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自封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2021-02-13 魁哥說歷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你爭我奪,最後魏蜀吳三分天下。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一統中國北方,可謂是一頭獨大。公元216年,曹操凌駕百官之上,稱魏王,離皇位只一步之遙。劉備作為曹操的頭號敵人,自然不甘示弱,於公元219年在群臣的勸進下自立漢中王。而此時孫權尚未稱王,所以天下只有曹操的魏王,與劉備的漢中王。

既然劉備已經是坐擁荊益二州的強大諸侯,為何不順勢做「蜀王」而自封為漢中王呢?其實如果換做是你,也不會稱蜀王,劉備稱漢中王才是最佳選擇。這是為何呢?

首先,劉備自從起兵開始,就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雖然前期顛沛流離,幾乎無容身之地。但始終不屈不撓,堅持自己的信念,以仁義博得天下人心。所以劉備一直以曹操為頭號敵人,自從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幾經周折,終於有實力與曹操一較高下。

然而漢中之戰,正是決定劉備霸業能否成功之戰。因為在漢中之戰前,劉備集團一直被曹操追著打,劉備先投劉表,又聯合孫權,幾乎沒有獨自取勝曹操的時候。而漢中之戰卻是劉備拼上老本,畢其功於一役的一戰,勝了劉備成就霸業,敗了連西川都坐不穩了。

《三國志》: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慮?」

公元218年,劉備奪西川後,開始向漢中進兵。命吳蘭、雷同等人先後進軍,可惜都被曹軍所擊敗。直到公元219年,劉備接受法正的建議,主動放棄陽平關,渡過沔水,駐紮在定軍山,最終,黃忠於定軍山之戰陣斬夏侯淵,魏軍被迫撤退。曹操得知夏侯淵戰死,漢中戰局不穩,拍案大怒,盡起大軍進軍漢中。可是劉備已經做好了準備,以逸待勞,劉備說道:「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趙雲在漢水之戰中擊敗了曹操,曹操也無奈地稱漢中為「雞肋」,所以不得不退出了漢中。

雖然漢中之戰,劉備已經山窮水盡,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但好事多磨,漢中之戰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有著重要意義。漢中之戰極大鼓舞了劉備集團,振奮人心,因為得漢中,退可固守要害,保全益州,進可進軍雍涼,乃至興復漢室。也就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意思。而劉備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必然要向天下表明自己進取天下,興復漢室的決心。劉備此時在群臣的建議下進位「漢中王」也是理所應當。

而如果進位為「蜀王」,那意義就不一樣了。蜀代表的是成都,偏安之地,會讓手下人覺得劉備只是一個自守之輩,奪戰漢中只是為了保護成都罷了,一個沒有進取心的主公是沒有出頭之日的。

其次,劉備見人就說自己是漢室後裔,中山靖王之後,根紅苗正的皇族。再加上漢獻帝認的皇叔,更加讓天下人認為復興漢室的必是此人。而劉備又以漢高祖劉邦為榜樣,劉邦曾被項羽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劉備既然得到了漢中,以必定會向劉邦學習,以漢中為跳板進取中原。

當然劉備攻佔漢中時漢獻帝還在許昌,所以劉備不可能向劉邦一樣稱「漢王」,那樣至漢獻帝於何地,漢中既有漢王中的「漢」字,又可以證明自己進取天下的決心,所以進位為「漢中王」再合適不過了。不但可以向天下展示自己的正統性,又可以告訴世人乃至曹操,我劉備一定會向高祖一樣,一統中華復興漢室。

最後,劉備以前只能算一個二流軍閥,在張松、法正等人的帶領下,才得以發展壯大。坐擁荊州,益州二地。而劉備在攻打漢中時,所倚仗的除了張飛,趙雲,諸葛亮幾人外,其他的都是益州本地人,也就是蜀人。

蜀國人自然不想劉備只統治自己,偏安一隅。所以進位漢中王,可大結蜀人之心,認為自己支持的主公,是一個以一統天下為己任的好老闆,而不是只想著統治蜀中。蜀人聽說劉備進位漢中王,一定會大力支持劉備集團,而不是人人自危,遠離劉備。

綜上,劉備為了紀念漢中之戰所取得的重大勝利,為了爭取天下士人之心,為了安定蜀人只能進位漢中王,而不是專指西川的蜀王。當然這也表現出劉備過人的眼光:得蜀地,稱漢中,取天下!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志》。

相關焦點

  • 三國時,劉備的政權被稱為蜀國,為何他自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公元219年,持續了兩年的「漢中之戰」告一段落,三分天下的劉備自稱為「漢中王」。對於劉備的這個稱號,駱駝一直有一個疑問,我們熟知的三國,一般都被叫做魏國、吳國、和蜀國,那麼為何劉備不自稱「蜀王」,而要自稱為「漢中王」呢?
  • 劉備和劉邦差距在哪?都是漢中王,為何劉邦統一天下,劉備卻不能
    ,流離不定,有著強大的對手(項羽曹操),卻多次以弱勝強擊敗他們,同時以蜀地作為地盤,初為漢中王,最終成功登基稱帝,只不過結局不同的是,劉邦統一了天下,而劉備到死只有蜀地,他們二人差距在哪?為何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卻不能,就讓我們好好的分析分析,誕生於亂世的兩人,都算得上是當時最為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兩人面對的局面是不同的。首先是競爭天下的對手。
  • 劉備稱漢中王之後,為什麼沒有替諸葛亮加官進爵,原因很簡單
    劉備的仗也是越打越精彩,地盤也越來越大。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意圖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這場戰爭打了差不多3年多,最終劉備取勝,成功的奪取漢中,同年8月份,劉備在大臣的眾薦下,成功登上漢中王。
  • 劉備自立漢中王,向漢獻帝上表的名單中,諸葛亮為何僅位列第五?
    他又率軍出徵漢中,先是殺了守將夏侯淵,接著又逼退了曹操大軍,漢中也成了劉備的囊中之物。曹軍頹勢,上庸也隨之投降,成了劉備的地盤。此時的劉備,達到了事業的巔峰,自然而然地就想在地位上也更上一層樓。曹操早在三年前的216年已經獲封魏王。現在劉備還擊敗了曹操,自然不能比曹操差了。於是乎,劉備就想效仿當年漢高祖劉邦,稱「漢中王」。
  • 為何劉備建立的國家叫蜀漢?這是正經稱謂,還是十足蔑稱?
    「蜀漢」不僅不是蔑稱,反而是最適合這個由劉備建立、歷經劉備、劉禪兩代皇帝的政權的稱呼。所謂「蜀」,我們知道指的就是蜀地,在漢末就是指的益州。而蜀漢政權從它於公元221年建立開始,其實際控制地區其實也就只有一個益州(荊州早就在兩年前丟了)。
  • 上表漢獻帝加封劉備為「漢中王」名單中,關羽為何排不進前五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備打跑了曹操佔據了漢中,此時劉備總算有了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擁有了荊州、益州、漢中等地。群臣彈冠相慶,上表劉備稱「漢中王」。劉備也明白臣子們的心思,他當了漢中王,臣子們也會官升一級,不過劉備看破沒說破。
  • 上表漢帝勸劉備稱漢中王的表文中,為何關羽位列第六,表中還有誰
    劉備在稱漢中王之前,一直是以大漢左將軍、宜城亭侯自居,雖然當時正處亂世,在沒有新的政權出來之前,無論是劉備,還是曹操,或者是孫權,都是漢朝之下的臣子,劉備雖然出身漢室後裔,但是稱漢中王同樣必須到漢朝廷的批准。
  • 三國:漢中之戰後,劉備進位漢中王,他稱王的法理依據是什麼呢?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佔據荊州、益州、漢中等地之後進位漢中王,他是先稱王,然後才上書漢獻帝求獲認可,這也是當時的軍閥們慣用的伎倆,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和名義上的朝廷備案。劉備稱王就意味著自立一國,當然需要有合法的法理依據來證明這個王是代表正義的,還需要把稱王的原因和理由布告天下。這些相關的法理依據(自吹的)在群臣勸諫劉備稱王的上書中,以及劉備稱王后給漢獻帝的上書中都有明白地表示。
  • 劉備養子劉封不救關羽的真實原因:心態決定命運
    現在我們就能理解為何劉備能收養羅侯之子了,劉備在荊州勢單力薄,他要動用一切手段拉攏政治力量、獲得政治資本,而收養義子也是手段之一。三國時期這種現象也比較多,比如呂布是董卓的養子,曹真是曹操的養子。成為劉備的養子後,劉封的人生從此改變。跟隨養父東奔西討,定荊州,入蜀攻打劉璋;後又溯流西上進攻益州,益州拿下後又北上攻打漢中。
  • 【三國夜話】劉璋為何執意讓劉備入蜀,難道不怕引狼入室?
    後劉璋部下趙韙勾結蜀地大族叛亂,劉璋居然馳入成都,與東州人並肩作戰,而平定叛亂。再後來劉璋從事王累以死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入蜀,劉璋拒不採納。不知道王累最後是死沒有死,從以死諫來看,王累多數是死了。劉璋殺張魯母弟和漠視王累,這時候劉璋的寬柔哪裡去了?因此從以上事例來看,劉璋親身經歷過叛亂戰火,至少見過兵戈。
  • 劉備進位漢中王,到底有什麼依據?史書上的記載很尷尬
    公元219年,劉備擊退曹操,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隨後,在馬超等人的勸進之下,劉備進位漢中王。
  • 曹操調集重兵,運送數千萬袋糧食去漢中打劉備,為何沒打就撤了
    曹操在漢中之戰中的表現,是很讓人不理解的。曹操當然知道漢中非常重要。漢中是進入蜀地的咽喉,只要佔領了漢中,掐住了這個咽喉,就基本上拿住了蜀地的命脈。拿住了蜀地的命脈,劉備就不可能在蜀地站住腳跟。他撤退不戰,其結果就是把漢中丟給了劉備,造成劉備佔據漢中,並在漢中稱王,從而確保了蜀地的安全,也宣告曹操從此再也不能拿下蜀地,三國形勢因此形成。我認為,曹操親自到漢中,其實並不是來督戰的,而是來判斷戰爭形勢的。曹操當然知道漢中非常重要,拿下漢中,對於他的意義十分深遠。
  • 劉備和曹操為什麼拼命爭奪漢中?
    不過,還沒等劉備喘口氣,接連又發生了兩場令其措不及防的戰役。東吳孫權得知劉備佔據益州後,向劉備索要荊州。在遭到劉備的拒絕後,孫權命魯肅、呂蒙等人率部進軍荊州,蜀吳之間的第一次荊州之戰就此爆發。    雖然雙方在這一次戰役劍拔弩張,劉備還親自率領五萬大軍進駐公安,但雙方的實際戰鬥規模並不大,雙方很快便達成了協議。
  • 劉備該不該自稱漢中王,如何看待名實與得失
    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爭奪戰中擊敗了曹操,完全佔領了漢中地區,緊接著,劉備又派兵攻打漢中東部的上庸地區,並且很快攻佔了上庸三郡,此時劉備的事業已達到了頂峰,包括諸葛亮在內的蜀國高層普遍對形勢估計過於樂觀,於是在大家的擁戴下,在這一年的七月,劉備在漢中稱王。
  • 「劉備攻克河南洛陽…在湖北仙桃自稱漢中王」,有些歷史書會讓人看出眼淚!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魏延隨劉備攻克重鎮雒(luò)城(今址河南洛陽),並與諸葛亮、張飛等人一起包圍成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在沔(miǎn)陽(今湖北仙桃市)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
  • 漢中之戰,曹操並未明顯落敗,為何主動退出,將漢中讓給劉備呢?
    參戰雙方都是名將盡出,劉備方領兵大將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將領,曹操一方的將領有夏侯淵、曹休、曹真、張郃、徐晃、郭淮等將,堪稱歷史的全明星陣容啊!一般認為漢中之戰發生的時間為公元217年,劉備率軍進入漢中,張飛、馬超等將率軍攻打武都開始。但是其實漢中之戰的序幕,應該是公元215年,張郃率軍進行巴西郡,張飛率軍反擊張郃,在瓦口關大破張郃開始的,這算是漢中之戰的前奏了。
  • 劉備入蜀時,這三人背叛劉璋勾結劉備,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自赤壁之戰後,劉備領有荊州,為實現諸葛亮在《隆中對》跨有荊、益的計劃,已有意圖進攻益州。此時劉璋受制於據守漢中的張魯,又有強大的曹操意圖攻取漢中,對蜀地構成威脅,張松於是勸劉璋歡迎劉備入蜀,以增強實力自保。在張松等人的勸說之下,劉璋於是請劉備入蜀。公元211年,劉備入蜀後初期與劉璋關係良好,劉璋更將士兵派給劉備,並讓他進攻張魯。但是,劉備到了葭萌一帶後就不再前進。
  • 劉璋邀請劉備入蜀,有三人明確反對,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此時劉璋受制於據守漢中的張魯,又有強大的曹操意圖攻取漢中,對蜀地構成威脅,張松於是勸劉璋歡迎劉備入蜀,以增強實力自保。在張松等人的勸說之下,劉璋於是請劉備入蜀。公元211年,劉備入蜀後初期與劉璋關係良好,劉璋更將士兵派給劉備,並讓他進攻張魯。但是,劉備到了葭萌後就不再前進。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並發動戰爭,這就是益州之戰。
  • 「前有王、句,後有張、廖」,聊一聊蜀漢中後期的名將
    畢竟他們跟隨劉備創業的事跡太著名了,又有小說家為其增飾、渲染。然而"五虎上將"只活躍於東漢末年時期到蜀漢初期,最晚去世的趙雲,也是在蜀漢建興七年(即公元229年,一說建興六年),距離蜀漢滅亡還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在蜀漢中後期,同樣有一些名將,不過相比於"五虎上將"來說知名度顯然不能同日而語。在蜀漢有一句流行語"前有王、句,後有張、廖",就是指蜀漢中後期的四個名將:王平、句扶、張翼、廖化。
  • 劉備稱帝後,給張飛馬超黃忠封侯了,為何不肯給關羽趙雲封侯
    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是劉備手下的5位大將,為何劉備稱帝後,將張飛馬超黃忠封侯了,卻不給關羽、趙雲封侯。同樣是功勳卓著的將領,為何劉備要厚此薄彼,不給關羽、趙雲封侯?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也就是漢朝皇室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