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西部邊陲地區,有一首廣為流傳的民謠,主要傳頌的是大唐神策軍的事跡: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哥舒歌》·西鄙人
在民歌中,作者以北鬥星做為比喻,描寫了唐代名將哥舒翰戎馬徵戰的威武形象。這不僅是一首千古頌揚的名詩,還描繪出了大唐神策軍的興盛場景。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神策軍的興衰和沉浮。
都知道,唐代的神策軍由哥舒翰創建,《唐會要》記載:「在天寶十三年,哥舒翰驍勇善戰,將黃河九曲收入囊中,並請求分地建立都郡,設置軍隊,任命成如璆做了太守,一手建立起紅極一時的神策軍。」由此,神策軍的名字開始興起。
起初,這支隊伍不過是唐王朝為了防禦吐蕃等少數民族侵犯土地,在邊陲地區設置的戍邊軍隊。在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這支軍隊的將軍衛伯玉率領千餘人進行援助抗戰,參加了乾元二年攻圍安慶緒的相州之戰。但最後,唐軍潰敗,衛伯玉與宦官觀軍容使魚朝恩退守陝州。
這個時候,神策軍之前的駐守地點,已經完全被吐蕃佔領。但是,衛伯玉所帶領的部隊卻一直在沿用之前神策軍的名號,伯玉為兵馬使。伯玉歸朝廷之後,這支部隊便歸陝州節度使郭英乂管理。英乂入朝,神策軍遂屬魚朝恩。廣德元年,吐蕃進犯長安,代宗逃到陝州,魚朝恩帶領隊伍護衛代宗的安全。
後來,戰事平息,神策軍便跟隨代宗回到長安,成為了宮內的一支禁軍。
783年,即唐德宗建中四年,節度使朱泚發動叛亂,歷史上稱為「涇原之變」。
之後,唐德宗出逃,流亡到奉天,即:現在陝西省乾縣。在這場低於暴亂的戰鬥中神策軍的表現非常英勇,全力以赴,抗擊叛軍。哪怕是孤軍奮戰,也堅守陣地,毫不畏懼,殲滅朱泚,將被叛軍佔領的都城重新收復,迎接唐德宗回朝。由此可見,面對叛軍的劫難時,神策軍立下了大功,令唐王朝轉危為安。
由於,神策軍在平定叛軍,保護聖駕的重要事件上,立有赫赫戰功,所以,唐德宗對其非常信任,特別器重,待遇相當優厚。在生活方面,神策軍的待遇直接優於其它部隊,所給的朝廷補給是其它部隊的三倍,同時,還有獎金、津貼之類的收入。此外,趕上逢年過節,皇帝大赦,或者新皇帝登基等重要事件時,最先犒勞的都是神策軍。可以說,神策軍是正宗的皇家御用部隊,待遇非常可觀。
而且,在政治待遇方面,神策軍將吏擁有很多優先的權利,比如:可以比其它部隊的軍人優先遷轉,提前升遷,破格任用,提拔等諸多特權。所以,加入神策軍,便擁有了一片光明的職業前景。《資治通鑑》中記載:「(唐文宗)開成以來,神策將吏遷官,多不聞奏,直牒中書令覆奏施行,遷改殆無虛日。」看到神策軍的生活待遇好,政治地位高,很多權貴富豪子弟都想加入。
為了加入神策軍,獲得好的軍籍,享受豐厚的待遇,很多人不惜花費重金進行賄賂,以達到參軍的目的。
這樣一來,神策軍內部的很多士兵變成了一大批紈絝子弟,他們在軍中疏於練習,終日只想著如何在軍內享受待遇,佔便宜。與此同時,神策軍的內部也逐漸變得腐化墮落,從原來的鬥志高昂,逐漸開始走下坡路,變得腐敗變質。
唐僖宗廣明元年,黃巢起義爆發,起義大軍一舉將洛陽城攻破直接向長安進發。在這樣危難時刻,唐僖宗召見大將張承範,要求他率領神策軍前去迎敵。當張承範徵選弓箭手之時,面對平時都很少訓練的士兵非常失望,他發現此時的神策軍不再是奮勇殺敵的致勝部隊,而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銀樣蠟槍頭」。
《資治通鑑》如此描述:當時,神策軍的士兵,幾乎都是長安城內的富家子弟,他們能夠加入神策軍,都是靠賄賂宦官,收買中尉等手段進入軍隊序列。他們為的是得到神策軍的軍籍,享受朝廷的優厚待遇,而不是帶兵上戰場,殺敵抗戰。
他們一個個衣著華麗,騎著高頭大馬,看上去神氣十足,但是,卻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就連平時的常規操練都很少進行,更別說經歷戰爭的洗禮了。他們毫無作戰經驗,沒有征戰殺敵的實力和勇氣。當聽說要開赴潼關作戰,他們一個個嚇得滿臉淚水,抱頭痛哭。
甚至,為了逃逸徵戰,他們開始故技重施,採用重金收買、僱傭別人的形式,冒名頂替,代替自己去戰場殺敵。
而這些用錢「買來」的頂替者,無非是城裡一些家庭貧苦,沒有收入的老弱病殘,或者是一些特困戶,都是些老百姓,壓根兒就沒碰過武器,更別說上戰場打仗,根本就是潰不成軍,不堪一擊。於是,在這樣一批守軍的抵抗中,潼關很快被黃巢軍隊攻克。隨後,長安徹底淪陷,唐僖宗只好倉皇出逃。
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神策軍,雖然,還是當初那個名號,但是,軍事實力卻不能跟當年相提並論。不僅沒有當年那麼神勇,根本就不是一支部隊,所以,他們死的死,傷的傷,投降的投降,毫無縛雞之力的神策軍,只能眼看著京城淪陷,毫無還手之力。
經歷了黃巢起義這一場巨大的「浩劫」,大唐王朝可以說是元氣大傷,受到了重創。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苟延殘喘,勉強度日,最終,還是走到了歷史的盡頭。當然,大唐帝國的衰亡,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不能只怪神策軍,僅憑神策軍之力也很難將其拯救。
然而,神策軍作為唐朝的一支部隊,其內部的管理和風氣卻是大唐帝國的縮影。它的興衰和成敗,與大唐帝國的命運息息相關,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
參考資料:
【《中國軍事通史第十卷·唐代軍事史》、《新唐書·兵志》、《唐會要·節度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