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這部電影口碑怎樣?值不得去看?
我想說,這部電影還是值得掏錢去影院看一看的。
《金剛川》這部電影的製作周期實在是太過於倉促了,它從立項到拍攝,再到後期製作,前前後後最多四個月的時間,所以,在看電影時,你會發現,有一些鏡頭被重複使用,這不免會讓人感到電影有些堆砌之感,不過,這也是多重視角敘述的需要。
那麼,接下來我想要談的是,這部電影為什麼值得我們去看。
金剛川是一條河流,也是前往金城的必經之路。1953年5月,金城戰役打響後,美軍派飛機把金剛川上的大橋給炸塌了。
此時,志願軍工兵三團三營九連連長張振智臨危受命,上級要求他在8天的時間裡要在60米的寬的河面上架起載重橋。與此同時,美軍飛機盤旋在金剛川上空,只要看到志願軍修好橋,他們就向地面投放炸彈,試圖把大橋炸掉。
據記載,美國空軍投放上千枚炮彈,先後七次炸毀大橋,但這並沒能阻止志願軍們修橋的決心,張振智帶領著戰士們在「炮雨」中搶修大橋,並在既定的時間裡把大橋架起來,讓大部隊順利過河,有力地支援了金城戰役,並最終取得了金城戰役的勝利。
張振智就是電影裡工兵連長閆瑞(魏晨飾)的原型。
《金剛川》這部電影分別從志願軍步兵、炮兵和美國空軍三個視角,講述了志願軍們在金剛川是如何修橋和護橋的。
有些人覺得《金剛川》的敘事結構和《敦刻爾克》如出一轍,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敦刻爾克》的敘事結構。
諾蘭用三條線講述了《敦刻爾克》這個故事,敦刻爾克撤退行動持續大約一周左右,所以,從時間上,諾蘭分別從一周一天一個小時來展開講述,而地點上分別從防波堤、大海、空中鋪開,人物的視角也分別由年輕的陸軍士兵Tommy、老船長和他的兒子、飛行員來切換。
如果說《金剛川》與《敦刻爾克》相似,那麼就是視角上相似,都是從三個不同的人物視角展開描述的。
但是,與《敦刻爾克》不同的是,《金剛川》把時間壓縮在一天之內,三個視角人物都在同一個時間裡;而他們所處的地點也都相同,就是在金剛川,圍繞著金剛川「修橋、炸橋、護橋」這個事件展開。
《敦刻爾克》用一個撤退的故事來講述戰爭的殘酷,同樣,《金剛川》也避開了抗美援朝的正面戰爭,它用了比《敦刻爾克》更小的事來講述戰爭的殘酷。
《金剛川》要講述的其實就是一件事——過橋,大部隊能夠在既定的時間裡順利過橋是志願軍取得金城戰役勝利的關鍵。
然而,當年我們志願軍和美軍力量對比是懸殊的,我們志願軍的武器裝備可謂是十分的落後的,美軍飛機不斷的狂轟濫炸,簡直就是在在降維打擊,所以,過橋這個任務就顯得格外的艱巨,甚至說根本完成不了。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艱難險阻之下,志願軍戰士浴血奮戰,用鮮血築造一條「金剛橋」,讓大部隊順利過河。
值得注意的是,《金剛川》分了四個章節來講述故事,第一個章節是從志願軍步兵劉浩(李九霄飾)的視角出發,我們看到一個普通志願軍的真實心境,劉浩一心是要衝在第一線,過橋,去金城前線,參加最後的戰役,立功,然後回家。
從劉浩的視角,我們能感受到是志願軍士兵們內心焦灼與急迫,一條河,一座橋,怎麼就遲遲過不去呢?
第二個章節是從對手美國空軍飛行員的視角進行描述,他們炸毀了大橋,又眼看志願軍們搭起橋,一次又一次,循環往復的,橋始終在那,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從對手的視角,我們能感受到志願軍們的頑強不屈。
第三個章節,這也是影片最精彩的章節,也是最重要的章節,這裡從志願軍炮兵的視角來描述。
這個視角,我們看到志願軍們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毫不畏懼,浴血奮戰,視死如歸,感受到了他們勇於犧牲的精神!
第四個章節,是點睛之筆,也是情感的升華,故事的敘事回歸劉浩的視角,通過他的視角,我們看到了志願軍們用自己的身體架起一座大橋,這時候人橋合一,直戳淚腺。
志願軍戰士們,是最可愛的人!
《金剛川》用了四個章節、從三個角度來講述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一件「小事」,在這三個章節裡面,導演們把重頭戲放在了第三章節,就是吳京和張譯飾演的炮兵與美國空軍對抗的戲。
相信很多人在這場戲裡面看到了《三國演義》裡「三英戰呂布」的影子。
沒錯,吳京飾演的炮兵班長關磊對應的是關羽,而張譯飾演的炮兵排長直接叫張飛。
但是,這裡缺了一個劉備,好吧,在第一章節裡面出現的劉浩,從名字上看,他姑且可以對應一下劉備吧。
或許導演怕觀眾一時想不起來「三英戰呂布」的橋段,他們還特地讓鄧超騎著一匹白馬在陣地上溜達。
那麼,美國空軍飛行員無疑就是呂布了。
圍繞著護橋,故事是這樣展開的:一戰「呂布」,1號炮臺全員戰死,關磊殞身;二戰「呂布」,2號炮臺除張飛外,全員戰死;三戰「呂布」,張飛捨身赴死,勇於擊落美軍飛機!
要知道,在三國裡面,呂布的武力值是Top1的存在,而美國在二戰中的表現,無疑是向世界展示了他們的武力值是世界第一的存在,尤其是美國空軍,在對上抗美援朝的志願軍之前,他們是戰無不勝的存在。
在第二和第三章節,電影大量的運用了俯視和仰視的鏡頭,這無一不在說明敵我雙方在對抗的過程中,力量上的懸殊。
確實,在武器裝備上,在整體武力值上,我們的志願軍的確比不過當時的美軍。但是,那又怎樣,即使力量懸殊,我們依舊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
而我們的勝利,靠的就是無數浴血奮戰、不畏犧牲的關磊和張飛們,他們就是志願軍的一個縮影。
在這裡,我不得不爆吹張譯的演技,因為張譯在電影飾演的張飛真是太戳人心窩了。
關磊和張飛曾經是上下級關係,也是師徒關係,關磊因為嗜煙被降為班長,成為徒弟張飛的下屬。關磊作為老炮兵,有些流氣,不按常理出牌,性格大大剌剌的。
而張飛面對曾經的上司和師傅,總是既敬又怕,又憨又慫,相比於關磊的粗心流氣,他就比較謹慎細緻,用炮彈總是很「摳門」。
我們看到兩位戰士平時互懟,為緊張的戰爭增添一絲輕鬆的氣息。同時,在他們互懟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他們對彼此的關心。
就比如說,關磊和張飛這兩位戰士,他們一個守在暴露的1號炮位,一個守在隱匿的2號炮位,這兩個炮位距離不算遠,但是,兩個人都想讓對方守在相對安全的2號炮位上。
再比如,張飛在和關磊「吵架」後,他仍舊十分體貼的給師傅帶了一個烤熟的玉米,而面對關磊只是打趣向他索要10枚炮彈,「摳門」的張飛沒有任何猶豫一口就答應了。
再到最後,看著戰友們一個接一個犧牲,張飛拖著殘破的身體,毅然決然地拄著拐杖回到1號炮臺,誓死抵抗,浴血奮戰直到生命最後一刻,真的特別令人動容。
而張譯的表演,是值得那張電影票的。
總之,我個人希望《金剛川》這部電影的票房能夠獲得比《八佰》高,所以,我選擇忽略電影出現的一些瑕疵。
因為,相比大多數影片,這部電影拍得確實不錯,最重要的是,在當今,電影的社會功用越來越重要,而70年過去了,當下的年輕人如何理解抗美援朝的?他們會不會因為幾個防彈少年團,就忘卻甚至歪曲了這段歷史?
這個時候,社會就需要形成一個共識:誰才是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