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語美文:細細品味佛語——領悟心的最高境界

2021-01-11 子蘇子鴛唯美文字

讓心安靜下來,細細品味佛語,來領悟心的最高境界。

《金剛經》有這樣一句佛語:所有相皆為虛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世間萬物(即使並非萬物)都只是像在做一場夢,如同空即是色一樣,色由空幻化而來,只是一個我們看得到的表象,色亦會回歸到空中去。一切都是虛無的,我們看得到的世界萬物不過是我們認為的這樣,比如我們認為荷花很美,那它就會是美的代表。而我們在人世間所有的行為和各種情緒,也就像走在了夢幻中,或者在泡影中,正如時光會像清晨的露珠和閃電一般快速地消逝,說一切事情和不快樂就像過眼雲煙的虛幻般又有什麼不對呢?

人世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能是遙不可及的愛情,也可能是仕途的不順利,亦可能是遇上各種無恥之徒。如果沒能控制住自己的喜怒哀樂,每天為不同的事憂心煩心,那就是做不到「一切皆為虛幻」,亦沒能擁有平常心去看待世間萬物,自然體會不到佛語中心的最高境界。

佛語: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沒有看透一切的時候,不時會大悲大喜:手足舞蹈地表現自己心中的喜悅,往往激動得面紅耳赤也沒有發覺;傷心的時候情緒開始低落,不僅影響自己,也影響著他人,這就是用凡心去對待事情,未能有成熟的心境,更未能讓心安靜下來。心的最高境界是在再大的喜悅與哀傷面前也會波瀾不驚,不會失態,因為你已經徹底領悟了人生的一切因果輪迴,一切緣分命數。

大悟之時,並非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感情,而是知道感情也是虛幻。所以,為什麼不能以平常心來看大千世界的好與不好呢,不能細細感受心如止水的境界呢?

佛語: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逆境向來每個人都要經歷,但做法卻不一樣,有的人選擇逃避,有的人對其產生了恨意,有的人卻在經歷過逆境後貪戀上了逆境對其的激勵。事實上逆境會讓我們成長,我們在人世間經歷的痛苦正是由於源源不斷的逆境以及不同讓你走進逆境中的人。

逆境磨練了我們的心志,讓我們在自我修行中強大了心的力量,對於曾經覺得可怕的人和事,在年齡的增長和時間的推移後都變得微不足道、毫不畏懼,拿起與放下同樣重要,逆境與順行具有同樣的意義,這個時候的你就會感謝曾給你施加壓力讓你前進的你,大概你就會到達了另一層境界。

佛曰: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一個人往往不願想起痛苦的事情,但是就越容易記得,因為心的在乎,他還在想著能回到事情發生的前一刻,所以掛念著,久久不能忘懷,正如愛情一樣,忘記不了那個他,不過是因為對他還有著念想。當心真的釋然了,就不會是刻意地去忘記了,而是順其自然地沒有了那份掛念,讓自己活得灑脫自在。

但是,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世間有多少人呢?所以必須要不斷地去領悟生活,感悟真諦啊。只有做到心的淡然,自然就是對過去釋懷與得到更多啊。

後記: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活出平常心來,寵辱不驚、坐懷不亂,再去參悟更高的境界。人的一生不短也不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要遵循心的真實想法,去享受每一天的精彩,子蘇子鴛唯美文字會繼續分享更多人生領悟給大家。

相關焦點

  • 佛家十大經典禪語 一句禪語一種人生
    禪語二:不可說  出處為《大品般若經》。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只可言傳不可意會,所謂的不可說意思就是不能說的意思。佛家認為,「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而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故曰不可說,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也是這個道理。  另外,禪宗的理念,佛陀境界需要人自己從人生的日常流轉中去領悟,才能真正達到精神的自由。
  • 以家人之名備受爭議,細細品味,慢慢領悟正能量
    在黑暗中行走的時候,他不能期望一顆明亮的心死掉。它不想哭,但是它哭不出來。他傷心了很久,卻不會哭。細細品味,慢慢領悟此劇的正能量。需要治療的孩子會嘗試治療他們所愛的人,尋找治療他們自己的方法。這世上有很多傷害需要去彌補。實際上,大多數有心理創傷的人都不知道他們需要治療,而那些知道的人卻在試圖治癒自己。
  • 四個字讓你終身不發火領悟人生感悟勵志修心禪語情緒.
    四個字讓你終身不發火領悟人生感悟勵志修心禪語情緒.38 來源:生活小巧思 原標題:四個字讓你終身不發火領悟人生感悟勵志修心禪語情緒
  • 人有八大覺,對照自己的心,領悟當前的境界
    對此人們更得尋找無上的智慧來對照自己的心,讓這顆不安的心,安一安。所以應當時常接觸「善知識」,佛教的經典是一個途徑,當然儒家的、道家的、法家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也有很好的方法,所謂萬法歸一,但初接觸者選擇與自己有緣的便可,貪多嚼不爛反而影響進步。
  • 宋洋「拆招」徐浩峰:領悟無射之射最高境界
    影片中,柳白猿執箭行走武林,空拉弓弦,便能止住百人火拼,展現「無射之射」的最高境界。作為柳白猿的扮演者,宋洋也對這一幕作出個人解讀,以及他對徐浩峰「規矩江湖」的理解。空拉弓弦止戰百人火拼  宋洋領悟「無射之射」最高境界射箭之先,需行端,志正,凝神,靜氣,心止如水。這是徐浩峰在電影拍攝之前,跟宋洋說的話。在拍攝《箭士柳白猿》的過程中,宋洋都在努力追求「射不動心」。
  • 禪語 | 阿彌陀佛在心間
    杭州靈隱寺微信從今天起推出「禪語」專欄,精選佛言禪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讀「禪語」,對佛法便有一種新的認識,對人生便有一種新的覺悟。以禪養心,以法滋性。希望此欄目能緩解眾人煩惱,起淨化人心、清淨國土之目的。
  • 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時間:2020-03-14 14:47   來源:澎湃新聞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
  • 西行紀:太上老君封印淵王,如來領悟新境界,赤鬼依舊壓制羅侯
    如來領悟新境界 很多觀眾都在吐槽前傳修改設定,主要體現在如來初戰竟然敗給了羅侯,需要一個月後才能參戰。但實際上初戰不能說明問題,因為如來還有變強的空間,他前世記憶配合今世修為,可以達到新的境界。
  • 愛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擾。
    在專設的粉絲互動環節中更是人頭攢動,而我依然坐著,細細品味場上的一切。朋友不解地說:「格林,你確定郭老師真的是你的偶像嗎?別的粉絲都爭相能與大師有一個親密接觸,你卻始終是那個離得最遠的人,這實在令人費解。」我笑著說:「敬仰也是一 種愛,愛是不打擾。不打擾,是最好的距離。
  • 《半之半》值得細細品味的好劇
    值得回味和細細品味的一部劇,非常溫暖,插曲也很好聽。與天氣好那部劇表達的不同,雖然類型很像,但這部更適合細細品味。,,,,。。,,。。。
  • 重慶這些步道值得你我停下來細細品味
    我們所熟悉的這座城市,其實有不少值得細細品味的風景,只因你我太過匆忙,沒有發現。重慶這些步道,值得你我停下來細細品味。重慶市知名度最高的一條古道,有著800年歷史,曾是歷代川黔商賈的必經之地,被稱為重慶的「絲綢之道」。該古道始於唐朝,宋、元、明、清時期處於鼎盛時期,屬巴渝十二景之一。古道樹木參天,平時有不少中老年人前來健身。老君洞道觀也坐落在綠色山林當中,非常好看。
  • 四字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細細品味才見精巧
    四字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細細品味才見精巧 2019年07月24日 21:3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我們經常可以見到書法家在給人寫字的時候,一般寫四個字的時候比較多
  • 學會這十二個字,你也可以迅速領悟禪定大意
    禪定之道原本是印度古代各種修行教派所普遍採用的修行方法,後來被佛教所傳承而長久的流傳下來,在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之後,形成了許多有中國特色的禪機、禪風、禪觀、禪意等由禪而引申出來的韻味十足之禪語。網圖非也,雖然禪宗的智慧與境界有無窮無盡的高深境界,需要師長與學生的教學相長才能啟發開悟的智慧,但是,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人人皆可以定生慧而入於禪定三昧之中,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 《壇經》最經典的智慧禪語,明本心,見自性,句句開悟
    細讀經文,精選出了智慧禪語,句句開悟,讓人明本心,見自性。1、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指菩提樹,意譯智慧、知、覺,指能覺法性的智慧。惹:沾染。菩提是覺悟,怎麼會有樹呢?心中怎麼會有明鏡臺?本來什麼都沒有,哪裡會沾染上塵埃呢?
  • 【蝦說】程序架構設計最高境界,看山是山
    武俠小說中,武功的最高境界都是「無招勝有招」,一切有具象的招式都是下乘。到了這種境界,草木皆可傷人。金庸小說中描寫劍魔獨孤求敗,其武功修為有四個階段。第四個階段臻至化境,「四十歲之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進,漸入無劍勝有劍之境。」 從利劍,到軟劍,再到無鋒重劍,最後是草木竹石皆可為劍,其實就是一個將具體事物不斷抽象的過程。
  • 一曲《守心轉境》清冷幽邃,遠離塵世
    》,選自巫娜的最新專輯《天禪5》此曲《守心轉境》的創意源自於佛家禪語,所謂「守心」就是堅守節操,保持本我與自性。而這首《守心轉境》恰恰是一支可以治療思想的琴曲。"這首曲子清冷幽邃,遠離塵世,特別是其中所流露出的空靈禪意,讓人感覺到一種禪宗的境界,令人神往。佛語有「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系諸佛,珠可助道」之說;禪語也有:「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的精解,都是在詮釋「守心轉境」的禪意。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
    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中國歷史上還曾有過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說,其中三個最著名的,正好可以與儒釋道這三大最高境界對照參悟。
  • 經典美文,適合發朋友圈的句子,句句走心,人生百態,細細品味
    八、攜一份淡然的心,行走於塵世,不悲不喜,不抱怨,不糾結,讓一切塵埃落定,濃淡兩相宜,生命裡有清新、綠意相隨,才是生命的平淡。九、人生是一場比賽,起點到終點就是頭到腳的距離,最遠的就是從說到做,最難的就是從口到心。輸贏是旅途中某個瞬間的插曲,最好的人生,是靜水流深後的清新淡然。
  • 四首禪詩,讓你領悟心念的生滅之理
    偈語,也稱禪語,佛經中的禪語很多,其中都具備了修行的涵義在裡面,有很多禪語,蘊含了心念的生滅之理。對於修行的人,能開啟他的如來智慧。今天就由本文與大家分享其中的四首,看看大家,能否領悟其中心念的生滅之理。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禪語,出自《華嚴經》。
  • 「撩」男人的最高境界,是學會這樣的手段,並非主動倒貼
    文/格大人原創情感美文系列在感情中,最可悲的不是「曾經擁有」,而是硬生錯過。太多時候,我們總覺得愛情離自己很遙遠,回過頭來,卻發現原來愛的人就在自己身,怪只怪當初自己太過懵懂,不知何為喜歡。往往是一些感情經歷豐富的女人,更懂得把握機會,不讓愛從身邊溜走。在她們看來,拿下一個男人並非什麼難事,只是你不懂其中的奧秘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