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菜頭粿」與「荷蘭薯粿」都是常見的小食,由於都是潮汕話的叫法經常讓外地人感到困惑,以為是蔬菜頭的廢物利用。其實,潮汕將蘿蔔叫菜頭,「菜頭粿」就是「蘿蔔糕」。
「菜頭」這名字比較實在,也有意思。因蘿蔔是植物的根頭,而把蘿蔔的葉子叫菜仔,菜仔人是不吃的,通常用於做鵝菜,餵鵝。在《水滸傳》裡,「菜頭」是指管菜園的人,管夥食的叫飯頭,管茶水的叫茶頭,管廁所的叫淨頭……在寺廟裡,「菜頭」當好了才可以升為塔頭,再幹好了可以升為浴主,再往上升就是監寺。所以,花和尚魯智深就因為不滿當「菜頭」這樣的小官才甩手不幹了。「頭」這個詞也很有意思,它指「人身體的最上部分或動物身體的最前的部分」由此延伸出了「首領」「先行者」等意思。牢獄裡說話算數的叫「牢頭」,班級的領導者也叫「班頭」;佔山為王的稱「頭領」,青樓裡最受歡迎的小姐叫「頭牌」;領著一幫小姐的老鴇民間稱「雞頭」,帶著一幫建築施工人員的叫「包工頭」……這讓我聯想到「汕頭」的名字。「汕」最早的詞義基本上與魚有關,《說文》裡註:魚遊水,汕,魚遊水貌;或「用魚籠捕魚」,如:罩汕(用魚籠捕);還有就是「衝洗,衝刷」的意思,如:汕了又汕。最令人覺得憋屈的是,「汕」字還有「騙人,誘人上當」的意思,清《兒女英雄傳》中有例句:如作成圈套兒來汕你的……無論從哪個意思看,「汕頭」這個名字都難以讓人興奮起來!
跑題了,繼續說蘿蔔。中國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的說法。蘿蔔的營養價值自古就被廣泛肯定,遠在漢代的時候,《爾雅》等書就已有關於種植蘿蔔的記載,到了明代,大概全國各地都已經普遍種植了。因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萊菔今天下通有之」,萊菔就是蘿蔔。李時珍還說蘿蔔:「可生可熟,可菹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菜中之最有利益者。」
潮汕人對於蘿蔔也情有獨鍾,著名的潮汕菜脯就是蘿蔔乾。另外的一種重要吃法就是做成菜頭粿。
潮汕的菜頭粿和其它的大部分潮汕粿品一樣,它發源於民間時年八節的祭祀活動,而後演變成一種著名的小吃。過去許多家庭主婦都會做,我自己家裡也常做,都是母親在動手。做菜頭粿用的是白蘿蔔,把白蘿蔔先刨成絲,撒上鹽就會出水,所以再加入生粉時是不用加水的,接著將切好的豬肉、臘腸、香菇(用油先炸過的香菇粒更好)、蝦米、花生、芹菜、蔥花、胡椒等配料投入並攪拌均勻,我家的做法用腐膜包裹成長條形,最後放到蒸籠裡蒸熟即成。剛出籠的菜頭粿直接蘸加了香油的醬油最為美味,軟綿甘甜,蘿蔔的清香最為迷人。但這樣的機會不多,一般都會先蒸熟等到了飯點才先切成小塊,用油煎成金黃色來吃,這時的蘸料就要改為陳醋或辣椒醬了。
市場上普遍的做法與我家的做法有些不同,一是下的米漿量(有的用番薯粉)會比較大,大概與蘿蔔的比例是1:5;另外就是不用腐膜來包裹,直接盤成一個大餅或團成球狀,而後上蒸籠蒸熟,這樣蒸的時間會比較長。
我自己有一種吃法比較奇特,有一回用油炸過的紅辣椒來炒,多下點水,讓辣味滲透到菜頭粿裡去,最後再加入蔥段。對於喜歡吃辣的我來說,覺得比較過癮,但家裡的其他人看到菜頭粿像新娘子穿上紅衣裳的怪模樣卻拿著筷子猶豫再三。
蘿蔔糕已經從潮汕走了出去,一定程度上也成為粵菜的代表式糕點,2014年春節,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題為「分甘同味迎馬年」的博客,並拍攝賀年短片向廣大香港市民拜年。短片中,梁振英和太太走進社區廚房,加入義工行列,一同將收集回來的蘿蔔等材料,烹煮成應節的蘿蔔糕,並將食物帶到社區中心與長者分享,為他們慶祝新年,希望市民能夠與有需要的人「分甘同味」。作為一個意象,廣東人喜愛的菜頭粿在片子中,在香港人的生活中已被賦予了新的涵義。
來源:海濱鄒魯是海陽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