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景展
張三丰祖師言,天下無三教之異,唯正邪之別。《邱祖懺悔文》言:「兇惡化賢、邪魔歸正」、「不墮邊夷,不隨邪見。」《靈官啟請咒》言:「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三皈依》言:「不落邪見。」萬千內魔,不出一心。故《了心經》言:「心為神主」、「心為禍本」,《關聖帝君覺世寶訓》言:「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所謂修道就是修心,勸人就是勸心。若能正念,萬神則在一身居正;若生邪念,萬魔則在一身侵主。心正,天下正;心邪,萬法邪。北鬥者,一身之總炁也。太乙救苦天尊,元始天尊之分形,九陽之妙炁,即身中泥丸仙。王靈官為南鬥離火之首,其金鞭即人身中正心、正念、正法、正氣,故能專懲忤逆。凡此種種可知,諸神不離人身,諸法不離一心。故邱祖可以一念驅邪,祈福消災,不加法物,在於心純。
君子常能正己,以古今聖賢為鑑鏡,以天地萬物為規尺。唯恐隨波逐流,妄失真性,斷熄人道種子。小人常顧此失彼,熙熙攘攘,不察不覺,斷滅靈慧;愚人自娛娛他,不信罪福因果、昧理欺心,已難復光明。人心好動,見欲而為,如不正念自察,常端肅身心,必常沉苦海,迷失真境。亦常有求道修真者,念頭不正,捨本逐末、緣木求魚,顛顛倒倒、是非混淆,則「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故作《正念》一文,一在自正,二勸迷人。
所謂正覺,即入道之發心、始端。太上言:「九層之臺,始於累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黃河之水,亦是涓涓匯集而成。此始端一錯,則萬般皆錯。
修行一事,蓋為大丈夫之所為,天下豪傑所不能比。實為妙奪陰陽,扭轉乾坤,運造化於掌中,通天地於方寸。修行所謂何故?邱祖言:「蓋為看破塵緣、輪迴、苦惱,方才進道。」此為正覺。
唯人能識破天心,願發懺悔,改過悟道,方才不迷失道徑。不能識破塵緣幻假,不能識破我身即夢,不能識破逐欲如戲,真性常被蔽,則如何出離?所出離者,為何?所出離者,清靜之心。心,未有一刻清靜,所度者為誰?人不能識假,則展轉流離,與道無緣。縱有一時勤勉,因真性不現,亦復消沉,難出苦海。若有宿世善緣,則一念清澈,無染無雜,發出離之志,久而久之,必與道合真。
所以,此一念,便是兩途。一為塵途,如落葉風中旋轉,苦海凋零。一為道途,自生救度出離之心,皈奉聖真,常求懺悔,以出輪轉。
道觀神案前常奉油燈,即是覺性不滅、正法常駐之意。誦經常用木魚、罄,即是覺照之心。覺光如慧光。常回心,覺照常存,則正法不滅。但人之覺心,有真覺、假覺之別。
假覺之人,暫生暫滅,說是看破,實未看破,是迷惑之覺,因種種外緣,而生假覺。猶如暴雨前的池塘,魚兒踴躍上岸,但只因水中憋悶,一時求解脫,並無真覺之心。或如山羊被驅趕,走投無路,乃入羊圈,而非心甘情願。
真覺之人,任憑鬥轉星移、寒暑陰晴,或任憑富貴、貧賤,縱然千軍萬馬、橫刀利刃,不能易其志。貧困不能辱之,威武不能屈之,富貴不能改之,一心一意,別無旁騖,誓在大道。如此真心,是宿有仙緣,是真覺,是大夢中之號角,是塵緣中之慧劍。
聖賢言:「人心死,道心活。」塵緣如落葉簌簌而墜,方現天然真性。不染不雜,方能守真致一。太上言:「道以誠而入。」誠心,便是不染雜的心,真一不二的心,純粹的心。但能認定修道大業,志在返心歸元、出離苦趣,則諸神護持、龍天歡喜。
可嘆,流水湍湍,屈原何在;野火燊燊,介子哪存?修行一事,迫不可待。故以誡之。亦勸世上良人,早早返本,悟徹真心。
迷人常言,修行一事清淡,為世間消極事。餘則常嘆,世人為迷蟲,沉淪於名利、幻相、泡沫,甚為可憐。夏蟲不可語冰。下士聞道,大笑之。餘以為,天下之事,唯修道最為無上、最為積極。可嘆人不知,多入邪徑,多迷歧途,空費了人生,消磨了時光。更有許多賢能良才,天資卓絕,卻務於耗費智慧和精神,鑽研於機巧,奔勞於虛假,如盲不見日月,尤為可惜。
人身可貴,光陰迅速。日月輪轉西復東,百年榮華似浮漚,一生做事轉頭空。如電閃石火,如白駒過隙。有志者,莫錯失三寶法筵。邱祖言:「今生錯過,大道難遇矣。」
欲出迷途,必假慈航。此為正信。若不為出離迷途,於苦海沉浮,尋暫時安逸,何須假三寶慈航?
道教,自然之教,無為之教。本無教,因人心迷失,為救眾生,故勉強為教,實無教可言。道教之始,但鴻蒙未判,便始而有之。龍漢、赤明、開皇三劫,三尊各垂經十二部,各為「一洞」。總為「三洞三十六部尊經」。皆是自然之文,結炁成形。天真皇人一定字形,再正字音,始為人道流傳。三皇五帝之時,老君均下度教化、濟世為師,開創道教。伏羲時,畫八卦、分三才;神農時,分四時、辨百穀;黃帝時,隱崆峒、授丹經。少昊時,老君說莊敬之典;顓頊時,老君教大順之道;高辛時,老君談黃庭之妙。堯、舜、禹、殷湯,老君均分身應化,隨世立教,事竟則隱。
故知,但有天地時,便有道教。中華民族漫長的延綿史,即為道教的度人史。三皇五帝時,道教經自然無文之教、神明自然之教,而成三洞垂世、引渡迷津的正真之教,以利眾生。
人本於陰陽,與天地同體,因貪因著,墮化而沉淪苦海、周轉生死。道教的核心教義,即「自度度人」。道教的核心宗旨,即「仙道可成」。
論及一個人是否有道教信仰,有三條可以考量。首先是其是否信仰神仙世界的客觀存在;其次是是否信仰人能成仙、仙由人做;第三是自身是否有成仙證道的願力,立下脫離生滅的大志,依憑太上三乘法,矢志不渝地去踐行成仙之道?
信仰二字,既包括對於神仙存在、仙道可證的堅定態度,更重要的是,信仰的表達還包括自身去實證,通過祖師留下的寶貴經教,去踐行「人能成仙」這一道路的具體行為。當信仰不能通過行為去表達的時候,其實並不能構成真正意義上的道教信仰。踐行仙道者,是太上弟子。信而不行者,是理信,實為不信。太上言:「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憑太上經教,即當先皈依三寶、諦受積功歸根五戒。
皈依三寶者,即皈身太上無極大道、皈神三十六部尊經、皈命玄中大法師。三寶,簡稱「道經師」。此三寶,神仙之根基,發行之初門,建心之元兆,正信之始端。三寶,為六道眾生苦海之慈航、慾海之津梁,包羅有象,朕形無外。太上萬千妙法,皆從三寶而出。不能皈依三寶者,大道堵塞,永世沉淪,難出迷途。
積功歸根五戒,太上所命。第一戒殺,一切眾生,含氣以上,翾飛蠕動之類,皆不得殺。第二戒盜,一錢以上,有主無主,非己之物,皆不妄取。第三戒淫,非夫婦,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第四戒妄語,若不聞不見,非心所了,而向人說,皆為妄語。第五戒酒,非身病,非法禮,皆不得飲。是為「積功歸根五戒」。老君曰:「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終身不犯,是為清信。得經得法,永成道真。」老君曰:「聞法生信,歸身三寶,實時稽顙,歸身大道,歸神大道,歸命大道。男子女人,舍世邪法,奉持正戒,盡身盡命,終不毀犯。「
老君曰:「戒者,防也,防其失也。失而不防,則三塗盈逸,天人虛空。」故戒為習道之先。未習經典,先受戒本。
三皈不犯,五戒無虞,再受虛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女冠須受《女真九戒》。如此,諸大垢方除,身心清潔,才可進道。
王常月大律師言,《初真戒》是一個「戒」字,《中級三百大戒》是一個「定」字,《天仙大戒》是一個「慧」。故初真戒,實為人道基礎,保命之法,故普令天下悉受奉行。中級戒,實為隱戒,道者所寶,成仙者之階。天仙戒,名為戒,實為無戒。
今人慾成仙道,先棄人道,大謬。三洞諸戒先全人道,次保仙道。太上言:「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萬丈高樓,起於平地。歷代祖師,沒有不忠不孝、人道虧毀的。故戒者,歸本、歸真之意。使大惡先除,遠離兇險。防危,防失。身心堅淨,符合大道,才可為載道之器皿,才能談及仙道。「仙」字簡單,先寫半邊「人」字,再寫半邊「山」字,不可顧後失前。
戒者,就是成全人道的。人道為仙道之基,未成仙道先全人道。太上老君《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訓》、太上《外日用經》,無不先勸勉人道,使人心歸正。人心不正,萬法皆邪。人心自正,大道彰顯。
正行之要,即常懺悔,大積陰騭,廣種福田。諸戒為正行之首。諸戒之中,即含懺悔之意。當常懺悔,洗心革面,大積功行,積攢福慧。
凡修行,就低不就高。不可眼高手低,或好高騖遠。常遵聖訓,察己不察人,恕人不恕己。不可察人不察己,恕己不恕人。當對己儼如秋霜,對人暖如春風。每每精進,痛斬諸惡,是謂正行。
身心堅淨,道自來居。善功足,善緣自來,仙根自扎。不可空求仙師來度,而不知先積陰騭、懺悔消業。不能行道,是謂空信。如葉公好龍,終了成笑談。
如自覺仙緣不足、靈根不慧,是前世惡業太多所致,更當懺悔,使器皿無垢。功行足,仙師自來度;無功行,即便仙師來度,亦如盲不見其面。《功課經》言:「願廣行方便、普濟群生」。行陰騭,積陰德,當舍當放,如身赴死,一往直前,抱大勇猛。
功行圓滿,仙道自成。無功行,無仙道。正法坦蕩,存天理於心,無染無雜。而人多好異端,常求簡法、速法、秘法。卻不知,持戒就是簡法,悔過就是速法,秘法之本就是顯法,顯法之宗在常懺悔、重陰騭。
懺悔,是清靜的法門。欲常清靜,必常懺悔。清靜為道之本,清靜為萬法之源。一念不起,靈臺無物,內外光明,正法常照,謂之清靜。
陰騭,是大道之基;陰騭,是萬法之寶。陰騭,是真福祿;陰騭,是真財庫。無此財庫,修行路上無資糧,如欲炊而無米、欲暖而無柴,受貧捱凍,仙緣淺薄,一路恓惶。縱然遇到仙緣、善緣,也恐福德不足,接引不得。陰騭充足,則一路策馬,如行坦途。
世人福薄,難遇仙緣,在於不知醒悟,不知懺悔,不知積陰騭。道人身貧而神富,世人身富而神貧。身外之物,不可貪著,簡樸、隨緣、不生煩惱為要。《道德經》言:「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故知,神富是真富,神貧是真貧。
人能敬奉三寶、信受太上諸戒,必是宿世善德積攢而得。得一人出家,乃是歷世祖宗之榮幸。悟道修真,是天下至貴至大之事,非大富者不能得。故,道人是真富。
大凡歷代成道的師真,無不累世修行,廣利一切眾生。所待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方才成道。未有不廣積陰騭、大種福田的神仙,未有不奉戒的成道者,未有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祖師爺。
正行是天下大圓滿之事、大福慧之舉。先滿人道,去假修真,修成聖人、至人、真人;再遞天道,終成仙果。仙果成,可超拔九玄七祖、歷世宗親,至孝之舉。
常積陰騭,常行懺悔,常守太上律令,不離諸戒。戒是坦途,是捷要,是除禍保命之法,是消災延壽之法。常能持之,則大道不離。
太上三寶慈航,正戒為槳,眾當依憑。不履邪徑,不欺暗室,步步行持,出離輪迴。
所謂正法,即元始之慧光。元始即道,道即元始。正念覺時,當發正願,常侍天尊,永脫輪迴。發勇猛志氣,成大仙道。
太上謂張天師曰:「正法難遇」。所以難遇,有三重義。第一重義,蓋為浩劫之中,混混沌沌,萬物生滅,任運自然。元始無言,大道寂然。為慈憫故,方垂經教。並非此教功德大,實為不得已,為渡迷津而設法船。故謂「難遇」。第二重義,三洞經教,洞真、洞玄、洞神,實為三尊所化,三尊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靈寶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說為三,實為一。一者,道也。三洞,亦為玄元始三炁,亦為龍漢、赤明、開皇三大劫運。道經,多為雲篆結炁而成文,為天尊開教之用,實為無文。亦有藏於五嶽者,亦屬天授。五篇真文,六百六十八字,靈寶火煉赤文,一劫方成一字,為天地之始根。此為「難遇」。第三重義,為三界之中,邪魔妄生扼截,或有外法冒充正法、以假為真,迷惑世人。種種教法,至尊至根、至大至聖者,唯三尊正法。但人心多亂,多入邪宗,多落邪見。故曰「難遇」。
至法無言。一切有為,只為化眾生、行方便。若不為慈憫故,三尊何須降法救劫?故太上言:「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陰符經》言:「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五廚經》言:「不以意思意,亦不求無思。意而無有思,是法如是持。」《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言:「道法自然,自然真道,真者自然之號,吾不知其自然。」法於無法是妙法,教於無教是真教。無教者,教眾生以自然之性也。法音如燭,燭眾生本來之面目,見眾生自然之真性。道之輔物,不言而善運,功成、事遂而身退,復於無極,故為「無教之教」,故為正法。
正果即仙果。而仙者,圓陀陀,光爍爍,眾生之性。所謂不死者,我本然之法身。世人常誤以為道家所求,是肉體長壽,實大謬誤。書籍刊印,誤導頗眾。肉身為幻,神之暫居,求其長壽,猶如紙上畫餅、夢中拾金。張天師言:「夫通爵顯軼,籯金轂玉,比吾身中一毫孰重?然四體百骸,又豈吾所固有也,皆遊塵聚沫耳。刳心鍊形,與道合真,乘雲駕龍,白晝上賓,豈不快哉?」董清奇真人歌言:「一個老翁八十八 ,七十五的稱讚他。妻財子祿壽又長 ,世有幾人強似他。凡經有話說的通,不明道德才是差。壽同天地一愚夫 ,即活百歲算個啥。」又言:「心者,非肉團之心。」王常月大律師言:「所說的生死,不幹這色身的事,不過借他做個寓所,修我的法身而已。外道不明此理,即認了真,著了相,把色身也要修個不死,豈不可笑。」大眾須明了此旨。
成道即是成仙。鍾離祖言仙有五等:鬼仙、人仙、地仙,是三下品仙;神仙、天仙,是二上品仙。今又在五仙上,立「大羅金仙」一等,是謂最尊。人初立道志,一般不可發下品仙的願,應立大願。哪怕累世修行,披荊斬棘,盡歷磨難,也要永脫沉淪、誓證仙道。一回頭之力,莫可稱量。此時立志,如土中下種,如樹紮根,應徹底、根本。如掃迷雲,如剝殼見瓤。如不徹底,則道路難遠,最終累年修行成蹉跎。立志要堅,如破釜沉舟,不可為色身留後路。
性命二字,人生大要。萬般修行,不離性命二字。性命不可偏頗。若是重性輕命,最終是鬼仙,雖脫輪迴、地獄不收,但天府也不要。若是重命輕性,多入邪宗,難成正果。至於入手,因人而異,性命可有先後,但最終性命歸於一處,渾渾融融,才證仙道。所謂仙果,即自身之真面目。所謂證仙,無非回家。但欲回家,先當回頭。但欲回頭,先當知身在大夢大幻之中。是為文。至心稱念:大羅三寶天尊,常清常靜天尊,福生無量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天運丙申年三月二十日 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