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三國演義》這本名著都已耳熟能詳,其中有一場經典的戰役,那就是「三英戰呂布」,我們小的時候就常,常聽大人說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在描述這場戰役的時候經常是把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塑造成一個不畏邪惡勢力的英雄好漢,而呂布卻只是一筆帶過甚至加以批判,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呂布真的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嗎?
事實上,在歷史文獻記載中,三國時期是否真的有「三英戰呂布」這件事一直是一個謎,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支撐我們難以追溯,不過在我們已知的史實中,呂布並非如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是一個武功冠絕天下的將領,他的身份就跟袁紹曹操等人一樣,是一個統領一方的軍閥。
《三國演義》畢竟只是一本羅貫中寫的歷史演義小說,人們常說其中的內容其實就是三分真七分假,我個人覺得裡面假的成分可能還要再多一些,舉個例子,《三國演義》其實就把曹操塑造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反派角色,一個為了稱王行事不甚光彩的梟雄,實際上在歷史中曹操不能說不是一代明君,他慧眼如炬,只要是有德有才之人他都是來者不拒,提拔了夏侯淵等一眾良將,呂布也是如此,書中呂布被描述成一個武功無人能出其右的將領完全是出於對劇情的考慮,這樣的處理可以讓兩軍將領間的交鋒更加的精彩,在古代的戰爭中其實是不存在將領間的單獨交鋒的,一般都是大軍之間的混戰,這對於小說的敘述是一個很大的難點,描述軍隊間的混戰會顯得大而乏味,沒有亮點,作者就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在兩軍將領間的交鋒中下更多的筆墨,至於兩軍交戰一筆帶過即可,所以我們不難看出,「三英戰呂布」實際上就是諸侯聯軍討伐董卓大軍的一個縮影。
與曹操不同,董卓不論是在小說中還是在史實中,帶給我們的都是一個反派角色的形象,那諸侯聯軍自然就是討伐反派的正面角色了,眾所周知根據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王朝的更迭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朝廷已經腐敗不堪,對百姓剝削的加重讓百姓苦不堪言,揭竿而起的黃巾軍應運而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豪言也是令不少人蠢蠢欲動,在其中董卓也有著屬於自己的野心,在朝廷中本就強勢的他也希望通過這次機會推翻朝廷一舉稱王。
其他諸侯們其實也一樣,希望乘著歷史潮流的東風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不過他們的做法略有不同,他們希望通過推翻董卓和剿滅黃巾軍來鞏固漢朝統治,在眾多百姓的心目中漢朝的統治已經深入人心,長達四百多年的統治早已讓人在潛移默化中信服,他們更多的會認為讓漢王朝走向衰落的其實是如董卓那樣殘害忠良的奸臣和圖謀不軌的黃巾軍,所以諸侯們就是要為漢王朝剿滅叛亂分子來「光復漢朝」,只要董卓的統治不再,黃巾軍的叛亂平定,他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加官進爵甚至一統江山。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諸侯們不過是為自己的行為增添更多的「合理性」,讓自己站穩正派的地位,取得人民的信任,不得不說他們很聰明,懂得通過取得民心來為自己造勢,實質上他們的行為與董卓黃巾軍之流別無二致,他們就是想把漢王朝收入囊中。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的大致背景,在此戰役之前就已確立了這樣的價值觀,與其讓觀眾在雙方的博弈中揣測各自的意圖,不如直接用非黑即白的方式告訴觀眾,諸侯聯軍代表的就是正義,董卓大軍代表的就是反叛,而在諸侯聯軍中,作為劉姓子弟的劉備更是代表著光復漢朝的絕對正義,與曹操的抱負,袁紹的迂腐相比,劉備的行事更讓人感受到那一份對漢王朝的一片赤誠,呂布武功的高強路人皆知,為了維護漢王朝劉備只能挺身而出,而為了幫助兄長擊敗呂布,關羽和張飛也是絲毫不退讓,這其中還體現了他們兄弟三人的義氣,呂布在其中作為一個反派純粹就是為了襯託劉關張三人而存在的,當「忠」和「義」皆存的時候,哪怕是三個打一個,你又有什麼理由說他們三人不是英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