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生日 | 15首絕美大提琴曲,體驗15種大師風情

2021-02-09 田藝苗的田

一張親切可愛的臉孔

一位享譽國際卻謙遜和氣的大提琴家

他用巴赫的音樂開啟了自己的音樂人生

文章源自:橄欖古典音樂  |  圖:BAIDU

編輯  | 田藝苗的田 

Yo-Yo Ma

馬友友,大提琴演奏家,為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曾獲得多座葛萊美獎。馬友友出生於1955年10月7日。身為當今古典樂界最暢銷、最受歡迎的音樂家,大提琴家馬友友不斷尋求與聽眾建立思想交流的新方式,以及自身在藝術成長上的熱切渴求,不僅展現了他多面向的音樂生涯,也帶領著樂迷們探索古典音樂的更多可能性。

正值他的 65歲生日之際

我們一起來回顧下

馬友友演奏的 15首 大提琴作品

體驗15種大師風情

在各個演出上,馬友友都會演奏巴赫六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就算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把六首完整拉完,其中第一號的前奏曲一定是馬友友經常演奏的曲目,清晰、寬廣、悠長

《G弦上的詠嘆調》作為膾炙人口的名曲,充滿詩意的旋律美就如同與內心深處的對話。「就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因為我的內心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天鵝》是聖桑著名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風格最為別致的一首,不同於組曲中大部分諧謔揶揄的口吻,這首曲子始終透露著冷峻孤獨的氣質。微波粼粼的琶音伴奏,生動刻畫出了平靜的湖面。大提琴優雅如歌的吟唱,勾勒出天鵝遺世獨立的姿態,令人心生安逸美好的感受。

克萊斯勒的小提琴小品中有許多經典之作,這首《愛之憂傷》是與他另一首作品《愛之喜悅》相呼應的一首曲子,它甜美而傷感,充滿維也納情調的沙龍小曲,在音樂中細數愛的故事,表現了初戀少年般的青澀朦朧。

法國著名作曲家古諾於1855年以巴赫在一百五十年前所作的《C大調前奏曲》為伴奏,加上這和諧莊重而深邃的旋律,與巴赫形成完美的默契,呈現出虔誠、恬靜的氣氛,後面有人加上歌詞,取名《聖母頌》,這是音樂史上的一段趣話。這首曲子集純潔、寧靜、明朗於一身,滿懷美好的期盼。

這首曲子是阿根廷「現代探戈的革命之子」皮亞佐拉所作。他的作品《自由探戈》是許多音樂家和室內樂團熱衷演奏的演出曲目,並擁有多種樂器獨奏、合奏等各種形式的改編版本。一曲探戈,激情四射,我隨樂舞動,你隨我情動。

選自電影《天堂電影院》

這首溫情脈脈的樂曲源自電影《天堂電影院》。由號稱義大利「電影音樂靈魂詩人」著名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克奈(Ennio Morricone)作曲配樂。這首由克裡斯·波提和馬友友聯袂演奏的《天堂電影院主題曲》百轉柔情,盪氣迴腸,令人心醉。

影片中男主1900錄製唱片時,看見了窗外淳樸的少女,被她的美貌和質樸所打動,即興奏出這首溫柔繾綣的《playing love》,主題旋律中流淌著真摯的愛意。

2000年上映的電影《臥虎藏龍》掀起了華語電影武俠片的新高潮,也誕生了譚盾最具大眾知名度的作品,一舉囊括第二年的奧斯卡最佳配樂。

馬友友參與錄製的《臥虎藏龍》配樂奉獻了絕美的兩段大提琴旋律,一段具有傷感的主題,另一段吸收了我國西部歌曲《阿瓦爾古麗》主題。

《加布裡埃爾的雙簧管》同樣是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尼作曲的經典電影《教會》中的主題音樂。旋律輕柔、安靜肅然,具有教堂音樂的風格。後被改編成其他體裁音樂作品,名稱也改為《奇幻夢境》(Nella Fantasia)。

這首曲子是《黃金三鏢客》中的插曲,依舊是埃尼奧·莫裡康尼的經典之作,不同於《教會》裡那種哀莫大於心死的慨嘆,《黃金三鏢客》中縱橫江湖的霸氣,讓我們再次體驗到電影音樂捕捉影像靈魂的精髓,而大提琴特有的音色,更為每首曲子增添了深入內心的浪漫情懷。

《1B》這首作品由低音大提琴埃德加·梅耶作曲,是典型的美國鄉村音樂,歡快、熱烈,時而模仿美國西部平原上奔騰的駿馬嘶鳴與牲畜的叫聲,生動地展現出人民的生機勃勃。

《睡吧寶貝》是美國音樂之父史蒂芬·福斯特的代表作,這首搖籃曲優美動人,經由艾莉森·克勞斯和馬友友、梅耶、奧康納的重新演繹,達到了極其感人的程度。

《班傑明》由詹姆斯·泰勒作曲,他的吉他與馬友友弦樂三重奏可以說十分默契,展現出深厚的友情與人性的力量。

《困難時光不會再來》也是美國音樂之父史蒂芬·福斯特的代表作,這首歌曲深情而有力,娓娓道來之中,相當鼓舞人心,由詹姆斯·泰勒演唱。

很多人都喜歡古典樂,但是也有很多人說想聽但是聽不懂,就像看抽象畫,欣賞不來不如不看。田老師的《十分鐘讀懂名曲密碼》將會讓你對古今中外的150首世界經典名曲有深入的品鑑和了解,同時了解每首經典背後的故事和傳頌理由。

這套古典樂鑑賞課程,是由青年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韓紅、李健等眾多明星公認的古典樂評論家田藝苗親自發聲, 共150節音頻課程,每節約10分鐘。

田老師將站在聽眾的角度去品鑑,不會過多強調音樂技法和理論,而是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和大量相關知識,通過自身專業角度耐心教授,生動地通過150節課,帶你欣賞150首世界經典名曲,一步一步將你領進「古典音樂」的門來。

我是一個古典音樂迷,也非常喜歡試著去創作一些古典音樂,跟著田藝苗聽古典,沒錯的。

人們對古典音樂的誤解來自於不夠了解,這樣的節目會逐漸消除這種誤解。田藝苗讓人們知道,很多古典音樂也是當時的流行音樂,在今天,依然存在被廣泛接受和傳播的可能。

古典音樂很難嗎?你聽田藝苗就知道真諦了。我非常欣賞田藝苗的評論,無論她的論文、談吐,還是她的廣播節目。

古典音樂最初源自於宗教,所以跟著田藝苗老師的腳步,用心聆聽,循聲而去,我們或許可以溜進上帝的後花園。

聽古典音樂並不難,讓我們一起,跟著田藝苗輕鬆地聆聽古典音樂吧。

田藝苗老師是一個非常有藝術感的人,會作曲的人心中都很有力量。

演奏巴赫的田老師

《十分鐘讀懂名曲密碼》的課程中,田藝苗會精選一些接地氣又不失格調的古典音樂作為案例,跟大家講解何為古典音樂,以及如何鑑賞。

因此,在「挑歌」這門學問上,田老師下了大量功夫:要經典、要好聽、要有裡程碑意義,還要循序漸進,照顧聽眾的品味。最後選出這150首精華,一點一點品給你聽。

在「講解」方面,田老師也試圖將知識性、趣味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

比如《卡農》,它為什麼好聽?

如果你網上搜索答案,你只會了解到摻雜一兩個雞湯的假故事。而田老師及其背後的智囊團隊,做了大量的信息把關、化繁為簡的工作,為你還原最真實的故事和最貼切的解讀。

不過,田老師的教學中,最精彩的部分還不止這些。在田老師的描述裡,你甚至能聽到「音樂大師」的心跳。

她講的蕭邦,不是180年前巴黎的那位才子,而是一個瘦削單薄、體質敏感、有輕度妄想症的脆弱的孤獨的男孩;

當她講到貝多芬,也不再是1804年那位扼住命運咽喉的「英雄」,而是一位脾氣暴躁、生性多疑、還會耍點小聰明,搬了25趟家的搬家癖患者。

在田老師口中,他們不是一個個黑白相框,反而像你的左鄰右裡,他們的聲音、脾氣,能透過門縫,呈現在你眼前,而這就是她獨特的教學方法。

這套課程採用線上音頻授課形式,每節課約10分鐘,共150節課(每節課只要0.44元),可以反覆收聽、欣賞150首世界名曲解析。

這樣就可以不只是到音樂廳才能聽到古典樂;也有最專業的人帶你一起品鑑,真正做到「聽得懂」。

通過老師精挑細選的150首知名度高、流傳較廣的音樂作品,最高效學習古典樂的精華。

從歐洲歷史,講到作曲家的小故事,穿插電影與個人感悟,娓娓道來。古典音樂不再是高高在上標榜身份的奢侈品,真正融入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為什麼是這些名曲能夠長久流傳?田藝苗老師講分析特別的音樂技巧,與大家探討那些年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音樂。

經典的古典音樂,就像陪伴你成長的大山大海,振奮人心的力量和靜默綿長的撫慰將會流進你的靈魂深處,陪伴你一生。 

現已開放微信服務號訂閱

♫ 田老師的節目,在微信就可以直接聽哦 ♫

藝苗聽音樂

田藝苗官方微信服務號

言語盡頭,音樂響起。

訂閱方式:

1 關注「藝苗聽音樂」微信服務號

2 在服務號自定義菜單點擊「名曲密碼」

3 點擊任意一期節目或專輯連結,

按指示完成付費

(★特別福利:訂閱者將有機會獲得田老師贈送的書籍、音樂會和音樂講座的門票等禮物!)

相關焦點

  • 15首絕美大提琴曲,體驗15種大師風情
    15首絕美大提琴曲,體驗15種大師風情 2020-10-09 1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馬友友生日 | 15首絕美大提琴曲,閱盡大漠孤煙與竹林幽泉
    Yo-Yo Ma馬友友,大提琴演奏家,為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曾獲得多座葛萊美獎。正值他的 65歲生日之際我們一起來回顧下馬友友演奏的 15首 大提琴作品體驗15種大師風情在各個演出上,馬友友都會演奏巴赫六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就算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把六首完整拉完,其中第一號的前奏曲一定是馬友友經常演奏的曲目,清晰、寬廣、悠長。
  • 【今日大提琴大師】馬友友
    新力古典也計劃發行三張「絲路」專輯,其他如「絲路網站」等多媒體呈現方式也會一併推出。這項創新的「絲路」計劃也將參與2001的「薩爾茲堡音樂節」,及2002年「史密斯桑尼亞民俗音樂節」的演出。 1997年,馬友友費時多年完成一項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結合多種表演藝術的創新詮釋。內容不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樂會演出、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重新錄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靈感」為題的內涵。
  • 馬友友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上)
    在第一首組曲中,我邀請到的是園藝設計家茱莉.摩爾.梅瑟薇,我與她一同探討了大自然為主題的美感經驗。第二部組曲則是十八世紀建築大師皮朗內西;我請到電影導演法杭梭.傑厄德一同參與拍攝、探索皮朗內西建築作品的空間結構和景觀之美。第三部組曲,我請的是編舞家馬克.莫裡斯,他為這首組曲特別編了一段舞蹈。
  • 10首馬友友大提琴曲,治癒年末心浮氣躁
    馬友友一張親切可愛的臉孔一位享譽國際卻謙遜和氣的大提琴家
  • 「音緣際會」馬友友用250萬美元名琴,演奏世界最著名的大提琴曲
    本期,我們欣賞馬友友演奏的《巴赫G大調第一大提琴組曲》,作品BWV1007號,這是世界最著名的大提琴獨奏曲目。馬友友,祖籍浙江,1955年出生於法國。這首曲子是馬友友四歲時,父親教他的第一首大提琴曲。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對這首曲子的感覺也產生了變化。大提琴的音色低緩而深沉,像暗夜裡向你傾述的老友,慢慢舒展,娓娓道來,所有的哀愁與悲傷都隨低沉顫動的琴弦順流而下,觸動人心。歲月清淺,情意連綿。馬友友使用的是1733年義大利產的斯特拉迪瓦裡大提琴,價值250萬美元,琴聲深邃,回音悠長,適合靜下心來好好欣賞。
  • 大提琴家介紹 | 「跨界」大師——馬友友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一位大提琴家,相信很多不學習古典音樂的人都聽說過他的名字。想必許多聰明的小夥伴已經猜到了,他就是——馬友友!1955年10月7日,當代最著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出生在法國巴黎。
  • 大提琴家馬友友:我在不斷的錯過中理解著生活
    在Lens的鏡頭前,62歲的馬友友用大提琴「演奏」一次採訪:他講述了生活裡的種種錯過、年少的意氣風發、中年危機時的「後退」、如今對生命的感悟……他把這些都裝進了從4歲就開始練習的巴赫的音樂裡。馬友友被稱為「當今辨識度最高的古典音樂家」他拿過18座葛萊美獎與卡拉揚、小澤徵爾、伯恩斯坦等大師合作
  • 原版進口|巴赫:無伴奏6首大提琴組曲 馬友友 2CD
    ·超過六十年演奏生涯,第三度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錄音。·馬友友:「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我音樂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巴赫,以及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從馬友友四歲那年開始,就一直形影不離。當年,馬友友在父親的指導之下,從第一號組曲的第一小節學起。
  • 15首優美的大提琴曲,優雅你的生活!
    他被公認為法國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有聲樂套曲大師、鍵盤詩人等美譽。他建立在傳統和聲基礎上的細膩優美的音樂,總是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活力,作有歌劇、戲劇配樂、管弦樂、室內樂、鋼琴、合唱等大量作品流傳後世。《夢後》出自他的人聲與鋼琴的聲樂曲,這首作品是根據布西納的譯詞(原詩作者佚名)譜曲的。詩中描寫了睡夢中見到愛人溫柔面容的情景,大意是:「你呼喚我離開這大地,跟你一起走向光明。
  • 張玉安:幽默大師馬友友
    冒昧地稱馬友友為幽默大師,絕沒有對馬先生不恭敬的意思。
  • 【音樂】馬友友和那些令春風沉醉的大提琴演奏!
    說到大提琴,第一要推薦的是馬友友,這位巴黎出生美國長大,哈佛大學畢業,十幾次獲葛萊美獎的華裔音樂家,他的籤名不是Yoyo Ma,而是中文的馬友友。一馬友友的大提琴在講述那個【離別】故事譚盾的作曲精緻的鼓點來自大漠深處的蒼涼來自唯美悲情的幽嘆《臥虎藏龍》的片中音樂
  • 小號大師和馬友友大提琴合奏《天堂電影院》主題曲
    其同名主題曲《Cinema Paradiso: Love Theme》(天堂電影院:愛的主題)非常經典,由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創作,尤其片末回憶那一段,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 二十世紀偉大的大提琴家系列之馬友友
    1976年馬友友於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並取得人類學學士學位。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這裡是長達2小時30分的《6首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一般人背譜演奏一整首組曲已經非常難得,在音樂會演整套巴赫組曲已幾乎意味著跑全程的馬拉松。而馬友友的演奏這場完整的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則是他第4次對巴赫整套組曲的現場詮釋(全部背譜+全部反覆!)。
  • 馬友友和絲綢之路合奏團
    2014年11月10日,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率絲綢之路合奏團亮相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但逢馬友友出現,上海灘又是一貫的一票難求。絲綢之路14位音樂家手持東亞琵琶、尺八和笙,中亞塔布拉鼓、巴西編制搖鈴等民族樂器,讓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樂器做了低調的綠葉陪襯。絲綢之路被這些象徵不同地域文化的樂器組合重新賦以新鮮的情感色彩。這種新鮮感,是熱烈悠遠的樂曲和細密精湛的民族樂器組合帶來的「聽覺富氧」。
  • 名家經典:大提琴&低音提琴
    2CD 巴赫,以及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從馬友友四歲那年開始,就一直形影不離。當年,馬友友在父親的指導之下,從第一號組曲的第一小節學起。將近一甲子的大提琴演奏生涯,對馬友友來說,巴赫無伴奏的魅力絲毫未減,就像六個小宇宙,影響力一直都在。 「經過了三百年,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到底擁有怎樣不斷進化的魔力,即便到了今天,當我們在困頓,或是悲傷的時候,仍然能夠帶給我們療愈的力量?」
  • 大提琴&低音提琴專輯淘碟指南
    巴赫,以及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從馬友友四歲那年開始,就一直形影不離。當年,馬友友在父親的指導之下,從第一號組曲的第一小節學起。 將近二十年來,馬友友與來自全球的音樂家合作,改變了馬友友詮釋音樂的態度與進路。人類文明與大自然無窮盡的交流與對話,濃縮成為他的音樂精髓。對他來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跨越時空的疆界,成為我們共同經歷的敘事史。
  • 馬友友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絕版珍藏老照片)
    雖然他已獲15個格萊美大獎,卻一直拒絕登上領獎臺。《時代》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認為:馬友友是古典樂壇的寵兒,也是最受爭議的叛逆者。幾十年來,這位華裔音樂家走過了一條艱難的人生孤旅。而他的愛情也如他的大提琴曲一樣,如天籟之音,充滿夢幻般的色彩……「一吻之賭」失掉初戀馬友友出生於音樂世家:父親是音樂教育家,母親是歌唱家。
  • 馬友友大提琴《黛博拉主題》聽這琴聲演繹的滄桑歲月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馬友友大提琴演奏美國往事黛博拉主題這部美國往事上映於1984年,是義大利名導瑟吉歐.萊昂的「美國三部曲《美國往事》《西部往事》《革命往事》之一。要說讓小編印象最深的還是這部主題曲。麥克斯走投無路之下跳進垃圾粉碎機自殺馬友友與半個世紀以來創作無數最浪漫經典與最受人歡迎的「義大利國寶級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攜手合作作品。顏尼歐莫利克奈重新為馬友友量身訂作,重新編排、創作全新管弦樂編曲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夢幻合作…該專輯由莫利克奈為馬友友親自指揮羅馬交響樂團伴奏演出。
  • 音樂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丨為何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
    >芻議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    導讀: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組曲被評價為「大提琴的舊約」。 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組曲,在大提琴發展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有人評價這六首大提琴組曲是「大提琴音樂的舊約」。巴赫在當時正是聽了著名的大提琴家百貝樂的精彩演奏後,激發了靈感,寫了這六首大提琴組曲。這個時期是巴赫一生中少有的黃金時期(1717―1723年在寇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