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甜白釉——外儒內王
在前面文章的研討中,有一個傾向,即堅持以白釉瓷為重要線索,因為白釉瓷是各種彩瓷的基礎。堅持對白釉起源、發展及各代品種用釉的共性與特性,對比當今仿製品特徵,實踐證明是有益的。
延祐形元青花施純亮青釉,釉色較薄,青花發色黑灰,後改為較乳濁性的粉白釉,並在延祐——至正年間逐步改良,使這種釉質逐步通透,避免遮擋青花發色,在大約至正年間促使元青花真正成熟。成熟且較高級的元青花釉質較厚,瓷面通透,尤其釉彩結合非常出彩,但是在空白處、底部往往能看到用釉的較乳濁性。
有明一代,對彩瓷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甜白釉的創燒。
永樂甜白釉釉質均勻,底部幾不聚釉,釉面勻淨,絕少有青黃現象。有乳濁和亮清兩種,乳濁主要用來生產白瓷。清亮者通透而薄,釉質緊硬,對青花等彩瓷的發展提高影響極大。明早中期只有高級青花瓷施用此釉質,永、宣朝多與蘇料配合使用,相得益彰,國產料仍多使用釉質較厚的釉料。明後期民窯青花瓷業大量使用透料釉質,概考慮到成本等因素,物品從宮廷到民間的推廣需要一個過程。
永樂甜白釉瓷質薄而堅,釉質亮緊,中正平和,別有一番韻味。有錐拱暗刻,以區別未上彩白瓷。
明 永樂 甜白半脫胎錐拱雙龍高足碗 臺北故宮藏
明 永樂 甜白劃花葫蘆形綬帶耳扁壺
高3.2cm,口徑13.2cm,底徑8.3cm
臺北故宮藏
明 永樂 甜白雙耳瓶
高40.7cm,口徑10.7cm,底徑12.5cm
臺北故宮藏
明永樂 甜白釉錐花纏枝蓮紋梅瓶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 甜白釉錐花纏枝蓮紋梅瓶 底部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