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景展
古語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又言:「留取丹心照汗青。」多少仁人志士,捨身而存義,為留名史冊、光照後人而沉沒於歷史的江河。蓋人生如白駒過隙,細細思之,名利縛身,如枷鎖牢獄。不如留名青史,光照後人。我嘗哀嘆之。那汗青史冊,不也有形有質,終不出三界。託於有形,怎可免於不被篡改?寄於有質,怎可免於久存?若真要有所留,各位英雄志士,不若留「陰騭」於世間,福蔭後世。
陰騭者,陰德也,不可見於世、不可見於人、不可欲為而為。人所知之,陽德。福報現世即得,不可存於陰司。知之而為,是福報,非德行。真心所發,無為而為,不知行善之善,不為求報之施捨,是君子之真為。
陰騭者,如樹之未栽,積坑為肥。此等之人,來世或福或貴,聲震五湖四海,遇難成祥,生平多助。福蔭所致,必仙骨靈姿。再發靈敏,易於證悟大道,脫俗成真。陰騭不足,福緣淺薄,自身度日艱難,靈姿不足,成仙亦難。但凡事吉中有兇,兇中有吉。苦難之人,若能精思深悟,專一致志,也能轉禍為福。然,這需立大志才行。而福緣深厚之人,不知珍惜,不知精進努力,若耽沉慾海,迷醉紅塵,不修己身,不悟本來,亦可轉福為禍,危及今生。可不思之?
文昌帝君九十八之行藏,飛鸞開化,如意救劫,垂示人道之宗旨。帝君降世,或官或貴,七十三世為士大夫身,無不從陰騭中得來。祖師垂訓,道教三乘之法,上乘蓋以打坐,參合大道,中乘蓋以演教,誦經禮懺,下乘蓋以廣行陰騭,斷惡奉善。殊不知,中乘演教,亦是廣行陰騭,利益一切。禮懺,即是消業。誦經,即是靜合大道。而上乘之法,若無累世陰騭為基,障業滋生,魔王來考,卻如何把斷四門,參悟元來真面目?
修道需要資糧,陰騭就是我輩愚蒙的資糧。且看看自身,資糧充足否?在人間,做過哪些功德事?人們知道的,不算;自身已得了福報的,不算;有意而為的,不算。你那一心,只想自己將來修行得道如何,只想著自身煩惱如何通過經書化解,只在自己身上盤算,只在人我對錯上盤算,這一座座大山堵著,似愚公的家一般,如何入道?既然不能入道,如何談修道?
重陽祖師言:「推倒人我山,衝開龍虎穴。」先把那人、我、是、非、真、假、美、醜、善、惡……統統推倒。讓門前朗朗清清,自然乾淨。打掃完自己家門,再把那天良真心發現,從這顆真心出發,大行天道。行善而不知,行善而不名為善,是真善。人之不知,己之不覺,福蔭日厚,才是入道修行的正路。沒有這個資糧,猶如冬無柴糧,鍋無粥米,談何修道?資糧充足,自有仙真接引。若遇障礙,也易化解,不陷於難以自拔之泥沼。道業迅速,如履坦途,不期而就。
《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寶訓》被合稱為「三聖經」。我修道七八載,才略曉「感應」之理,明白《感應篇》並非僅言善惡之書,而是言出輪迴之法、言丹道之大理。如今,亦略曉「陰騭」二字,是修道的「資糧」,關係生死,關係升沉,無論是凡夫求福避禍,還是道者修仙、出離苦趣,都離不得這「資糧」。《覺世經》亦是言人道至理,人道是仙道之基,離了基礎,哪談「修仙」?把那一撇一捺的「人」字寫端正,再了那「山」中之事。
苦海茫茫,人皆外求。道途漫漫,何勞遠覓?且用那摧促鐵牛犁地的毅力,且用那滴水鏤金石的不屈不饒,且用那鐵杵磨成針的恆心,把自我的真心坦露於天地。莫在他人瓦上霜上動口舌,且把自己門前積雪清掃。莫學那野騖高遠,且學那鼠目寸光。收斂精神,專一不二,死而不渝,低處下手,難處留心。把那假殼子打破,把那真心琢磨如玉。如此,感應自來,陰騭自積,覺世自悟。縱觀古今,得道祖師、仙真,哪有一位不行陰騭而成道者?
天親,地親,祖師爺親。人能坑人;祖師爺,不會坑人的。聰明君子,且把資糧準備。莫彷徨,莫顧盼。
201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