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或歌或誦,熟讀三國歷史,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但被稱為「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這部小說,雖然大方面統攝周全,但小方面出入頗多,一時說之不盡。
那麼,《三國演義》到底有哪些歷史欺騙了我們?
貂蟬屬虛構形象
首先就是作為中國四大美女的貂蟬存在之說。貂蟬的美貌已經毋需多言,名列四大美女的她,素有「閉月」之稱,作為三國歷史中最為聞名的女子,貂蟬的事跡在史書中卻少得可憐。
魯迅先生所著的《小說舊聞鈔》說,有一本失傳的《漢書通志》記載:曹操未得志時,先誘董卓,進貂蟬以惑其君。這樣說來是曹操把貂蟬獻給董卓的,但是根據曹操的為人,以及其後他對董卓的行為來看,這個說法有些靠不住。
縱觀《三國志》、《後漢書》這樣的正史,只有區區一句話有些許貂蟬的影子:「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全篇連名姓也無,只稱「卓侍婢」。連容貌如何、身家來歷、與布卓之間的決裂有何關係,均未提及。
而到了《三國志評話》中,貂蟬這個人物才有了些眉目;元人雜劇《連環計》中也有貂蟬。羅貫中正是利用了史書以及評話、雜劇中這些細微的資料,根據作品的需要,重新構思出了「貂蟬」這一形象。
現在最流行的觀點就是:歷史上並無貂蟬其人,貂蟬形象完全是宋元以來通俗文藝虛構的產物。可以說,這已是三國史和《三國演義》研究界多數學者的共識。
不可考的「山寨」皇叔
劉皇叔劉備:《三國演義》為了顯示劉備的地位,把他塑造為繼承漢室正統的君主,而為劉備編造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家譜,劉備就變成了皇叔,而這個稱號正是劉備用來對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法寶。
史實上,劉勝的兒子劉貞,因為沒有按朝廷的規定獻納酎金,而失去侯爵資格,後來又經歷戰亂及政治紛爭,早已家世式微,族譜不明,只知劉備是漢室之胄,輩份不得而知。
三英戰呂布
這是《三國演義》中一個精彩的故事情節,該片段以劉備、關羽、張飛兄弟三人與猛將呂布的殊死戰鬥為描述對象,描繪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沙場血拼。小說極力渲染呂布武藝絕倫,劉備、關羽、張飛不畏強敵,英勇應戰。
但在歷史上,討董聯軍擊退呂布時,劉備當時效力的主公公孫瓚並沒有參與討伐董卓,也就不可能有《三國演義》中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了。
除此之外,其實,由於小說對於情節起伏的要求,《三國演義》中為人熟知的大多數橋段都是經過大量藝術渲染的:
桃園結義:正史並未寫到三人有結拜,且年齡上關羽>劉備>張飛。
過五關斬六將∶此五關相距甚遠,也無聯繫,屬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劉備,並沒有經過五關,而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連名字也是虛構的。可以說,他們的出場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挨關老爺一刀。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借曹軍物資解決軍需,歌頌諸葛亮智慧過人,立下奇功。但實際上,歷史中「草船借箭」一事實為孫權所為。
粗人張飛∶其實張飛一手好書法,精通美工畫,文武全才。
關公斬顏良誅文丑、溫酒斬華雄:斬顏良確有其事,誅文丑的卻是曹操的部下所為,華雄為孫堅所殺,而且被梟首。
不論是桃園三結義,還是過五關斬六將,都因《三國演義》這部名著成為了膾炙人口的橋段。既然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演義小說提供的信息並不真實,卻為何仍能夠長盛不衰?讀者想從演義中獲得的又是什麼?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廣西衛視今晚21:40《觀復嘟嘟》之《你所不知道的四大名著》。
每周六21:40 | 每周三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