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的時候就一個感覺,《車諾比》這部劇是基於在吸菸室裡偷聽到的情節改編出來的。如果不是老有人問我,我不會去看這部劇。這部劇其實不應該叫《車諾比》,而應該叫做《怪獸》。在劇裡,最可怕的『怪獸』是蘇聯政府、是蘇聯共產黨,而不是事故本身。」——網友評論
2019年11月6日晚8點,美劇《車諾比》正式在騰訊視頻首播,頓時引發了國內美劇愛好者的瘋狂追捧和輿論場的一片譁然。車諾比核事故,這個俄羅斯和烏克蘭人民心頭永遠的傷痛為何會被美國人拍成電視劇?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2019年5月,車諾比核事故的33周年紀念日剛剛過去不久,時代華納旗下的知名有線電視網絡媒體公司,曾經推出過《兄弟連》《太平洋戰爭》《殺戮一代》等迷你劇的HBO電視網,推出了他們的迷你劇新作——《車諾比》。這部迷你劇很快憑藉其精良的製作、扣人心弦的劇情席捲整個北美並風靡東歐、東亞諸國,IMBD評分高達9.6分,豆瓣評分甚至一度高達9.7分。
在國內網際網路上,《車諾比》也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豆瓣上建立了專門的影評小組,成員接近兩萬人。諸多豆瓣網友紛紛就該片對體制和人性深邃的反思進行熱烈地討論。有網友提到,「看完這部劇,讓我想起了2003年」,還有網友說,「建議把我國核電站的城市都圈出來,恐怖……」,更有網友質疑,「能不能科普下,女科學家(烏拉娜·霍繆克,劇中虛構人物)為什麼被捕?」
然而很快,此劇卻遭到質疑,被認為大量劇情與事實嚴重不符甚至南轅北轍。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車諾比》的N個謊言。
瓦列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列加索夫,著名蘇聯無機化學家,蘇聯科學院院士,莫斯科國立大學化學院化工系主任。曾以技術專家身份參與車諾比核事故的搶救工作,車諾比核事故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車諾比核事故發生兩周年之際自殺。《車諾比》第一集,就是以列加索夫自殺拉開序幕,並通過他之口發出「謊言的代價是什麼」之問,並發表了涉及賈特洛夫(Дятлов,字幕組譯為迪亞洛夫)的涉及政治相關問題的聲討。
實際上列加索夫本人在5卷磁帶中更多談到的是他參與的事故處理過程、高層決策,還談論了RMBK和VVER反應堆的技術問題等,沒有涉及審判、監獄,以及賈特洛夫的名字。而HBO的電視劇裡沒提也不願意提到的一個細節是,列加索夫留下的5卷磁帶中曾經提到,車諾比專項工作組的成員們在前往目的地的路途上不安地談論起了1979年發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三裡島核事故。
(錄音內容的俄文文本下載地址見:http://www.pseudology.org/razbory/Legasov/00.htm)
電視劇裡,時任蘇聯副總理的鮑裡斯·謝爾賓納對疏散居民一事不置可否,直到瑞典檢測到了異常,蘇聯方面才下令疏散普裡皮亞特居民,這一劇情安排給人造成了一種錯覺,即蘇聯政府是在西方國家壓力下才開展居民疏散工作的。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瑞典人檢測到核輻射已經是4月28日,而美國偵察衛星獲取到相關資料則要更遲一些。而蘇聯方面實際上在4月26日就已經決定疏散居民,為此調集了1000多輛汽車,3列火車,僅用了一天,也就是到了27日下午2點就開始疏散,遠早於西方國家就核事故質詢蘇聯的時間。列加索夫也在其留下的磁帶錄音中提到,4月27日上午,鮑裡斯·謝爾賓納在看到工作組對核事故狀況的報告後就下達了撤離居民的命令。
高級將領和軍官帶頭,主動參加救援的蘇聯軍隊,在劇裡變成了不懂真相的可憐蟲。
而事實上,時任基輔軍區空軍參謀長的少將尼古拉·季莫費耶維奇·安託什金親自組織駕機完成了穿越反應堆上空的偵察飛行,並因此遭受了大劑量輻射。他在事故後的頭十天中連續指揮空中作業,並因此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第11552號)。列加索夫在其留下的磁帶錄音中提到,基輔軍區航空兵的直升機在事件發生後不久就運來了大批防化兵部隊,航空兵部隊由安託什金指揮,而親自帶領防化兵的則是蘇聯防化兵司令弗拉基米爾·皮卡洛夫上將。皮卡洛夫上將也在之後的救援工作中身先士卒,與防化部隊士兵一起完成了檢測和清理工作。
而與一般的想像不同,長期以來一直為核打擊環境下的世界大戰進行準備,載具和單兵防護都極端注重防核防生化性能,甚至不惜為此犧牲其他方面的蘇聯軍隊,在參與車諾比事故救援的過程中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裝備了從BRDM-2輻射偵察裝甲車到OZK防護服系統、L1防護服、OKZK防護服、DSP-I-1重型防護背心在內的全套防輻射裝備。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的大部分裝備至今仍在俄聯邦軍隊中服役。
在劇中,一架米-8一上場就墜毀,劇情中的設定是飛行員對偵察飛行的危險性毫不知情,直接飛到了堆芯正上方,穿過濃煙之後視線受阻,撞到了起重機的吊索。
而事實上,墜機發生在車諾比核爆炸發生數月之後的10月2號。事故發生的原因據推測是駕駛員疲勞駕駛,未注意到吊車的鋼索,不小心撞了上去。
參與事故處理者稱:「還有一個完全虛構的情節就是政府根本就沒有拿錢來誘導大家去現場處理事故。當時根本就沒有提到錢的事情,我們大家都是自願去的。我們都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我們想去幫忙。」
在召集工人時,編劇故意安排了一場「衝突」:官員和帶著槍的士兵,想軟硬兼施地騙工人去送死,但工人不吃這套,馬上針鋒相對懟回去。劇情中的礦工就成了與前來進行強徵的權威者相對立的群體。
英雄礦工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納烏莫夫(Владими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Наумов)在其回憶中提到的實際情況則是:「我當時30歲,我當時在圖拉州的一個礦井中工作。當事故一發生,為了消除它的影響就開始招募礦工。我們被給予了嚴峻和重要的任務,總體上知道它的人很少。我從這裡開始講,礦工中去車諾比的人,都是經黨委員會嚴格選拔的優秀掘進工人、志願者!」
當然,拼接出《車諾比》這個「怪獸」的謊言還有很多很多,但HBO的編劇們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也遺漏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比如離奇「失蹤」的雷日科夫。在整個車諾比核事故的應對處理中,坐鎮莫斯科指揮的是尼古拉·雷日科夫,是當時的蘇聯總理(部長會議主席),但他並沒有出現。雷日科夫曾經強烈反對戈巴契夫激進的「新思維」改革,並因此遭到排擠。蘇聯解體後,雷日科夫更是在多個問題上,把戈巴契夫批得體無完膚。他曾經提到,戈巴契夫不打算授予列加索夫「勞動英雄」稱號,反而打算將並未參與車諾比核電站設計建造及日常運營的列加索夫列為事故責任人。這麼重要的人物為何被HBO的編劇們遺漏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再比如,如果說蘇聯的官僚系統需要為車諾比的悲劇承擔一部分責任的話,那作為蘇聯官僚系統頂端的戈巴契夫應該是首當其衝吧?但劇中的戈巴契夫睿智而堅定,這一形象符合西方媒體自1985年他上任以來的一貫評價。戈巴契夫後來嬉皮笑臉地在西方紀錄片中接受了採訪,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正如騰訊視頻為美劇《車諾比》製作海報上的那句話:「我們聽多了謊言,便不能分辨真相」。
那麼,誰聽多了謊言?什麼又是真相?
最後,讓我們再來重溫一遍,HBO的這部《車諾比》裡,恐怕是最真實,也最有深意的一段話吧——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
並不是我們會錯把謊言當作真實
真正的危險是
如果我們聽了太多的謊言
我們就再也認不清事實了
到時我們還能做什麼?
除了放棄了解真理的希望,並且說服自己相信編造的故事
我們還剩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