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表漢帝勸劉備稱漢中王的表文中,為何關羽位列第六,表中還有誰

2021-02-08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在稱漢中王之前,一直是以大漢左將軍、宜城亭侯自居,雖然當時正處亂世,在沒有新的政權出來之前,無論是劉備,還是曹操,或者是孫權,都是漢朝之下的臣子,劉備雖然出身漢室後裔,但是稱漢中王同樣必須到漢朝廷的批准。

正常情況下,除非只有皇帝授予,否則普天之下任何臣子都不可以以下犯上向皇帝上勸進表說自己要稱王,這在和平時期就是謀逆與叛亂,但在那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亂世,曹操自己都稱王了,無論漢獻帝或者曹操是否同意劉備稱漢中王,其實都不能阻止劉備稱王,這就是劉備的私自行為,而上表給漢獻帝的那份《漢中王勸進表》,只不過是例行程序而已。

劉備稱漢中王

這份上表給漢獻帝的表文,不僅向漢朝廷說明了劉備稱漢中王的迫切原因,而且有多達120人的劉備手下簽名共舉,這120個人都是劉備的手下,只有劉備稱漢中王,劉備政權的每個成員才能直接享受由此帶來的政治利益,而在《漢中王勸進表》中排名前十一的人分別是:

馬超、許靖、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賴恭、法正、李嚴。

說幾個我們比較熟悉的人,馬超排第一,諸葛亮排在第五,關羽排在第六,張飛排在第七,黃忠排在第八,法正排在第十,李嚴排在第十一,總有人糾結這樣的排名,那麼為什麼要這麼排名?有講究嗎?

群臣上表劉備稱王

還真有講究。

為什麼馬超排第一?因為馬超是正兒八經的漢臣,只是他投靠了劉備,在沒投靠劉備之前,馬超其實與劉備是平等的地位,劉備是左將軍、宜城亭侯,馬超是偏將軍、都亭侯,劉備的左將軍是曹操上表漢獻帝封的,馬超的偏將軍同樣是曹操上表漢獻帝封的,雖然在官職上劉備的左將軍大於馬超的偏將軍,但是實際上地位是相等的。

所以馬超排第一的原因是:馬超與劉備一樣都是漢臣,這個含金量是當時劉備手下最高的,而且與劉備地位相當,雖然馬超曾經自己封自己為徵西將軍,這個徵西將軍是沒人承認的,含金量不高,馬超的漢臣身份是最尊貴的,所以勸進表中,漢臣排在前面,而劉備手下只有馬超一個漢臣,再加上馬超之前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投靠劉備之後,劉備封馬超為平西將軍,這個平西將軍是雜號將軍,而且是劉備左將軍府中的屬官,劉備當時自己才是個左將軍,所以封官有限制的。

馬超

為什麼諸葛亮排第五,不如許靖、龐羲、射援三人?

前面講了與劉備平等地位的漢臣應該排在前面,這個最有含金量,漢臣排完了之後,就開始排劉備左將軍府的官吏了,因為劉備的左將軍是開府的,這些左將軍府屬吏是直接歸屬劉備的,相當於一個小小的朝廷一樣,以劉備為首,所以左將軍府中的官員就應該按職務、資歷、名聲來作一個排名。

許靖是東漢末年的名士,名聲很大,許靖與他的族弟許邵創辦了一個半官方性質,點評天下名人的機構叫月旦評,一旦有人被他倆的月旦評給予正面的評價,那這個人就會馬上做官,或者官運亨通,這個放在今天相當於中央電視臺一樣有權威,所以許靖很有名聲,當時他是劉備左將軍府的長史兼鎮軍將軍,相當於劉備左將軍府的秘書長兼三品鎮軍將軍,算是除劉備之外的最高官職了,雖然許靖的職務是虛職,但按官職高低就是他最高,所以許靖排在漢臣之後的第一位,也就是上進表中的第二位。

諸葛亮

龐羲是劉備左將軍府司馬,也就是劉備左將軍府負責軍事的最高長官,同時龐羲還是託孤重臣、東州集團士族領袖,德高望重,同時又是劉備極力拉攏的人,所以排第三。

射援是劉備左將軍府議曹從事中郎將、軍議中郎將,差不多就是劉備左將軍府掌管言職、議論的最高官職了,所以排第四。

諸葛亮當時的官職是軍師中郎將,職責主要是負責劉備的內政與後勤,差不多就是劉備的後勤大總管,軍師中郎將這只是一個過渡性的官職,實際上劉備左將軍府中的工作是由諸葛亮主政,許靖、龐羲、射援三人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而諸葛亮卻是實際意義大於象徵意義,所以當德高望重的老臣排完了之後,就輪到了實際主持工作的諸葛亮,所以諸葛亮排第五。

關羽和張飛

諸葛亮後面是關羽,為何關羽排在第六呢?

因為諸葛亮之後,開始劉備左將軍府下屬的將軍職務的人了,比如關羽是蕩寇將軍,張飛是徵虜將軍,黃忠是徵西將軍,賴恭是鎮遠將軍,法正是揚武將軍,李嚴是興業將軍,這些全部是將軍官職,一般來說,無論是朝廷還是開府,文官職務高於武將職務,所以文官排在武將前面,所以諸葛亮在一眾武將前面。

而關羽當時作為劉備手下唯一的名將,為劉備鎮守荊州三郡之地,這也是劉備除了益州之外,唯一的一塊地盤,不僅戰略地位重要,而且還是劉備的發家之地和龍脈之地,劉備一生的理想都要靠荊州來實現,荊州是劉備最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不亞於益州,而荊州鎮守的人是關羽,所以關羽其實是劉備手下的武將之首,是任何武將都無法超越的,所以關羽排在諸葛亮之後。

劉備

關羽之後肯定就是張飛,這個幾乎是固定的,張飛之後是黃忠,因為黃忠立下的功勞很大,就是斬殺夏侯淵,黃忠之後是賴恭,這個名字有點陌生,這個人原來是劉表手下,後來任交州刺史,投靠劉備後,因為名聲大,資質老,所以排在黃忠之後,法正之前。賴恭之後就是劉備很喜歡的法正,法正之後是李嚴。法正和李嚴排在關羽、張飛、黃忠、賴恭之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法正和李嚴是東州士人,而關羽、張飛、黃忠、賴恭不是元老派就是荊州派,理應排在東州派前面。

相關焦點

  • 劉備自立漢中王,向漢獻帝上表的名單中,諸葛亮為何僅位列第五?
    他又率軍出徵漢中,先是殺了守將夏侯淵,接著又逼退了曹操大軍,漢中也成了劉備的囊中之物。曹軍頹勢,上庸也隨之投降,成了劉備的地盤。此時的劉備,達到了事業的巔峰,自然而然地就想在地位上也更上一層樓。曹操早在三年前的216年已經獲封魏王。現在劉備還擊敗了曹操,自然不能比曹操差了。於是乎,劉備就想效仿當年漢高祖劉邦,稱「漢中王」。
  • 劉備進位漢中王,上表漢獻帝的名單中,關羽為什麼排不進前五
    大家都知道,關羽是劉備的義弟,二人可以說是情同手足,但是在劉備上表漢獻帝自己稱漢中王的名單當中,關羽卻僅僅排在第六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關羽沒辦法排進前五名,他前面都有誰呢?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隱情呢?接下來就從正史為範本,來了解一下這其中的原因。首先先來介紹一下劉備上表的原因。
  • 上表漢獻帝加封劉備為「漢中王」名單中,關羽為何排不進前五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備打跑了曹操佔據了漢中,此時劉備總算有了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擁有了荊州、益州、漢中等地。群臣彈冠相慶,上表劉備稱「漢中王」。劉備也明白臣子們的心思,他當了漢中王,臣子們也會官升一級,不過劉備看破沒說破。
  • 劉備進位漢中王,到底有什麼依據?史書上的記載很尷尬
    其意思很明顯,劉備進位漢中王,其實是為了更好的團結力量,興復漢室。而劉備的理由更是露骨,他直接以周朝為例,稱周王室衰微之後,全仰仗在晉、鄭等同姓諸侯國的輔佐才得以中興,而西漢也是依靠同姓諸侯的力量才得以剿滅諸呂,保穩社稷。如今漢室衰微,宗室子弟凋零,皇族中根本沒有拿得出手的諸侯,那麼這時候自己進位漢中王,無疑可以效仿漢初劉姓諸侯一般,誅滅曹操,興復漢室。
  • 關羽是否和荀彧一樣忠於漢室,若他能活到劉備稱帝時,會反對嗎
    劉備、關羽、張飛同時,關羽因為斬殺顏良,被曹操上表朝廷,皇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關羽對這個爵位非常珍貴,一直用到死,還在用這個爵位,就算是劉備稱漢中王了,關羽也仍然以漢壽亭侯自居,說明關羽非常忠於漢室。關羽另外,從劉備稱漢中王關羽的態度來看,他壓根就不關心漢獻帝,更不關心漢室能不能復興,劉備在稱漢中王時,關羽是勸進人之一,排名在第六位,僅次於諸葛亮,關羽勸劉備稱漢中王的這個做法在當時的天下來看,就是一種大逆不道和對漢室的不敬
  • 劉備稱漢中王之後,為什麼沒有替諸葛亮加官進爵,原因很簡單
    劉備的仗也是越打越精彩,地盤也越來越大。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意圖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這場戰爭打了差不多3年多,最終劉備取勝,成功的奪取漢中,同年8月份,劉備在大臣的眾薦下,成功登上漢中王。
  • 關羽是忠於漢朝還是劉備,如漢獻帝未退之前劉備就稱帝他會怎樣?
    關羽會支持啊,不但不會支持,而且還會爭奪擁戴第一功!我這麼說是有史料依據的!看看劉備稱帝時候的群臣奏表怎麼說的吧。《三國志@先主傳》載劉備稱帝群臣奏表:「又前關羽圍樊、襄陽,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伏於淵泉,暉景燭耀,靈光徹天。......
  • 關羽敗走麥城時,曾經路過馬超封地,為何沒得到支援?
    要知道,此前劉備與曹操大戰於漢中,雖勝但付出了極大代價,再加上關羽的襄樊之戰,導致荊州兵力空虛,門戶洞開。劉備「借荊州」這麼多年,孫權一直念念不忘。要知道,如今劉備以荊州為跳板,取得益州,又取得漢中,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東吳政權。
  • 關羽壯志未酬,黃忠馬革裹屍
    關羽字雲長,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關羽一生的最後一站可謂壯志未酬。關羽最早追隨劉備,平黃巾、五關殺六將、誅顏良文丑可以說是功勳卓著,勇猛善戰。公元219年,在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後,關羽也展開了自己的北伐,這場戰役被稱之為襄樊之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
  • 劉備稱王的勸告書中,諸葛亮居然名列第五,這是什麼操作?
    歷史曾一度令三國迷興奮不已,但在興奮之餘,我們也會發現一些疑問,比如歷史上關於劉備稱王的勸進表,就是其中一例。既然頂梁柱和我們心目中的大漢第一戰將,居然排在第五和第六,那麼問題就來了,這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呢?照此看來,劉備政權的頂梁柱自然是諸葛亮,而蜀漢政權的第一戰將,那自然是關羽。
  • 三國時,劉備的政權被稱為蜀國,為何他自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公元219年,持續了兩年的「漢中之戰」告一段落,三分天下的劉備自稱為「漢中王」。對於劉備的這個稱號,駱駝一直有一個疑問,我們熟知的三國,一般都被叫做魏國、吳國、和蜀國,那麼為何劉備不自稱「蜀王」,而要自稱為「漢中王」呢?
  • 劉備為何自封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公元216年,曹操凌駕百官之上,稱魏王,離皇位只一步之遙。劉備作為曹操的頭號敵人,自然不甘示弱,於公元219年在群臣的勸進下自立漢中王。而此時孫權尚未稱王,所以天下只有曹操的魏王,與劉備的漢中王。既然劉備已經是坐擁荊益二州的強大諸侯,為何不順勢做「蜀王」而自封為漢中王呢?其實如果換做是你,也不會稱蜀王,劉備稱漢中王才是最佳選擇。這是為何呢?
  • 劉備稱王,關張馬黃被封正將,為什麼趙雲只是個雜號將軍?
    這時候蜀漢陣營中,馬超就是個象徵意義,趙雲相當於武將中的三號人物了。無論是功勞還是資歷,趙雲都配得上這樣的地位。但是在趙雲當上翊軍將軍之後,一直到劉備死,都再沒有升遷過。劉備自封漢中王時,大封功臣。武將有前後左右將軍,魏延升為漢中太守,封鎮遠將軍。似乎沒趙雲什麼事兒。
  • 他能巧言勸住關羽,為何會出言阻止劉備稱帝?難道劉備稱帝不對?
    公元219年,在漢中之戰得勝歸來的劉備經蜀中諸位大臣的推舉,最終晉位漢中王。在成為漢中王后,劉備對有功之臣大肆封賞,他將關羽封為前將軍,黃忠封為后將軍,馬超封為左將軍,張飛封為右將軍。由於當時關羽坐鎮荊州,於是劉備派費詩到荊州對關羽進行分封。
  • 劉備手下五虎上將,誰的年齡最小,誰活得最久,誰的官職最大?
    劉備攻打劉璋時,馬超投降劉備,與劉備軍合圍成都,漢中之戰後聯名上書尊劉備為漢中王。蜀漢建立後,馬超官至驃騎將軍、斄鄉侯。馬超一生相貌堂堂且武藝高強,但心計稍欠,以至被人利用,是劉備入主西川的功臣。5、黃忠字漢升,雖然位列五虎末尾,但是是因為黃忠已經70多歲了。年級的差距導致排名的靠後而已。當初與巔峰關羽在長沙大戰一百多個回合,不分勝負,可見黃忠的實力。
  • 劉備稱帝,如果關羽還活著他會支持嗎?一細節或能說明關羽的態度
    曹操稱公,就是違法了漢初皇室制定的規則(異性不能稱王)。荀彧這時候反對或許還有效果,以後反對會蒼白無力。當然荀彧這次反對沒成功,最後落得一個服毒自盡的下場。回過頭來再看看劉備自立漢中王,這其實是劉備向稱帝邁了一步,這時候獨守一方的關羽並沒有表達不滿和提出任何的反對意見。他對劉備封他前將軍也欣然接受。
  • 劉備還在西川苦戰,沒有支援的關羽,為何會孤軍北伐?
    本來劉備入川後直接向成都發動突襲,劉璋是沒有任何抵抗能力的,但是劉備卻顧念同為漢室宗親,想著慢慢吞併劉璋的勢力,結果他跟法正之間的密謀被劉璋發現,有了時間警戒,讓劉備進攻益州屢屢受挫,軍師中郎將龐統還因為失誤戰死。
  • 為何關羽寧願接受曹操封的漢壽亭侯,也不願接受劉備封的漢壽縣侯
    東漢末年,曹操曾上表天子(漢獻帝)為關羽請功,而天子也沒有吝嗇封賞,所以關羽得到了曹操給予他的漢壽亭侯爵位。後來關羽帶著兩位嫂子千裡尋兄,並最終回到了劉備身邊。而劉備在與曹操交戰於漢中並取勝後,也是在群臣的擁戴下自立為漢中王。
  • 「劉備攻克河南洛陽…在湖北仙桃自稱漢中王」,有些歷史書會讓人看出眼淚!
    一個在大西南的成都平原,一個在華北的中原大地,就算給劉備配上現代化裝備,他也不可能打完河南洛陽馬上圍攻四川成都。 龐統便死於攻打雒城的戰鬥中,他的埋葬之地取名為落鳳坡。 龐統死後,劉備調整力量部署,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留關羽守荊州。
  •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能救為何不救?六個字說明一切
    公元217年,即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劉備集團與曹操集團展開爭奪漢中的較量,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雙方都投入很大的兵力,進行了多次的戰鬥,歷時兩年的時間,最終以劉備集團的勝利告終。漢中之戰勝利之後 ,劉備佔據漢中,稱漢中王。劉備剛奪得漢中,孫權派兵進攻合肥,曹操兵力分散,荊州北部的樊城兵力薄弱,駐守荊州的大將關羽便趁機進攻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