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引發外交衝突的背後

2021-01-10 中國網

沈孝泉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10月29日,在法國尼斯的聖母大教堂發生一起持刀殺人案,導致至少三人死亡、數人受傷,其中一人被斬首。據法新社消息,襲擊者為突尼西亞籍青年,目前已被警方制服。就在13天前,巴黎近郊發生一起中學教師被斬首慘案,震驚全國。法國政府為平民憤宣布一系列強力措施,打擊猖獗的伊斯蘭極端勢力。然而,此舉卻引發了以土耳其為首的伊斯蘭國家的強烈不滿。法土兩國為此發生嚴重外交衝突。

在10月29日慘案發生後,法國政府目前已將反恐警戒級別提升至最高水平。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將立即增派士兵保護學校和宗教場所,兵力從目前的約3000人增加到7000人。

馬克龍曾在10月16日慘案發生後就指出,政府將加強行動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隨後法國有關部門採取了相關措施:19日,內政部長達爾馬寧宣布,將驅逐231名被列入「預防恐怖主義性質極端化行動監視檔案」的在法外國人;暫時關閉龐坦清真寺(Grande Mosquée de Pantin)6個月;20日,總理卡斯泰在國民議會表示,將加強對社交媒體上伊斯蘭極端主義的監控。

法國政府當時採取的一系列措施雖引發某些伊斯蘭教人士的質疑,但得到了本國民眾和輿論的普遍認可。然而,土耳其官方卻對此反應強烈。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於10月24日公開譴責馬克龍對待穆斯林的做法,質疑馬克龍的精神健康狀況。對於這種有失外交禮節的言辭,馬克龍也不示弱,他立即召回法國駐土耳其大使以示抗議。作為回應,埃爾多安又呼籲國人抵製法國貨。

馬克龍的做法也引起其他一些伊斯蘭國家的不滿。孟加拉國27日爆發數萬人抗議示威,稱「馬克龍是穆斯林的敵人」。敘利亞、巴基斯坦、伊拉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摩洛哥等國公開表達對法國的不滿,提出抵製法國商品。對此,法國外交部發布聲明稱:這些呼籲是毫無根據的,應該立即停止所有針對法國的攻擊,少數激進分子推動了這些攻擊。

事實上,這些國家對法國不滿的根源是馬克龍本月2日在訪問拉脫維亞期間發表的講話。他在演講中指出,分離主義的立場是「對宗教法的偏愛超過法國的共和、世俗價值觀」。「宗教分裂主義」者試圖在法國建立「平行社會」,以宗教法律取代法國法律,最終「完全控制」法國社會。他宣布,政府會在12月提交一份法律草案,以加強法國的世俗主義,反對「伊斯蘭分離主義」。馬克龍明確提出,「該法律允許人們選擇屬於自己的任何信仰,但學校和公共服務將禁止對外展示宗教信仰。」這一講話被認為是對伊斯蘭分離主義的「宣戰」。

「斬首案」引發的這場外交風波中有三點值得關注。

第一,法國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的立場更趨堅定。

本月的「斬首」事件是2015年初巴黎《查理周刊》血案的延續,而那些慘案的誘因恰是該政治諷刺雜誌多次刊登伊斯蘭先知的漫畫。兩名兇手被擊斃後,其背後的伊斯蘭極端勢力依然存在,而且不斷通過網絡「激進化」洗腦發展壯大。

今年9月開庭審理《查理周刊》案件之際發生的傷人案件和近日的「斬首」事件就是證明。2015年以來,法國已成為國際恐怖集團的主要目標,恐怖襲擊案接連不斷。從當前的趨勢看,恐怖襲擊的源頭已「國內化」,即國內的年輕人受到伊斯蘭極端主義蠱惑,鋌而走險發動恐怖襲擊,成為主要威脅。法國政府提出的打擊措施也證明了這一點。馬克龍提出為剷除宗教分離主義立法,防止伊斯蘭教義取代法國法律,則是試圖從根本上剷除伊斯蘭極端主義。

第二,土耳其試圖以此牽製法國。

土耳其是中東地區大國,絕大部分居民是穆斯林,目前與伊朗和沙特爭奪地區主導權的意圖明顯。在美國默許下,土耳其在敘利亞打擊庫德武裝力量接連得手;最近又單方面支持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一方打內戰,在東地中海因地下資源與希臘和賽普勒斯對峙,在納卡衝突中支持亞塞拜然。媒體認為,土耳其在多個戰線接連出手,顯示其爭奪地區霸權的「野心」。

然而,法國處處與土耳其「作對」:始終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譴責土耳其在敘利亞的行動,反對土耳其向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一方提供軍事支持,在土希衝突中更是向希臘提供「陣風」戰機……。可以說,法國已成為土耳其在這個地區「坐大」的最大障礙。

法國遭遇恐怖主義的打擊,埃爾多安幸災樂禍的心態溢於言表,甚至將恐襲視為牽製法國的一個手段。馬克龍有關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的決心雖然得到各國的普遍理解,但是中東阿拉伯國家和其他伊斯蘭國家則暗中對法國懷有戒心。埃爾多安從中看到了另一個機會:很多伊斯蘭國家政府對法國的舉措存在質疑和不滿,但不便明言。於是埃爾多安直接走到前臺公開指責法國,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代言人。

第三,法國面臨伊斯蘭世界的壓力。

2015年巴黎發生《查理周刊》血案後,各國領導人紛紛出席了巴黎街頭的悼念儀式,顯示了全球各國對恐怖主義的一致聲討和對法國的支持;五年後的今天,巴黎發生「斬首」慘案卻在伊斯蘭國家引發了抗議法國的示威和抵製法國貨運動。除了土耳其同法國發生外交衝突外,伊朗政府也同法國進行了外交交涉。法國是恐怖主義的受害者,其打擊恐怖勢力、確保國家安全的努力卻遭到巨大國際壓力,也尚屬首次。

法國推行全方位外交,以維護其戰略利益,中東地區正是法國的外交重點。然而,馬克龍為了反恐加大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力度,造成阿拉伯國家的不滿和疑慮,甚至引發外交衝突,這就給法國推行全方位外交增添了新的難點,而法國打擊恐怖主義的形勢也更加複雜化了。(責任編輯:郭素萍)

相關焦點

  • 歐盟考慮協調打擊宗教極端主義
    歐盟定於13日召開成員國內政部長會議,協調各國打擊宗教極端主義。  彭博社9日援引一份會議聲明草案報導,「我們要求相互尊重,包括在宗教社區內部……這一要求對伊斯蘭教和所有其他宗教一視同仁」。  聲明呼籲歐盟委員會促進宗教相關教育。
  • 法國從教育入手嚴打伊斯蘭極端主義,家長移居國外也不願送娃上學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華輿訊 據歐時大參報導 12月9日,法國部長委員會正式收到「加強共和原則法」草案,預計明年初提至國民議會進行投票。
  • 法國內政部長、外交部長訪問北非多國 討論打擊恐怖主義等議題
    中新網巴黎11月9日電 (記者 李洋)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外交部長勒德裡昂近日訪問北非多國,討論打擊恐怖主義等議題。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8日訪問阿爾及利亞,在首都阿爾及爾與阿爾及利亞總理傑拉德等官員舉行會談。
  • 馬克龍炮轟英美媒體扭曲報導法國恐襲!法國反極端主義放大招
    華輿訊 據歐洲時報「歐時大參」報導 法新社11月18日報導,政府已經起草完成「加強共和原則法案」,主要內容包括打擊網絡仇恨宣傳、提高宗教組織透明度,以及為學齡兒童分配國家識別碼。就在上周,馬克龍將炮火開向《紐約時報》等英美媒體,抨擊這些媒體在報導法國恐襲時,沒有站在法國這一邊,反而將暴力行動「合法化」並指責法國存在「種族主義和伊斯蘭恐懼症」。
  • 關於打擊利用網際網路等渠道傳播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思想...
    我們,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領導人,對恐怖組織加劇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以及國際恐怖組織「伊斯蘭國」主要力量在敘利亞、伊拉克潰敗後恐怖團夥在上合組織地區更加活躍導致風險增加表示關切。我們認為,上合組織的優先任務是進一步加強合作,有效打擊恐怖主義,包括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打擊恐怖分子跨國流動,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及跨國有組織犯罪、其他跨國威脅,包括將網際網路用於上述目的。
  • 法國總統馬克龍首展外交政策 核心是反恐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怡蓁】據法國媒體「歐洲時報」8月30日援引法新社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於當地時間8 月29 日首次揭示其總體外交政策,其中核心是打擊恐怖主義,保護法國人民的安全,重新賦予法國在全球的「獨立」地位。29日,愛麗舍宮按慣例舉行了法國外交人員假期後復工的會議。
  • 法國總統馬克龍釋放強硬信號,強化世俗主義、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
    據環球網援引法新社報導10月3日,法國總統在10月2日的演講中表示,今年晚些時候法國將會公布一項新的法律,以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要知道,在一個強烈信奉世俗主義的國家,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而此前早在2月18日的時候馬克龍也宣布了一項法國政府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的戰略。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2—法國電影《突襲》背後的歷史
    可以看出,法國作為歷史上阿爾及利亞的宗主國在阿爾及利亞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法國有200多萬阿爾及利亞移民),武裝伊斯蘭集團作為一個極端組織,肯定會選擇在歷史上跟自己民族有過仇恨並後可以產生很大影響力國家的航班,法航作為目標是一個不二的選擇。劫機者——亞希亞是當時阿爾及利亞極端伊斯蘭組織:武裝伊斯蘭集團(簡稱GIA)的一個頭領。
  • 回擊伊斯蘭死亡威脅 法國軍隊真·電影級軍事行動成功剿滅「逃兵...
    自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教師帕蒂遭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殘忍斬首後發表的捍衛法國人民言論自由、漫畫自由並決定清理整頓國內伊斯蘭團體的講話後,穆斯林國家紛紛響應土耳其關於抵製法國的呼籲,自此法國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降到了冰點。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2—法國電影《突襲》背後的歷史
    飛機上的乘客有阿爾及利亞人、阿法雙重國籍人和法國駐阿使館的外交官等,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回法國過聖誕節的。這架飛機是在臨起飛前被劫持的。武裝分子屬於伊斯蘭拯救陣線的一個極端組織,他們已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在25日格林尼治時間9時前釋放兩名被關押的伊斯蘭拯救陣線領導成員,否則將殺害更多人質。。。。。。
  • 強化世俗主義、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馬克龍釋放強硬信號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李司坤】據法新社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周五表示,法國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公布一項法律,以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法新社指出,在一個強烈信奉世俗主義的國家,這是一個特別敏感的問題。據報導,在本周五舉行的一場備受期待的講話中,馬克龍詳細闡述了制定一項法律的計劃,以反對「對宗教法的偏愛超過了法國的共和、世俗價值觀」的分離主義立場。馬克龍在講話中,將他的主題集中在法國與伊斯蘭激進主義的鬥爭上。
  • 伊拉克反恐部隊今年打死206名「伊斯蘭國」武裝人員
    新華社巴格達12月19日電(記者張淼)伊拉克反恐部隊19日發表聲明說,今年以來反恐部隊共打死206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武裝人員,另抓獲292名武裝人員。聲明說,在伊拉克空軍和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支援下,反恐部隊今年針對「伊斯蘭國」武裝人員共發起253次軍事行動,反恐部隊下屬的網絡安全部門在社交媒體和即時通信平臺上成功追蹤了26280個「伊斯蘭國」武裝人員使用的帳戶。
  • 為回應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 法國政府提交「加強遵守共和國...
    當地時間9日,在經過3個多月的醞釀之後,法國政府正式在部長聯席會議上通過了一份名為「加強遵守共和國原則」的法律草案,也就是此前所說的反分裂主義法。這份由50多項條款組成的法案,被認為是對法國民眾受到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的回應。
  • 伊拉克反恐部隊今年打死206名「伊斯蘭國」武裝人員_新聞頻道_中國...
    新華社巴格達12月19日電(記者張淼)伊拉克反恐部隊19日發表聲明說,今年以來反恐部隊共打死206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武裝人員,另抓獲292名武裝人員。  聲明說,在伊拉克空軍和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支援下,反恐部隊今年針對「伊斯蘭國」武裝人員共發起253次軍事行動,反恐部隊下屬的網絡安全部門在社交媒體和即時通信平臺上成功追蹤了26280個「伊斯蘭國」武裝人員使用的帳戶。  聲明說,伊拉克反恐部隊將繼續追蹤並摧毀「伊斯蘭國」武裝人員藏匿點,並打擊其在網絡上散播仇恨和極端主義思想的活動,為伊拉克民眾創造安全穩定的環境。
  • 伊朗劃下國家安全「紅線」 以色列成重點打擊對象?
    究其伊朗與美伊兩國長期對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美以兩國對伊朗伊斯蘭革命政權的敵視,美國總統川普單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並對伊朗實施外交和經濟制裁及軍事恫嚇,目的就是將伊朗伊斯蘭革命政權逼向絕境,引發伊朗國內民眾反對伊斯蘭革命政權的示威遊行
  • 上帝擲骰:美國外交中的「撐猶」與「反猶」
    兩位作者選擇將以色列遊說集團作為研究對象,正是給美國「理所當然」親以色列的外交政策打了一個問號。他們觀察到了美國政治,特別是選舉中的奇怪現象,政客們儘管在各種重要事務上有觀點分歧,但是在以色列問題上的立場卻驚人的一致。他們在競選時極盡全力將以色列描述為代表正確性的燈塔,而周圍的鄰國卻籠罩在激進主義、極端主義、專制主義和恐怖主義之中。對於巴勒斯坦人的苦難他們輕描淡寫,對以色列卻從來不乏溢美之詞。
  • 東地中海資源爭奪背後的地緣博弈
    資料圖片 東地中海資源爭奪背後的地緣博弈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姚錦祥 近日,土耳其再次延長其在東地中海的勘探作業時間,引發希臘等周邊國家不滿,再次將這一地區地緣博弈帶到了國際輿論前沿。
  • 師從法國的土耳其「政教分離」:土耳其的世俗化,成功了嗎?
    雖然土耳其方面不對法國政府解散境內土耳其民族主義組織的舉動多做評論,但兩國間因區域政治而起的外交衝突與近期法國總統馬克龍反伊斯蘭的發言都讓兩國關係降到冰點。土耳其與法國的關係長年來時敵時友。1853年,克裡米亞戰爭爆發,當時奧斯曼帝國與法、英聯手,對抗俄羅斯帝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場現代化戰爭。