利老鄉邀請的聖誕集市,結交了一些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的義大利人,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十二月二日老麥推出了他的第一個菜單「羅馬」,售價228元還包上門烹飪,很多朋友都說便宜,也確實是老麥誠意推出的「利潤嘗試價」。要想義大利菜走入尋常百姓家,就不能讓人覺遙不可及,最好是要「物超所值」。
  • 我要去米蘭!2020義大利米蘭家具展&米蘭設計周
    看米蘭家具展,已成了每個接受「設計」洗禮的人必做的事情。在這裡,您可以看到風格最齊全的家具、世界最先進的製作工藝、頂尖的設計理念與最新的家居發展趨勢。靈感之旅 若你想要尋找設計的靈感,米蘭一定是必去之地,"米蘭家具展"是這個時尚之都的名牌,各設計大牌爭芳鬥豔,各出奇招。
  • 東北土匪「紅鬍子」往事
    中國旅俄學者孫越擷取其中精華,從側面反映出紅鬍子隨時事變遷的經過。在中國近代史上,凡是提及紅鬍子,即指關東響馬,乃打家劫舍之匪(也稱胡匪, 馬賊和盜匪)。史上權威著書立說者,為清代吳樵,其作品是《寬城隨筆》。清末民初之時,吳樵曾供職寬城吉長線路局,即吉林至長春鐵路。
  •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2020年4月12日(復活節),在歐洲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首府米蘭,著名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
  • 非黑澤明不可的改編,山本周五郎的「紅鬍子」
    司馬寫志,山本寫情,寫志是鳥瞰歷史,寫情則需要探入歷史的街頭巷尾。山本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對世態人情的觀察之透,理解之深,閒閒地寫來,道人所不能道,入木三分。庶民的悲歡,武士的苦衷,千姿百態都躍然紙上,恰似《清明上河圖》,而且是京都陶板名畫之庭裡縱橫放大了兩倍的陶板畫,讀來更清晰。寫志是高邁的,順勢而應時,惜乎司馬之後無司馬,而情乃人之常情,山本有時代小說家藤澤周平、乙川優三郎等繼武其後」。
  • 義大利吃貨指南米蘭篇
    所以,僅以此文送給即將迎接2017春節的你們,一個不斷更新的義大利美食指南: 第一部分:義大利北部  米蘭 米蘭可以說是義大利美食最融合的城市,這裡幾乎匯集了全部義大利甚至歐洲的各類美食。愛吃海鮮大餐的試試Al Porto,海鮮主打,運氣好會有炸軟殼蟹,不過總的來說米蘭的海鮮水平很高,雖然是內陸城市,但是熱那亞港的魚市第一時間會把海鮮發到米蘭,所以你即便到了熱那亞或者利古裡亞海邊,海鮮到餐廳的時間都不及到米蘭快
  • 在義大利時間昨天結束的青年義大利杯比賽中,米蘭P...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在義大利時間昨天結束的青年義大利杯比賽中,米蘭P... 在義大利時間昨天結束的青年義大利杯比賽中,米蘭P... AC米蘭足球俱樂部 10-01 10:10 在義大利時間昨天結束的青年義大利杯比賽中,米蘭Primavera 預備隊客場通過點球大戰,總比分6-5戰勝蒙扎青年隊,成功挺進淘汰賽階段。雙方在淘汰賽階段1-1戰平,小將弗裡格裡奧幫助球隊打入一球。
  • 義大利米蘭最美教堂,歷時5個世紀建成,今是時尚之都的古老地標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義大利是世界各地遊客喜愛的著名旅遊目的地,羅馬、古佛羅倫斯、浪漫的威尼斯、時尚的米蘭等都是義大利著名的旅遊城市,這些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蹟豐富,旅遊資源豐富。說到義大利的城市旅遊,許多標誌性建築或景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佛羅倫斯聖母院、米蘭大教堂等都是著名的城市旅遊標誌性建築,本文將與您分享米蘭大教堂。在我去義大利之前,我對這個國家充滿了嚮往,最受期待的城市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佛羅倫斯和國際時尚之都米蘭,相反,我對首都羅馬不太感興趣,當我真的去了義大利的幾個城市時,我仍然特別喜歡這兩個城市。
  • 米蘭降雪|達尼|馬斯科洛|義大利_網易訂閱
    12月28日,在義大利北部城市米蘭,一名行人走在雪中。 當日,米蘭迎來降雪天氣。 新華社發(達尼埃萊·馬斯科洛攝)    這是12月28日在義大利北部城市米蘭拍攝的雪景。當日,米蘭迎來降雪天氣。新華社發(達尼埃萊·馬斯科洛攝)
  • 歐洲旅行之義大利站:米蘭對於遊客來說,這是個柔媚的城市
    歐洲旅行之義大利站:米蘭對於遊客來說,這是個柔媚的城市米蘭:完美的世界抵達義大利的第一站是米蘭,對於遊客來說,這是個柔媚的城市。英語中 millinery(婦女的頭巾、帽子)源於米蘭的英文譯名Mian。
  • 義大利米蘭時裝周創始人摩德尼斯辭世 享年90歲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11月24日電據歐聯網援引歐聯通訊社報導,義大利全國時裝協會23日向媒體通報,當地時間11月21日晚,義大利全國時裝協會名譽主席、米蘭時裝周創始人貝貝·摩德尼斯去世,享年90歲。據報導,義大利全國時裝協會主席卡帕薩表示,摩德尼斯用畢生精力推動了義大利時尚產業發展,使之真正跨入了世界時尚的最前沿。摩德尼斯用智慧構建了義大利時尚品牌體系,確立了米蘭時尚之都和米蘭時裝周的國際地位。摩德尼斯被業界譽為義大利「時尚教父」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