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鶴
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7000字,大約需要20分鐘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我對於語言還是多少有一些潔癖的,有些表達雖然大家也都在用,但的確仔細琢磨一下不是那麼回事。
比如「旅遊」這個詞。所謂的「旅」,無非是在外辦事,完成任務。而「遊」呢,則是遊山玩水之意。所以,「旅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也大約是「如完成任務一般的遊山玩水」罷了,聽上去並不是出去玩的最好狀態。
▲不要濫用「封建」這個詞
如果說,我對「旅遊」這個詞的反感,更多地是來自感性的元素,那麼我對濫用「封建」這個詞,就不只是從感性上反對,而更多地帶有一些理智上的惡感。
在我看來,不管一個人多麼聲稱自己愛好歷史,或者寫的歷史的東西多麼洋洋灑灑,只要此人說出「封建迷信」,或者「17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這樣的文字,那麼這人的歷史常識大約是不及格的。
所以這就牽涉到一個「正本清源」的問題。
一則,什麼是封建?二則,如果中國在過去不算封建,那算是什麼?最後,「封建」這個詞的濫用會帶來什麼?
這都是需要好好講清楚的話題。當然啦,幾千字的文章,能講的也實在有限,如果有說不明白的東西,老規矩,咱們評論區見吧。
中文裡關於「封建」這個概念最早的詞源來自《左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就是把親信分封出去建立諸侯國,用來屏障周王室。這就是我們很熟悉的東周列國志了。
在這樣的封建體系中,每一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地盤,每一個諸侯國都可以有世襲的爵位,注意,這樣的地位不是中央政府可以輕易剝奪的,而且,分封出去的土地和爵位,周王室也不能怎麼樣。
▲春秋後期的諸侯國 圖源於網絡
春秋初期,大諸侯國鄭國和周王室一度關係險惡,搞得雙方還要交換人質。這件事情被很多人簡單解讀為「周王室沒權威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個時候,周王室拿這些大諸侯國也是沒轍的。
一言以蔽之,王室和貴族之間達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而這樣的社會狀態,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都是非常接近「封建」本質的社會了。
中文裡的這個「封建」,在英文中往往被翻譯成Feudal System。
西歐的封建制在歷史上有很多的形式,但其中有一個最主要的形式,在這種形式中,國王給貴族和教會土地,以此來換取自己的統治權。後來,貴族和教會從國王這裡獲取土地成為了世襲的制度,這讓受封的領主有了對土地的政治控管權力。
注意這個「控管權力」,不只是可以享有土地上的賦稅和物產(比如葡萄酒的售賣),也意味著可以組建軍隊保護自己的領地。
所以,在中世紀的許多歐洲國家,國王和貴族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國王如果要出去打仗,自己的錢和兵肯定不夠,需要貴族鼎力支持。
▲歐洲採邑分封制度 圖源於網絡
在很多人看來,西歐的國王很沒氣魄,幹啥事兒都得跟貴族低聲下氣的談判,這是因為,貴族有兵有地,國王指揮不動他們。
▲歐洲的封建制下,貴族和君主都必須時刻「武德充沛」,這是倫敦塔裡復原的中世紀英格蘭騎士形象,瑞鶴供圖
但與此同時,倘若沒有王室血統,貴族們一般情況下也並不想去幹掉國王,這算是大逆不道,為當時的封建倫理道德所不容。於是,國王和貴族之間這種脆弱的平衡就這麼在打打殺殺中維持著。
這種狀態無論如何不能說是明清之際中國的樣子。通俗點說,如嚴嵩,和珅這樣的大權臣,富可敵國,權傾朝野,但是他們既沒有自己的軍隊,也沒有自己的封地,更不可能有什麼可以傳給子孫的爵位。
到他們倒臺的時候,皇帝可能只是一句話,一個暗示,所謂「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絕對的皇權碾壓過這些曾經的風雲人物,跟捏死一隻螞蟻其實沒啥兩樣。
這種情況下,我不知道有些人說「17世紀的中國還處在封建社會的鼎盛階段」,是憑什麼說的。在我看來,說那會兒的中國「封建」,就跟說「穆裡尼奧是傳控足球宗師」一樣的感覺,甚至更荒謬一些,大概類似於「梅西三分線外一記跳投」吧。
▲ 圖源於網絡
當然說到這裡,有人就會說,你這不對。按照一些學者的說法,封建的範圍可大可小,大的封建,只要是存在以土地為基礎的剝削都算。
我是覺得吧,雖然學者們的很多意見需要尊重,但具體到這件事上,我們討論的「封建」是一個政治話題,而不是一個經濟話題。按照這些學者的說法,某些國家還有那麼多房奴呢,總不能說這些國家都是在實行封建制吧。
事實上,可能後來人也發現,「封建」這個概念被學者們和野心家們搞得越來越亂,所以有人呼籲,乾脆把這個詞廢掉算了,或者,就算使用,也得在嚴格的限定下用才對。
一言以蔽之,如果追根溯源,按照封建這個詞的原始含義,無論是最早的中文意思還是feudal system的英文意思,沒有分封給貴族的土地,沒有貴族的獨立階層,那就不能叫封建了。
中國先秦的那種狀態,也不能說是完全意義上的封建狀態,但這已經是有據可查的國史中,最接近「封建」原始本質的東西了。
春秋那會兒,那些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雖然徵伐不斷,但諸侯國起碼是有土地,也有軍隊。對上而言,這些諸侯國都尊崇周天子;對下而言,諸侯國自己的土地也有好多被封給了卿大夫。名義上,自周天子往下,的確是金字塔式的分封等級制。
▲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圖源於網絡
到了後來,這樣的分封就出事了。
春秋後期,魯國的三桓開始架空國君,晉國的六卿彼此攻伐,齊國的田氏也大有取代姜氏國君的趨勢。那個時候,一些如孔子之類的思想家殫精竭慮,希望改變這些「禮崩樂壞」的局面,但他們的努力最終歸於虛無。
▲曾侯乙的編鐘,戰國時代一個小諸侯的生活在這個墓葬文物中得以窺見,攝於湖北省博物院,瑞鶴供圖
而隨著三家分晉,中國的歷史從春秋走向了戰國。
在這個比春秋更甚的亂世當中,大的諸侯國國君希望用一切的手段汲取民間和貴族們的資源,各國也就紛紛變法,這些變法的核心在於一條,那就是削弱貴族,強化君權。這當中,可能對後世中國影響最大的,大約就是商鞅變法了。
▲20世紀的考古發現讓今人得以窺見秦法的真相,雖然有些人試圖為秦法翻案,但實事求是地講,說秦法嚴苛,並不為過。嚴苛的秦法,也引起了山東六國極大的反感。這是睡虎地雲夢湖北省博物館文物,瑞鶴供圖 秦簡中的相關內容
關於商鞅變法,讚譽和詆毀,以及各種形容都很多了,這裡不談它。很多人會以為,商鞅變法產生了所謂的秦制,而中國後來之所以走上了一條爭議很大的道路,乃是因為秦後來統一天下的緣故。
倘若後來統一天下的不是秦,而是別的諸侯國,抑或是天下終究不統一的話,事情可能會很不同。這樣的看法略顯偏頗了。事實上,當時除了秦國,其他的諸侯國當中,公卿大夫的封地軍隊其實都在顯著減少。
舉個例子吧,咱們中國人很熟悉的一個行政單位「縣」,這個概念最早是楚國的發明。
這個「縣」最早是「懸」的通假字,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座縣的土地,是楚王「懸在外面的土地」,這塊「懸著的土地上」,的確有自己的行政長官縣令,但是這個縣令不是世襲的,也沒有辦法截留地方的賦稅,至於養私兵啥的,更是想都別想。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從理論上確保了「一個國家,一個皇帝,一種聲音」,攝於北京國家博物館,瑞鶴供圖
這種情況下,國君通過把縣令的任免權牢牢抓在手裡,確保了這塊「懸在外面的土地」歸屬中央,而不是成為潛在的割據勢力。
在當時,楚國算是南蠻,他們的這個行政改革在中原看來是不可理解的,不過隨著戰國時期總體戰愈發激烈,這樣的「郡縣制」已經成了很多國家不可避免的宿命。
▲秦琅琊刻石,在秦始皇看來,自己統一六國的豐功偉績要永垂不朽。攝於北京國家博物館,瑞鶴供圖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郡縣制一度在全國強制推行。短命的秦國完蛋之後,新興的漢王朝一度在局部恢復了諸侯分封的制度。
我們現在看漢朝的地圖,很多郡縣之間還有這個國那個國,這算是封建和郡縣並行的一段時期。不過,封建這種制度,歸根到底是會限制君主的權力,雄才大略的國君對此是很不喜歡。
在七國之亂後,漢武帝劉徹從硬體和軟體上去打擊貴族和地方豪強。
▲西漢時期的勢力範圍 圖源於網絡
硬體上,劉徹通過不動聲色地推恩令削藩,漢朝的諸侯國造反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不少。軟體上,董仲舒閹割和改頭換面了的儒學成了官方的指導思想,無條件的忠君成了衡量德行的重要標準。
再加上好大喜功的漢武帝通過連年戰爭耗盡了民間和貴族的資材,到了西漢後期,封建制度大體上是要完蛋了的。
不過,到了王莽之時,天下大亂,隨後,南陽人劉秀靠著當地一些世家大族的幫助建立了東漢。
自此,名門望族的勢力開始膨脹,這也形成了實際上皇權和民眾之間的中間層。到了東漢後期,這些大家族也都有自己的莊園和私兵,也有鄔堡。
▲東漢時期的陶樓,帶有典型的軍事城堡守備性質,攝於河南省博物院,瑞鶴供圖
這樣的案例在三國故事裡不勝枚舉。小一點的,比如被曹操殺掉的呂伯奢,家裡有莊園,童僕等人。大一點的,比如董卓,他曾經試圖在長安附近弄個郿塢,萬一不能爭天下,還可以退居其中(當然後來沒弄成這是後話了)。至於江東的孫吳政權,則是很大程度上靠幾個大家族的私兵去打仗的。
▲東漢時期的畫像磚,上面刻畫了有城堡的宅院,這種建築是東漢文物的典型特徵。攝於北京國家博物館,瑞鶴供圖
所以,東漢的很多文物非常有特點。一些東漢的墓葬裡出土的畫像磚和墓壁畫上,都畫著莊園宴樂的場景。而有著城堡形制的陶樓,則是很多東漢時代墓裡典型的隨葬品。
這些文物算是那個時候東漢地方被貴族豪強割據的一種「封建制」的寫照。這樣的「封建」比起先秦,少了很多名頭,從實質上和先秦的那種諸侯割據差距並不很大。所以,漢末之後的三國,被呂思勉先生稱之為「中國最後的封建時代」。
▲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方生老師主講的《漢末三國》音視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到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
不過,倘若說三國是中國「最後的封建時代」,也不確切。隨後的兩晉南北朝直到隋唐,世家望族的勢力在中國是非常強盛的。即使貴為帝王,倘若和朝中的望族處不好關係,那麼這樣的朝代大約也難以持久。
三國時的曹魏,南北朝時期的劉宋,都是打擊望族而扶植寒族的政權,而他們的「倒行逆施」也遭到瞭望族成員們的各種抵抗,最終這兩個朝代也被大家族的代理人給顛覆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家族的勢力對皇權的制約力還在,封建的影子也就還在。
▲自唐到五代,節度使和軍人的地位一度很接近封建領主,這是五代時期一個墓門上的軍人形象,攝於北京國家博物館,瑞鶴供圖
大家族統治朝政的歷史一直延續到唐朝。在那會兒,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及太原王氏等所謂的「五姓七望」在長安和洛陽的宮廷裡有很重的分量。
與此同時,邊地的節度使擁有了越來越強大的軍權,安史之亂後,很多節度使的職位可以世襲。如此一來,中晚唐既有朝廷上對皇權的掣肘,也有邊地事實上的地方割據(雖然二者是分裂的)。
這時候的唐朝,事實上的封建已經形成(雖然跟春秋那會兒很不一樣),而面對這樣的局面,文人柳宗元寫了一篇《封建論》,在文章裡,他表示封建制是過時的制度,而郡縣制才應該是大力提倡的。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圖源於網絡
柳宗元說:「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那意思是,按照封建的世襲,總會有傻兒子,到那會兒民眾就將水深火熱了。
但柳宗元沒有看到,郡縣制難道就不會在皇帝位置上弄個傻兒子麼?而且唐朝安史之亂後還可以維持那麼久的國祚,這跟各地節度使有高度自治權是非常有關係的。
但柳宗元並沒有提到這些。他只是說「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聞延祚。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大業彌固,何繫於諸侯哉?」那意思是唐朝在他活著的時候還在續命,大約都是因為郡縣制的功勞。
事實上,國家處於危難之時,人們總是希望有個強有力的君主來主持局面,這算是一種樸素的情感(之前中國春秋的尊王攘夷,後來日本昭和那會兒的尊皇討奸就都類似這個),所謂聖人出黃河清嘛。
▲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方生老師主講的《隋唐五代傳》音視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到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
但拿這些情感當論證,這真的就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好了,當然,柳宗元的這篇文章後來也被一些人拿來利用,寫出了「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這樣的詩句,成了赤裸裸地給暴秦招魂的證據。
當然,這些自然不在雄才大略的君王和滿腦袋帝師思想的文人考量之內。
唐代大家族隨著白馬之亂被扔進了黃河裡。五代十國之後,割據地方的節度使也被收編中央。宋朝皇帝名義上擁有了一切的地盤和資源。為了進一步地確保「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局面,宋朝的科舉比之前更注重從平民當中取士。
現在的我們,當然可以說這樣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這樣的科舉本質上是通過無依無靠的寒門力量來衝擊大家族,讓大部分官吏都成為皇帝的鷹犬爪牙。
到了南宋,朱熹又把儒學作了進一步的扭曲,這個時候,作為封建產物的貴族,無論從硬體和軟體上,都再無存在的可能。
▲明清的中央集權制下,封建再無生存的空間,北京故宮就是中央集權的現實寫照,瑞鶴供圖
明清之時,封建更是絕無可能。那時候的皇帝看來,臣下不算人,不能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人格。特別是到了清朝,那個時候已經不存在什麼君臣關係了,基本就是主奴關係,哪裡還有一點點封建的影子?
所以有的人說,17世紀是中國封建發展的高峰,說這話的人有一點好,那就是看到一點不合自己心意的話,懟的比誰都快,但是說出來的言辭呢,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
所以,封建在中國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衰落。我們不能說漢唐沒有封建,但這兩個大一統王朝的主流就已經不再是封建的本意了。至少從宋朝以後,中國就再也和封建無緣。
因故,有的歷史學家會把秦朝之後的歷代稱為中央集權專制社會。還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秦漢是第一帝國,隋唐是第二帝國,宋元明清是第三帝國。三個帝國階段,郡縣制和皇帝的權力越來越大,而封建的色彩,則越來越淡。
無論如何,還是那句話,封建早就在中國退場,很多人以為的所謂「封建遺毒」,其實只不過是「專制遺毒」罷了。
封建沒了,皇帝大約就可以安心地做美夢了,「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但是,這樣的大帝國屢次在對外的戰爭中被狠狠打臉。鴉片戰爭之後就不說了,明末崇禎那會兒,大明面對人數遠遠不如自己的滿洲人,也一敗再敗,終究徹底完蛋。
▲中央集權制下,皇帝固然可以做到一言九鼎。但是,一旦皇帝除了三長兩短,帶給帝國的就只有災難和毀滅了。明末崇禎皇帝上吊了,整個大明帝國立刻陷入癱瘓,後來的南明在滿洲人面前也不堪一擊。而那棵「老歪脖子樹」也就成了專制帝王一種很可能的結局。瑞鶴供圖
所以,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總結歷史和現實,發出了這樣的哀嘆——國恆以弱滅,漢獨以強亡。
在王夫之看來,一般朝代到了最後都虛弱不堪,而東漢末年,曹操還能平烏桓,打匈奴,對外族展現了極強的戰鬥力。王夫之可能注意到了這個反常的現象,但他並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
在現在看來,至少有一點,東漢時期還是一個很接近封建的社會,而一般來講,封建的風氣下,社會武德充沛,民風彪悍,是一種必然。道理也很簡單,封建制下,土地不全是皇帝的,自己的土地,自然就會非常上心去守衛。
東漢末年邊地的公孫瓚要是不打烏桓,自己就沒立錐之地了,他能不積極?而明清那會兒,反正贏了也未必封官晉爵,輸了肯定要拿自己腦袋給皇帝背鍋,這樣子怎麼指望將領和軍隊有好的戰鬥力呢?
▲擊敗倭寇的戚家軍主力是敢為私產拼命的義烏農民和礦工 圖源於網絡
再往深處探究,封建制下,大家的選擇會多一些,多少會給「平等溝通」創造一個客觀的條件,於是封建制下的各個貴族,不管怎麼樣,都要學著把自己當人,也把對面當人,而不是把自己當主子,把別人當奴才。類似的論述已經有很多,這裡就不展開了。
只有存在選擇和平等交流的可能,才會有人性的抒發。
不止一位學人表示,先秦的中國人是「最不像中國人」的一群人,因為那個時候的封建制下,很多人有不同的選擇,所以豫讓才可以說「範,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固國士報之。」類似的事情在中國的先秦時代還有很多,兩漢三國還有一些,到了明清,這樣的事情就幾乎沒有了。
多說一句,日本的武士道本質上繼承了這些精神,而武士道的很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不但要求屬下盡忠,還要求主君有最起碼的合格表現。
日本二戰後期戰局不利,到後來戰敗,有不少日軍將領殉死,這也是武士道對「據上位者」的要求,而武士道,則是正經的基於封建的倫理,這和南宋以來的宋明理學,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而日本明治維新之後能夠「脫亞入歐」,這跟日本過去的封建社會性質是分不開的。在封建社會裡,總還有一批「人」存在著,而不像大清的專制極權社會裡,能存活的就只是不敢負責,也不能負責的奴才了。
▲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方生老師主講的《明治維新》音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到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
說完中日兩國的「封建」,再談談歐洲國家。
英法兩國的命運,也經常被人拿來做封建制和專制的比較。阿金庫爾戰役之後,法國的貴族損失慘重,法國國王可以名正言順地將很多貴族的爵位和土地沒收。由此,法國的君權大大強化了。
到了後來,法國國王的權勢比起中國皇帝,雖然差得遠,但是比起英國國王是強很多,所以才會有所謂的「太陽王」路易十四。當然啦,在絕對的君權之下,會有很多反抗的影子在。
▲法國大革命中斷頭臺 圖源於網絡
所以,最終法國大革命以一種非常決絕的方式,斷送了君權制,當然也帶走了許多無辜人們的性命。
這麼看來,在近現代的資本主義出現之前,封建算是一個不那麼壞的制度了,至少比君主專制好很多,至於很多人頌揚的秦制,那真的是所有專制中最壞的那種,絲毫看不出它和封建有任何關聯。
▲最近的熱播劇《大秦賦》中的秦王政 圖源於網絡
不過,在啟蒙運動和資本主義運動興起之後,封建被當時的很多歐洲學人所唾棄,不可避免地,相比於「自由,平等,博愛」,封建的等級制被大大地汙名化了。
19世紀以來,歐洲的學者們很成功地將封建等同於落後和愚昧。這股思潮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特別是在五四那代知識分子那裡,封建等於落後的思想也就被傳播開來,直到今日。
到了後來,為了一些政治統治的目的,中國過去明明不是封建的歷史,也就被強行說成了封建。所謂的「封建帝王」,「封建迷信」,這些詞,大家都不陌生。
問題是,在歐洲人看來,落後的封建對應的是等級制,然而在這樣的等級制度下,還有「位高任重」,「權責對等」這些想法的痕跡。而在中國古代呢?所謂「落後的封建」,對應的其實是比封建還不堪的秦制,而在「百代皆行秦制度」的社會中只會留下不把自己當人,也不把別人當人,一定要踩著別人才能成功,諸如此類有毒的哲學。
所以,在我看來,「封建」這個概念的濫用其實很不好,它否定了人性中一些本可以被稱頌的東西,比如責任,比如平等,比如尊重。
如果借著「反封建」的名義把這些都給否定掉,那是非常可惜和荒謬的事情。沒有這些人性中的美好一面,再宏大的東西,要麼是海市蜃樓,要麼就是吃人的機器。
何況,在某些土地上,因為歷史的緣故,封建的美德早已失傳。
末了講一個不算故事的故事吧——總有很多人在覺得宋朝偉大,了不起,甚至把宋朝吹成了「鐵血強宋」的地步,說那會兒的開封和臨安才是最好的居所,那會兒的歐洲都只不過是一群野蠻人,他們能有什麼?
但是,在南宋時,英國的國王和貴族籤了個《大憲章》,而這個國王和貴族在封建制下的平衡文件,是現在一切政治文明的基石。
這大概就是封建的意義吧。
(END)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獲取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