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攻克河南洛陽…在湖北仙桃自稱漢中王」,有些歷史書會讓人看出眼淚!

2021-02-23 海宸明月

 

昨天看到某篇文章說「劉備距關羽20裡卻見死不救」,差點笑出豬聲,引來地鐵裡美女帥哥們的注目,活出了網紅的感覺。

 

今天繼續網紅,只是可能今天起得早了點,地鐵裡人少了很多,關注度低了很多。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魏延隨劉備攻克重鎮雒(luò)城(今址河南洛陽),並與諸葛亮、張飛等人一起包圍成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在沔(miǎn)陽(今湖北仙桃市)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

 

看著看著,倒可憐起劉備來了,這段歷史一定是寫穿越劇的大伽設計的,想把劉備放到哪裡,劉備就必須快馬加鞭趕到哪裡。

 

只是幹嘛如此捉弄劉備呢?那麼希望劉備重建漢朝,那麼希望劉備陰溝裡來陰溝裡去,不如直接設計劉備帶著關羽張飛趙雲等,穿過秘密通道到了洛陽,直接穿越到曹操的床邊,一劍將曹操刺死,然後直接登基。

 

當然,為了體現正統正義,漢獻帝也在三次禪讓,劉備才接受。

 

這下完美了吧?!白天的夢甜到了天邊!

 

媽蛋,再穿越,海宸地鐵要坐過站,遲到了扣績效分誰負責啊?

 

先說雒城。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黃河邊一個叫官渡的地方展開了決戰。

 

這已經是曹操的第三道防線了,倘若這道防線被袁紹攻破,許都將無險可守,估計曹操要退出歷史舞臺了。

 

在袁紹陣營的劉備或可得到高官厚祿。

 

只不過歷史喜歡開玩笑,強大的袁紹被弱小的曹操打敗。

 

投靠袁紹的劉備發現又一次壓錯寶,一口氣從黃河邊逃到長江邊,投奔了荊州的劉表。

 

從此,劉備再也沒能踏入河南半步,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人是要有夢想,但沒有實力則枉然。

 

劉備在荊州休養生息,慢慢恢復元氣發展壯大,然後進川得益州,翅膀就漸漸硬起來,忽然想起了自己的鴻鵠之志。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龐統率部攻打一個叫雒城的地方。

 

雒城,現屬四川省德陽市廣漢一帶,算是成都的一個小屏障,距離成都60裡地,但距離河南洛陽卻2000多裡。

 

一個在大西南的成都平原,一個在華北的中原大地,就算給劉備配上現代化裝備,他也不可能打完河南洛陽馬上圍攻四川成都。

 

龐統便死於攻打雒城的戰鬥中,他的埋葬之地取名為落鳳坡。

 

龐統死後,劉備調整力量部署,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留關羽守荊州。

 

雒城之戰,龐統之死,徹底打亂了劉備的預先部署,歷史地位這麼重要的地方,千萬不要搞錯。

 

倘若龐統不死,三國的結局還真不好說。也許真能如蜀漢粉所願,劉備統一全國。

 

言過正傳,洛陽也曾經叫過雒陽,但不是雒城。

 

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設司隸校尉部。

 

得中原者得天下,劉備一輩子都想重返河南,但終究沒能實現,後來託孤給神一樣的諸葛亮,也沒能如願,以他兒子劉禪投降曹魏而告終。

 

而曹操則實現了居河南而得天下的宏願,當然是由曹丕代為實現的。

 

再說沔陽。 

 

《三國志·先主傳》載: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先主(劉備)為漢中王。遂於沔陽設壇場,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於先主」。

 

歷史上還真有兩個沔陽,且都跟漢水有關。

 

一個在漢水上遊漢中平原,現在叫勉縣,史書記載,「東漢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沔陽縣屬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在損失了大將夏候淵之後,主動撤軍返長安。漢中戰役結束,劉備佔領漢中,然後在沔陽自稱漢中王。

 

劉備稱漢中王有一層特殊的意義,和他的祖先漢高祖劉邦有關係。秦朝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分封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國都就在漢中。

 

劉邦以漢中為前進基地,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終打下中原。

 

劉備稱漢中王,擺明了複製老祖宗的路線,把曹操當成不可一世、但終將覆滅的西楚霸王項羽。

 

遺憾的是,劉備或有劉邦附體,但曹操終究不是項羽。

 

還有一個沔陽,就是漢水下遊與長江交匯處的江漢平原,現在的湖北省仙桃市。

 

許多仙桃人都不愛說自己是仙桃的,而說自己是沔陽的。

 

劉備可能以前落魄的時候路過沔陽,但自從進川發達後,就再也沒有到過沔陽。

 

劉備進西川之後,一直忙著北伐的事情,從來沒有想過要東進。

 

古代打仗,由北至南屬俯攻,易統一全國,由南至北屬仰攻,較難統一全國。

 

諸葛亮作為神一般戰略規劃師,不可能不懂這個規律。

 

因此,劉備按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佔領西川之後,直接北上攻打漢中——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打,就是為了統一大業。

 

只是沒想到,他的好二弟關羽,不但沒有打下襄樊,還把荊州丟了,連命都沒有保住,是可忍孰不可忍?

 

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強烈反對,堅決舉兵東進為關羽報仇,結果在夷陵大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片甲未留。

 

最後無奈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後面的場景:

 

劉備打下漢中,不就地稱王,而要離開根據地,千裡迢迢跑到漢水下遊楚地沔陽(仙桃)去稱王,那時候沔陽(仙桃)屬荊州地界。

 

漢獻帝也是,搞個封王儀式搞出那麼大花樣,不願去漢中,叫劉備到許都去也行啊,為什麼去一個沒有一點名氣的沔陽(仙桃)呢?

 

到底有何用意?海宸智商低,沒看明白。

 

再設想下去,這與昨天文中說的「關羽距離劉備只有20裡,劉備卻見死不救」,感覺是相呼應起來了。

 

原來是劉備忙著從漢中赴沔陽(仙桃)受封漢中王,然後路過麥城附近——不好意思,還真對不住關二弟了!

 

瞎掰到這個份上,太不正常了。凡事反常必有妖!

 

不知道是不是海宸過於較真了,但又不吐不快。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一文中說到:「首先應該掃蕩的,倒是拉大自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去嚇唬別人。

 

王朔在小說《枉然不供》裡感慨到:「我實在是太渺小了,只有粉墨登場,拉大旗作虎皮,出此下下策。」

 

魯迅和王朔,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卻各有各的道理。

 

想拉大旗就拉吧,只是要拉得靠譜點,行不?

 

一不小心拉張貓皮出來,那就丟人丟到家了。

相關焦點

  • 三國時,劉備的政權被稱為蜀國,為何他自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公元219年,持續了兩年的「漢中之戰」告一段落,三分天下的劉備自稱為「漢中王」。對於劉備的這個稱號,駱駝一直有一個疑問,我們熟知的三國,一般都被叫做魏國、吳國、和蜀國,那麼為何劉備不自稱「蜀王」,而要自稱為「漢中王」呢?
  • 劉備該不該自稱漢中王,如何看待名實與得失
    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爭奪戰中擊敗了曹操,完全佔領了漢中地區,緊接著,劉備又派兵攻打漢中東部的上庸地區,並且很快攻佔了上庸三郡,此時劉備的事業已達到了頂峰,包括諸葛亮在內的蜀國高層普遍對形勢估計過於樂觀,於是在大家的擁戴下,在這一年的七月,劉備在漢中稱王。
  • 劉備為何自封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劉備作為曹操的頭號敵人,自然不甘示弱,於公元219年在群臣的勸進下自立漢中王。而此時孫權尚未稱王,所以天下只有曹操的魏王,與劉備的漢中王。既然劉備已經是坐擁荊益二州的強大諸侯,為何不順勢做「蜀王」而自封為漢中王呢?其實如果換做是你,也不會稱蜀王,劉備稱漢中王才是最佳選擇。這是為何呢?
  • 三國:漢中之戰後,劉備進位漢中王,他稱王的法理依據是什麼呢?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佔據荊州、益州、漢中等地之後進位漢中王,他是先稱王,然後才上書漢獻帝求獲認可,這也是當時的軍閥們慣用的伎倆,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和名義上的朝廷備案。劉備稱王就意味著自立一國,當然需要有合法的法理依據來證明這個王是代表正義的,還需要把稱王的原因和理由布告天下。這些相關的法理依據(自吹的)在群臣勸諫劉備稱王的上書中,以及劉備稱王后給漢獻帝的上書中都有明白地表示。
  • 劉備自立漢中王,向漢獻帝上表的名單中,諸葛亮為何僅位列第五?
    他又率軍出徵漢中,先是殺了守將夏侯淵,接著又逼退了曹操大軍,漢中也成了劉備的囊中之物。曹軍頹勢,上庸也隨之投降,成了劉備的地盤。此時的劉備,達到了事業的巔峰,自然而然地就想在地位上也更上一層樓。曹操早在三年前的216年已經獲封魏王。現在劉備還擊敗了曹操,自然不能比曹操差了。於是乎,劉備就想效仿當年漢高祖劉邦,稱「漢中王」。
  • 劉備用人藝術有多高?從魏延守漢中、張飛守閬中的安排就能看出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事業至此達到巔峰。在漢中守將的任用上,劉備沒有選擇心腹幹將張飛,而是提拔了新秀魏延,讓很多人為之疑惑不解。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劉備做出如此不同尋常的決定呢?所以在蜀漢集團內部,張飛出鎮漢中的呼聲最高,張飛也認為這一重任非自己莫屬,大有捨我其誰的意思。但是,劉備卻出人意料的任命名不見經傳的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總督漢中軍政,因而讓很多人為之側目: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 劉備稱漢中王之後,為什麼沒有替諸葛亮加官進爵,原因很簡單
    劉備的仗也是越打越精彩,地盤也越來越大。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意圖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這場戰爭打了差不多3年多,最終劉備取勝,成功的奪取漢中,同年8月份,劉備在大臣的眾薦下,成功登上漢中王。
  • 劉備和劉邦差距在哪?都是漢中王,為何劉邦統一天下,劉備卻不能
    劉邦和劉備,歷史上最讓人熟悉的角色之一,而他們的創業史竟然也是出奇的相似,劉邦是亭長,劉備雖然有著宗親的出身,然而這個身份前期幫不了太多,兩人在前期都是屢戰屢敗
  • 劉備進位漢中王,到底有什麼依據?史書上的記載很尷尬
    公元219年,劉備擊退曹操,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隨後,在馬超等人的勸進之下,劉備進位漢中王。
  • 劉備進位漢中王,上表漢獻帝的名單中,關羽為什麼排不進前五
    大家都知道,關羽是劉備的義弟,二人可以說是情同手足,但是在劉備上表漢獻帝自己稱漢中王的名單當中,關羽卻僅僅排在第六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關羽沒辦法排進前五名,他前面都有誰呢?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隱情呢?接下來就從正史為範本,來了解一下這其中的原因。首先先來介紹一下劉備上表的原因。
  • 漢中之戰,曹操並未明顯落敗,為何主動退出,將漢中讓給劉備呢?
    東漢末年,劉備與曹操之間,為了爭奪漢中的歸屬,爆發了歷史上名將雲集的漢中之戰。
  •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實力究竟有多強?至少這5位大將死在他手上!
    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曾經評價劉備在曹魏、蜀漢、東吳的三位主公中,自稱「仁德之君」,是最能哭,也是最會哭的,用魯迅的話來說,那就是「劉備之德近乎偽」。劉備作為一個三四十歲才打下基業的主公,從一個織草鞋的普通百姓,到自稱漢室後裔的漢中王,巔峰時期甚至能與曹操並列的梟雄,他的本事遠不止小說中那麼簡單。在真實歷史中,有五位大將就死在了武功不高的劉備手中,讓我們來盤點一下。
  • 漢中之戰,黃忠斬了夏侯淵,劉備為何一臉的不高興?原因很簡單
    人言劉備善於團結並收買人心,我想這一點肯定不假,要不然,蜀漢集團早就已經被曹操所滅。說到曹操,他可是劉備生平最大的敵人,也是剋星。曹操名為漢相,但實際上卻是漢朝的掌權者,倘若不是天下民心仍有向漢者,恐怕曹操早就在有生之年稱帝。魏氏春秋曰:「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此話乃是曹操臨死前不久所說,意思也很露骨,「假如天命真的在我曹魏,我願意做太上皇。」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 第五十二戰:漢中會戰(4)曹操拔諸將,劉備下漢川
    三年前,他將幾萬戶漢中人口遷到了關中,將八萬教徒勸到了鄴城和洛陽,漢中人口損失不小,此時仗已經打一年多了,漢中盆地已經沒有什麼實力再去養他的徵伐大軍了,大量的糧草需要自關中調。所有的壓力,壓到了關中。但是,他在出發前就命令張既把武都的五萬餘落近三十萬氐人遷到了扶風和天水。
  • 《三國演義》中劉備才是大人物,如有曹操孫權家底,歷史將被改寫
    214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劉備於是率兵五萬下公安,讓關羽攻取了益陽。218年,劉備率兵進攻漢中,佔領陽平關。219年,劉備放棄陽平關,南渡沔水,於定軍山紮營,夏侯淵率軍前來爭取定軍山,被黃忠所殺。而後曹操親提大軍來爭漢中,劉備擊退曹操。
  • 劉備讓魏延守漢中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張飛趙雲永遠不懂,太高明了
    《三國志》:先主為漢中王,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在《三國志》的記載之中,不難發現當時劉備決定讓魏延守漢中,不但張飛,馬超等人沒有料到之外,就連劉備手下兵士、大將都感到意外!可以說任何人都沒有想到包括諸葛亮在內,劉備會讓魏延去鎮守漢中!
  • 劉備和曹操為什麼拼命爭奪漢中?
    不過,還沒等劉備喘口氣,接連又發生了兩場令其措不及防的戰役。東吳孫權得知劉備佔據益州後,向劉備索要荊州。在遭到劉備的拒絕後,孫權命魯肅、呂蒙等人率部進軍荊州,蜀吳之間的第一次荊州之戰就此爆發。    雖然雙方在這一次戰役劍拔弩張,劉備還親自率領五萬大軍進駐公安,但雙方的實際戰鬥規模並不大,雙方很快便達成了協議。
  •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湖北仙桃完成「軍令狀」背後的故事之王桂紅
    2月8日,湖北仙桃正式完成王曉東省長1月26號下達的「軍令狀」,確保醫用防護服日產量達到3萬套。仙桃能夠聯繫的70多位貼條工已經全部請來上崗,到哪裡去招急需的貼條工?到哪裡去找人給醫護人員的「戰袍」添上這安全的一抹藍呀?她心急如焚,頭上的白髮一夜之間又增添不少。尋找突破口站在偌大的廠房裡,望著譽誠公司剛購進的幾十臺嶄新的壓條機整齊地擺在那裡,王桂紅一籌莫展。
  • 關羽威震華夏的5點原因,他曾一度成為掌控著天下局勢走向的人
    首先要說的是,襄樊之戰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219年七月至219年十二月,當時曹操剛剛在漢中之戰中失利,遷走了大量漢中百姓,漢中之地被劉備所得,而關羽集結荊州之兵力,大舉北上,則是劉備集團對於曹操的第二波打擊。第一點,其實在襄樊之戰前,留守荊州的關羽已經成為足夠威脅許都的一方勢力了。這一點在歷史記載中也有所體現。
  • 劉備在做漢中王時,「尚書令」的權利有多大?
    史不想瞞今天來跟大家說說劉備在做漢中王時,「尚書令」的權利有多大?按照東漢的官制,尚書令是真正的實權派。尚書令是尚書臺的長官,俸祿一千石。漢朝的省部級幹部(朝廷的九卿,地方的郡守等),俸祿基本為二千石。以此推論,尚書令的級別,放到今天至多不過是廳級,甚至有可能是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