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核事故,是前蘇聯時代,烏克蘭發生的最嚴重核電事故,也是國際首例在核事件分級表中,被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正因為這場事故,讓普裡皮亞季城完全廢棄,約30萬人被迫永久地離開家鄉。
這就是咱們今天要講的美劇——《車諾比》,儘量客觀還原的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也正因為這部美劇的高口碑和高評分,又讓這個事件和荒廢的普裡皮亞季城,重回了大眾視野。
不同於紀錄片直接和細節化的記錄、描述,美劇版本在重鑄整段歷史過程中,通過人物與劇情的重新構建,藝術加工後的劇情,雖然比起殘酷的歷史多了一絲溫柔,但在劇情的伏筆和翻轉中,也展現了整個事件下的人生百態,世間冷暖,映襯出了人性中的黑暗。
就算僅有5集,這部美劇在劇情上節奏的把控力道,依舊很好。可能劇情對歷史細節的記錄,並不詳盡。但包含了車諾比核事故,從發生前到公開後的整個過程。
美劇以多角色,不同的視角為方向,儘量為觀眾溫柔的還原這段經歷。我們可能無法完全真實地知曉,這段已發生的歷史中,更多的細節。我們同時也無法確認,二次創作的影視劇中增減了什麼內容,不管是意識形態也好,還是對人性的黑化也好,看完這部劇之後能夠知道的——是那座無法被抹去的空城,在時刻提醒我們曾犯下的錯誤。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車諾比核電廠,第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連續的爆炸引發了大火,並散發出大量高能輻射物質,這些輻射塵埃飄散到了大面積區域。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簡單對比一下,是二戰時廣島的原子彈400倍以上。
美劇剛開始的切入點,是這次爆炸後,通過消防員以及其親屬的切入。與此同時,巨大的爆炸也連帶著,出現了一個小的插曲,自欺欺人的謊言與毫無預警的處理,讓很多人都在核電站爆炸之後,站在鐵路橋上看熱鬧,爆炸後的輻射物擴散在了空氣中,直接暴露在空氣中的這些,看熱鬧的人,據說到最後無一倖免,這個小故事也讓這座橋被稱為——死亡橋。
那些逝去的生命,在謊言下的分量是多少?好像都不如這些,隨風飄散在空氣中的放射物塵埃。
美劇中對這個小插曲也進行了特寫,但我覺得吧,這件事想告訴我們的,其實是——沒事兒,真的不要瞎湊熱鬧。
我們總是會從不同的渠道,一直在想像末世後的世界,到底會是一個什麼樣子。不管是從《輻射》、《地鐵》系列遊戲,還是從其他對末世的影視劇作品,說到底,普裡皮亞季就是對我們末世想像最好的答覆。
隨著不同階級視角的展開——我們可以看到不懼未知,明知危險還義無反顧的消防員;可以看到為了緩解自己良心的不安,潛入水下去開閥門的員工;可以看到為了保證生態的穩定,從不忍殺害存活在輻射區的動物,到堅毅果斷獵殺的成長;可以看到一絲不掛,防止災情進一步惡化,不怕熱和輻射灰塵,趕工時的礦工;也可以看到明知會被輻射腐蝕,還堅持在前線的科學家。等等不同的人,為了這場災難付出了自己的壽命。
有人站在陽光下,用大義燃燒著自己,但也同樣的,在陽光的照射下,陰影,成為了陽光,最明顯的對立面。
在這個事件發生和落定的過程裡,還有各式各樣黑心的人,比如收錢開後門的醫生;揣著明白裝糊塗,就為了一己權利的廠長;為了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不惜掩蓋事實的政客。
我們在這部劇裡看到了太多的人性,好的壞的,不管是不願承認自身的錯誤,亦或是為了安撫自身躁動的良心。
你可以在劇中看到責任與承擔,同時對立的無奈與謊言也伴隨左右。有些人選擇面對,但有些人則是選擇蒙蔽雙眼,試圖用生命去掩蓋既定的事實。這場災難不僅摧毀了普裡皮亞季城人民的未來和希望,同時也點燃了那些政客和領導們眼中的權利和欲望。
最後,這部美劇中,音樂的選用都非常的平滑,沒有過多的搶風頭,只是在影片的最後,一首悲傷為主音色的曲子,伴隨著紀實畫面的出現,加之簡單的幾行文字信息更迭,將內心不安、傷感等等的各種情緒交織迴蕩,確實把整部劇推向了神壇。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
車諾比所帶來的代價,我能回答的:不僅僅是這些因災難早逝的生命,也不僅僅是這座無辜的城市。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這謊言的包裹下,還孕育著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