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刊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散文閱讀慣性與詩詞文本誤讀(續二)
一般來說,散文的語言表達,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表達,風格雖然也會有文野雅俗之分,但結構大體是一致的。如作語法分析,則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都有一定的順序,都在它們該在的位置上,按部就班,有條不紊。
因此,散文語言表達的特點,可用一個字來概括,曰「順」。
而詩詞由於受到格律(押韻、聲律、對仗、句度等)的約束,有時雖無關格律,但為了追求某些特殊的審美效果,其語言表達往往會打破生活語言的常規,表現出種種不同於散文語言表達的語法變態。最常見的莫過於語詞順序的錯位,即語詞的不規則排列,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未必都在它們所該在的位置上。
詩詞中這種特殊的語言表達方式,如果也用一個字來概括,曰「拗」。
在一般閱讀中,比較起來,散文閱讀更近於大眾閱讀,詩詞閱讀則屬於小眾閱讀;散文閱讀總是生活的常態,詩詞閱讀則非生活的常態。「習」以為常,遂成其「慣」。沿著散文閱讀的慣性來讀詩詞,就好比日常在平坦的大路上走慣了,一旦外出旅遊,攀登陡峭的山崖,縱然小心翼翼,也難免會跌跟頭。
【個案三】辛棄疾《八聲甘州》(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託封侯事,歲晚田間。〇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漢開邊、功名萬裡,甚當時、健者也曾閒!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對這首詞下片開頭的「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等三句,胡云翼先生《宋詞選》注曰:「誰向桑麻杜曲三句——杜甫《曲江三章》: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這裡是隱括杜甫詩,說不要在杜曲種桑麻,要學李廣移住南山去射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282 頁)
這種解讀對嗎?
如果按照散文閱讀的習慣去讀這兩句,胡先生的解說似乎也有道理:詞人明明說「誰向桑麻杜曲」——誰要到杜曲去種桑麻?用的是反問句,表達的正是「不要在杜曲種桑麻」的意思。
他又說「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前一句說「不要」做什麼,後二句說「要」做什麼,這難道不是否定一種選擇,肯定另一種選擇麼?
然而,胡先生錯了。
要讀懂「誰向」三句,首先得讀懂杜甫的《曲江》詩;而要讀懂杜甫的《曲江》詩,則首先要搞清楚「杜曲」和「南山」的地理位置。
宋宋敏求《長安志》卷一一《縣》一《萬年》載:「少陵原,在縣南四十裡,南接終南。」又載:「終南山,在縣南五十裡。」同書卷一二《縣》二《長安》載:「南山,一名終南山。」又,宋程大昌《雍錄》卷七《地名》載:「杜曲在啟夏門外,向西即少陵原也。」
元駱天驤《類編長安志》卷九《勝遊》載:「杜甫常稱『杜曲諸生』、『少陵野老』,蓋少陵、杜曲相近故也。」據以上所引諸書,可知「杜曲」就在「南山」附近,所謂「移住南山邊」,就是搬家回「杜曲」的意思。
杜甫這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當時他約 41 歲,客居長安,窮愁潦倒。
詩的大意是說:不必問天了,我這輩子的歸宿,自己就能判定。在終南山附近的杜曲,有我的田園。我要搬到那裡去住,跟隨李廣進山打獵,看他射殺猛虎,這樣來度過晚年。
讀懂了杜詩,我們便可看出,辛詞「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云云,表示主觀意願的「要」字,出於配合特定句度以及調諧特定聲律的考慮,也沒有被放在它該在的語法位置上。
如果按照散文的語言表達習慣,用正常的語序來寫,這三句應該是「誰要向桑麻杜曲,短衣匹馬,移住南山」。
這裡並沒有「在杜曲種桑麻」與「學李廣移住南山去射獵」兩種選項,只有「要回杜曲種桑麻,移住南山,好追隨李廣,看其射虎」一種決斷。
這是針對友人「約同居山間」一事的回答。
但他寫得很藝術,沒有直截了當地說,而是曲折地借用杜詩來表達;也沒用陳述句,而是用提問的方式:「是誰想回歸『杜曲桑麻田』,『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呢?」
這問題並不要讀者回答,詞人自己也沒有回答。因為答案明擺著:從字面上說,是杜甫;從字面以外說,是約作者「同居山間」的友人,以及對此心有靈犀的詞人自身。
(註:李廣是西漢名將,杜甫、辛棄疾與他時代懸隔。南宋時,杜曲、終南山都在金人統治區,也非辛棄疾所能到。杜詩、辛詞皆系用典,並非寫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