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漢中之戰後,劉備進位漢中王,他稱王的法理依據是什麼呢?

2020-12-20 孤寡老人講歷史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佔據荊州、益州、漢中等地之後進位漢中王,他是先稱王,然後才上書漢獻帝求獲認可,這也是當時的軍閥們慣用的伎倆,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和名義上的朝廷備案。

劉備稱王就意味著自立一國,當然需要有合法的法理依據來證明這個王是代表正義的,還需要把稱王的原因和理由布告天下。這些相關的法理依據(自吹的)在群臣勸諫劉備稱王的上書中,以及劉備稱王后給漢獻帝的上書中都有明白地表示。

在以馬超為首的群臣上書中,先把曹操放在漢賊的位置:「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

然後把劉備的正面形象展現出來:「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 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寧舊都。會承機事不密,令操遊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

最後以漢初異姓王聯合勳貴剷除諸呂之亂為例,表示只有稱王才能號召天下人消滅曹操:「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家, 念在弭亂。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

前後疊加,有理有據,看起來長篇大論,實際上的主要意思就是漢賊曹操稱王了,皇叔劉備要和他對著幹,身份要對等。

稱王之後,劉備自己寫給漢獻帝備案的上書中也再次強調稱王的意義:「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 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

主要意思是講自己稱王是為了保皇,還是拿剷除諸呂之亂為例,還特別強調了,現在到底還是大漢朝,異性的曹操都稱王了,劉氏宗親也必須要出來一個王跟曹操死磕,這個王非劉備莫屬。

古人做什麼事大多講究名正言順,特別是稱王立國這種大事,劉備稱王要找法理依據比曹操好找得多,因為他到底是姓劉,從起家以來就一直都打著漢室宗親的招牌。

當初西漢建國後,漢高祖劉邦剷除異姓王,並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此後的兩漢將近四百年都嚴格遵守這條誓言,連王莽篡漢之前都沒有稱過王。

現在出來一個曹操敢異姓稱王,打破了四百年延續下來的規則,堂堂漢室宗親還能落後於曹操?所以劉備稱王的法理依據是充足的。

至於為什麼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被漢獻帝封王,而劉備要到三年後才稱王?當時還沒拿下漢中,劉備也還沒有真正的在戰場上擊敗過曹操,怕天下人不服而已,到建安二十四年,漢中之戰大敗曹操的劉備才有底氣稱王。

相關焦點

  • 劉備進位漢中王,到底有什麼依據?史書上的記載很尷尬
    公元219年,劉備擊退曹操,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隨後,在馬超等人的勸進之下,劉備進位漢中王。
  • 劉備為何自封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公元216年,曹操凌駕百官之上,稱魏王,離皇位只一步之遙。劉備作為曹操的頭號敵人,自然不甘示弱,於公元219年在群臣的勸進下自立漢中王。而此時孫權尚未稱王,所以天下只有曹操的魏王,與劉備的漢中王。既然劉備已經是坐擁荊益二州的強大諸侯,為何不順勢做「蜀王」而自封為漢中王呢?其實如果換做是你,也不會稱蜀王,劉備稱漢中王才是最佳選擇。這是為何呢?
  • 三國時,劉備的政權被稱為蜀國,為何他自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公元219年,持續了兩年的「漢中之戰」告一段落,三分天下的劉備自稱為「漢中王」。對於劉備的這個稱號,駱駝一直有一個疑問,我們熟知的三國,一般都被叫做魏國、吳國、和蜀國,那麼為何劉備不自稱「蜀王」,而要自稱為「漢中王」呢?
  • 劉備進位漢中王,上表漢獻帝的名單中,關羽為什麼排不進前五
    大家都知道,關羽是劉備的義弟,二人可以說是情同手足,但是在劉備上表漢獻帝自己稱漢中王的名單當中,關羽卻僅僅排在第六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關羽沒辦法排進前五名,他前面都有誰呢?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隱情呢?接下來就從正史為範本,來了解一下這其中的原因。首先先來介紹一下劉備上表的原因。
  • 劉備稱漢中王之後,為什麼沒有替諸葛亮加官進爵,原因很簡單
    當然,這都是劉備主動獲取的,沒有他的三顧茅廬,也就沒有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也想證明自己,兼濟天下的抱負。就這樣,劉備和諸葛亮這對生死君臣,開始走上爭霸的序幕。劉備和諸葛亮從荊州開始,聯合東吳的孫權,打敗南下的曹操,平定荊州四郡。接著從東吳手中借來南郡,開始有立足之基。接下來,又開始圖謀益州,直到建安十九年(214年),才成功拿下益州。
  • 劉備該不該自稱漢中王,如何看待名實與得失
    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爭奪戰中擊敗了曹操,完全佔領了漢中地區,緊接著,劉備又派兵攻打漢中東部的上庸地區,並且很快攻佔了上庸三郡,此時劉備的事業已達到了頂峰,包括諸葛亮在內的蜀國高層普遍對形勢估計過於樂觀,於是在大家的擁戴下,在這一年的七月,劉備在漢中稱王。
  • 劉備稱王的勸告書中,諸葛亮居然名列第五,這是什麼操作?
    眾所周知,劉備是個雄心壯志的人,他以前一門心思想要求得發展,想要和平發展,所以一直把漢獻帝放在自己的前面。但是等後來他的力量已經強大起來,並有了自己的班底之後,不久就開始進位漢中王,甚至成為漢中王。歷史曾一度令三國迷興奮不已,但在興奮之餘,我們也會發現一些疑問,比如歷史上關於劉備稱王的勸進表,就是其中一例。既然頂梁柱和我們心目中的大漢第一戰將,居然排在第五和第六,那麼問題就來了,這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呢?照此看來,劉備政權的頂梁柱自然是諸葛亮,而蜀漢政權的第一戰將,那自然是關羽。
  • 漢中之戰,曹操並未明顯落敗,為何主動退出,將漢中讓給劉備呢?
    參戰雙方都是名將盡出,劉備方領兵大將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將領,曹操一方的將領有夏侯淵、曹休、曹真、張郃、徐晃、郭淮等將,堪稱歷史的全明星陣容啊!一般認為漢中之戰發生的時間為公元217年,劉備率軍進入漢中,張飛、馬超等將率軍攻打武都開始。但是其實漢中之戰的序幕,應該是公元215年,張郃率軍進行巴西郡,張飛率軍反擊張郃,在瓦口關大破張郃開始的,這算是漢中之戰的前奏了。
  • 被曹操視為「雞肋」的漢中:漢中之戰中曹操真正的損失是什麼
    漢中之戰,劉備取得了勝利,緊接著就稱王了。看起來,曹操不僅丟掉了大片的土地,還成全了一個強大的對手,似乎這損失無法衡量的。
  • 「劉備攻克河南洛陽…在湖北仙桃自稱漢中王」,有些歷史書會讓人看出眼淚!
    一個在大西南的成都平原,一個在華北的中原大地,就算給劉備配上現代化裝備,他也不可能打完河南洛陽馬上圍攻四川成都。 龐統便死於攻打雒城的戰鬥中,他的埋葬之地取名為落鳳坡。 龐統死後,劉備調整力量部署,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留關羽守荊州。
  • 曹操漢中之戰最大的損失是什麼
    曹操漢中之戰最大的損失是什麼漢中之戰,劉備取得了勝利,緊接著就稱王了。看起來,曹操不僅丟掉了大片的土地,還成全了一個強大的對手,似乎這損失無法衡量的。不過,劉備接過的是一個空虛的漢中,既不能當做進攻中原的穩固基地,還因為養軍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再加上曹操把漢中當成「雞肋」,似乎曹操所失並不是很大。
  • 漢中之戰,為何實力強大的曹操,卻敗給了立足未穩的劉備?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從陽平關,南渡沔水,於定軍山紮營,夏侯淵率軍來搶定軍山。夏侯淵戰死後,漢中曹軍驚慌失措,郭淮、杜襲等推舉張郃暫時統領漢中諸軍,以安眾心。張郃率軍駐守陽平關。同年三月,曹操帶領大軍抵達漢中地界,進駐陽平關。劉備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來支援,楊洪以漢中是益州咽喉,家門之禍、存亡之機,勸諫諸葛亮在這種時分應該竭盡全力,支持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
  • 漢中之戰夏侯淵戰死,那麼劉備死了哪些武將?說出來真丟臉
    漢中之戰也是三國歷史上一場大仗,然而史書上卻對漢中之戰輕描淡寫,《三國演義》對漢中之戰描寫的不是多精彩,不像赤壁之戰,用了八篇來描寫整個戰爭的場景,但是漢中之戰持續了2年多的時候,還是讓人回味無窮。為了打好這場仗,劉備和曹操都派出了最豪華的陣容。
  • 第六十九回 漢中之戰(下)
    戰後劉備在視察趙雲的營寨後,感嘆道「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全軍上下士氣高漲,通宵作樂飲宴。當日在長坂坡,趙雲到底殺了幾進幾出,沒有明確記錄,這次可真的是幾進幾出了。此後蜀軍皆稱趙云為「虎威將軍」。對於曹操這邊,除了士氣受損以外,更大的影響讓曹操意識的自己的糧道處在危險之中。當初在官渡之戰,靠一把火取得勝利的他,怎麼會不知道戰爭的結果並不取決於人數多寡,而取決於後勤保障。
  • 漢中之戰中,曹操一方夏侯淵陣亡,那麼劉備損失了多少武將?
    在三國時期,漢中之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戰役一樣,都對漢末三國的歷史走向起到了重要影響。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因為戰爭持續時間相對較久,加上爭奪的是漢中這一戰略要地,所以,劉備和曹操都投入了眾多名將。
  • 劉備和曹操為什麼拼命爭奪漢中?
    不過,還沒等劉備喘口氣,接連又發生了兩場令其措不及防的戰役。東吳孫權得知劉備佔據益州後,向劉備索要荊州。在遭到劉備的拒絕後,孫權命魯肅、呂蒙等人率部進軍荊州,蜀吳之間的第一次荊州之戰就此爆發。    雖然雙方在這一次戰役劍拔弩張,劉備還親自率領五萬大軍進駐公安,但雙方的實際戰鬥規模並不大,雙方很快便達成了協議。
  • 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為何要破格提拔魏延?諸葛亮張飛永遠搞不懂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劉備在生平做了一個最重要的決定,那便是在漢中之戰勝利之後,劉備破格提拔了之前被諸葛亮怒罵為反賊,腦後長有反骨的魏延!要知道劉備在漢中打了勝仗,此時正是蜀漢人才鼎盛之時,劉備為什麼要破格提拔魏延呢?估計劉備真正的用心,諸葛亮,張飛永遠都搞不懂!
  • 上表漢帝勸劉備稱漢中王的表文中,為何關羽位列第六,表中還有誰
    劉備在稱漢中王之前,一直是以大漢左將軍、宜城亭侯自居,雖然當時正處亂世,在沒有新的政權出來之前,無論是劉備,還是曹操,或者是孫權,都是漢朝之下的臣子,劉備雖然出身漢室後裔,但是稱漢中王同樣必須到漢朝廷的批准。
  • 第五十二戰:漢中會戰(4)曹操拔諸將,劉備下漢川
    曹操此時是什麼想法了呢?他其實已經不想要漢中了,他此時已經在布置拆遷專家張既去拆遷武都的氐族人了,不能將來讓劉備利用到這股少數民族力量。(太祖將拔漢中守,恐劉備北取武都氐以逼關中,問既。既曰:「可勸使北出就谷以避賊,前至者厚其寵賞,則先者知利,後必慕之。
  • 曹操調集重兵,運送數千萬袋糧食去漢中打劉備,為何沒打就撤了
    這樣一來,打下益州,消滅劉備,就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了。一旦消滅了劉備,三國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再要對付孫權,也不困難了。如果是這樣,那麼曹操有生之年,可能就完成統一大業了。(漢中之戰)曹操當年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對漢中之戰極為重視,不但派出了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精兵強將前往與劉備對壘,還運送了「數千萬囊」糧食囤積在北山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