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近年的正味、消青、脫酸這些詞彙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呢?

2020-12-20 農業洞察家

茶道,是咱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至今的歷史已數千年了,這並不是當野史的去亂講,而是有依據的。這就要提到一位傳奇人物——神農氏。中華上下五千年,篇章由炎黃二帝翻起,而其中的炎指的就是神農氏,炎帝。茶葉就是神農氏在採摘藥草時發現的,由於炎黃時代過於遙遠,可能很多人都對此抱懷疑態度。那咱就再提一提另一位傳奇人物——茶聖陸羽。

陸羽著《茶經》,其中曾提到茶之歷史 "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這個的說服力就不容置疑了。所以有人曾說中國的歷史有多長,茶的歷史就有多長,可不要把他當成看多了野史的"文盲",咱茶道的歷史還真就這麼長。不說遠的,近幾年,茶葉在不僅在中國的市場上火的一塌糊塗,在世界的飲品市場上也有一席地位。星巴克在前幾年收購了茶葉公司,推出新式茶飲,博得多國消費者的"滿堂彩",好評如潮。而咱們今天就來聊一種聞名世界的茶葉,中國的十大名茶之首——安溪鐵觀音。

說起鐵觀音,那名聲可謂是如雷貫耳,在我國不管哪個地方不論男女老少,別問懂不懂茶,只要說起鐵觀音,那就是大拇指——好茶。八九十年代就獲得國家頒布的諸多榮譽,零六年成為國內茶葉品牌中的第一個馳名商標,在世博會上十大名茶中,一舉奪魁,成為十大名茶之首。咱今天不嘮這些名譽,聊點有意思的。

鐵觀音名字的由來

關於鐵觀音名字的由來,網上有著許多種說法。但其中有兩種是被提起最多的。第一種是魏家託夢說,就說在康熙59年,安溪有個叫魏萌的茶農,因為人勤快,而且還信奉佛教。平時家裡敬奉觀音佛的人家,都是放些水果食物,魏萌可不一樣,每天早晚敬奉時,必端一碗茶放在敬奉臺上。這個習慣堅持了很多年,直到某天被觀音託夢,讓他沿著鄉路找到了一顆很奇異的茶樹,濃香撲鼻。在醒了之後出門,按夢裡的路線還真找到一顆一模一樣的茶樹,帶回家培育,並因觀音託夢而取名為鐵觀音。

第二種說法是乾隆賜名說。故事也是從安溪起始,在乾隆元年一名仕人在自己的書房附近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茶樹,並把這顆茶樹的茶葉在入京的時候贈給了當時的禮部侍郎,侍郎慧眼識珠,把這茶葉轉送給了乾隆。乾隆在品茶之後,覺得此茶味道醇厚,因其顏色和形狀,當場賜名鐵觀音。

一個有趣的事情,這兩種說法的時間上,一個是康熙59年,一個是乾隆元年,且在安溪本地,魏家的說法流傳得很廣,而且市面上還有安溪魏氏鐵觀音這一品牌,我認為這兩種說法如果銜接起來,可能是鐵觀音名稱來由的真相,下面讓我們來把兩個說法整理一下,並根據時間線串聯在一起。

在魏萌發現了茶樹之後,經過數年的培育繁殖,細心栽培,產出的茶葉在當地大有名氣,喝過的人都讚不絕口。而碰巧同鄉的仕人入京的時候,為了官運亨通,就託人弄到一些茶葉,帶著入京,並送到了禮部侍郎那裡,又輾轉到乾隆那裡,因茶味道沁人肺腑,乾隆龍顏大悅,賜名鐵觀音。至於為什麼賜這樣的名字,一是顏色,鐵觀音茶樹的茶葉在太陽下的光澤呈金屬感,貼近鐵的顏色。二是形狀,它的茶葉很厚重,如果單獨拿出來一片觀看,確實有一尊觀音的感覺,說著也並不牽強。

其實無論是哪個說法,都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歷史記載,但經專家在安溪實地查證,有許多老茶樹可以證明鐵觀音的歷史足有上千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覺得哪個說法合您胃口,您記住這個就行,或者說是覺得哪裡說得不妥,在評論區指出來即可,咱接下來再聊一聊鐵觀音近幾年的狀況。

鐵觀音近年的正味、消青、脫酸這些詞彙的由來

聊起這個,可以說是近幾年關於鐵觀音的一個爭議話題了。咱先來按部就班的介紹下這些詞彙,鐵觀音的消青、脫酸,都屬於鐵觀音近幾年的幾種製作工藝,這幾種製作工藝做出來的鐵觀音味道是有很大差異的。那麼爭議性從何而來呢?主要是近幾年,有人說正味是正統鐵觀音,消青脫酸不是正統,而且味道不好。有不少人從各個渠道買了許多消青脫酸工藝的鐵觀音,那人家可不樂意了,爭議就是這樣起來的。

在這兩種觀點中,我更贊同前一種。先別急著反駁我,咱們先探討一下所謂消青和脫酸工藝的由來。在十年前還沒有正味消青之分,有的只是清香型和濃香型的鐵觀音。那近些年為什麼冒出來這麼多"口味"呢?原因始於世博會那一年,鐵觀音一舉拿下十大名茶之首,銷售量暴增。當時不到一個月時間,市面上的鐵觀音被一搶而空,許多茶商到安溪開高價收購,但依舊填補不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很快安溪的鐵觀音庫存也消耗殆盡了。所以許多種植鐵觀音的茶戶,為了保證產量,就開始了許多"非正常"的製作。

這裡不得不提下鐵觀音的正統製作流程,是基於嚴格的時間要求,同時做青的時候要根據當天的情況,天氣適合做青才做。以及諸多流程,正味鐵觀音之所以味道醇厚,正是因為有足夠的製作時間為前提。而在當時安溪,全國各地的茶商過來高價收購茶葉,甚至都圍著當地茶戶爭著給鈔票,只為買到現貨茶葉。

雖然當時庫存都沒了,但茶戶不能跟錢過不去呀,只要一有茶青,立馬召集工人連夜開工,管他什麼天氣什麼時間周期,只要能做出來成品就行。雖然做是做出來了,但味道一嘗,跟原來的鐵觀音差太多了,那咋辦。於是當地茶戶研討,最終決定對外宣稱這是新工藝,尤其是脫酸,更是典型的失敗品。各地的茶商一聽,妙呀,這可是茶王的新工藝,聽起來就很好喝,賣點十足。於是心滿意足地拿著那些"失敗品"回去銷售了。

你還真別說,雖然不是正統的製作,但這幾種製作工藝導致的奇特味道,還真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導致那幾年名頭越來越響,都有蓋過正味的趨勢了。但其實當地人都知道怎麼回事,不妨各位如果有機會去安溪,就去實地考察一下,無論是茶師茶人,還是各層領導,你看看他們的桌上有沒有脫酸消青工藝的鐵觀音?沒有,都是清一色的正味鐵觀音。都是些懂行的本地人,有著正品不喝非去喝失敗品,這虧本買賣他們才不做。

而近些年來,許多人都回過神來,逐漸地放棄了其他工藝的鐵觀音,去追尋正味鐵觀音,而且人越來越多。在這裡我也不是為了貶低哪種口味,只是為了證明一點,正味鐵觀音才是真正的正統鐵觀音。至於哪種口味好喝,依舊是個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事情了。

相關焦點

  • 啖茶論道茶葉團購第九場——金獎鐵觀音+漳平水仙
    然而,人們在懷念,懷念鐵觀音最初的味道。總有些人,會在炫麗的過眼雲煙中默默堅守,堅守他們的淳樸與真味。本次團購的兩款茶的主人就是這樣籍籍無名的做茶匠人,有這樣值得我們信任的人,就會有我們值得信得過的茶。
  • 鐵觀音被譽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那麼鐵觀音有哪些類別呢?
    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在茶上也是頗有造詣,品茶之後尋來王世讓,了解此茶淵源後,以茶葉形似觀音臉、色重如鐵為由,遂賜名鐵觀音。此番淵源是真是假如今已難以分辨,但鐵觀音此茶卻一直流傳了下來,直到現在。作為一款如此有名的烏龍茶,鐵觀音當然有著自己的獨特、雅致風華。鐵觀音按照發酵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清香、濃香、陳香三種類別。
  • 鐵觀音放7年能喝嗎 陳年老鐵的鑑別方法
    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不同品種的茶葉代表著的文化歷史也會有所不同,不同產地出來的茶葉在口感上也會有一定的差異。相信大家都知道鐵觀音是一種比較受飲茶者的喜愛,在新茶下市時,很多人會多買幾斤留著,雖然茶葉好喝,但是也是有保持期的,但是放置七年的觀鐵音還能喝嗎?其實,一般茶葉的保持期大約在兩年左右。
  • 蜜桃幹邂逅鐵觀音
    直到獵宴君喝到濃濃蜜桃香的烏龍茶,嘿,就是這個味,不信,你也嘗嘗。文末可下單!孫琴琴袋錶作和味覺傳達工作室創始人。為了不花功夫卻可以喝到功夫茶,創立了「袋錶作」。先花兩分鐘的時間看一下視頻,教你如何創造出只屬於自己的夏季特飲。專屬的夏季特約
  • 明星與茶|歌聲純淨左溢與半葉鐵觀音小切茶
    小切茶是「半葉鐵觀音小切茶」的簡稱,諧音「小妾茶」。它不同於常見的全葉鐵觀音(鐵觀音毛茶、淨茶),但都屬於鐵觀音的類目。相比普通鐵觀音,半葉鐵觀音顆粒更加精緻、色澤香氣更純,茶湯口感超醇、打破「三分鐘定律」,可經開水久浸三分鐘以上仍不含苦澀雜味,系可遇不可求之養生極品。民間有「黃山歸來不看嶽,半葉品來不品茶」之說。
  • 明星與茶|美人魚朱聖禕與半葉鐵觀音小切茶
    小切茶是「半葉鐵觀音小切茶」的簡稱,諧音「小妾茶」。它不同於常見的全葉鐵觀音(鐵觀音毛茶、淨茶),但都屬於鐵觀音的類目。製作1斤半葉鐵觀音小切茶需精選7000片殺青後的優質青葉,純手工裁除葉脈,精取14000片半月形葉片,需耗費15-20斤茶青。裁葉脈工序嚴苛複雜,每名熟練裁青工人每小時裁青量僅為25克成品,製作10斤上等半葉鐵觀音,需要200名熟練女工同場裁青兩小時才能完成。
  • 明星與茶|最美伴娘楊淨如與半葉鐵觀音小切茶
    小切茶是「半葉鐵觀音小切茶」的簡稱,諧音「小妾茶」。它不同於常見的全葉鐵觀音(鐵觀音毛茶、淨茶),但都屬於鐵觀音的類目。製作1斤半葉鐵觀音小切茶需精選7000片殺青後的優質青葉,純手工裁除葉脈,精取14000片半月形葉片,需耗費15-20斤茶青。裁葉脈工序嚴苛複雜,每名熟練裁青工人每小時裁青量僅為25克成品,製作10斤上等半葉鐵觀音,需要200名熟練女工同場裁青兩小時才能完成。
  • 【中華名人】漢朝-陳平與半葉鐵觀音【中華茶】
    半葉鐵觀音,它不同於常見的全葉鐵觀音(鐵觀音毛茶、淨茶),但都屬於鐵觀音的類目。製作1斤半葉鐵觀音需精選7000片殺青後的優質青葉,純手工裁除葉脈,精取14000片半月形葉片,需耗費15-20斤茶青。裁葉脈工序嚴苛複雜,每名熟練裁青工人每小時裁青量僅為25克成品,製作10斤上等半葉鐵觀音,需要200名熟練女工同場裁青兩小時才能完成。
  • 烏龍茶裡的鐵觀音和大紅袍,你更喜歡誰呢?
    在烏龍茶裡,名聲最大的可能就是兩種:鐵觀音、大紅袍。前者香味高昂,是典型烏龍茶的代表之一,大江南北都有人喜愛這馥鬱之味。後者聲名斐然,獨特的巖茶火味在烏龍茶中獨樹一幟,從古到今都有著大批粉絲。但是,同樣都是烏龍茶,為何鐵觀音和大紅袍,不論口感滋味,還是香氣外形,會相差著這麼多?就好像變成了兩個品種。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從以下幾方面來比較。鐵觀音是烏龍茶系列中較早出現的品種,誕生於福建省安溪縣,位於武夷山脈的南段,也就是所謂的閩南烏龍茶。
  • 明星與茶|鄭貴妃王藝曈與半葉鐵觀音小切茶
    小切茶是「半葉鐵觀音小切茶」的簡稱,諧音「小妾茶」。它不同於常見的全葉鐵觀音(鐵觀音毛茶、淨茶),但都屬於鐵觀音的類目。製作1斤半葉鐵觀音小切茶需精選7000片殺青後的優質青葉,純手工裁除葉脈,精取14000片半月形葉片,需耗費15-20斤茶青。裁葉脈工序嚴苛複雜,每名熟練裁青工人每小時裁青量僅為25克成品,製作10斤上等半葉鐵觀音,需要200名熟練女工同場裁青兩小時才能完成。
  • 同樣是烏龍茶,武夷巖茶和鐵觀音,保存方法為什麼不一樣?
    一嘗茶湯,徹底返青了,滿滿的冰箱綜合味。 話說起來,武夷巖茶的保存,是不能放進冰箱哇! 除了巖茶外,其實大部分的茶葉,包括白茶、普洱、紅茶、黑茶等等,都不建議放冰箱。 相比常溫保存,大部分茶葉在放進冰箱後,更容易存壞變質!
  • 歷代名人|秦朝- 尉繚與半葉鐵觀音小切茶
    小切茶是「半葉鐵觀音小切茶」的簡稱,諧音「小妾茶」。它不同於常見的全葉鐵觀音(鐵觀音毛茶、淨茶),但都屬於鐵觀音的類目。製作1斤半葉鐵觀音小切茶需精選7000片殺青後的優質青葉,純手工裁除葉脈,精取14000片半月形葉片,需耗費15-20斤茶青。裁葉脈工序嚴苛複雜,每名熟練裁青工人每小時裁青量僅為25克成品,製作10斤上等半葉鐵觀音,需要200名熟練女工同場裁青兩小時才能完成。
  • 明星與茶|騎士眼神朱元冰與半葉鐵觀音小切茶
    小切茶是「半葉鐵觀音小切茶」的簡稱,諧音「小妾茶」。它不同於常見的全葉鐵觀音(鐵觀音毛茶、淨茶),但都屬於鐵觀音的類目。製作1斤半葉鐵觀音小切茶需精選7000片殺青後的優質青葉,純手工裁除葉脈,精取14000片半月形葉片,需耗費15-20斤茶青。裁葉脈工序嚴苛複雜,每名熟練裁青工人每小時裁青量僅為25克成品,製作10斤上等半葉鐵觀音,需要200名熟練女工同場裁青兩小時才能完成。
  • 何謂「茶韻」,什麼是鐵觀音的茶韻?
    茶也如此,苦澀是它,香醇亦是它;閒情詩意是它,人生百味亦是它。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韻味,何謂「茶韻」?說白了,茶韻就是喝茶時所得到的特殊感受,是一種茶的品質、特性、風格。就像我們觀看電影或者閱覽一本書之後得到的體會那般,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感覺。
  • 鐵觀音的功效與作用
    福建人愛喝烏龍茶是出了名的,而揚名天下的安溪鐵觀音更是眾所皆知,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愛上喝鐵觀音呢?究其本質,還是飲鐵觀音有許多好處呢。鐵觀音的功效成分是什麼?鐵觀音的功效有哪些呢?一般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充滿獨特音韻的名茶安溪鐵觀音不但已被醫學認可,人們也不斷的挖掘蘊藏在茶葉裡的更多秘密。  安溪鐵觀音是半發酵茶,屬烏龍茶類,是福建烏龍茶的代表。
  • 明星與茶|沉穩老練姚卓君與半葉鐵觀音小切茶
    小切茶是「半葉鐵觀音小切茶」的簡稱,諧音「小妾茶」。它不同於常見的全葉鐵觀音(鐵觀音毛茶、淨茶),但都屬於鐵觀音的類目。製作1斤半葉鐵觀音小切茶需精選7000片殺青後的優質青葉,純手工裁除葉脈,精取14000片半月形葉片,需耗費15-20斤茶青。裁葉脈工序嚴苛複雜,每名熟練裁青工人每小時裁青量僅為25克成品,製作10斤上等半葉鐵觀音,需要200名熟練女工同場裁青兩小時才能完成。
  • 如何創造飯圈用語?——追星詞彙中的經濟原則
    通過分析經濟原則在飯圈用語中的體現,我們大致可以將追星詞彙的創造概括為以下幾種套路:1. 合詞將語義上相關的兩個或多個詞分別縮略,合併成一個詞,新合成的詞兼有原詞的語義。比如模仿臺灣腔時將「喜歡」說成「宣」,將「這樣子」說成「醬紫」。
  • 鐵觀音的基本常識主要有哪些?從分類、採摘季節、產地來看!
    鐵觀音的名氣是比較大的,我國幾乎知道茶葉的都知道鐵觀音,但是還有一部分人以為鐵觀音是綠茶,其實鐵觀音是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雖然鐵觀音是綠色的,但是鐵觀音是屬於烏龍茶類,主要的生產地是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發明於1725—1735年,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烏龍茶類的代表。
  • 一杯鐵觀音茶可以泡幾次
    初制過程中把茶葉切碎,茶葉就容易衝泡出來,粗、老、完整的茶葉,茶葉衝泡出來的速度就慢。無論什麼茶,第一次衝泡,浸出的量佔可溶物總量的50%~55%;第二次衝泡一般約佔30%;第三次為10%左右;第四次只有1%~3%了。從其營養成分(茶葉中的維生素和胺基酸)看,第一次衝泡就有80%的量被浸出,第二次衝泡時約15%,第三次衝泡後,基本全部浸出。
  • 15個由作家創造的英語詞彙
    apek 創造的,首次出現在1920一部名叫《R.U.R.》的科幻小說戲劇中,R.U.R.是 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的縮寫。這個詞彙來源於捷克語 robota,意思是「被強迫的勞工、苦工」。根據 ?apek 的講述,是他的兄弟最先向他建議使用這個詞彙的,那時候他正打算根據拉丁語 labor(勞動力)創造一個具有相似含義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