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博物館為什麼要賣500多件中國瓷器

2021-02-15 雅昌藝術網

夏秋之際暑氣未消,秋拍預熱已悄然而至。對全球而言,中國藝術品秋拍季最先登場的首站便是紐約。今秋有一重要消息不脛而走——受大都會博物館委託,紐約佳士得將推出一批館藏中國瓷器。可謂一石掀起千層浪,此消息很快引起圈內廣泛熱議,部分外洩拍品已經刷爆朋友圈。未拍先熱的兆頭是否預示紐約將迎來火爆的藝術周?佳士得又再將迎來人頭攢動?畢竟,作為世界著名博物館、百年前的舊藏、著名人物捐獻……任何一條信息都能吊足收藏者的胃口,那麼人們更關心的是此次大都會究竟釋出了那些藏品?作為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何要集體出售呢?

佳士得紐約中國瓷器及工藝品部資深專家瑪格麗特(Margaret Gristina)在接受雅昌藝術網採訪時說:「此次非常榮幸地接受到大都會的委託,這次大都會釋出的拍品一共是501件中國瓷器。『美藏於斯』專場拍賣的委託品均是由大都會博物館選出的,囊括了從高古到明清各時期的陶瓷作品。我們以估價為基線,當然也會考慮到稀有度和藝術性,將其分為兩種出售方式:一種是以傳統的實地拍賣方式進行,計有203件,估價從600美元到90萬美元不等;另一種方式採取網拍,計有198件,其中很多拍品以無底價起拍。這樣的劃分是充分考慮到了不同需求層次的藏家,為他們提供有差別的機會。一般來說,我們的網拍是不做預展的,但因為這次是大都會的作品,因此500多件作品將在紐約藝術周期間公開展示。」

大都會提供的信息顯示:本次釋出藏品的大部分是來自19至20世紀著名經濟學家、慈善家的捐贈,他們包括John D. Rockefeller Jr., Samuel Putnam Avery, Bernard Baruch, Mary Clark Thompson and Mary Stillman Harkness。同時佳士得專家還專門精選了10件最有意義和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的還多少附著了相關的身份證明,在以饗收藏愛好者的同時,讀懂它們的身世更重要。

大都會最早期購置一批重要的中國陶瓷,其中就包括本次拍賣的雍正粉彩盤(拍品編號926)。它們來自於塞謬爾‧普特南‧艾凡禮(Samuel Putnam Avery,1822-1904)的舊藏。他本身是雕刻師,同時也是收藏家和古董商,經常充當其他藏家的顧問。後來他徹底放棄商業雕刻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以荷蘭繪畫和法國風景畫為主的收藏和買賣活動中。據悉,在1900年,艾凡禮將其珍藏的十九世紀歐美蝕刻版畫和石版畫贈予紐約公共圖書館,一舉奠定了該館版畫珍藏的基石。此外,他還將一批重要的建築典籍捐予哥倫比亞大學。

艾凡禮也是大都會博物館的創館信託人之一,館內1300多件陶瓷 (絕大多數源自中國),都是1879年前後從他那裡購入的。人們在1907年的一批老照片中能夠看到,艾凡禮的陶瓷珍藏正在館內二樓大廳展出,該廳坐落於理察‧摩裡斯‧亨特 (Richard Morris Hunt) 擔綱設計並剛剛落成的新翼。艾凡禮的中國陶瓷珍藏以明清作品居多,這是當時收藏界的主流。

據悉,洛克菲勒對施以五彩、墨彩及黃彩的釉上彩特別青睞。的確,他最早購藏的兩件作品均為以黑彩為地的瓶子,他曾提到:「我對此類作品一見鍾情,之後又接連購買了類似藏品。」洛克菲勒於1960年去世,他遺贈大都會博物館的藏品中有好幾例近似的中國陶瓷。其中兩件五彩瓶將亮相今年九月的紐約佳士得拍賣會。此五彩麒麟紋長頸瓶曾經也是摩根的舊藏,身世顯赫。

這件瓶子被鑲口、鑲嘴,頸部也加上兩道裝飾,飾件為銀,錘碟而成,將一件康熙撇口瓶變成了希斯蘭文化的軍持。軍持是一種盛水器,為雲遊僧人、伊斯蘭教徒盛水洗手用具。在康熙時期,雖然有包括軍持在內的大量定製外銷瓷出口,仍然避免不了歐美人將中國瓷器改為燈座,西亞人將瓷瓶改為軍持的命運。對於當時的西方人來說,可以擁有一件中國外銷瓷也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康熙素三彩洞石花蝶紋海棠形雙耳杯——洛氏家族的遞藏

又是一件洛克菲勒家族的舊藏。洛克菲勒二世不僅是標準的石油公司的繼承人,比起做商業,似乎更願意去做慈善。他同樣也是一個偉大的中國陶瓷的愛好者,尤其對釉上彩瓷器痴迷有加。這組瓷器是康熙時期素三彩瓷的代表。這種彩瓷始於明正德年間,到了康熙時期燒造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並演化出了一種特別的藍綠色調,雅致異常。

這是一件萬曆時期在綠地上施以黃彩的作品。罐直口,短頸,豐肩,鼓腹漸收至圈足,底部有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款。罐外壁綠地黃彩裝飾,肩部飾變形蓮瓣紋,腹部4個靈芝形開光內均飾雲龍紋,開光四周分別以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腸等八吉祥相隔。八吉祥圖案含有佛法無邊,神通廣大,普渡眾生,如願吉祥之意。

一件撇口,細長頸,圓肩,肩下漸收,近底處凸雕一周細長的菊瓣紋,故稱菊瓣紋柳葉瓶。另一件小口微撇,圓唇,短頸,半球狀腹,圈足,腹部釉下劃花出等距離的三個盤形蟠螭紋,稱太白尊。豇豆紅是康熙時期非常獨特的一種工藝,屬於高溫銅紅釉品種。在燒制過程中由於氧化還原不同而在紅色中形成綠色苔點。因恰如豇豆顏色而得名。豇豆紅又名「美人醉」,取的就是這紅色釉中泛綠斑的缺陷美。由於燒制是在氧化還原氣氛下完成,成品的釉色非常難以把握和控制,所以康熙時期豇豆紅的存世量很小,且以小件器居多,文房最勝,而且自從它誕生的一刻起,就被皇家及文人墨客所追捧。本次兩件器物,一件造型高挑秀美,一件敦厚滋潤,都是歷代收藏大家珍之又珍的品種。恰如民國許之衡著《飲流齋說瓷》中描寫的一般:「瑩潤無比,居若鮮若暗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

粉彩瓷是琺瑯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有資料顯示,在康熙時期,當基督的傳教士把氧化過的紅顏料帶到了中國,讓中國的制瓷工人得以發明出了粉彩。粉彩因其色彩多變而受到了歡迎,康熙晚期創燒,到了雍正時期臻於巔峰。

此對杯盤可以看成一杯一託盤,鐵紅花卉紋地作六邊形、菱形和圓形開光,開光內粉彩繪當時最流行的紋飾之一花卉蝴蝶紋,豔麗不失典雅。

釉上彩發展到了乾隆時期,一改前朝的以淡雅的藍綠色調為主,發展到以寶石紅及粉色為基色的奢靡階段。這時期的彩繪經常看到三種新的顏色:半透明的寶石紅色、不透明的白色和不透明的黃色。本例便是乾隆粉彩的一個代表,正是因為諸種彩色的多樣化運用,才將這一騎馬的場景繪製的惟妙惟肖。

青花在元明可謂達到了巔峰,明清之交的17、18世紀,對於外銷市場來說,青花不僅以它的色調贏得好評,還以多種造型制式廣受青睞。這三件青花瓷都源自上古時期青銅花觚的造型,然而一個忠實於原物,另兩件一為竹節形,一為方足,這反映出那個時期審美的多元趨勢。

出售館藏對於大多數博物館來說都是頗為爭議的一個敏感問題。在歐美雖然沒有國家法律幹涉此事,但是每個博物館就此都有相關的政策。美國博物館協會就明確要求: 出售藏品的目的不能局限於解決經濟問題——出售館藏只能用於購買新的藝術品、保護和修繕其它藏品。而對於藝術類博物館的要求更為嚴格:出售藏品的目的必須限制在為了購買新的藝術品。

豇豆紅菊瓣紋瓶大都會館藏(左)及本次佳士得拍品(右)

據佳士得專家瑪格麗特介紹:大都會處理藏品主要是為了豐富其購買資金。這批500多件的作品都是大都會自己挑出來的,大多是因為博物館裡已經有了重複的作品,如這個豇豆紅菊瓣瓶。另外還有很多稍有殘疾問題或者質量一般,不符合大都會收藏瓷器的標準。

長居美國的古董商張先生對記者說:「美國的博物館偶然也會通過拍賣來賣東西,大都會出售中國藝術品的機會並不多,並且一次拿出500多件,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仔細翻看這一場的圖錄,除了個別康熙瓷器,其他東西的檔次並不算太高,比較普通,並且多數有殘疾。不過這也在情理之中,大都會要清倉,自然不可能拿鎮館之寶。但這批藏品有一個很大的好處,一是有大都會這張身份證,二是很多東西還是來自名人捐贈,所有來源都很清晰。尤其對於很多新入手的藏家來說,這其實是一個不錯的機會,至少東西的真實性和出處都有非常不錯的保障。那件豇豆紅的菊瓣瓶應該能出非常好的價錢,因為大都會還有一件類似藏品,且故宮也有一件,那兩件可以說再也不可能面市了。這件東西存世量不大,若有人想收藏,就只能是爭這件了。」

大都會古典大師專場拍品

大都會古典大師專場拍品

記者獲悉,近年來大都會出售中國藝術品尚屬首次,其他部門也有出售作品的記錄。2014年1月29日 大都會出售了一批西方古典大師繪畫,主要是1896-1920年代的收藏,來自一些重要的藏家如Jules Bache, Michael Friedsam, Benjamin Altman and J. Pierpont Morgan、George Blumenthal. George D. Pratt.

大都會英式家具及裝飾藝術專場

另外,2015年秋,大都會又釋出了200多件英式家具及裝飾藝術,總成交4,308,125美元。Luke Syson是大都會歐洲雕塑、裝飾藝術部門的主席,他談及此次拍賣時表示:「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恰當的時候,去重新審核我們近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收藏。在組織這場拍賣時,最大的挑戰無疑是決定哪些東西要展示在博物館中,而哪些東西要放在別處更合適。我們也會考慮物品背後的故事及其附帶的意義,並且更現實的是,我們展館和庫藏到底有多大的空間可以儲存多少東西?最重要的,由於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只進不出的收藏,有一些重複的藏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通過這次拍賣,我們整理了所有的館藏也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空缺,例如,就19世紀工藝設計運動而言,我們此類藏品就不多,這是我們以後需要彌補的。」



作者:王歌

編輯:大白

放心收藏,全球見證,掃碼立即送鑑


相關焦點

  • 2016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都開始賣館藏的中國瓷器了......
    本場還將釋出數量龐大的康熙五彩器,此類器物,國內不多見,尤其是大尺寸立件,多已早年流散海外。本場種類繁多,呈現共200餘件瓷器珍品。但是業內也有評價:除了康熙瓷器,本場總體品質一般,且多數器物有殘缺。不過這也在情理之中,博物館放貨自然是不想要的拿來籌措點資金,鎮館之寶豈有上臺拍賣之理?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宋瓷珍品賞析
    而他對海外中國陶瓷收藏的關注,也讓我多年來一直對所到過的海外博物館的中國陶瓷藏品多加留意。宋代陶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國和美國為多,其中不乏相當數量的精品。日本對宋代陶瓷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國的佛教僧人對於建陽窯天目釉茶碗的迷戀。今天日本的博物館裡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陶瓷器的數量,在中國之外可能是最多的,並且涵蓋了眾多窯口。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宋代陶瓷珍品
    這件白定原為中國陶瓷收藏家斯丹利·赫茲曼(Stanley Herzman)的舊藏,於1991年饋贈給大都會博物館。赫茲曼饋贈的定窯器中還有一件。黑釉定窯碗,器形像一個仰立的鬥笠,因而也常被稱作鬥笠碗。碗口寬敞,圈足較小,碗的高度不足直徑的三分之一,因而碗壁大幅度外斜。胎體偏薄,除腕足外通體內外施黑釉。因為採用的是仰燒法,沿口的黑釉流淌後形成一圈非常具有裝飾感的醬口,十分漂亮。
  • 收藏就該買好東西,以後才能賣的起價:看看人家18件瓷器就賣了1.88億
    本專場共匯集18件天民樓經年所藏明清瓷器,其中焦點拍品「明永樂 青花纏枝番蓮紋折沿盆 」線條生動有力,經多番競價以3377.5萬港元矚目全場,而「明永樂至宣德初期 青花海水騰龍紋小罐」緊隨其後,經激烈競拍以2657.5萬港元成交於現場藏家,最終「天民樓藏御瓷選萃」專場斬獲總成交額超1.8億港元。整場氣氛高潮迭起,頻頻溢價。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我又來了!
    如果說,上次去的那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整個地球從誕生到今天的,大自然的歷史,真實世界的科學知識。那麼,這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則是人類自己的文明史,雖然時間沒有整個地球歷史這麼大的跨度,不過上下幾千年,但我們智人自身的豐富性,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藝術的震撼,絲毫不亞於科學。
  • 從15件藝術品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走過的150年
    為了應對如此多的人流,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把它替換為館藏作品克雷迪的《一位年輕女子的肖像》,這幅畫的靈感來源於達文西的吉內佛拉·班其肖像。1978年:埃及神廟圖片來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梵谷是裡根時代的當紅藝術家。他作品的價格在拍賣會上迅速暴漲,促成了這個時代表現主義藝術的轉型,成為了藝術最偉大的象徵之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是全球風潮中的一員,連續舉辦了多場梵谷展覽,比如1984年舉辦的「在阿爾勒的梵谷」,展出了這些破舊的農民鞋,還有1986年至1987年舉辦的「在聖萊美和奧弗斯的梵谷」。
  • 紐約日記.布魯克林.大都會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又被稱為「大都會」(The Met),博物館於1872年2月20日開放,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大都會」總體展出面積20公頃,其中8公頃是主體建築。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16至17世紀,這些附件多用作修繕破裂的瓷器,或改變瓷器的功能。至18世紀,則大多是純裝飾」。另外,將寶石鑲嵌在中國瓷器上,是伊斯蘭世界對中國瓷器進行再裝飾時一種獨特的手法。寶石鑲嵌在伊斯蘭世界是一種專門的工藝,且專屬於宮廷。「16世紀下半葉,這門工藝已發展成獨立的藝術。
  • 一周觀展指南|霍克尼激起「大水花」,大都會呈現中國神明
    ,則有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中國藝術與神明」。上海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展期:2019年5月28日—9月1日地點:上海博物館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將展出國內外28家機構收藏和出土的超過280件器物,分4個部分展示正統到天順時期的皇家官瓷、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瓷器及標本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館藏2萬件中國文物,這家法國博物館如何...
    迄今為止,吉美博物館中藏有自18世紀以來的中國藝術品兩萬餘件,遍布青銅器、漆器、雕塑、繪畫、瓷器等領域,尤以青銅器、陶俑、瓷器和敦煌遺畫見長。其中,瓷器館藏近萬件,呈現了瓷器完整歷史全貌。吉美博物館中國展廳分「遠古中國」、「古典中國」和「佛教中國」3大部分,另外西藏與尼泊爾等單獨組成了「喜馬拉雅山文化」展區。
  •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那些國寶級中國瓷器
    ↖ 點擊關注「今日聯拍」藝術品全業態交易平臺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東京臺東區上野公園北端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修道院分館如何讓中世紀藝術在當代重生?
    向歐洲看是一種很美國式的想法 澎湃新聞:首先我很好奇,為什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意於中世紀藝術?這是出於大都會本身作為百科全書式博物館的定位需求呢,還是說從百年前至今,美國人對於歐洲中世紀有著特別的興趣?
  • 閉館近半年後,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放
    當地時間8月27日上午10點,閉館已長達163天的大英博物館將迎來重新開放,結束這座著名博物館自1759年首次對外開放以來最漫長的一段閉館時間。入內參觀者都要戴口罩並遵守單向路線遊覽。 福布斯的報導,除了兩位引導遊客的工作人員,大英博物館的大中庭如今幾乎空無一人。進入館內,你跟隨地板上的箭頭進入古埃及文物廳。巨大的石雕頭像聳立在你的頭頂,角落裡風扇呼呼地旋轉,吹來一陣穿越時代的風。展廳幾乎也是空的。
  • 大英博物館: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搶的 罕見中國珍貴文物無緣歸故土
    要論歐洲博物館藏中國陶瓷的收藏品味與水準,絕對是以大英為首的。英國國家博物館(British Museum),中國人一般稱之為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目前館藏已達800多萬件,涵蓋了2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與法國羅浮宮、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並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
  • 一周觀展指南|下周重開的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帶來什麼
    經過漫長的等候,8月27日,大英博物館將重開常設展;8月29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在閉館了5個多月後重新敞開大門,並且帶來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150周年特展」和「雅各布·勞倫斯:美國鬥爭」。大英博物館重新開館後,圍繞底層展廳的一條新的單向參觀路線將讓觀眾可以接觸到博物館最具標誌性的展品,包括埃及、希臘、羅馬、亞述等展廳的近9000多件文物。
  • 上海歷史博物館裡,那些精美絕倫的瓷器
    上海歷史博物館,是上海的老建築之一。是一棟很具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它始建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在那個很少有高樓林立的年代,它的出現,便一下子成為了老上海的地標式建築,樓頂的鐘樓成為了整個上海市區的報時工具。
  • 品源文華獲得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獨家IP授權與運營權
    正逢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50周年紀念,品源文華近日正式宣布成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國區獨家IP授權與運營商。雙方自2018年開啟合作以來,品源文華致力於為喜愛博物文化的廣大消費者帶來官方授權商品、體驗零售、數字內容以及創意營銷活動等。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宋瓷選粹(高清多圖)
    ↖ 點擊關注「今日聯拍」藝術品全業態交易平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中國男子法國被捕,被指僱黑幫偷博物館中國瓷器
    一名中國男子因僱用西班牙黑幫,試圖盜竊法國國家博物館內的文物被法國警方逮捕。西班牙《國家報》1月10日報導稱,一名中國籍男子近日在法國被捕,他涉嫌策劃從法國楓丹白露宮盜竊文物。警方證實該男子目標為中國古瓷器,一同被捕的還有他從西班牙黑幫招募的5名成員。然而,被捕男子已否認警方指控,表示自己只是到法國觀光。
  • 讀書 讓木乃伊跳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變革記
    為把大都會打造成為彰顯人類歷史形象的百科全書,深明大義的捐助者們慷慨獻出了錢袋和努力。如今,這座佔地13萬平米的博物館已化身為神壇上聲名赫赫的宮殿,以王者之尊庇佑著約300萬件奇珍異寶。若是有心,你可以在這裡尋找到地球上存在過的任何文明。不過大都會博物館可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展櫃和倉庫,它是成體系、自由運轉的藝術社會和中轉站,擁有遠大於其體量和使命的輻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