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你爭我奪,最後魏蜀吳三分天下。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一統中國北方,可謂是一頭獨大。公元216年,曹操凌駕百官之上,稱魏王,離皇位只一步之遙。劉備作為曹操的頭號敵人,自然不甘示弱,於公元219年在群臣的勸進下自立漢中王。而此時孫權尚未稱王,所以天下只有曹操的魏王,與劉備的漢中王。
既然劉備已經是坐擁荊益二州的強大諸侯,為何不順勢做「蜀王」而自封為漢中王呢?其實如果換做是你,也不會稱蜀王,劉備稱漢中王才是最佳選擇。這是為何呢?
首先,劉備自從起兵開始,就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雖然前期顛沛流離,幾乎無容身之地。但始終不屈不撓,堅持自己的信念,以仁義博得天下人心。所以劉備一直以曹操為頭號敵人,自從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幾經周折,終於有實力與曹操一較高下。
然而漢中之戰,正是決定劉備霸業能否成功之戰。因為在漢中之戰前,劉備集團一直被曹操追著打,劉備先投劉表,又聯合孫權,幾乎沒有獨自取勝曹操的時候。而漢中之戰卻是劉備拼上老本,畢其功於一役的一戰,勝了劉備成就霸業,敗了連西川都坐不穩了。
《三國志》: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慮?」
公元218年,劉備奪西川後,開始向漢中進兵。命吳蘭、雷同等人先後進軍,可惜都被曹軍所擊敗。直到公元219年,劉備接受法正的建議,主動放棄陽平關,渡過沔水,駐紮在定軍山,最終,黃忠於定軍山之戰陣斬夏侯淵,魏軍被迫撤退。曹操得知夏侯淵戰死,漢中戰局不穩,拍案大怒,盡起大軍進軍漢中。可是劉備已經做好了準備,以逸待勞,劉備說道:「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趙雲在漢水之戰中擊敗了曹操,曹操也無奈地稱漢中為「雞肋」,所以不得不退出了漢中。
雖然漢中之戰,劉備已經山窮水盡,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但好事多磨,漢中之戰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有著重要意義。漢中之戰極大鼓舞了劉備集團,振奮人心,因為得漢中,退可固守要害,保全益州,進可進軍雍涼,乃至興復漢室。也就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意思。而劉備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必然要向天下表明自己進取天下,興復漢室的決心。劉備此時在群臣的建議下進位「漢中王」也是理所應當。
而如果進位為「蜀王」,那意義就不一樣了。蜀代表的是成都,偏安之地,會讓手下人覺得劉備只是一個自守之輩,奪戰漢中只是為了保護成都罷了,一個沒有進取心的主公是沒有出頭之日的。
其次,劉備見人就說自己是漢室後裔,中山靖王之後,根紅苗正的皇族。再加上漢獻帝認的皇叔,更加讓天下人認為復興漢室的必是此人。而劉備又以漢高祖劉邦為榜樣,劉邦曾被項羽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劉備既然得到了漢中,以必定會向劉邦學習,以漢中為跳板進取中原。
當然劉備攻佔漢中時漢獻帝還在許昌,所以劉備不可能向劉邦一樣稱「漢王」,那樣至漢獻帝於何地,漢中既有漢王中的「漢」字,又可以證明自己進取天下的決心,所以進位為「漢中王」再合適不過了。不但可以向天下展示自己的正統性,又可以告訴世人乃至曹操,我劉備一定會向高祖一樣,一統中華復興漢室。
最後,劉備以前只能算一個二流軍閥,在張松、法正等人的帶領下,才得以發展壯大。坐擁荊州,益州二地。而劉備在攻打漢中時,所倚仗的除了張飛,趙雲,諸葛亮幾人外,其他的都是益州本地人,也就是蜀人。
蜀國人自然不想劉備只統治自己,偏安一隅。所以進位漢中王,可大結蜀人之心,認為自己支持的主公,是一個以一統天下為己任的好老闆,而不是只想著統治蜀中。蜀人聽說劉備進位漢中王,一定會大力支持劉備集團,而不是人人自危,遠離劉備。
綜上,劉備為了紀念漢中之戰所取得的重大勝利,為了爭取天下士人之心,為了安定蜀人只能進位漢中王,而不是專指西川的蜀王。當然這也表現出劉備過人的眼光:得蜀地,稱漢中,取天下!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