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為明學校:高舉「科學」大旗 掀起一場基於腦科學的教育革命...

2021-01-17 網易新聞

核心導讀

改革,革故而鼎新也。縱觀人類歷史,時代巨輪滾滾,推動著我們推陳出新。剛剛過去的2017年,人工智慧的表現讓人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由此引發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將深刻影響我們每個人。這看似遙遠,卻是一個可以遇見的未來。

教育,不是面向過去,不是面向現在,而是面向未來。如今,未來已來,我們教育應該予以什麼樣的回應呢?

似乎,改革的時機已經到來。科創教育,於是成為了中國教育改革的熱詞。創客教育、stem教育接踵而至,讓我們應接不暇的同時,也在帶給我們思考:如何讓課程頂層設計既緊跟時代又不脫離校本實際?師資短缺問題如何解決?如何讓科創教育擺脫少數人狂歡的窘境……

基於這樣的思考,重慶市為明學校開始了科創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一扇引導學生通往科學殿堂的大門正在徐徐打開……

思考與行動一:如何改變傳統科技教育只針對部分學生的局面?

一場多數人的「狂歡」

11月17日,在重慶市為明學校校園科技節暨創新學院啟動儀式上,高二(1)班學生蘇曉潔緊攥著拳頭,和其他三名學生會幹部一起緩緩拉開紅色的幕布,為「為明青少年創新學院」揭牌。這標誌著學校科技創新教育步入了新的發展徵程。

改革的大幕已掀起,接下來如何開展實施則是所有學校都要面臨的一道難題。

事實上,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近年來,很多學校都在探索科創教育。花費不菲的資金引進了很多設施設備。但很多學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設備引入進來後,無法充分利用,很多創客空間都變得門可羅雀,成了擺設。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相對應的課程的體系來支撐。

在創新學院籌備階段,學校就注意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他們將科創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作為了創新學院籌建過程中的工作重點。但課程的頂層設計又面臨著新的問題——課程如何緊跟科技前沿,同時又符合校本實際。

校長陳玉明表示,中小學科創教育的關鍵是科創課程與文化課學科課程的深度融合問題。不能把科創教育完全獨立於學科教育之外,更不能不切實際的建設一個只供參觀而沒有實用價值的創客空間。要確立人人皆創客,科科有創客,時時處處可創客的觀念,建設一個符合本校實際且能真正發揮作用的創客空間。

在長期的思考後,學校找到了課程建設的路徑——基於腦科學,實現學科的深度融合。

作為項目的負責人,重慶市為明學校科研督導中心主任向琦介紹到,學校依託於北京師範大學腦科學研究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腦科學的教學研究和實踐,也取得了很多教學實踐成果。因此,學校構建的科創課程體系,由腦科學課程和創新課程兩大核心構成。腦科學課程分設能力測評、訓練課程,訓練課程通過活動、遊戲等方式展開;創新課程則分設無人機、3D列印、機器人、智能造物、小創客等7大類共11門課程。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課程的設計與開設,都以「腦科學課程」為綱領,其中訓練課程和創新課程亦有著「分項不分家」的聯繫,二者最終都服務於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反應力、記憶力、自控力、思維力五大核心能力。同時,每一門課程,都通過任務和項目驅動的方式,與基礎學科進行了深度的融合。

目前,該課程體系已進入首期實施階段,腦科學課程已寫入學校初一到高二年級所有「元培班」的課程表,成為必修課進行試點。創新課程則作為選修類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放,學生可在每周一至周四下午的綜合選修課時間,按照自己的意願自主選擇。

「今後,所有課程將會面向初一至高二全體學生開課,逐步成為一種常態化、全員化教育模式。」向琦說。科創教育之所以指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就是要改變過往科技教育只針對少數人的局面,讓科創教育變成多數人的「狂歡」,讓科創教育走向全員育人的新階段。

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活動課程化也是其中一大亮點。據了解,科技文化節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會有文化周、文化月等更多豐富的活動,學校還將與重慶市科技館、重慶市科協等單位合作,力圖將把科創教育打造成為明優質教育的一張新名片。

思考與行動二:如何破解科創教育師資短缺的難題?

加粗科創教育「生命線」

如果說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開頭難」,那麼,師資則是關乎這場教育改革成功的核心問題。

「學院開了、設備齊了,課程有了,如果沒有專業的老師上課,那不就成了空殼子?」 為此,在創新學院開設之初,學校建立了一隻由10名教師組成的教學隊伍。他們基本是學校現有的理綜教師、科學教師、信息技術教師。但是,根據如今的課程設置,這群老師依然無法馬上勝任新的教學工作。

科學技術的更新可謂日新月異,如果老師不能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便沒有資格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創教育工作者。而要時刻與科技前沿保持一致,老師的自我學習力便是核心所在。向琦表示:「科技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一名科創教育老師,就必須具備較強的課程開發能力。否則,就會誤人子弟。」

因此,學習能力成為了學校在組建和選撥老師時,重點考察的指標。「這群老師不僅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科研能力和自我學習力都很強,挑選他們,也顯示了學校打造科創教育品牌的決心。」向琦介紹到。在接下來的對外招聘中,學校將會從國家重點大學裡篩選優秀畢業生,學習力依然是最重要的考核依據。

如何學習,學習什麼?基於這樣的思考,在創新學院揭牌前半年,學校開始整合社會資源,整合了國內優秀的創客企業和機構,向他們「借用」資深的科創教育專家,對學校教師進行了集中的強化培訓。

學院不僅多次邀請北師大教授、腦科學課程主編薛貴等專家到學校對年輕教師進行培訓。還把老師們「送出去」到深圳等地知名創客機構進行學習。「擁有一支不斷成長的、富有活力的教師團隊,才能讓科創教育葆有生機,這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關鍵所在。」向琦如是說。

思考與行動三:如何改變育人模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最原生態的課堂生態

課程改革走到今天,經歷了關注教與學的階段,走過了解決教什麼,學什麼的課程構建的時期。如今,我們的課程改革已經走向了新的方向,即在前面兩個版本基礎上,聚焦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關注學生學習的狀態和全過程。

在重慶市為明學校創新學院的課堂上,老師們正試圖通過轉變教育教學的方式,還原最原生態的課堂生態,聚焦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到這一點,才真正觸及到了這場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

「孩子們,今天你們想用3D列印筆做什麼東西?」3D列印課上,老師彭曉鳳經常會問類似這樣很大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孩子們然後以小組的形式,開始大開腦洞。有的做自行車,有的做飛機,還有給奶奶做一副老花鏡……每一個主題和方向的確立,彭曉鳳都沒有幹涉。

而最終作品成型後,在評價的過程中,至於做得像不像,做得好不好,這些都不是評價的標準。老師們最看重的是學生的思維、意識以及動手動腦的能力訓練。彭曉鳳說,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就要在課堂給予大家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才能解放學生的思想。

創新學院執行院長杜峰表示,科創教育,有別於傳統的學科教學。課堂的邊界、學科的邊界在哪裡?如何進一步轉變教師觀念,打造自由的課堂文化,構建創新學習的生態系統是創新學院目前正在思考和實踐核心要務。

「看似簡單的3D列印,這裡面其實涉及到美術、數學、物理等學科的知識。」杜峰說,老師們常常以任務和項目驅動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完成一件作品,從而在過程中提升學習能力。

在這樣的課堂上,孩子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成效也開始展現。

在創新學院上課才2個月時間,下課之餘,學生江沛霖一直在設計一輛超級汽車——在天空可以飛翔、在陸地可以奔馳、在大海可以遨遊。他把家裡的電子玩具拆了個遍,把直升機的螺旋槳、船舶的發動機、車子的外殼等組裝在一起。最終,這輛模樣看起來有點奇怪的車,還是在陸地上成功地跑了起來,只是下水的那一刻,發動機冒了黑煙。

「具體的原因我還在繼續研究。」江沛霖說,到現在他還沒有解決「飛起來」的問題。儘管父母讓他上了其他的興趣班,但學校的科技課卻是他的最愛。

如同江沛霖的發明一樣,如今在為明學校,創新學院的門也才剛剛打開,但哪怕只是一條縫,透進來的陽光已經夠讓人激動和興奮了……

校長思想說>>>

讓科學的種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田裡生根、發芽

重慶為明學校校長 陳玉明

「回歸教育本真,對孩子一生負責。」一直是為明學校的核心理念。意即按照教育或者孩子成長的原本規律,通過其核心素養的培養形成,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而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已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而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為此,重慶為明學校一直很重視科技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在學校校園裡,有兩座雕像,是學校高高舉起的兩面大旗,一個是孔子,代表向善向美有尊嚴的人文精神,一個是愛因斯坦,代表的是求真求實無功利的科學精神,這兩種精神是學校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和世界眼光的現代人的根本,是培養為明學子核心素養的兩個關鍵支點,也是學校文化和教育實踐的靈魂。

而科學素養主要包括求真求實無功利的科學精神,勤奮刻苦、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科學思想,源於實驗、奇思妙想的科學方法。在中小學搞創客教育,重點是要通過一定的載體和課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體驗,手腦並用,大膽嘗試,從而培養他們的科技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和科創實踐能力等科學素養,為將來成為真正的創客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直以來,重慶市為明學校都積極引導孩子從小讓實踐成為習慣,用創新點亮未來,讓科學的種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田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重慶市為明學校的科創新源,最突出的是多年來學校一直堅持的大腦開發和訓練,做為培養創客的窗口和基地,既有現代的高大上課程,也有基本的科普課程。它有機整合現有的設施設備、課程資源和師資隊伍,繼而以創客空間為載體,探索不同於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按因人施教的原則,分類分層施實學生的自選課程,逐步地向普通課堂深度延伸,從而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原標題:重慶市為明學校:高舉「科學」大旗 掀起一場基於腦科學的教育革命)

本文來源:華龍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讓腦科學走進課堂,讓創新教育引領未來
    本次會議順應數智時代基礎教育改革創新需求和未來學校實驗區建設目標,將促使教育科學研究成果更好的轉化為教育教學推動力,更好地為一線教師和學生服務。閆利娟校長介紹了教育腦科學課程在曲江二小教育集團的應用實踐。
  • 共促教育腦科學發展 •共建全球教育新未來
    本網12月18日訊 ——西安絲路類腦科學研究院參與全國第三屆「腦科學與教育論壇」紀實由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光明日報社《教育家》雜誌、西安國際港務區管理委員會共同主辦的以「讓腦科學從實驗室走進教室」為主題的「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全國三次學術年會暨腦科學與教育論壇」 於2020年12月15日-16日在西安隆重舉行。
  • 「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全國三次學術年會暨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
    以腦科學為基礎的教育研究,正逐步從科學實驗走向實踐應用,也深刻影響著教育的形態。期待「腦科學與教育」論壇在深入探討中共同推動教育領域的腦科普,讓教室內學習的發生更科學。 他強調,教育作為塑造人的心智和開發腦認知的重要方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無疑要依賴於遵循腦科學揭示的腦認知活動的規律。我們應該充分意識到,迄今為止揭示的腦認知規律還相當有限,也還相當膚淺。如果把揭示腦活動的規律比喻為一場新大陸的探險,我們現在所揭示的規律,只是新大陸周圍星星點點的島嶼,真正的新大陸還是一片廣袤無垠的未開墾的處女地。
  • AI人工智慧+腦科學 人工智慧背後的教育
    打開APP AI人工智慧+腦科學 人工智慧背後的教育 啟慧工場 發表於 2020-11-15 10:20:57 傳統的教育制度下培養學生的優勢蕩然無存 人工智慧的出現更多是為了方便服務於群眾,人工智慧就是通過機器進行深度學習來工作,而這種學習過程就是大量地識別和記憶已有的知識積累。這樣的話,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過死記硬背、大量做題而掌握知識的人腦。 而死記硬背、大量做題正是我們目前培養學生的通常做法。
  • 怎樣建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
    為教學立範,鑄造科學評價之「芯」教學質量是教育高質量的核心要素,為教學立範是教育質量的基礎性保證,也是盤活整個教育評價體系的關鍵因子,是為科學評價鑄「芯」。什麼樣的教學是好的教學?如何引領教師群體把共同建設好的教學作為第一要務?
  • ...央廣網教育峰會:重慶市巴蜀常春藤學校黨總支書記、副校長彭小珊
    ,碰撞思維,為我國教育發展建言獻策的平臺。  學校成立以來,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可,被央廣網評為「最受家長信賴的國際學校」,被胡潤百學評為「中國百強國際學校」,被新學說評為「2020新銳國際學校」、「中國國際學校競爭力TOP50」、「中國出國留學最強中學TOP60」等。可以毫不謙虛的說,學校現在就是重慶市課程體系最完善、理念最融合、生源結構最完整的國際化學校。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一體」,指的是闡釋人類認知的神經基礎為主體和核心;「兩翼」是指腦重大疾病的研究以及通過計算和系統模擬推進人工智慧的研究。2016年11月,蒲慕明院士等科學家遞交報告,闡述中國腦計劃主要有三大支柱:基於認知方面的神經機制的基礎研究;神經性疾病早期診斷和介入的研究成果轉化;用於發展人工智慧以及機器人的類腦研究。2018-2019年,「中國腦計劃」已經啟航。那麼未來,它的「戰場」會在哪裡?
  • 2020年央廣網教育峰會:重慶市巴蜀常春藤學校黨總支書記、副校長彭...
    學校成立以來,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可,被央廣網評為「最受家長信賴的國際學校」,被胡潤百學評為「中國百強國際學校」,被新學說評為「2020新銳國際學校」、「中國國際學校競爭力TOP50」、「中國出國留學最強中學TOP60」等。可以毫不謙虛的說,學校現在就是重慶市課程體系最完善、理念最融合、生源結構最完整的國際化學校。
  • 當腦科學報告也是一場長笛演奏,愛音樂的你有福了
    近些年來,隨著現代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發展,研究者開始試圖用科學的方法探究我們緣何為音樂所動的原因,身兼長笛演奏者、電子音樂人與科學家為一體的Grace Leslie,就一直在這個領域孜孜探索,給出了自己的洞見。Leslie先後在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接受了音樂和認知科學的教育,目前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副教授。
  • 江北區2020年思政教育主題年會明責任擔使命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31日18時43分訊(馮一鳴)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30日,以「責任與使命」為主題的重慶市江北區2020年思政教育主題年會在重慶市第十八中學如期舉行。
  • 從經驗到理論、從數據到網絡——腦科學研究的四次範式轉移
    從古人千年前的經驗觀察,到19世紀卡哈爾為現代神經科學奠基,再到20世紀下半葉計算革命與認知革命的興起,再到21世紀初由各國腦計劃掀開的大數據時代,以及網絡科學與神經科學正在頻繁進行的交叉,腦科學發展經歷了多次範式轉移和範式之間的搖擺。本文整理自talking Brain創始人林思恩博士的講座,系統梳理了腦科學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範疇,介紹了腦科學作為交叉學科的代表,其跨學科發展的前景。
  • 科學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
    新學期伊始,各個學校從小學一年級起都開設了科學課,並將課程標準由啟蒙課程改為基礎課程,把科學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次《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對於科學課的新要求為以科學教育推進科學普及開了一個好頭。但是若要真正做好這項工作,還需要學校和家長能夠通力協作、相互配合,讓科學課成為開啟孩子科學大門的「金鑰匙」。
  • 思維科學與教育中心第三屆成果展示年會召開
    會議主題:系統回顧和展示《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與實驗》課題的歷程和成果,遵照錢學森教育思想,緊盯「在21世紀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結構下培養能發明創造的創新型人才」的既定目標,不斷研究和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科學路徑,努力回答「錢學森之問」,為培養更多錢學森式的、未來拔尖科學技術人才而奮鬥。
  • 未來教育2020峰會在武漢召開,騰訊企鵝輔導發布科學學習體系
    【天極網IT新聞頻道】2020年,一場疫情讓教育行業迎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加速了在線教育智慧化的發展。如何利用新的教育科技推動在線教育的智慧升級和轉型,成為了行業亟需探討的問題。 趙劍鋒介紹,騰訊企鵝輔導科學學習體系主要分為科學育人、科學測試與評價、科學教學與輔導、科學反饋與服務四大系統。   其中,科學育人系統通過騰訊家長學校、腦科學實驗室、生涯規劃中心等核心項目,幫助學生樹立理想、強化習慣,塑造品格,最終實現科學育人的目標。科學測試與評價系統,則通過文檔提取、智能題庫匹配等AI能力,實現測試與評價的動態循環,以評促學。
  • 是科學還是騙局?解密「全腦開發」
    …… 記者在山西多地採訪發現,一種打著「全腦開發」旗號的培訓班,陸續在暑假來臨前後恢復營業。培訓方聲稱,其課程基於量子力學理論,能讓孩子「蒙眼識字、過目不忘」。因此,儘管收費動輒上萬,這類培訓班仍受到眾多家長追捧。 「全腦開發」真有那麼神奇嗎?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重慶市癌症康復會與重慶市老年學會科學養生分會 合作一周年慶典活動圓滿落幕
    經重慶市癌症康復會、重慶市老年學會科學養生分會研究通過決定,雙方正式建立夥伴合作關係。一年來,康復會與老學會一直秉承共謀發展的理念加強工作互信、團結協作,雙方在發展規劃、會員健康教育、會員活動、會員服務等方面共同努力,成功開設了會員微信健康課堂、組織骨幹培訓班、組織康復會新會員康復訓練營,開展會員文藝匯演、登山健身、交流座談、保健培訓、舉辦康復會成立20周年慶典等活動,得到了雙方領導集體及會員們的普遍好評。
  • 科學隊長紀中展:讓科學教育惠及每一個孩子
    「要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總書記的講話,蘊含著國家對兒童科學教育的重視與期待。  7月13日,SEK 2019中國兒童科學教育高峰論壇暨科學教育分會成立大會在北京順利舉行,來自政商學界的精英代表暢所欲言,圍繞「讓科學教育更科學」這一主題,共探中國兒童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
  • 火爆網絡的芬蘭姆明英語,完美結合英語教學的"科學"與"高效"
    對於這個問題,一家世界著名的教學機構給出自己的答案:來自北歐芬蘭的姆明英語(MOOMIN Langeage School)基於芬蘭國寶級卡通形象姆明(MOOOMIN)開發出了成熟的英語教學體系,過去5年時間裡逐漸開始走出國門,並且在歐洲、亞洲多個非英語母語國家成功開設了少兒英語示範課堂,是近年來世界範圍內非常成功的教學案例。
  • 教育部師範類專業認證專家組對六盤水師範學院生物科學專業第二級...
    根據教育部統一部署,受重慶市教育評估院委派,12月16日至19日,以瀋陽師範大學原副校長關松林教授為組長的認證現場考查專家組一行,到六盤水師範學院對生物科學專業第二級認證進行現場考查。  12月17日上午,認證專家組見面會在學校學術交流中心4樓望嶽廳舉行。
  •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教育倡議》中英文版發布!
    10月16日,2019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期間,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美國、日本、英國、以色列、菲律賓、泰國等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科學教育專家與我國科學家一道,在「科協素質促進:科學教育與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上,共同發布《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教育倡議》(以下簡稱《倡議》)中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