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某篇文章說「劉備距關羽20裡卻見死不救」,差點笑出豬聲,引來地鐵裡美女帥哥們的注目,活出了網紅的感覺。
今天繼續網紅,只是可能今天起得早了點,地鐵裡人少了很多,關注度低了很多。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魏延隨劉備攻克重鎮雒(luò)城(今址河南洛陽),並與諸葛亮、張飛等人一起包圍成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在沔(miǎn)陽(今湖北仙桃市)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
看著看著,倒可憐起劉備來了,這段歷史一定是寫穿越劇的大伽設計的,想把劉備放到哪裡,劉備就必須快馬加鞭趕到哪裡。
只是幹嘛如此捉弄劉備呢?那麼希望劉備重建漢朝,那麼希望劉備陰溝裡來陰溝裡去,不如直接設計劉備帶著關羽張飛趙雲等,穿過秘密通道到了洛陽,直接穿越到曹操的床邊,一劍將曹操刺死,然後直接登基。
當然,為了體現正統正義,漢獻帝也在三次禪讓,劉備才接受。
這下完美了吧?!白天的夢甜到了天邊!
媽蛋,再穿越,海宸地鐵要坐過站,遲到了扣績效分誰負責啊?
先說雒城。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黃河邊一個叫官渡的地方展開了決戰。
這已經是曹操的第三道防線了,倘若這道防線被袁紹攻破,許都將無險可守,估計曹操要退出歷史舞臺了。
在袁紹陣營的劉備或可得到高官厚祿。
只不過歷史喜歡開玩笑,強大的袁紹被弱小的曹操打敗。
投靠袁紹的劉備發現又一次壓錯寶,一口氣從黃河邊逃到長江邊,投奔了荊州的劉表。
從此,劉備再也沒能踏入河南半步,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人是要有夢想,但沒有實力則枉然。
劉備在荊州休養生息,慢慢恢復元氣發展壯大,然後進川得益州,翅膀就漸漸硬起來,忽然想起了自己的鴻鵠之志。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龐統率部攻打一個叫雒城的地方。
雒城,現屬四川省德陽市廣漢一帶,算是成都的一個小屏障,距離成都60裡地,但距離河南洛陽卻2000多裡。
一個在大西南的成都平原,一個在華北的中原大地,就算給劉備配上現代化裝備,他也不可能打完河南洛陽馬上圍攻四川成都。
龐統便死於攻打雒城的戰鬥中,他的埋葬之地取名為落鳳坡。
龐統死後,劉備調整力量部署,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留關羽守荊州。
雒城之戰,龐統之死,徹底打亂了劉備的預先部署,歷史地位這麼重要的地方,千萬不要搞錯。
倘若龐統不死,三國的結局還真不好說。也許真能如蜀漢粉所願,劉備統一全國。
言過正傳,洛陽也曾經叫過雒陽,但不是雒城。
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設司隸校尉部。
得中原者得天下,劉備一輩子都想重返河南,但終究沒能實現,後來託孤給神一樣的諸葛亮,也沒能如願,以他兒子劉禪投降曹魏而告終。
而曹操則實現了居河南而得天下的宏願,當然是由曹丕代為實現的。
再說沔陽。
《三國志·先主傳》載: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先主(劉備)為漢中王。遂於沔陽設壇場,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於先主」。
歷史上還真有兩個沔陽,且都跟漢水有關。
一個在漢水上遊漢中平原,現在叫勉縣,史書記載,「東漢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沔陽縣屬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在損失了大將夏候淵之後,主動撤軍返長安。漢中戰役結束,劉備佔領漢中,然後在沔陽自稱漢中王。
劉備稱漢中王有一層特殊的意義,和他的祖先漢高祖劉邦有關係。秦朝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分封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國都就在漢中。
劉邦以漢中為前進基地,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終打下中原。
劉備稱漢中王,擺明了複製老祖宗的路線,把曹操當成不可一世、但終將覆滅的西楚霸王項羽。
遺憾的是,劉備或有劉邦附體,但曹操終究不是項羽。
還有一個沔陽,就是漢水下遊與長江交匯處的江漢平原,現在的湖北省仙桃市。
許多仙桃人都不愛說自己是仙桃的,而說自己是沔陽的。
劉備可能以前落魄的時候路過沔陽,但自從進川發達後,就再也沒有到過沔陽。
劉備進西川之後,一直忙著北伐的事情,從來沒有想過要東進。
古代打仗,由北至南屬俯攻,易統一全國,由南至北屬仰攻,較難統一全國。
諸葛亮作為神一般戰略規劃師,不可能不懂這個規律。
因此,劉備按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佔領西川之後,直接北上攻打漢中——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打,就是為了統一大業。
只是沒想到,他的好二弟關羽,不但沒有打下襄樊,還把荊州丟了,連命都沒有保住,是可忍孰不可忍?
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強烈反對,堅決舉兵東進為關羽報仇,結果在夷陵大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片甲未留。
最後無奈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後面的場景:
劉備打下漢中,不就地稱王,而要離開根據地,千裡迢迢跑到漢水下遊楚地沔陽(仙桃)去稱王,那時候沔陽(仙桃)屬荊州地界。
漢獻帝也是,搞個封王儀式搞出那麼大花樣,不願去漢中,叫劉備到許都去也行啊,為什麼去一個沒有一點名氣的沔陽(仙桃)呢?
到底有何用意?海宸智商低,沒看明白。
再設想下去,這與昨天文中說的「關羽距離劉備只有20裡,劉備卻見死不救」,感覺是相呼應起來了。
原來是劉備忙著從漢中赴沔陽(仙桃)受封漢中王,然後路過麥城附近——不好意思,還真對不住關二弟了!
瞎掰到這個份上,太不正常了。凡事反常必有妖!
不知道是不是海宸過於較真了,但又不吐不快。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一文中說到:「首先應該掃蕩的,倒是拉大自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去嚇唬別人。
王朔在小說《枉然不供》裡感慨到:「我實在是太渺小了,只有粉墨登場,拉大旗作虎皮,出此下下策。」
魯迅和王朔,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卻各有各的道理。
想拉大旗就拉吧,只是要拉得靠譜點,行不?
一不小心拉張貓皮出來,那就丟人丟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